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病虫情报
第十三期
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 2025年10月14日
小麦种子处理意见
秋播在即,小麦种子药剂处理是夺取来年夏粮丰收的关键技术。该技术是控害减损、精准用药、提质增产的一项经济有效措施,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腥黑穗病等种传、土传病害以及蚜虫、地下害虫的为害,显著降低前期病虫基数,减轻中后期防控压力,同时促进小麦冬前齐苗、壮苗,为小麦生产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区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病害发生范围持续扩大、程度加重,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应对这一形势,必须从播种源头强化防控。为此,各镇(街道)须高度重视,将推广小麦种子处理作为当前秋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加强宣传发动的基础上,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
一、小麦病害发生趋势
1、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我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该病呈现出发生期提前、范围扩大、侵茎危害加重等特点。田间菌源积累、播种密度过高、抗病品种缺乏等因素均有利于病害发生,一旦气候条件适宜,极易造成大面积流行与危害。
2、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土传病害,我区小麦田近年来新发生并迅速扩散的新病害,病原菌主要侵染小麦的茎基部叶鞘和茎秆。苗期可导致植株黄化、分蘖减少;发病后期,茎基部变褐腐烂,输导组织被破坏,致使植株提前枯死,形成倒伏或典型的“枯白穗”,籽粒秕瘦,一般可造成10%-30%的减产,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3、小麦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种传病害,不仅直接造成小麦减产,其病菌孢子(黑粉)还会污染麦粒,产生有毒且带有鱼腥味的三甲胺,严重损害小麦的品质与食用安全性。受农机跨区作业夹带病土、农户私自引种且种子处理不当等因素影响,该病已在我区个别镇(街)零星发生,存在进一步扩散的风险。
二、防治意见
选用无病良种的基础上,全面做好小麦种子药剂处理工作。科学合理选择经过试验示范、高效安全的对路种子处理药剂。
1、纹枯病
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呋酰胺、氟唑菌酰胺·肟菌酯、烯肟·苯·噻虫、戊唑·吡虫啉等。
2、小麦茎基腐病
选用三氟吡啶胺、咯菌腈、吡醚·咯·噻虫、吡唑酯·丙硫·噻虫嗪、唑醚·灭菌唑等,也可示范应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种菌唑等药剂。
3、小麦腥黑穗病
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苯醚·咯菌腈、唑醚·灭菌唑等。
4、小麦全蚀病
选用苯醚·咯·噻虫、苯醚甲环唑、硅噻菌胺等。
5、地下害虫及蚜虫
选用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等。
6、多种病虫混合发生田块
选用戊唑·吡虫啉、苯醚·咯·噻虫、烯肟·苯·噻虫等,实现“一拌多防”的效果。
拌种时可添加碧护、芸苔素内酯、二氢卟吩铁、免疫激活蛋白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免疫诱抗剂,提高小麦出苗率和抗逆性。
三、注意事项
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实施种子处理,在选准药种的基础上,还要严格把握用药剂量、浓度,不得随意加大或降低剂量和浓度,禁止超量用药;要做到均匀拌种或包衣,推广使用专用器械拌种(包衣),提高种子药剂处理的质量和效果;拌种或包衣后立即播种,现拌(包)现用,当日播完。过度迟播麦田种子药剂处理要注意安全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