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236233/2023-00747 分类: 科技、教育\教育    通知
发布机构: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通政办发〔2023〕2号
成文日期: 2023-01-09 发布日期: 2023-01-09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14236233/2023-00747
分类: 科技、教育\教育    通知
发布机构: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通政办发〔2023〕2号
成文日期: 2023-01-09
发布日期: 2023-01-09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1-10 17:07 累计次数: 字体:[ ]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通高新区管委会,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通州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通州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上启下关键时期,是通州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谱写“强富美高”新通州建设新篇章的关键阶段。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南通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订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州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社会认可和人民满意度不断攀升,2020年全区教育现代化监测综合得分88.509分。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基本构建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优质协调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美育教育被誉为“通州实践样本”,“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被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列入案例精选。2017年被评为江苏省社区教育示范区,2018年被评为第四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2018年被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综治办联合表彰为“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区”。创新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2018年创成“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

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建幼儿园21所,新(迁、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7所,完成特殊教育学校迁建,实施通州中专二期建设工程,累计投入约21亿元。高质量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 “薄弱环节改造和能力提升”工程,新建和维修改造校舍39.17万平方米。实施运动场地改造和对外开放工程,全区中小学校实现运动场地塑胶化,符合条件的学校运动场地全部对社会开放。实施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改造工程、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学校基础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连续三年将教育信息化和装备提升工程列入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累计投入资金约1.5亿元,按照省标准逐年为所有学校配足配齐或更新设施设备,有效提升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装备水平。2020年全区“智慧校园”建成率达60%。长安校园建设高效推进,全区所有中小学校视频监控系统完成全面更新,建成视频监控中心,校园安防系统技术水平有效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

教育质量不断攀升。深入贯彻落实南通市“立学课堂”要求,全区基础教育省级内涵建设项目达41个。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丰硕,中考、高考成绩屡创新高。石港中学高中部2019年恢复招生,金沙中学成功创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通州中专成功创建省现代化示范职业学校,入围省领航计划建设单位。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通州中专“沙盘企业模拟经营项目”获全国金牌。艺术教育全国先进。2017年6月,区委主要领导应邀参加全国学校美育工作推进会并发言。2019年参加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实验小学、实验中学联袂展出“蓝印花布”艺术实践工坊获得一等奖,区教育体育局获全国优秀组织奖。

师资素质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共补充教师954人,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生师比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高中教师研究生率12.59%,职业中学教师本科率100%,初中教师本科率99.82%,小学教师本科率91.34%,幼儿园教师大专率97.74%。新增16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6名江苏省特级教师,5名教师获南通市园丁奖,420名教师成为南通市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1人入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人入选省“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十三五”期末,共有在职江苏省特级教师22人、正高级教师22人、省市高层次人才42人。先后建成市级名师工作室8个,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4个,区级名师工作室2个,区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10个,区级特级教师工作坊8个,男幼师雏鹰联盟1个。

“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  标

2020年目标

2020年实绩

一、发展水平



1.学前3年幼儿毛入园率(%)

98%

99%

2.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8%

99.8%

4.18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

60%

78.13%

5.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15年

13.93年

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2年

11.44年

7.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

20%

20.6%

8.残疾儿童享受15年免费教育的比例(%)

100%

100%

二、优质资源建设



1.省优质幼儿园比例(%)

60%

60.9%

2.义务教育学校达省定办学标准比例(%)

90%

100%

3.四星级以上普通高中比例(%)

80%

80%

4.省级以上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所)

1

1

5.智慧校园比例(%)

60%

60%

三、师资水平



1.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95%

45%

97.74%

49.85%

2.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100%

90%

100%

91.34%

3.普通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其中: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

