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热点关注

“南通红色记忆”融媒体新闻行动走进如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军长何昆墓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屹立不倒的军史丰碑

发布时间: 2021-03-30 19:29:49
信息来源: 通州日报
【字体:

492090_15862840102_1617120000000.jpg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 徐浩翔 摄

通州日报讯(记者徐静怡)3月22日,记者们走进“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南通红色记忆”第三站——位于如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军长何昆墓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深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革命历程和卓越功绩。

红色档案

1930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中共江苏省委将活动在南通、海门、如皋、泰兴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简称红十四军),这支军队是江苏省境内唯一列入中央序列的正规红军武装部队,任命何昆为军长。

何昆,1898年出生于湖南永兴县,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春,何昆参与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任军长兼第二支队支队长。他率部队活动于南通、海门、泰兴等地,先后攻克敌人多个据点,粉碎敌人多次“进剿”,建立了通海如泰根据地。

3月22日,记者追随红十四军的足迹来到红十四军老户庄战斗遗址,何昆的衣冠冢就在这里,纪念碑上印刻着张爱萍将军(当时的第二支队二大队大队长)亲笔题写的碑名。九十一年前,何昆率二支队及赤卫军攻打老户庄,由于敌人的机枪封锁了通道,部队难以前进,正当战斗陷入僵持之时,何昆身先士卒,提起轻机枪,踩着张爱萍的肩膀向敌人的碉堡猛烈射击,最终因左胸中弹失血过多而壮烈牺牲,年仅32岁。

“何昆军长在红十四军的时间虽短,但他对红十四军军队的规范化建设以及红十四军精神的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皋红十四军研究会副会长殷春泉介绍说,“我们把红十四军精神归纳为富于理想、忠于人民、甘于艰辛、善于探索、勇于牺牲,这些精神都体现在何昆军长身上。”

老户庄战役是红十四军艰苦卓绝武装斗争的一个缩影。1930年4月至10月初,在中央军委、中共江苏省委和通海特委的领导下,红十四军横戈跃马,驰骋苏中八县,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在游击区内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并在全省率先建立县、乡苏维埃政权,通海、如泰两块红军游击区被列为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

薪火相传

岁月已去,记忆永存。为铭记红十四军这段红色历史,更好地继承发扬红十四军革命精神,2002年,如皋市投资建设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纪念馆内设8个展厅,陈列着1300余幅图片、800余件实物资料、24处复原场景、23座雕塑,无不向后人展示着那段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红十四军建军91周年,如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如皋市红十四军纪念馆馆长夏勇表示,纪念馆将通过刊登“雉水红韵”专版、推出红色藏品图片展、邀请革命烈士后代和相关红十四军历史专家进行座谈、举办红色经典故事进社区等活动,打造红十四军鲜明特色的红色宣传阵地。

记者手记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内,起义农民使用过的棍子、大刀和铁叉,红军使用过的木炮,红十四军军长何昆用过的行军床……一个个陈列的物件,让人亲历当时的卓绝革命,一张张游击图、一处处生动的复原场景,重现了彼时的风云岁月。

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革命先烈们甘于艰辛、不怕牺牲,为了理想和信念甘心舍弃一切,用血肉筑成民族的长城。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和平、稳定的幸福生活,传承好、发扬好江海大地的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发扬革命精神,求真务实、砥砺前行,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瞿慧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累计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