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区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总体运行状态良好。
一、1-8月服务业运行基本情况
(一)营业收入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与上半年相比有所回落。1-8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1.5%,比上半年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17.2%、19.9%,均比上半年回落2.0个百分点。
(二)行业运行呈“八升一降”。1-8月,全区列统的9大行业营业收入呈“八升一降”的运行态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两大门类营业收入累计增速超过20%,合计拉动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6.1个百分点。
(三)板块运行呈“十升四降”。1-8月,全区14个板块中,10个板块的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中,川姜镇、二甲镇、东社镇和先锋街道营业收入累计增速超过20%,合计拉动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7.6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运行中的亮点
(一)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平稳增长。1-8月,全区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2%,比上年同期提高7.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应付职工薪酬有所提升。1-8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应付职工薪酬增长11.2%,比上年同期提高23.0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应付职工薪酬增长23.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4.4%,为全区薪酬增速最高的两个行业。
(三)生活性服务业增速浮出水面。1-8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生活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3%,比二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累计增速由负转正。其中当月营业收入增速42.0%,拉动生活性服务业累计增速4.8个百分点。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放缓。1-8月,全区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2.1个百分点。该行业有近五成企业的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其中人力资源类、租赁类负增长企业占比66.7%。
(二)企业营业成本持续增长。1-8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成本增长15.0%,比上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受用工成本、各项费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成本始终保持10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速,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
(三)产业结构尚需调整优化。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象。1-8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中,营业收入占比最高的行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50.1%,比全市平均水平(30.4%)高出近20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虽以18.4%占比居次,但也低于全市3.2个百分点;此外,全区高技术服务类行业虽然增速位于全市前列,但是体量相对较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全区12.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仅占全区5.4%,均低于全市水平。
四、意见建议
(一)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大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项目的招引力度,明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区位政策优势,吸引南京、苏州、上海等长三角经济总部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在通州落户。同时加快培育本土优势企业,壮大该行业领军企业,大力发展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多层面扶持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加速发展。
(二)多策协同降低成本,精准服务提高效益。一方面,聚焦两业融合,推动服务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压缩中间环节费用,同时依托通州产业特色,通过壮大园区建设、搭建产业企业信息沟通渠道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围绕精准服务与用工保障纾困,通过走访调研、座谈访谈掌握企业发展难题,针对性提供政策、技术、人才帮扶,持续完善人才政策、优化引才机制,探索政企共建大学生人才库,按费用共担模式为企业派遣人才,缓解用工需求并减轻用工成本。
(三)加强科技赋能,优化服务模式。一方面,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全区工业企业数量多、质态良好的基础,推动两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利用科技赋能服务业,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服务业中如供应链管理、互联网广告、线上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等行业的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全区服务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撰稿:秦 硕
核稿:张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