100%

12%

99.82%

2.41%

4.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

20%

12.59%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通州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前列、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通州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教育优先发展。通州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聚焦聚力一体化、高质量、现代化,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具有影响力的“产业腹地、创新智谷、城市绿洲、幸福家园”,在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实践上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教育既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关键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凸显教育重要地位。教育的体系结构、教师素质、质量水平、制度建设得到新的提升,适应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是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健全科学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让教育事业发展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发挥教育支撑作用。教育需要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关注人力资源建设,优化本地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活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要求,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为通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十三五”期间,全区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效显著,但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总量不足,公办幼儿园比例不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城乡、校际还存在差异,优质均衡目标尚未完全实现;学校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尤其是人口变化的需求;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还不成熟;部分教师敬业精神、师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教师数量缺口较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亟待解决。要进一步促进全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发展瓶颈问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通州教育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服务人的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谱写“强富美高”现代化新篇章提供教育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全方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为教育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区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育交流合作,通过改革和创新,解决发展难题,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坚持依法治教。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切实保障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和广大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坚持促进公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教育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教育服务更加优质公平,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居全省、全市前列。

体系科学,规模适度。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到2025年,形成幼儿园89所、小学56所、初中29所、高中6所、五年制高职为主体的职业院校1所和特殊教育学校1所的总体布局。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9%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残疾儿童享受15年免费教育的比例达到100%。

公平普惠,质量提升。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合理,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间优质均衡,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少年、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等群体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扶贫助学体系健全和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适龄儿童在公办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入园率达90%以上。学生学业合格率、体质健康合格率超过95%。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机制完善,保障有力。持续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增加各级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教育综合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管办评机制改革,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普遍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服务社会,群众满意。教育贡献能力不断提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3年以上。教育发展成果更多公平惠及民生,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一、发展水平




1.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9%

99%以上

约束性

2.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约束性

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9.8%

100%

约束性

4.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4年

12.3年以上

约束性

二、优质资源建设




1.省市优质幼儿园比例(%)

85.1%

90%以上

预期性

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86.44%

90%以上

预期性

3.义务教育学校达省定办学标准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4.义务教育标准班额比例(%)

其中:小学

初中

34.52%

77.34%

80%以上

85%以上

预期性

5.三(四、五)星级融合教育优秀学校比例(%)

0%

80%

预期性

6.智慧校园比例(%)

60%

100%

预期性

三、师资发展水平




1.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97.74%

49.85%

100%

50%

预期性

2.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100%

91.34%

100%

95%

预期性

3.普通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其中: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

99.82%

2.41%

100%

8%

预期性

4.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

12.59%

2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积极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国防教育、诚信教育、法治教育、环保教育、科学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机制,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强化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办好家长学校,增强育人合力。加强校外教育,通过不同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外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公民意识。加快建设区级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积极发挥关工委的内在动力,团结带领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同志,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通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创新业绩、谱写新篇章。

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学生在校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积极创建全国、省青少年学校足球示范区,全区中小学足球开课率100%,积极创建全国、省、市级足球特色学校。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加强“金沙风”艺术团建设,组织公益支教,稳步推进艺术教育进中考,鼓励传统文化进课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完善学校体育工作和艺术教育评价制度,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推进学生近视防控,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区域推进新劳动教育实践,强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建设一批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优化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二)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

1.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健全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普惠原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出台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办法及民办园管理指导意见,形成公办为主、非营利民办为辅的学前教育体系。

优化资源配置。落实每1万常住人口配建一所幼儿园要求,深入推动全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加大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力度,推行联审联批或相对集中审批制度,城镇新建小区、农村集中搬迁社区要确保幼儿园配建到位。全面建立幼儿园服务区制度,90%以上的幼儿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学,逐步实现就近入园,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公办幼儿园占比,实现全区公办园占比不低于65%。教育部门直属幼儿园增至12所,省市优质幼儿园比率达到90%以上。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逐步实施园舍消险改造工程,切实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

深化体制改革。巩固“江苏省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果,加快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推进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以“1+N”形式实现幼儿园教育集团全覆盖。强化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到2025年基本达到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比高于5%,按照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逐步消除幼儿园有编不补现象,推进公办园人员编制备案制,解决编制紧缺的瓶颈。切实提高幼儿园非在编教师的收入待遇,逐步缩小收入差距,至2025年,基本达到全区在职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

