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数据解读

通州区前三季度农业生产形势简析

发布时间: 2023-11-21 16:36:15
信息来源: 通州区统计局
【字体:

区统计局供稿(成玉)今年以来,全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的指导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继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中向好。

一、前三季度农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农业总产值平稳增长

前三季度,我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3.8%;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3.68亿元,增长3.6%。

分行业看,农、林、牧、渔和服务业分别实现产值46.88亿元、0.82亿元、6.45亿元、17.73亿元和15.05亿元,分别增长3.2%、-0.2%、1.5%、0.8%和11.0%;农、林、牧、渔和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2.94亿元、0.45亿元、2.87亿元、10.97亿元和6.39亿元,分别增长3.5%、0.4%、1.4%、0.7%和11.0%。

农业仍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农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1.4%,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由于服务业增长强劲,有效拉动了农业经济整体增长。

(二)油料面积产量双增长

前三季度,我区油料播种面积20.67万亩,增长8.1%;总产4.69万吨,增长9.6%;油料综合亩产227公斤,增长1.8%。

(三)棉花总产降幅较大

由于棉花种植较为繁杂,且所产棉花质量一般,销路收窄,经济效益不高,农民种植意愿连年下降。2023年全区棉花播种面积212亩,比上年同期减少99亩,下降31.8%。总产17吨,比上年同期减少9吨,下降34.6%。

(四)蔬菜产量平稳增长

前三季度,全区蔬菜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加强技术指导,促进种植效益提升。蔬菜播种面积30.82万亩,增长0.6%;总产量73.41万吨,增长3.7%;单产2382公斤/亩,增长3.0%。其中主要品种是叶菜类、白菜类和茄果类,播种面积分别为14.14万亩、3.18万亩和3.52万亩,产量分别为30.95万吨、8.54万吨和7.53万吨,有效保证了市场供应,稳住了老百姓的“菜篮子”。

(五)畜牧业产能继续承压

前三季度,全区生猪出栏12.53万头,下降5.5%;生猪存栏8.35万头,下降35.2%;能繁母猪存栏0.70万头,下降0.9%。羊出栏11.13万只,下降13.1%;存栏13.70万只,下降7.1%。家禽出栏422.09万羽,增长17.6%;禽蛋产量0.99万吨,增长14.7%。

二、存在问题

(一)生猪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

今年以来,尽管养殖端看涨情绪较浓,但受到消费端需求较为清淡影响,屠宰企业开工率较低,收猪难度较易,压价现象仍存。南方市场猪病持续复发,养殖单位出栏积极性较高,市场猪源充裕,猪价低位运行。整体猪肉消费需求低迷,加上生猪供应宽松,整个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难以支撑行情上涨。同时,饲养成本增加,玉米、豆粕等价格涨幅较大,一定程度又挤压了养殖户的利润空间。我区对于新建猪场的政策收紧,相关项目落地难度很大。多重因素叠加,导致我区前三季度生猪出栏减少,存栏降幅更大,生猪产能潜能不大。

(二)耕地因素影响种植结构

当前,为确保粮食安全,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粮食稳产保产。但农资价格上涨明显,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受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以粮食、蔬菜等保障型为主的种植产业综合效益普遍偏低。在禁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大背景下,粮食种植面积要得到保障,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对经济作物的种植产生较大影响,粮经争地矛盾比以往更为突出。

(三)农民素质制约农业生产

由于受传统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周期长、收益低等因素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导致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运用难度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减弱,也使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虽然近年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迅猛,然而大多数种植大户仍为传统农民,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

三、意见建议

(一)多措并举,稳定生猪产能

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科学地配制饲料,提高饲料利用效率,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针对生猪价格波动特征,加强市场预警监测,把握市场动向,科学研判变动趋势,加强饲养和流通环节跟踪调查。同时进一步完善规模养殖户补助、生猪良种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政策,确保生猪生产各项扶持落实到位,有效解决养殖户后顾之忧。在政策收紧,扩建产能存在瓶颈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广大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的生产潜能,稳定生猪产能。

(二)合理规划,提高生产能力

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保护与监管,加快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划、营、用”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质量验收制度和标准,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从数量和质量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探索建立施用有机肥的激励政策,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做到用地与养地结合,确保农产品品质和耕地生产能力逐步提升。

(三)政策引导,培养新型农民

一是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涉农专业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培训,鼓励农民参加中高等学历教育,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双新双创”人才培育。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金融支持力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民积极性。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适时培育农村种植大户,形成集中连片土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将规模经营、科技应用、效益提升有机结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责任编辑:贲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累计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