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要指标平稳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服务业整体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实现良好开局。
一、1-2月服务业运行基本情况
(一)营业收入平稳增长。1-2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同比,下同)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11.2%,保持在稳定增长区间。
(二)行业运行呈“七升二降”。1-2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列统的9大行业营业收入呈“七升二降”的运行趋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除房地产开发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3%、49.8%、21.5%、2.3%、22.1%、39.8%、12.1%;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下降0.9%和0.7%。
(三)板块运行呈“九升五降”。1-2月,全区14个板块中,9个板块的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川姜镇、兴东街道分别增长92.5%、13.4%,分别拉动全区增速7.1、4.2个百分点。5个板块有所回落,其中平潮镇、五接镇降幅较大,共拖累全区增速1.9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运行中的亮点
(一)部分行业营业收入高位增长。1-2月,有4个行业营业收入超过20个百分点以上,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除房地产开发外),为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1-2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0%。其中,信息服务类企业增速较快,增长51.3%,生产性支持服务、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交通类服务分别增长25.2%、24.5%、15.0%、9.3%。
(三)规模以上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1-2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用工人数增长6.6%,人均应付职工薪酬增长2.8%。分行业看,房地产业(除房地产开发外),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平均用工人数实现两位数增长,合计拉动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用工人数增长3.6个百分点。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服务业行业结构不均衡。从在库单位数量看,全区在库单位数最多的两个行业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78家单位,占比53.4%,有5个行业门类在库单位数不足10家,其中规模以上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仅有1家单位,规模以上教育行业至今没有规上企业纳统。行业在库单位少,反映出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一旦有某个企业经营不善,可能会引起该行业数据在月度间大幅波动。
(二)企业经营压力加大。1-2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成本增长11.8%,高于营业收入1.5个百分点,营业成本比率(营业成本/营业收入)为87.1%,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成本的上涨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进而加大企业的运行压力。根据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显示,市场需求不足、市场竞争激烈、用工成本增加是企业在今年年初面临的三大突出问题。
(三)发展后劲略显不足。2024年一季度,全区拟申报13家服务业单位升规纳统,最终10家通过审核,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上年数据增长,但同时也使得基数抬高。2025年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新增申报数量比上年同期减少7家,新增动能不足。经初步测算,4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同期基数将比一季度提升23.1%,到下半年基数将继续走高抬升,如今年内没有足够体量新增企业入库,后续全区服务业持续增长将形成一定压力。
四、意见建议
(一)加大新增培育力度,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针对服务业行业结构不均衡问题,首先要精准制定行业培育清单,深入开展行业内部调研,针对在库单位少及未实现入规纳统的行业,相关部门和板块联动,制定重点培育企业清单,形成“一行业一方案”的精准培育机制。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引导,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向薄弱行业倾斜,在税收、用地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进入。三是推动企业规范化管理与纳统,开展专项培训,指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和统计台账,协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完成纳统申报,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能第一时间纳统。各镇街、主管部门应继续重视服务业企业引进及纳统工作,形成纳统合力。同时,还要关注新增企业的后续成长,加强规模以上服务业在库企业的扶持引导,增强其发展后劲,确保新增企业带来可持续性增长。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各行业主管部门应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充分听取相关行业企业和专家的意见,科学研判主管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好政策出台和调整的时度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做好基础设施保障,建立相关产业企业信息沟通渠道,依托通州产业特色,继续壮大园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针对企业招工难、用工成本高的问题,继续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探索建立政企合作的大学生人才库,向有意向的企业派遣所需人才,费用由政府、企业共同承担,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用工需求,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撰稿:秦 硕
核稿:张国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