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236233/2022-02830 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其他,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通知
发布机构: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通政办发〔2022〕35号
成文日期: 2022-06-07 发布日期: 2022-06-07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 “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14236233/2022-02830
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其他,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通知
发布机构: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通政办发〔2022〕35号
成文日期: 2022-06-07
发布日期: 2022-06-07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 “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 “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6-08 17:29 累计次数: 字体:[ ]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

“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通高新区管委会,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通州区“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通州区“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阶段。为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省、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通州区“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围绕2025年通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结合通州区服务业发展实际,阐明“十四五”时期通州区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产业重点、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引领通州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编制服务业领域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创新发展,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促进服务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融合深化、质效提升,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发展基础

总量规模持续增长。“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稳步增长,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达667.5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分别比第一、第二产业高2.6、1.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6%,较“十二五”末提高了3.2个百分点;服务业法人单位4697家,比“十二五”末增加1786家;服务业税收达到49.7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量的54%,成为支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财源。

行业结构明显优化。“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在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南通高新区获评国家科技服务区域试点,悦慈老年公寓、顺丰速递获评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供销集团、景瑞农业获评国家物流示范基地,南通家纺城、空港物流园建成省级重点物流基地。2020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2.2%,较“十二五”末提高2.2个百分点。高端商贸、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特色化、品质化发展。2020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7.3亿元。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各1家;国家4A级景区1家,国家3A级景区2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基本形成。以科技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的比重达3.3%,较“十二五”末提高1.6个百分点;濠汉信息技术、睿博科技、云尚找家纺获评市级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集聚集约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建成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5家。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579.6亿元,税收11.4亿元,入驻企业、个体工商户11300余家,吸纳就业人员近10万人。南通高新区科技服务集聚区、南通家纺城电子商务产业园在全市重点服务业集聚区绩效评价中分别取得第1名、第3名,获市政府扶持奖励。楼宇经济聚集和辐射效应显著增强,江海圆梦谷获评南通市四星级科技服务类主题楼宇。重点楼宇数达18幢,总建筑面积107.7万平方米,商办面积71.2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71家。

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开工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96个,累计完成投资148.8亿元。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洲际绿博园、途居房车露营地、鲜花小镇等旅游类项目顺利竣工,京东物流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恒邦供应链等物流项目加快建设。万达广场、南山湖水街、沛鸿月子中心等一批现代商贸竣工运营,满足全区人民高端消费需求。诺德瑞海工院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运营,引领全区以人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

市场培育量质并举。“十三五”期间,持续加大服务业企业培育力度,不断推动“小微企业上规模、规模企业上台阶、重点企业做强做优”。截至2020年底,共培育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33家,拥有应税销售超千万元服务业企业582家、超亿元企业83家、超10亿元企业15家;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8家、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园1家,国家物流示范基地2家、省重点物流基地2家、省重点物流企业10家,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3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7家。

“十三五”期间,通州区服务业的发展也面临若干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从产业规模看,服务业总量规模还不够大,服务业应税销售额增速还不够快,“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从内部结构看,现代服务业发展尚不充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偏低。从融合发展看,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成效还不突出,尤其是与智能制造、高端纺织等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较为滞后,数字化、信息化赋能不足。从品牌效应看,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相对较少,省级领军企业还未实现零的突破,重大服务业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还略显不足。

(二)发展环境

从全球态势看。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创新驱动全球产业加速转型、跨界融合,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服务业发展向着知识化、信息化、高端化转型升级趋势明显。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经济发展动力正在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劳动成本等要素投入向着主要依靠要素融合与创新驱动转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平台经济等正助推服务业提质升级增效,不断催生服务业新业态。“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升级的消费需求,为服务业发展打开了新的拓展空间,带来了新的巨大成长机遇。

从自身层面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在通州交汇叠加,通州正处于全市发展的“C位”。随着南通新机场、平潮高铁新城等的规划建设,通州的区域枢纽地位将不断得到强化,现代物流业发展能级将进一步提升,对上海、苏南及长江沿线重特大产业项目的吸引力将持续增强,制造业龙头企业落地建设将有力带动生产性服务业激增式发展,促进两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协同发展。

(三)发展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服务业跨越赶超实现快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南通高新区、南通家纺城、兴东临空产业园等实体经济核心载体的功能提升、转型升级和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势必要求科技研发、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营销管理、商务咨询等相关服务供给扩大规模、提升品质,以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支持,倒逼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娱乐、家庭服务等诸多服务领域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式、互动式服务呈现快速增长,将大幅度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规模与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以创新驱动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服务业将步入由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认知计算、增强现实和人机协作等新兴技术支持的智能服务4.0时代。服务业将迎来一个人工智能推动全方位创新的新时代,主要包括“互联网+生活服务”“互联网+社会服务”、共享经济(尤其是制造能力共享、设计能力共享)、“服务业+人工智能”等业态创新,“全域服务”“无缝服务”的开放式基础架构创新,以及传统交付服务方式的创新。这些都为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服务业持续增长、空间拓展和重点突破指明了方向。