提升保教质量。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大力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促进幼儿园规范化、特色化发展。科学实施幼小衔接,开展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构建保教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面向0-3岁婴幼儿家长和看护人员普及科学育儿指导的管理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强区域内各级早教指导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

2.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优化中小学布局。完善资源监测预警机制,科学确定和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全区规划新建义务教育学校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迁(扩)建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至2025年,全区形成小学56所、初中29所,共建成小学班级1518个、初中班级597个,提供小学教育阶段学位67590个、初中教育阶段学位29550个。

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多校划片及热点学校招生计划改革,按照标准班额均衡编班,消除超班额、大校额现象,有条件的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构建全覆盖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服务。实施教师发展工程,多途径推动教师学历、能力、师德的提升,为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师资保障。推进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聘校用”机制,完善区内公办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区内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5%,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全面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

提升办学内涵。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巩固和发展已有的课程改革经验,抓住“互联网+”教育契机,稳步推进智慧教育。着力推进“双减”试点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常态化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办学和质量监测制度。推进中小学学科课程基地建设,力争每年建成2-3个高品质学科课程基地,实施好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工程。通过项目引领、载体创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境界的地表文化,构建知行合一识见维度的空间文化,推进创生心脑合一智慧教学的学科文化,培育提升物我合一精神品质的格物文化。强化学生艺术素养、劳动体验、心理健康等学科及能力建设。力争每年建成5个学校特色文化项目,进一步推动南通市级“新优质学校”创建。

创新办学模式。按照“学段贯通、课程整合、系统培养”的原则,试点实施“幼小衔接”“小学初中学段衔接”实验项目,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视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联合办学,扎实开展8个小学教学集团、5个初中教学集团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和共享度。

3. 推进高中教育创先争优

加快高品质高中建设。提高普通高中资源供给比例,规划新建高中1所、迁建平潮高中、扩建石港中学。积极推进学校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学校招生、用人、考核自主权,加快补充专任教师,着力解决学科师资结构性矛盾,激发办学活力。通州高级中学创成省高品质示范高中,西亭高中、平潮高中和金沙中学创建省高品质特色高中,石港中学创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全区形成1所高水平学术型、4所特色鲜明的高品质高中格局,高中教育整体水平达到全市上游水平。

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深入实施新课程新高考,建立健全选课走班、学生发展指导和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转变育人方式,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确保在新一轮改革中形成新优势。继续打造通州高中“预学—探究—提升”、西亭高中“学、讲、练、探”、平潮高中“自主合作导学式”、金沙中学“自助式活动单导学”、石港中学“慧学立学课堂”等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课改过程管理,促进各学校在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师资水平上有所提高。

加强特色品牌建设。积极申报省级课程基地和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彰显不同高中学校的课程特色。充分利用和整合区域内高校等社会资源,创新课程开发模式,拓宽课程实施途径,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实践性,形成具有体育、艺术、外语、科学等学科优势明显的特色高中。加强与国内外名校沟通与交流,支持普通高中依法引进国外、境外先进课程,进一步增强普通高中的办学活力,加快优质高中教育国际化步伐。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对接双一流大学,落实导师制,促进培养资源区域共享。加大普通高中拔尖人才选拔与培养,探索建立特殊发展潜质的学生初高中直升路径和更具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积极开展学分制、选科制、走班制的探索与实践,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行的管理制度。探索综合高中、综合高中班办学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单独或与职业院校联合开设职业技术技能选修课程。积极应对中考改革,构建与新课程新高考科学衔接的初中教育改革。深化普通高中与重点高校协作制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4. 推进特殊教育全面融合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建立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探索向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延伸的特殊教育模式,推进16-18岁特教学生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

建立特教保障机制。增强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在建设好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基础上管好用好,分批建设三星、四星和五星级南通市融合教育优秀学校,“十四五”期间达到80%。逐步提高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按不低于普通基础教育同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予以财政保障。不断完善残疾学生资助体系。全面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人员编制和特教学校教职员工,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不断提升特教师资专业化水平。

