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季度末,全区共有“四上”单位1381家,从业人数41.6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6.8万人,增长19.5%。“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7565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73元,增长4.6%,提高了2.1个百分点。
一、基本情况
(一)从业人数稳步增长
分行业看,十五个行业的期末从业人数呈现“13升2降”的态势。其中,增长最快的两个行业是:住宿和餐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速均超过100%,分别为296.7%和112.6%。下降的两个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主要受年度退出单位较多的影响,人数降幅均在10%以上。
(二)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剔除建筑业)从业人员8.8万人,同比增长9.8%,低于全区水平9.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数2.4万人,同比增长19.3%,略低于全区水平0.2个百分点。二三产从业人数比由去年同期的4:1调整为3.7:1,用工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工资水平稳步增长,行业差距加大
分行业看,全区“四上”单位十五个行业中,仅建筑业平均工资同比略有下降0.7%,其他十四个行业平均工资实现全面增长。平均工资增速最高的三个行业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房地产业,同比增速均高于30%,远远领先于全区平均增速。与去年同期一致,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两个行业依然是房地产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平均工资分别为38762元和29872元,分别是全区平均工资水平的2.2倍和1.7倍。受行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影响(从事卫生环境管理的从业人数占行业比重8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平均工资成为行业最低,仅为平均工资最高的房地产业的1/3左右,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平均工资及增幅最高
一季度末,全区“四上”单位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在三大类登记注册类型中最高,为23785元,是平均工资最低的内资企业的1.4倍;同比增幅也是最高,为41.2%,高出全区水平36.6个百分点。全区13中登记注册类型中,仅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工资水平呈下降趋势,分别同比下降-12.8%、-16%和-2.7%。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受单位数量逐年减少的影响,工资水平也在不断下降。国有企业的平均工资从2018年以来一直是负增长,最高工资水平的优势不再;集体企业的平均工资一直维持在最后位,且近三年间也呈逐步下降趋势。
二、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缩小行业差距
我区近年来二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从业人员结构占比不断优化,但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占比仍然较大。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优质新型产业,并以政策引导积极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激发自身创新活力,为产品、工艺、服务等增加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稳定经营质量,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收入待遇水平。
(二)加强工资监管,健全保障制度
工资收入是人们基本的生活来源,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力度,对未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不按规定支付工资、变相压低、克扣职工工资的用人单位,应使用政策与法律手段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垄断行业,要加强检查、监督垄断性产品、服务的成本构成,规范其工资、奖金、福利的发放,达到缩小职工收入差距。
(三)通过政策扶持,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中小微企业吸纳了超过六成的社会从业人员,助力中小微企业长足发展也是保障了就业率的稳定性。政府职能部门要对中小微企业积极实施普惠性、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运营成本,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对中小微企业的社保费用减免政策等。支持企业改造升级,助力培育有潜力有创新发展前景的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利润率,从而从根本上实现职工工资增长的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