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世界经济衰退等严峻考验,中国经济展现出较高的抗压应变能力,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在坚定不移做好打赢疫情攻坚战工作的同时,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工业经济总体运行稳步回升。
一、工业经济效益基本情况
1.营业收入增速由负转正。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影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大幅下跌,2020年2月,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下同)28.6%,为全年最低水平,在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之下,营业收入增速不断回暖,一季度下降17.5%,上半年下降12.8%,前三季度下降7.4%,四季度全区营业收入增速实现正增长,全年增幅收于3.1%,增速较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较2月增加31.7个百分点。
2.利润总额降幅持续收窄。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增速同样呈现大幅下滑然后回暖的形态,但增速的波动幅度较营业收入幅度更大。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1%,较去年全年上升14.3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增加53.2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增加26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增加5.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降幅不断收窄。
3.重点企业贡献突出。2020年,全区50家大中型企业营业收入394.5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5.7%,同比增长20.6%,增幅较规模工业平均水平高17.5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利润总额16.4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7.6%,同比增长4.4%,增幅较规模工业平均水平高5.5个百分点。
4.企业增值税负担减轻。为有效抗击疫情影响,政府在深化增值税改革、下调增值税税率等一系列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力度,企业增值税负担明显减轻。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交增值税较上年下降22.5%,增速较2019年回落3.5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交增值税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5%,较上年同期降低0.4个百分点,增值税负担有所减轻。
二、工业经济效益运行存在问题
1.成本费用有所上升。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成本增长3.6%,较营业收入增幅高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7.4元,较上年同期增加0.5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支出的销售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较同期分别增加1.3%、23.8%和40.8%,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9.1元,较上年同期增加0.2元。成本费用的提高,挤占了企业盈利空间。
2.亏损面、亏损额扩大。2020年,全区亏损企业113家,亏损面为18.5%,比上年增加2.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0.4亿元,同比增长37.2%。纺织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3个行业亏损额增幅超过150%。
3.杠杆率有所上升。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合计增长7.9%,增幅与资产总计持平,较营业收入高4.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3.2%,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有所上升。
4. 企业资金压力大。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较同期增加12.4亿元,增长42.5%,增幅较营业收入高39.4个百分点;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加,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93.51万亿元,同比增长24.0%,增速是去年同期的2.9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周转次数为21.3次,较上年减少3.6次。回款难、库存高企、资金沉淀大加重了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压力。
5.行业增长面持续收窄。2020年,32个行业大类中16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较上年减少3个,增长面为50.0%,较上年下降9.4个百分点,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3个行业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40%。
三、几点建议
1. 改善营商环境,优化企业服务。一是继续加强疫情防控,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有效控制疫情,确保企业有序生产、安全生产;二是继续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企业可以切实 享受到政策红利,如稳岗补贴、社保减免、房租减免等;三是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继续深化“放管服”,深挖服务漏洞,切实从企业角度考虑,针对现阶段企业发展的困境,施行更利于企业发展的各项举措。
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一是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引导传统制造业向前端的研发设计以及后端的品牌营销延伸,提高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二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大力构建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重点支撑作用,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三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引导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科技研发,结合全区规划,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水平产业集群发展,增强部门联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