推进普特有机融合。适当发展以职业技能学习为主的高中特殊教育,加大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培训力度。统筹教育、心理健康、医疗、康复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家长、志愿者等多方力量,落实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学生“一人一案”。到2025年,残疾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残疾少年高中阶段入学率均达95%,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

(三)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推进中高职衔接、普职融通人才培养方式,满足学生就业创业与升学需求,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办法,健全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等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促进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内涵。围绕通州重点产业布局,动态调整设置专业,提高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吻合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落实“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有效实施“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通州实践,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加强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和认定,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到2025年,通州中专建成江苏省中职“领航学校”,建成一批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中职中技专业群,积极创建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增强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面向通州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智能建造、现代都市型农业、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布局,升级智能制造、建筑工程、家纺设计、现代服务四大专业群,提高职业教育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适应性。围绕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南通新机场建设等国家重大项目,对标“3+3+N”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开展个性化校企合作项目,参与搭建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面向城乡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技能培训,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依托通州中专建设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支持职业学校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

(四)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健全终身学习制度体系,推动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构建区镇村级社会教育管理网络,进一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办好开放大学,继续打造全区终身学习体验中心、社会培训超市和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心,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制度。开展城乡居民、职工、农民等教育培训。做好老年教育工作,完善“医养教结合”新模式。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教师党员先锋工程,健全“双培养机制”。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思想政治、师德师风、业务能力培训,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作为必修内容。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学习,开发实施师德建设课程。大力培树师德典型,深入开展“通州好老师”评选和“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推进区委区政府“园丁奖”遴选。实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坚决从严处理教师师德失范行为。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补足配齐学前教育教师和保教人员,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到2025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历层次均达到教育现代化要求。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校长任期制管理,依托城乡学校教育集团,更大力度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提升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素养。创新职业院校教师配备机制。完善区、校两级培训体系。区级教师培训经费按每年不少于教职工工资总额(含绩效工资)的1.5%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各中小学校按不少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的比例安排培训经费。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区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到2025年,建成20所市级以上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鼓励教师境外研修访学。做好中外人文交流及汉语言国际推广项目、国家“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教育交流项目、港澳台教育合作项目等基础教育对外合作交流。

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科学统筹教职工编制管理。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每两年核定一次,结合教育发展需求适当增加专任教师编制,向小规模、寄宿制等学校倾斜。充分利用退休教师资源,推进“银龄支教”计划。探索推进学前教育教师编制备案制试点。实施教师教育创新行动,推进高校、教育体育局、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四位一体”协同育师。落实配套政策,吸引本地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乡村定向师范生。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培育优秀教育人才和后备干部。着力培养教育名师,深入推进“古沙师韵1311”名师(校长)培养工程,加强“苏教名家”“省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南通市领航校长”“南通市教育家型教师”“南通市卓越教师”等名优人才梯队培养。加强干部队伍素质,不断完善干部选、育、管、用各项工作。创新优秀人才引进制度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教育类研究生、师范专业优秀本科生人数每年新增不少于30人,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党管人才制度机制,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推动构建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战略格局。优化激励机制,逐年提高区优秀教育人才专项奖励标准,积极鼓励优秀教育人才安心从教。

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建立中小学教师与公务员工资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本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落实义务教育“双减”要求,根据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情况,增核绩效工资总量。充分考虑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水平。关心乡村教师工作生活。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落实省乡镇工作人员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提高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的补贴发放标准。实施乡村青年领军教师培养计划和乡村优秀教师奖励计划。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鼓励支持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

(六)创新教育治理管理体系

转变政府教育治理方式,进一步推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保障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建立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专家库,完善督导体制,树立督导权威。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优化治理结构,扩大社会参与。全面强化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积极推进新教育实验,培养面向未来教育的教师,建设面向未来教育的新学校。深入推进“精致管理校校行”行动,以项目化管理为抓手,求真求实,落微落细,不断提升学校综合管理水平。深化“1+1+1”学赶行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区级统筹、镇(街道)共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区级为主、学校自主发展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区级为主、政府统筹、行业参与、校企共建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区、镇(街道)两级政府管办教育的职责,充分调动镇(街道)在促进教育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化多元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教育服务。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鼓励学校联合办学、建立学校联盟、教育共同体,支持名校办分校、优质学校托管薄弱学校,实施小学初中学段对接。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与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生动的教育格局。

