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单位(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及具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和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可以直接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做好“四上”企业的申报工作,及时将已达到标准的企业纳入“四上”企业统计范围,有利于科学、客观、真实反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更加直观体现通州区“四上”单位的发展,以下数据均不含滨海园区和锡通园区。
一、1-9月全区“四上”单位基本情况
三季度末,通州区“四上”单位共1334家,工业667家,建筑业167家,批零住餐业307家,房地产82家,服务业111家。通州区新增(新开业投产单位,下同)“四上”单位共计127家,占全市12%,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工业18家,建筑业37家,批零住餐业23家,房地产业20家,服务业11家。建筑业、批零住餐业和房地产业是新增主力军,新增单位数量占比73.4%。与上年同期相比,新增“四上”单位数增加了62家,其中,工业减少5家,建筑业增加34家,批零住餐业增加9家,房地产业增加16家,服务业增加8家。新增“四上”单位数量全市排名由第七提升到第五,分专业看,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新增数量分别位列全市第一和第二,其他专业新增数量排名均在全市后位圈。
二、现存问题
(一)新增和存量数量均偏少。从全市范围看,通州区目前“四上”单位存量数位列第六,与上年同期相比是净减少,数量比位列第一的海安少568家。近两年看,前三季度的新增数量都偏少,尽管今年目前的新增绝对数已超过一百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一倍,但在全市排名依然落后,与新增“四上”单位数量最多的如东县相差71家。
(二)第三产业发展较薄弱。分专业看,有资质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存量单位数和新增单位数在全市都位列前三,新增单位数合计占全区52.3%。规模以上工业新增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减少,但存量单位数排在全市第四位,占全区“四上”单位50%。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和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存量单位数和新增单位数量在全市排名均较落后。前三季度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新增单位以批发业为主,零售业和住餐业均仅新增2家,尽管住餐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零的突破,但全市占比仅4.3%。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66.7%,但在全市占比仍然偏低。
(三)各镇区发展不平衡。分地区看,前三季度新增“四上”单位最多的是川姜镇和高新区,分别新增10家和8家,兴东街道目前零新增,金沙街道和平潮镇均只新增了1家。规模以上工业新增数量在各镇分布较为平均,存量单位主要分布在高新区、川姜镇、刘桥镇和兴仁镇,合计占全区50.1%。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存量单位和新增单位最多的都是川姜镇,这与该镇的家纺产业发展息息相关。规模以上服务业存量单位和新增单位主要集中在高新区,主城区人口密度高,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三、相关建议
(一)招商新企,培育老企。坚持严选投资项目质量,建立项目落地预审核机制,促进项目落地、建设,推动项目建成投产,从源头上打好“四上”单位入库的基础。在财政、税收、技术、人才等方面对企业做大做强给予扶持,为企业提供便捷审批服务,推出税收减免措施,鼓励“个转企”、“产转法”,增加“四上”单位入库的来源。
(二)部门联动,培育扶持。继续做好部门数据共享,强化与税务部门的联动,挖掘准达标企业,分专业做好跟踪监测,确保达标企业及时申报。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许多传统行业例如酒店、影院等受到巨大冲击。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有序恢复活力。此外还要顺应形势,转变思维,大力培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如疫情影响催生的电子商务平台的迅速崛起。
(三)常态监测,序时入库。通过两批税务比对和“准四上”单位调查,分别对去年全年应税销售收入达标、今年上半年应税销售达时序和每月应税销售达时序的单位进行全面核实,先后排查规下单位581家,预计可月度申报或年度申报的单位146家,其中已达标的54家。通过此次排查,后期建立“四下”企业监测长效机制,把具有一定规模、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列入培育库进行重点培育,重点扶持。对于已进入培育库的企业,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发展做大做强。结合税务等部门数据,定期实地走访,对培育库内的企业进行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