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通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三农”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各项惠农政策,有效促进了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一、夏粮生产“一稳二增”
1.面积稳。全区夏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2018年,通州夏粮播种面积49.47万亩,较上年(预计,下同)增加1.1万亩,增长2.3%。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9.30万亩,增长3.7%;大麦、元麦合计0.9万亩,下降28%;蚕豌豆面积9.27万亩,增长0.5%。
2.亩产增。2018年通州气候条件总体有利,病虫害发生程度轻,田间管理措施得力,为夏粮稳产增产奠定良好基础,小麦亩产再次达到2015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全区夏粮综合亩产347公斤,增加8公斤,增长2.4%。其中,小麦亩产382公斤,增长2.7%;元麦亩产327公斤,下降2.9%;大麦亩产374公斤,下降1.6%;蚕豌豆亩产198公斤,与去年持平。
3.总产增。受夏粮面积和亩产双增长的有利支撑,总产稳步增长。全区夏粮总产17.18万吨,增加0.79万吨,增长4.8%。其中,小麦总产15.01万吨,增长6.5%;大麦、元麦合计0.33万吨,下降28.9%;蚕豌豆总产1.84万吨,增长0.5%。
二、夏粮增产的有利因素
1.良种覆盖率高。今年我区小麦主推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新品种,主打扬麦16、扬麦20、扬麦23,苏麦188等品种,目前全区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
2.天气条件总体有利。去年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秋播期间天气持续晴好,秋收秋种工作进展顺利,速度较快,播期集中,小麦苗情好于去年;今年2月下旬至4月上旬返青期气温高、积温多、光照足,适量过程性降雨有利小麦春长春发,特别是弱小苗的转化升级,生育进程加快;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内气温高,光照足,气候条件以晴好为主,加上5月中旬有几天温度突破30℃,小麦的生育进程进一步加快。5月25日一场强降雨,导致少部分田块出现倒伏,但由于小麦已处于生长后期,总体影响不大。
3.病虫害防治到位。一是及时做好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工作;二是做好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和检查工作,以赤霉病为防治重点,同时做好白粉病、锈病、麦蚜、粘虫的防治;三是小麦“一喷三防”资金到位,今年通州区用于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210万元,较上年增长10.5%。
三、两点建议
1.拓展农民增产增收途径。粮食生产容易受气候条件影响,粮食量高质不高、农户丰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年通州小麦亩产水平虽高于去年,但由于5月中旬连续高温,对小麦灌浆不利,导致颗粒不够饱满,小麦品质不及去年,粮贩收购价格也低于去年同期。引导农户走出增产不增收的困境、促进农户收入持续增长是广大农户的迫切愿望,应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不断推进粮食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多种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多渠道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切实提高种粮效益,促进农户增加经济收入。
2.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提升本地区特色农业品牌效应,不断拓展农业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是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品牌+农业”,规划特色鲜明的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区,带动周边村民自有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品牌+农业”,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自主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粮食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推出更多的名特优农产品,不断提高粮食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