“十四五”时期,是以跨界融合实现服务业提质增效的黄金发展期。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服务业与制造业乃至农业之间的产业边界日趋模糊,彼此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已然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一大鲜明特征和必然趋势。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都呈现出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的趋势,成为工业4.0的重要表现形式。服务业与农业的产业融合互动愈加广泛和频繁,服务业深度切入现代农业,在稳定农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同时,有效解决农产品供需对接、市场导向的难题,大幅度提升农业附加值,必将有力推动通州区打造一批集高效性、生态性、休闲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综上,“十四五”期间,通州区服务业迫切需要提质增效、优化升级,通过培育市场主体、激励服务创新、推进跨界融合、引导空间集聚、坚持双向开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科技、制度、管理创新,努力实现服务业倍增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能级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深刻领会“十四五”时期全国、全省、全市发展目标要求和战略重点,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对接上海、融入苏南为动力,以载体搭建、项目建设和政策支持为抓手,以扩规模、提质量、强效益、增后劲为核心,推动服务业集约化、多元化、外向化发展,把服务业作为绿色振兴的新引擎,增加服务供给,增强辐射能力,全面优化服务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产业业态、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加快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大、业态融合、提质增效,努力构建具备地域特色、创新融合发展、集约集聚布局的通州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现代化篇章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量质并举、统筹推进。努力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迅速扩大规模,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对社会发展品质提升的促进力。坚持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并举,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质量水平。充分发挥服务业牵头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部门联动,强化区域协同,进一步凝聚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

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共生。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构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服务体系,支持传统服务业企业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先进技术标准、高等级服务业规范等,实行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顺应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抢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遇,梳理“全产业链”发展理念,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为关键,加强服务业与高端装备、高端纺织、电子信息等产业深度融合,补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短板,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耦合共生和双向融合。

坚持以人为本、品质发展。以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全面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发展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开发适合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潜在服务需求,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

(三)战略定位

长三角北翼区域物流枢纽。紧紧围绕“十四五”南通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的战略目标,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南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跨越的历史性契机,立足通州区的区位优势和物流业发展潜力,强化机场、高铁枢纽优势,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体系建设为目标,以市场培育为抓手,以政策保障为基石,围绕航空物流、铁路物流方向,重点打造南通新机场、兴东国际机场、北沿江高铁等物流节点枢纽,建设京东物流全球航空货运枢纽、平东物流园,打造立足本地、依托上海、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长三角北翼区域物流枢纽。

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引领示范高地。紧紧围绕“十四五”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依托南通高新区,准确把握国内外“互联网+”、工业4.0革命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新机遇,复制推广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措施,积极引进和培育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科技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供应链管理、融资租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延伸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等专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研发平台、实验基地入驻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等创新载体,鼓励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结合的服务模式创新,提升区域综合科技服务能力,在推动自身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同时,为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为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先行示范。

(四)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通州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十四五”末,服务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能级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数字化、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结构优化、服务优质、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建设一批产业功能突出、示范引领明显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培育一批服务全国、具有地区引领作用的领军企业,塑造一批信誉度高、具有知识产权的服务品牌,初步建成长三角北翼区域物流枢纽和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引领示范高地。

——总量规模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力争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额突破1000亿元,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服务业成为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

——产业结构显新优化。力争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50%以上,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突破。到2025年,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程度显著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产业集聚呈新突破。加快服务业企业和载体向着各类服务业集聚区汇聚,呈现高能级高密度的空间集聚性趋势。力争到2025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数量由2020年的4家增至6家。积极推动楼宇经济发展,培育一批“5千万元楼宇”“亿元楼宇”,促进区域经济由平面发展向空间发力。

——主体培育展新能级。积极引进各类服务业旗舰型企业,逐步打造一批具备一定知名度、品牌度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品牌,服务业企业能级明显提升。深入实施“企业能级提升十百千工程”,力争到2025年,服务业应税销售超1000亿元,新增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100家、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两业”融合标杆企业)15家。

三、构建“543”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立足实际、扬长补短、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加快构建“543”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即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高端商贸五大支柱型产业,全产业链工业设计、商务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四大成长型产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工业互联网服务、现代供应链管理三大新兴产业。

(一)全面夯实支柱型产业

1. 科技服务

目标定位:

实施科技服务业倍增行动计划,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和科技服务链,全力打造从技术研发到创业孵化、再到产业化的全要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科技服务体系。突出创新平台支撑,强化企业研发创新,构建以南通高新区为核心、覆盖全区的“1+2+N”科技创新网络,推动科技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到2025年,科技服务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应税销售超千万元科技服务企业新增20家以上。