探索管办评分离机制改革。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为重点,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新型关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评价的教育管办评新机制。明晰政府“管”教育的内涵边界,为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腾出空间。积极培育和支持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和客观性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发展,发挥其作为第三方的评价功能。

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教,规范管理”,进一步扩大校长的自主办学权。完善民办学校治理结构,激活校长的办学积极性,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办学机制。坚持“以德为先、优势特色、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形成区域教育和学校的特色。大力推进学校、社区、家庭的三维共建模式,形成资源共享、各负其责、信息互通的立体教育体系。

完善教育综合评价制度。进一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逐步形成符合育人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中考改革步伐,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改进高中阶段的招生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机制。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以用人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区聘校用”为抓手、以教师绩效工资和岗位设置改革为重点,研究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岗位工作指标,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形成以师德为核心、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制度。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健全对民办教育的支持政策,坚持教育公益性,支持与规范并重,促进民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支持早教托育、普惠性幼儿园、特色中小学及符合产业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轮岗培训等各类非学历教育。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智慧校园项目。校外培训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面压减,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出台公开招募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加学校课后服务实施办法,建立校外培训机构评估制度,全面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

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中外交流合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实施一批旨在培养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急需人才的中外合作项目。引进国际课程、学习先进理念,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外资进入,合作举办职业教育。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内各类学校与国外学校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建成多层面的国际交流通道,拓展国际视野。积极创造条件,优选教师去境外培训、深造。建成10对国际友好学校。2025年有25%的学校建成国际交流项目。

(七)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提升区教育城域网服务能力。主干网络实现从IPV4到IPV6的升级平移,全区接入总带宽不小于3G,城域网至学校带宽由100M升至1000M。

完善“通州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通州教育云平台的各项应用,加大优质资源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大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能力建设,为师生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2022年全区“智慧校园”建成比例达80%,多媒体互动教室覆盖率达100%;力争2024年,全区“智慧校园”建成率达到100%。

提升信息化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探索建立教育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全面统筹本地区、本单位信息化发展规划。所有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达到《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所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建成一批创客实践室。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校园网络安全培训和专业资格认证。

完善信息化制度。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形成资产管理、项目管理、采购管理、功能室管理、使用维护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制订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病毒检测和网络安全漏洞检查制度、账号使用登记和操作权限管理制度、案件报告和协助查处等制度。

(八)推进教育重点工程建设

党的建设创新工程。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立教体系统党建品牌体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推进新劳动教育,深化艺术教育,实施学生近视、肥胖综合防控工程,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建设。

教育改革创建工程。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实施新课程新高考,推动高品质高中建设,科学发展现代特殊教育,建设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建省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依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健全终身学习制度体系,推进社会教育全面发展。

教育资源优化工程。全面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新建幼儿园16所;新(迁、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8所;新(迁、扩)建普通高中3所。完善全区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校舍消险改造工程。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普通装备提升工程。完善“通州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区“智慧校园”建成率达100%。分年度更新、添置信息化设施和普通装备。

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统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建立以区为主、区域调剂、动态调整的教职工编制管理机制。全区教师数量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年龄、职称、学科结构合理,城乡分布结构与教育事业发展相协调。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培养5-6名省市级教育家型名师和2-3名领航校长。

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公办园集团化发展,省市优质园占比达到90%;规范义务教育办学,建成市级“新优质学校”15所;力争创成2所省高品质示范高中,石港中学创建省四星级高中;通州中专创建省中职“领航学校”。

食堂管理提升工程。稳步实施公办学校食堂食材集中采购、统一配送,2022年实现30%,2024年实现80%,2025年实现100%,从源头上防止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和事故;进一步完善学校食堂硬件设施建设,推进公办学校食堂智能化,提高食堂日常管理水平,2022年在区管局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点,2024年推广,2025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效能建设

