建议/提案提出者: | 陈艳梅 | 建议/提案号: | 732 | |
标题: | 关于加强扶持通州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南通经济迅速发展,沪苏通经济圈日新月异,南通不断迎来发展新机遇,在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居民的生活保障显得尤为重要。通州区三面环抱主城区,地理位置决定其为南通都市农业发展的首选佳地。 近年来,通州区拓宽思路,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全区农业发展。以生产为基础,以特色为契机,加大资金整合与投入,鼓励适度规模发展,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休闲农业多元发展。全区粮食面积常年保持在90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40万吨以上,以设施农业为主的时令蔬果面积保持在6万亩以上,农产品绿色安全食味性好,2021年多个种植主体的果蔬与大米在省品鉴中荣获金奖。以洲际绿博园、鲜花小镇、开心田园农场、开沙岛休闲旅游区为代表的农旅休闲景点也日渐成为上海、南通市民节假日休闲的好去处。通州区已逐渐发展成为南通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乐园子”,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由于空间规划、传统民风、区位特殊等客观原因,通州农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农业资源日趋紧张,土地供需矛盾加大,农业劳力力短缺突出;二是产业链相对较短,精深加工企业偏少,三产融合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农业科技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特色智慧、数字农业示范点少;四是观光农业产值低,趣味休闲价值不足,需进一步优化结构。 结合通州农业发展现状及独特的区位优势,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思路,科学定位通州区农业发展。南通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期,未来前景可期,都市发展已成必然,发展都市农业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意义。通州三面环抱南通主城,与上海隔江相望,独特有利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必然成为南通都市农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上海的后花园。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地方政府对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市级层面应充分考虑通州的现有基础和南通大市未来发展的需求,研究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措施,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确立通州都市农业发展核心区的功能定位,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二、全力助推,创建省级通州农业产业示范园。产业园区作为区域农业发展的窗口,对于区域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2019年起通州着手准备申报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邀请南京农业大学编制了总体规划及建设方案,规划范围为通州区东部,以东社镇为主。2021年因南通新机场批建,通州区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将核心区转建至金沙万顷良田,以优质稻麦为基础、以鲜食果蔬为特色、以现代农业集中加工为引擎,打造基础设施标准、产品种植绿色、生产加工仓储配套、农业文化与实训功能相融合的优质绿色农业核心区,以核心带点连片形成农业现代产业区。建议市级相关部门加强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全力助推通州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三、加强扶持,为通州农业发展注入多元活力。区县农业发展离不开市级政府部门的助力与扶持,通州与南通主城区紧密相连,农业发展的方向与现状一定程度展现了南通农业的发展与变化,建议市级相关部门加强对通州农业的扶持。一是注重科技提升。一方面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重视县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技术储备,推动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建立产学研教育合作试验基地,重点提升规模种植大户创新思维能力,加大高新农业技术的示范建设,推进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融合发展,为农业发展注入生机与动力。二是加强宣传推广。加大对通州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打造特色品牌,把精深企业引进来,把特色产品销出去,把城市居民引进来,把休闲农业展出去,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三是助力企业发展。要加大对通州农业企业发展的文化培养,加强对企业人员的管理与经营引导,创新企业人员的思想理念,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市场化条件下的产业协调供销、产品深度开发、互联网+的信息化营销能力的培养,形成现代农业与其它相关产业结成“共生共赢”的产业体系,实现中高端农产品有效供给,延伸企业产业链,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通州区人民政府 | 协办: | 市农业农村局 |
答复日期: | 2022-09-30 | |||
答复内容: | 陈艳梅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扶持通州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在建议中对通州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以及当前农业发展基本情况、存在问题的分析鞭辟入里、深中肯綮,基于现状提出的建议切中要害、符合实际,具有极强的现实和前瞻意义。根椐您的建议,“十四五”期间,通州区将立足自身定位,在夯实农业产业基础、保障农产品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依托靠近南通主城区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等生产优势,聚焦都市农业发展,以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发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着力打造南通市近郊的现代都市农业板块,加快推进农业对接服务上海步伐。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立足科学规划布局 一是合理安排都市农业功能区。在以往的种植传统和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我们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一步合理安排都市农业功能区,围绕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做大做强都市农业功能区。东北部和中部以发展蔬菜、水果等高效设施农业为主;北部主要发展绿色高效粮食种植;西部重点发展农文旅产业。 二是明晰定位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产能、提升品质、提升效益,打造都市农业发展高地,形成区域增长极和乡村经济战略支点。发展优质稻米特色产业,加强绿色高效生态技术集成示范,通过良种、良法、良田、良机相结合,推进全程绿色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蔬菜产业,以“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蔬菜标准园为重点加强绿色生产技术集成推广,实施全产业链开发,建设现代化标准化蔬菜基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农产品加工等深度融合,优化线路,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 三是着眼提升都市农业含量。