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服务 / 三农服务

秋季家禽疫病防控综合技术指南

发布时间: 2025-09-08 10:52:32
信息来源: 区农业农村局
【字体:

秋季家禽疫病防控的核心在于“管理防应激,免疫筑基础,生物安全保底线” 三位一体,综合施策。

一、秋季疫病高发原因与主要威胁

1、高发原因:

温差应激:昼夜温差超过10℃以上,家禽(特别是雏禽和产蛋禽)免疫力下降。

通风与保温矛盾:为保温而减少通风,导致舍内氨气、粉尘等有害物质浓度升高,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

环境病原活跃:夏季高温高湿后,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秋季成为疾病暴发的“温床”。

候鸟迁徙:野生候鸟是禽流感(AI)、新城疫(ND)等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

2、主要威胁疾病:

病毒病:禽流感(AI)、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减蛋综合征(EDS-76)

细菌病:大肠杆菌病、鸡白痢、传染性鼻炎(IC)

呼吸道病:支原体(MG)、传支(IB)与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

寄生虫病:球虫病(地面平养易发)

二、防控核心技术措施

1、环境管理:减少应激,稳定环境

防温差:夜间适当关闭迎风面窗户,必要时使用保温设备(如暖风炉),防止“贼风”直吹鸡群。目标是使昼夜温差控制在5℃以内。

优通风:在中午气温较高时,加大通风量,排出舍内污浊空气(氨气、粉尘、湿度)。优先使用定时温控通风模式,避免风速过快导致冷应激。

降粉尘:定期带鸡喷雾消毒(使用对呼吸道刺激小的消毒剂如季铵盐类),既可杀菌又能沉降粉尘。

控湿度:保持舍内相对湿度在50%-65%,过于干燥易损伤呼吸道黏膜,过于潮湿则易滋生细菌和球虫。

2、免疫接种:构筑免疫屏障

评估与制定:根据当地疫情、自家场病史和母源抗体水平,制定或调整科学的秋季免疫程序。重点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传染性喉气管炎(ILT)等疫病免疫。

操作要点:

(1)疫苗质量:确保疫苗来源正规,运输、储存(冷链)规范。

(2)免疫操作:饮水免疫确保水质干净(去氯、无消毒剂),剂量充足;滴鼻点眼、注射免疫要操作到位,避免漏防。

(3)免疫应激:免疫前后2-3天,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E),缓解应激。

3、生物安全:阻断病原传入

(1)严格隔离:

防鸟防鼠:修补舍棚漏洞,安装防鸟网,定期灭鼠,防止野生鸟类和啮齿类动物传入病原。

谢绝参观:严禁外来无关人员、车辆进入生产区。

(2)全面消毒:

入场消毒:大门口设置消毒池(槽),人员进入需更衣、换鞋、脚踏消毒。

舍内带禽消毒:每周2-3次,选择在中午温暖时段进行,喷雾均匀。

空舍消毒:遵循“彻底清洗—有效消毒—空舍干燥”的原则,对上一批鸡舍进行终末消毒。

(3)全进全出:坚决执行“全进全出”制度,避免不同日龄家禽混养,切断水平传播链条。

4、药物预防与保健

目的:预防细菌性继发感染,提高机体抗病力,而非依赖药物治病。

方案:

(1)免疫前后:使用多维、黄芪多糖等增强免疫力。

(2)天气骤变、转群前后:可预防性投喂一些中药制剂(如麻杏石甘散、清瘟败毒散等),防止呼吸道和大肠杆菌病。

(3)驱虫:对于地面平养家禽,秋季应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如地克珠利、磺胺类药物防球虫)。

5、精细饲养与监测

营养均衡:适当提高日粮能量水平,满足御寒需求。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

饮水管理:提供清洁、温暖的饮水,防止饮用冰水导致腹泻和应激。

日常观察:(1)“一听三看”:听有无呼吸道异常声音(咳、喘、怪叫);看精神、采食、粪便是否正常。(2)记录:详细记录每日采食量、饮水量、死淘数、产蛋率(蛋禽)等,任何异常波动都是疾病的早期信号。

病死禽处理:对病死禽只进行无害化处理(深埋、焚烧等),严禁随意丢弃或食用,防止病原扩散。

三、疫情处理预案

一旦发现疑似重大疫情(如高致死率、头部肿胀、蛋禽产蛋骤降),应立即:

1.隔离:立即隔离病禽,封锁现场。

2.报告:第一时间向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切勿自行诊断和处理。

3.配合: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诊断、采样和扑杀等处置工作。

总结: 秋季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失败。养殖户应树立“防重于治”的理念,将环境管理放在首位,用可靠的免疫和严格的生物安全作为保障,才能平安度过秋季疫病高发期,实现稳定生产。

(责任编辑:宣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累计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