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服务 / 三农服务

2025年通州区小麦秋播生产技术意见

发布时间: 2025-10-15 16:44:02
信息来源: 区农业农村局
【字体:

抓好小麦秋播工作,是夺取小麦丰收的重要基础。紧扣“精耕、控播、镇压、调肥、综防”关键技术,主抓小麦播种质量,坚持“五适”播种,建立适宜群体起点,培育冬前壮苗。重抓春季高效田管,坚持精准施肥,构建高光效群体,培育壮秆大穗。狠抓病虫草综合防治,坚持“一喷多防多促”,实现“足穗、大穗、多粒”。

一、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布局

稳定小麦面积,对稳定全年粮食生产意义重大。普及推广优良品种至关重要,要根据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要求,明确本地种植表现优异的主推品种,加大宣传推广力度。2025年秋播小麦主要品种有扬麦25、扬麦30、扬麦28、扬麦39、镇麦12、镇麦18等。

二、落实关键技术,提高秋播质量

(一)坚持秸秆深埋,提高整地质量。秸秆还田是否到位,整地质量高低,直接关系播种出苗质量和苗期生长。要根据茬口和墒情选择适宜的耕作播种方式,创造良好的适播土壤条件,提高播种质量。优先选用 100 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备北斗导航系统或高水平农机手作业,实现“切碎、撒匀、深埋、压实”,做到草土混匀。一要碎草匀铺。前茬收获留茬高度与碎草长度不超过 10cm,切碎抛撒均匀;留高茬田块应采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作业。二要灭茬埋草。采用耕翻或深旋耕等方式埋草整地,耕翻深度 20~30cm,减小还田不利影响;旋耕埋草深度≥15cm,确保土壤秸秆覆盖率≥90%。三要精细整地。通过适当的旋、耙方式进一步整平田面,使田面平整、上虚下实、表土细碎,高低差不超过 3cm。

(二)坚持适期播种,压缩晚播面积。我区适宜播期为 10 月 25 日~11 月10 日,尽量于11月20日前完成播种。我区稻茬小麦总体茬口偏迟,播种季节偏紧,秋播工作要突出抢收抢种,努力压缩晚播小麦面积,晚中争早,降低晚播带来的生产风险。

(三)坚持适量播种,建立适宜群体。基本苗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高产稳产。高产田栽培,应在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播种量,以尽可能少的基本苗实现预期成穗数,在此基础上主攻粒数和千粒重,挖掘单产潜力。适期播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亩基本苗控制在 12 万~16 万之间。迟于播种适期,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约增加 0.5 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 80% (最多不超过 25 万)。耕整地质量高、种子发芽率正常情况下,适期播种可根据“斤种万苗”原则确定播种量。粗放耕播、晚播、气温较低条件下田间出苗率下降,每斤种仅成苗 6~7 千株,需适当加大播种量。大面积生产上,早播田块要防止播种量偏大、基本苗偏多,导致群体过大后期倒伏,晚播田块要防止播种量不足、基本苗偏少,导致群体不足和穗数不足。

(四)坚持适墒播种,防止烂耕烂种。土壤墒情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 70%~80%)时播种,既有利于机械作业,提高耕整地和播种质量,也有利于播后及时出苗。土壤湿度过大或遇连阴雨天气时,要掌握“宁迟勿烂”的原则,播种前先要采取排水降渍措施,创造适宜的土壤墒情条件,避免烂耕烂种造成出苗不齐(缺苗断垄)和僵苗不发。

(五)坚持适深播种,促进苗齐苗壮。在确保秸秆还田和耕整地质量的基础上,墒情适宜时就可以采用适宜的播种机进行机械条播、均匀撒播等方式播种。播种前要测试播种机播量精度和深度,以精准控制播种量,做到落籽均匀、播深适宜、深浅一致,防止深籽、露籽、丛籽,确保一播全苗。旱茬小麦播种深度控制在 3~4cm,稻茬小麦控制在 2cm 左右。

(六)坚持适机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播种机型,提高播种质量。推荐采用精量播种、电控排种、智能监测等高性能装备,扩大机械条(带)播面积,确保播深一致,避免深籽、露籽、丛籽。在保证秸秆还田和整地质量基础上,可选用复式作业机,一次完成旋耕、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

(七)科学平衡施肥,满足生长需求。推广精确定量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匀施等技术,提高肥料运筹科学性和肥料利用率,以满足目标产量下小麦各阶段生长发育需求。根据地力状况、产量水平、品种、墒情、天气等条件合理确定施肥量和基追肥比例。小麦亩产500~600 kg、400~500 kg 水平下的亩总施氮量一般掌握在 16~18 kg、14~16 kg纯氮,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 5:1:2:2。根据土壤基础肥力配施适量磷钾肥,基肥可采取复合肥加尿素或小麦专用缓释肥。

三、立足防灾减灾,落实抗逆措施

要树立全程防灾减灾意识,从播种至收获全生育期落实好防灾减灾措施。

(一)药剂拌种,防病壮苗。针对小麦黑穗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病害,选用相应药剂包衣或拌种处理;适期早播小麦还应采用化控制剂拌种,促进生根、发蘖、壮苗。

(二)沟系配套,排涝降渍。“麦田一套沟,从种喊到收” 。“三沟”配套是抗旱排涝降渍、夺取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播后墒情适宜时要及时机械开沟,田外沟沟深≥1m,田内竖沟间距2~3m,沟深≥20cm;横(腰)沟间距 40~50m,沟深≥30cm;田头沟沟深≥40cm。田头沟需与外沟完全连通,如条件满足,横(腰)沟也尽可能做到与外沟完全连通。注意及时清沟排水、降渍防湿。

(三)镇压化控,提墒保温。旱茬麦播前和稻茬麦播后,要根据墒情适度镇压,使种子和土壤密接,弥合土缝,提墒保温,促进齐苗。冬前苗期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度镇压,确保安全越冬。对未拌种化控,冬前和初春出现旺长趋势的麦田,要采取镇压或化控等措施,适度抑制旺长。

(四)科学化除,防止药害。坚持“封杀结合、以封为主、科学用药”的杂草防除策略。播后苗前墒情适宜时,封杀化除。越冬前对杂草达防控指标田块,及时根据草相进行喷药化除。务必要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掌握在冷尾暖头气温适宜时打药,防止冻药害的发生。

(责任编辑:宣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累计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