积极应用精确栽培管理技术,加快传统农机装备智能化改造,提升农产品保鲜、烘干、清洗、检测、分级、包装与加工技术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搭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对重点特色种植园区、养殖场实施联防联控,联网监控、实时观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拓宽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鼓励发展线上服务、线下体验,鼓励各类服务主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农村社区,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形成现代物流融合的农业新零售。 二、加快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 2022年8月8日,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联合发文公布通州区示范园入选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设名单。通州区将进入以示范园建设为引领,集聚要素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是抓住契机,不断凸显产业特色。示范园涉及东社镇、金沙街道、二甲镇共25个行政村,总面积141.5平方公里,目标打造“一心二核三区”功能区域(“一心”即示范园服务中心;“二核”即融合发展先导核心区、特色田园核心区;“三区”即精品蔬果生产区、高效农业生产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按照“一年启动建设、三年基本建成、五年效益彰显”的建设步骤,至2025年将示范园建设成“以优品蔬果为主导产业、农产品物流加工及农业休闲观光为延伸,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功能健全,产业链完整,生产方式高效绿色,经济效益显著,与农民联结紧密,辐射带动有力”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以此为基础,紧抓新机场建设机遇,打造与其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空港产业园,进一步升华通州现代农业产业。 二是强化招商,推动项目落地投产。以“招大引强”理念,推动一批投资大、带动性强的重大优质项目落地投产。通过设立产业孵化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涉农贷款担保资金等,吸引主体投资,推动示范园持续建设发展。加大培育和招引省级及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力度,加快培育一批本地领军型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企业入驻示范园,共同参与示范园开发建设,不断提升主体综合实力,切实增强示范园的示范带动功能。 三是多链聚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关键环节,延伸产业链条。以一产为基础、二三产为重点,有针对性开展延链、补链、强链、优链建设,重点加强绿色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和电商运营等全产业链核心基地建设。加强农旅融合,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示范园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带,塑造乡村特色旅游品牌。充分发挥金沙现代农业产业园临近城郊的有利条件,积极打造农旅和城乡融合的都市农业综合体。以东平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依托,与开心农场省级示范家庭开展联建,拓展农耕文化展示、现代农技科普、时鲜蔬果采摘、田园生态生活体验等农旅项目。加强主体融合,完善利益连结。创新“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土地股份合作机制、品牌溢价分享机制、产业拓展增收机制和试点量化折股机制,让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利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四是全面引领,提高示范带动水平。把示范园建成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于一体的综合展示基地,成为使用先进科技装备、建立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创新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推广智能高端机械装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推广平台,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模式和建设经验,在全区进行辐射、推广。同时,放大示范园的“溢出效应”,引导园内龙头企业跨园建立农业产业联合体,牵引、推动全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切实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大力培养乡村人才队伍。将优秀乡村人才纳入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在培养、使用、激励、流动等环节,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新模式,引导乡村产业人才、特色乡土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各类型人才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推动农业专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改革,与科研院所、农业高校等开展政校合作,强化对农业专家、农技人员、高素质农民培育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服务水平,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开展智慧农业人才队伍培育工作,建立专业人才实训机制,“十四五”期间建立起一支能懂会用、敢想敢创的智慧农业人才队伍。 二是积极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农业科技领域创新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科技人员以团队带项目等形式进村入户,以技术入股等形式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扶持涉农企业、园区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培育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科技人才。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三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品牌。用“品质”创“品牌”,持续加大“两品一标一基地”培育力度,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优质高端农产品,培育一批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忠诚度的农业品牌,增加省级目录品牌数量,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支持“进鲜港水芹”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编制区级层面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规划,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特色村遴选机制,创建一批全国、省级、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此复,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