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病虫情报
第五期
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 2025年4月14日
小麦抽穗扬花期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
当前,我区小麦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这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的敏感时期。小麦作为我区夏粮生产的主导作物,其丰产稳产直接关系全区粮食安全大局、农民增收基础和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受气候条件、田间菌源基数等因素影响,赤霉病、蚜虫、白粉病等穗期病虫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各乡镇(街道)务必深刻认识小麦穗期病虫防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严格按照省、市、区关于小麦“一喷三防”工作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周密组织,压紧压实防控责任,确保技术指导到田、防治措施到户,全力以赴打赢穗期病虫防控攻坚战,为保障夏粮丰产丰收、维护我区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一、发生趋势
1、小麦赤霉病
一是田间菌源满足重发标准。赤霉病稻桩子囊壳带菌率系统调查,截止到4月10日,丛菌率平均为11%,枝菌率平均为1.64%;4月10日面上普查,丛菌率平均为10.2%,枝菌率平均为1.27%,列2002年以来第18位。今年1月下旬末以来虽然雨水偏少,不利于子囊壳的形成,但是仍然超过赤霉病大发生菌源指标(枝菌率>1%)。3月30日镜检稻桩子囊壳,子囊壳孢子成熟度指数为13.1。随着气湿升高,子囊壳发育进度将显著加快,孢子将大量成熟释放,将与我区小麦扬花期高度吻合。二是扬花期遇雨概率高。据气象部门预报,预计4月中旬末和下旬将有2次降水过程,比常年略少,但是正与我区小麦大面积抽穗扬花期相遇,尤其是生育期晚的小麦在抽穗扬花期可能遇2次降雨过程,既增加了病害流行风险又增加了防治的难度。三是小麦抽穗扬花期拉长。今年入春以来,干旱少雨,抑制了小麦生育进程,早播小麦和晚播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隔时间拉长,全区小麦整个扬花期持续达15天以上,扬花期长增加了再侵染的机率。
综合以上因子分析,今年小麦赤霉病呈中等流行程度,如花期遇连阴雨天气将加重发生,局部可达偏重发生程度。
2、白粉病、锈病
目前田间仅在早播的小麦田零星查见白粉病,但是白粉病仍然中等以上发生的潜在条件十分突出,一是我区今年小麦播种量大,密度高,田间密闭程度高;二是主栽品种中感或高感白粉病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锈病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60%;三是随着4月中下旬两次降水后小麦田间湿度增加,田间小气候将利于白粉病、锈病发生。
综合以上因子分析,今年白粉病中等发生,感病品种且种植密度高的田块可偏重发生,锈病偏轻发生。
3、麦蚜
已于4月11日发布情报(农事提醒),请按要求落实相应措施。
4、粘虫
性诱剂诱蛾观察,3月13日始见,始见日较去年迟4天,3月20-21日出现发蛾高峰,峰期蛾量59头,截止3月30日,单个诱捕器诱蛾累计130头,是去年同期的1.24倍。预计粘虫低龄幼虫高峰将出现在4月下旬,预计今年小麦粘虫偏轻发生。
二、防治意见
贯彻“预防为主,见花打药”的方针,重点防控赤霉病,兼顾其他病虫,确保“一喷多效”。
1、防治对象:主治小麦赤霉病、麦蚜、粘虫,兼治白粉病、锈病。
2、防治适期:见花打药。即小麦扬花初期(5%)用第一次药,隔5-7天进行第二次用药,如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必须进行补治,确保防治效果。
3、防治药剂与方法:
防治赤霉病第一次选用氟唑菌酰羟胺+伴侣(麦甜)、叶菌唑、氰烯菌酯、丙硫菌唑、肟菌·戊唑醇等单剂或复配剂,第二次用药可选用喹啉·戊唑醇、氟环·咯菌腈、井冈·戊唑醇、醚菌·氟环唑等药剂交替轮换使用。推广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进行统防统治。
如田间已有白粉病、锈病发生,第一次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需加戊唑醇防治白粉病兼治锈病,如第一次防治时田间没有白粉病或锈病发生,可以第二次防治赤霉病时兼治。
所有小麦田均需另加氟啶虫胺腈或者是烯啶虫胺或吡蚜酮进行蚜虫防治,飞防需用足水量,对田间蚜虫量发生大的田块,第一次防治以后隔5-7天需进行二次防治。
三、注意事项
1、为确保防治效果和抑制毒素的产生,选用戊唑醇单剂需足量使用,做到防病减毒。
2、推荐使用江苏省绿色防控产品推荐目录内药剂,严禁选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剂。
3、农药包装要及时回收,禁止随意丢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