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服务 / 三农服务

春季河蟹养殖生产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 2022-02-25 16:48:40
信息来源: 区农业农村局
【字体:

我区河蟹养殖池塘纷纷开始投放苗种,进入新的生产管理阶段,区水产站在入户服务过程中,发现养殖户在一些重要管理环节还做的不够到位,专业技术把握不全面,现就当前河蟹养殖生产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供参考:

1、水草栽培。“蟹大小,看水草”,水草栽培是河蟹养殖关键技术措施。水草以伊乐藻、黄丝草、轮叶黑藻、苦草等为主,栽培坚持多样化,蟹池一般至少要种植2~3个品种水草,高温草、低温草搭配,行间距宜5米×4米,覆盖率40~50%,以适应河蟹生长栖息的需求。

2、蟹种放养。根据池塘条件和技术水平理性选择“亲本规格”,亲本规格合理区间:雌蟹150g-200g/只,雄蟹200g-300g/只,蟹种规格80~120只/公斤,放养密度为800~1500只/亩。蟹种质量要求:体质健壮、肢体健全、规格整齐、食线完整、有红嘴、无磨爪,选择晴好天气上午放苗,放养前使用与池塘水温差不超过3℃的3~5%食盐水浸泡消毒10~15分钟,清除病原和污泥,消毒期间做好增氧,防止缺氧。当前气温比较适合蟹种放养,有条件的养殖户应抓紧做好清塘、解毒、种草、肥水等放养前的准备工作,做到“早准备、早放养、早投喂、早生长”。

3、水质调节。春季气温不稳定、昼夜温差大,水温低肥水困难,应少量多次施用生物肥料培育水质,每7天左右选择晴天中午使用生物肥料1次,用量5公斤/亩,隔天使用低温生物制剂1次,透明度控制在35~40厘米,适宜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溶解氧,促进河蟹开食,同时也可以有效控制青苔发生。养殖期间定期使用低温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为河蟹生长营造良好的水质生态环境。

新塘肥力往往偏低,低温期要以氨基酸膏肥等基肥为主;淤泥有一定厚度的老塘口,肥料要以矿物肥、碳肥为主,调节氮磷等营养盐结构;青苔、地皮频发的塘口,要注意碳肥的补充。

4、水位调节。水位控制要随着温度变化灵活调整,水温10℃以下,环沟塘水位不低于60~80厘米,以免早春温差变化大,应激频发造成钻泥、打洞。温度回升过程中,可逐步降低水位,以提升水温,加快藻类繁殖速度,达到好的肥水效果;反之,降温过程中要及时提升水位,以保持水体温度,减少应激。

5、饲料投喂。蟹种下塘2~3天,待适应池塘环境后及时用诱食性好、易消化吸收的优质颗粒饲料少量开食,水温达到10℃左右,其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逐渐增加,饵料投喂以增营养、强体质的高蛋白(40%以上)配合饲料为主,确保第一壳脱壳顺利。苗种放养后,只要是晴好天气要坚持少量投喂,河蟹投喂后要及时观察,根据水中剩余饵料情况增减投喂量。

(责任编辑:宣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累计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