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数据解读

居民消费缓步恢复 存在问题仍需关注

发布时间: 2021-02-23 12:43:36
信息来源: 国家统计局通州调查队
【字体:

2020年,通州区委区政府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千方百计确保大局稳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推进,居民生活逐步进入正轨,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未完全消除,城乡居民消费较年初已缓步恢复,但与疫情发生前相比仍有差距。

一、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总体情况及特点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人们的消费信心逐渐恢复,被疫情抑制的消费潜力逐步释放。2020年,通州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991元,比上年同期(下同,略)下降1.3%,较一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消费支出八大类构成增速“三升五降”,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食品类需求型消费平稳增长,恩格尔系数上升

2020年下半年,全区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餐饮作为刚需恢复较快。全年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7092元,增长1.3%,占人均消费支出的29.6%,受物价上涨和食品刚性需求的双重因素影响,恩格尔系数上升0.8个百分点。

(二)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降幅收窄

去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居民居家隔离,出游计划取消,景区、娱乐场所封闭,各类展会关闭,学校及培训机构停学停课。二季度开始已有序实现复工复产,文化娱乐、教育、旅游等相关行业逐步复苏。三季度至四季度前期居民国内出行基本恢复常态。但四季度末全国各地仍有散点式新增病例发生,城乡居民旅游路线以市内为主,出市跨省出游较少。因此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较上半年有所上涨,但远未恢复到同期水平。2020年,通州区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3494元,下降8.5%,较一季度回升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4068元,下降9.3%,占消费支出的14.3%,下降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720元,下降8.0%,占消费支出的15.2%,下降0.7个百分点。

(三)交通通信消费逐步回暖

受疫情影响,去年一季度大部分公共交通暂停运行,居民居家隔离外出减少。二季度以后居民国内出行基本恢复常态,交通支出得到基本恢复。全年由于居家时间较多,网课、直播及娱乐等上网时长增加,居民网络通讯费用有所增长。全年,通州区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3885元,下降4.6%,较一季度回升9.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4542元,下降1.5%;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3001元,下降11.1%。

二、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两方面因素

(一)疫情影响消费行为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来,通州区居民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储蓄意愿增强,消费收缩。截至2020年12月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本外币)1971.82亿元,较年初增加249.18亿元。另一方面,城乡居民个人防护意识增强,对乘坐公共交通、出省市游玩等行为的安全性持谨慎态度,外出旅游等消费支出减少。

(二)反弹性消费拉动作用有限

疫情平稳后,居民消费意愿较为强烈,在区委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居民消费得到很大程度的补充释放。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后,居民消费有所反弹,但当季衣着、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具有一定的即时性、季节性特点,因此并未出现“井喷”现象,对全年消费增长拉动作用有限。文教娱乐行业全面复工时间较晚,反弹性消费难以弥补前期缺失。

三、扩大居民消费的几点建议

(一)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收入是消费的保障,有关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促进收入提高的政策,努力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大力鼓励全民创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抓住“六稳”之首,稳就业保民生,要把稳定和发展就业作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着力点,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为城乡居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就业基础。

(二)打造内循环经济消费体系

顺应消费结构升级和需求变化的趋势,引导通州区居民因疫情受限的境外消费进入内循环经济,满足中高收入阶层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在安全的前提下保障文化娱乐场所正常经营,逐步消除城乡居民的谨慎防范心理。开发优化区域内旅游路线,进一步扩大“文旅”消费券发放力度和优惠力度,激发旅游市场活力,促进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回暖。

(三)扶持新模式、新业态消费发展

疫情期间,基于网络数字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支撑了新型消费逆势快速发展。在线医疗和教育、菜篮子生鲜直送等新型消费异军突起,快速发展壮大。一是要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要求,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相关证照办理,深化包容审慎监管,健全用户权益保护、产品追溯等机制,依法打击侵权假冒、坑蒙拐骗、泄露隐私等行为,营造安心放心诚信的消费环境。二是推广在线开放课程、互联网诊疗等服务。促进健身、旅游等线上线下融合。探索智慧超市等新零售。加强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三是推动5G网络、物联网等优先覆盖核心商圈、产业园区、交通枢纽,建设千兆城市,加快农村商贸流通数字化升级,推进智能快件箱等终端建设共享。安全有序推进消费数据商用。四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城乡居民体验新型消费,拓宽消费渠道,拉动城乡居民消费。

(责任编辑:葛文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累计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