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区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35万亩以上。为推动水稻单产大面积提升,促进肥料高效利用,现制定水稻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如下。
一、施肥原则
根据水稻品种、土壤肥力基础、目标产量以及施肥方式、肥料类型等因素,合理确定氮、磷、钾大量元素及硅、锌等中微量元素的用量及运筹比例。
1.水稻目标亩产量在650公斤左右,推荐全生育期氮肥亩用量18~20公斤(折纯,下同),磷肥亩用量2~5公斤;钾肥亩用量3~6公斤。
2.基肥施用时鼓励增施商品有机肥,实现有机无机结合,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比例(以氮计)以20%~30%为宜。
3.鼓励采用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或机械撒施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全生育期氮肥用量可减少10%-15%左右,施肥次数减少1~2次。在施穗肥时通过精确营养诊断,变量施肥技术追肥。
4.提倡在基肥或追肥时施用含硅等中微量元素肥料,提高作物抗逆性、产量和品质。
二、施肥建议
(一)基蘖肥
1.测土配方施肥。基肥主推配方为:高浓度配方肥27-5-8(40%)、22-8-12(42%),25-11-12(48%)、28-8-12(48%);低浓度配方肥12-6-7(25%)﹔或相近的配方肥。氮肥基蘖肥占水稻全生育期比例高肥力土壤为45%~50%,中等肥力土壤为55%,低肥力土壤为60%;磷肥可做基肥一次性施用;钾肥根据土壤速效钾水平选择一次或分次施用。分蘖肥一般在水稻机插秧后7~10天亩施用氮肥2-7公斤。对于淹水时间长、根系活力差的晚栽机插田块适当多施肥;反之适期栽插、发苗较好的田块,应少施氮肥,避免发育过旺,造成无效分蘖。
2.水稻侧深施肥。通过在插秧机上配套侧深施肥装置,在机插秧的同时,把肥料均匀、定量地施入秧苗根侧3~5cm、深度4~6cm处,促进秧苗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肥料应选用氮磷钾配比合理、粒型整齐、硬度适宜、手捏不碎、吸湿少、不粘、不结块的圆粒型配方肥(复合肥)或缓控释肥料,粒径以3~5mm为宜,以防肥料通道堵塞。根据土壤供肥能力、肥料特性、作物需肥规律等,科学确定技术模式,原则上,在高肥力地块,推荐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模式,缓控释肥中的缓释氮应能满足作物营养临界期和养分最大效率期的养分需求;在中肥力、低肥力的地块,分别推荐“一基一追”“一基两追”模式,其中氮肥基蘖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同时注意秸秆还田、田块平整、机械操作等事宜。
3.采用机插秧侧深施肥的中肥力地块,推荐“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如基肥选用40%(27-5-8) 缓释配方肥,推荐亩用量45公斤;选用48%(25-11-12)或48%(28-8-12)缓释肥配方肥,推荐亩用量35-40公斤;加适量有机肥。
(二)穗肥
因土壤基础地力、基肥施用、苗情长势因地制宜优化田间肥料运筹策略。在水稻第1节间定长,第2节间开始伸长,群体叶色正常褪淡时适施穗肥,亩施氮肥5~8公斤、钾肥1~2公斤,推荐选用35%(30-0-5)、38%(30-0-8)等配方的氮钾肥。如果不褪淡,则延迟或少施穗肥;群体不足、明显脱力落黄的长势较差田块,穗肥适当提前施用,用肥量根据苗情酌情增加,并可选择两次施用,在抽穗前25天和抽穗前13天施用(俗称促花肥和保花肥)。采用水稻机插秧配施缓控释肥料的根据苗情长势看苗穗肥。有条件的,推荐使用营养诊断精准变量施肥技术,利用无人机遥感影像光谱技术,生成作物追肥作业处方决策图,实现适时、按需、变量追肥。
三、其他
1.孕穗至灌浆期,结合“一喷多促”,应用农用无人机结合水稻穗期病虫防治,喷施磷酸二氢钾、含氨基酸(腐植酸)等水溶性叶面肥、生长调节剂,提高水稻抗逆性、抗倒伏能力,促进籽粒灌浆发育,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叶面喷施以晴天的早上或傍晚为宜。
2.水稻是喜硅作物,施用硅肥可以增加水稻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可在秧苗移栽期结合配方肥施用硅肥或选用含硅复合肥,也可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喷施液体硅肥。在缺锌地块亩基施硫酸锌1公斤左右或通过叶面喷施锌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