持续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党建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小学校党的组织“全覆盖”。坚持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有力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中心工作的有机融合。完善“通州教体系统党建教育基地”建设,构建教体系统全天候立体化党员教育新格局。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工建、妇建,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双融入”、党员教师和教学骨干“双培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深化作风效能建设,高频次开展明察暗访活动,及时公开曝光相关问题。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改革发展环境。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强化法治意识。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建立教育决策咨询、公示、听证制度,完善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程序,健全听证、评议考核、责任追究等相关配套制度,规范教育行政执法行为。

全面依法治校。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健全符合法律法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章程和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学校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健全依法治校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提高教育法治工作队伍的能力水平。建立校内申诉调解制度,依法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建立社区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家长和教师代表等参与评议学校工作机制,监督学校办学行为。

创建法治学校。100%以上的学校(园)达到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园)建设标准。充分发挥好法治副校长的积极作用,丰富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形式,探索建立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和未成年学生法律援助机制,构建学校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三)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全面落实教育经费“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各类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动态调增机制。切实加大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坚持政府为主、鼓励和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科学界定和划分教育事权与支出责任。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等鼓励改革制度,对承担普惠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任务的社会办学学校给予支持和补助。

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围绕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教育投入要做到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向科研一线倾斜,向教育资源紧缺学段和地区倾斜,向提高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倾斜,统筹安排好教育现代化建设专项经费。按照不低于中小学校、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核定工资总额的1.5%和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5%统筹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继续做好红十字重症住院医疗互助金管理工作,强化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前、贷后管理工作。严格控制各类教育基本建设债务,全面完成学校债务化解工作。优先保障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资金,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加强经费收支监管。严格执行国家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逐步推进预算公开。建立教育经费绩效考评体系,提高预算执行资金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强化审计监督作用,规范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关注重大教育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绩效。

(四)加强教育督导评估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推动建立“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教育督导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职能作用,统筹全区教育督导工作,不断增强教育督导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督导工作体系,依法加强对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健全中小学校、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积极稳妥推进“融合督导”创新实践,扎实开展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依法加强对中小学校、幼儿园及有关部门的督导检查,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行政。强化督导整改和督导问责,充分发挥督导评估的规范、导向作用。建立一支管理型和专家型相结合,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督学队伍,建立一个信息反馈灵敏、及时了解和掌握教育变化情况的监控体系和工作网络,建立一个政府、社会、学校沟通渠道畅通的平台,加强教育监管和质量监测力度,确立教育督导在依法履行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五)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稳定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工作,继续严格执行校长、园长安全负责制,加大“三防”建设投入,继续确保七个100%全覆盖,实施“互联网+安全”工程。不断推动门禁系统、人脸识别、明厨亮灶、校车监控平台等方面视频监控系统管理工作。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项安全应急预案,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治,进一步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夯实安全责任,强化红线意识。实行大宗食材统一招标配送工作,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力度,研判校园安全风险,及时化解校园安全风险防控。利用新技术、新视频、新媒体的作用,经常性开展线上线下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的作用,定期举办法制讲座,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素养。落实校园安全目标责任考核“一票否决”,加大平安校园创建和法治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联防联控,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常态化开展教育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六)推动规划组织实施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确立教育的基础性和优先发展战略,确保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进导向。定期向区人大、政协报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情况,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倾听学校师生的意见,帮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及时化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落实规划实施机制。建立责任明确、高效协调、有序推进的规划实施机制。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本规划作出的部署和要求,将规划确定的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实行分工负责。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规划的实施与协调,定期向区政府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区委编办和区发展改革、公安、财政、人社、住建、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等部门及各镇(街道)主动配合、密切协作,合力推进相关工作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围绕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细化路径措施,制定本校规划实施方案,确保落实到位。

加强宣传考核力度。加大教育事业规划的宣传力度,及时公布规划以及实施进展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建立健全教育规划实施评估考核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对部门和地方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docx

解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