重点举措: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以江海圆梦谷、江海智汇园、平潮高铁新城、石港科技产业园为主要载体,以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和家纺、建筑两大传统产业为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构建完善全价值链科技服务体系。紧紧围绕高端纺织、现代建筑等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检测检验、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细分行业。紧紧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及新能源汽车、汽车配件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等细分行业。紧紧围绕航空配套装备、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细分行业。

突出平台支撑作用。围绕“一主一新一智”产业定位,支持“产业+研究院”的发展模式,培育分工明确、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以突破行业共性技术为重点,打造辐射全国的纺织技术服务基地。依托国家电动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项目,最大限度对接各类市场主体检验检测需求,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建设国家级质检中心的需要。支持通创现代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新型建材研发中试基地为依托、以智能化管理和节能环保技术为重点,推进绿色建筑星级评定中心建设。筹建以雄邦压铸为主体的汽车轻量化研究院,加快打造汽车轻量化、储能技术研发、集成电路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一批创业孵化、技术研发、中试试验、转移转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公共支撑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创新型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加强政策引导激励,支持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企业研发机构,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政产学研用金”合作新机制。鼓励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独资新建等方式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促进企业服务能力和规模升级。支持制造业企业将技术开发部门“主辅分离”注册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机构,为同行业提供技术、工艺、产品等研发设计服务。

壮大科技服务载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构建覆盖全区的“1+2+N”科技创新网络,打造南通沿江科创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首要承载地。强化南通高新区创新主阵地,巩固提升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示范成效,促进研发设计等服务产业、专业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融资及担保机构等向南通高新区集聚,提升创新创业孵化能力,打造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石港科技产业园和平潮高铁新城走功能性专业型发展之路,建立具有专业技术背景和管理能力的服务团队,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引科技项目,争创省级开发园区。支持镇(街道)立足自身特点,强化与南通高新区的信息共享、产业联动,提高创新项目转化率。

专栏一 科创企业培育工程

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强化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切实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研发机构建在企业、科技政策落实到企业、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效应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25年,培育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5-8家。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培育计划,建立健全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的服务体系,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举办各类创业大赛,发挥人才计划项目支撑作用,用好通创币、创新券等扶持政策,培育更多企业成长为科技型企业。到2025年,省级民营企业达600家。

2. 信息技术服务

目标定位: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强化面向生产制造的信息技术服务,优化面向生活消费的信息技术服务,打造一批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公共服务企业。到2025年,信息技术服务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3家以上,工业互联网应用能力显著增强,集成电路技术取得重点突破。

重点举措:

强化面向生产的信息技术服务。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三大制造产业,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体系,建设运营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流程化智能制造平台,打造云互联网平台、工厂互联网平台、边缘计算节点互联的智慧云平台,推动鸿图压铸、雄邦压铸、江海电容器、海星电子、深南电路、展华电子、富加宜电子等龙头骨干企业实现“智能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互联工厂”的革命性转变。针对纺织印染、普通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和通用航空、船舶海工等特色产业,重点推进数字赋能、智能升级、信息化改造,推进制造业设计、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鼓励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支持面向制造业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信息系统集成、网络技术服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等业务。

提升面向消费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紧密融合,加快线上线下消费双向深度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新场景普及应用。重点聚焦3个领域,不断提高信息消费服务供给质量和供给水平:生活类信息消费,重点发展面向社区生活的线上线下融合服务、面向文化娱乐的数字创意服务、面向便捷出行的交通旅游服务;公共服务类信息消费,重点发展面向居家护理的智慧健康服务、面向便捷就医的在线医疗服务、面向利企便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型信息产品消费,重点发展面向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数字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产品。

打造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统一平台、集中开发、功能集中、数据集中”的思路,构建包括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物流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等子平台在内的统一平台,实现业务和管理功能的统一。重点扶持中实交易平台、云尚找家纺平台、洲际纺织印染产业链平台、优材家平台等平台发展,通过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沟通、服务形式。大力扶持江苏华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为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器端、边缘装置端与物联网智能装置端提供自主研发的存储芯片技术与模块方案,为金融、交通、能源、电力、公共安全、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等行业领域提供定制化的国产解决方案。

专栏二 信息服务能级提升工程

加快5G网络部署,到2025年,新建5G基站4600个以上,5G网络覆盖率达到95%。围绕“一主一新一智”产业,加大力度招引一批场景化应用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落地,更好赋能先进制造业。加大5G应用推广力度,积极推动5G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部署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培育、打造、推广一批示范案例。加快工业互联平台建设,推动电子信息、高端纺织、智慧建筑行业级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和应用。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交通、能源、教育、社会治理、市政园林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引领和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和城市高质量发展。

3. 现代物流

目标定位:

抢抓南通新机场、平潮高铁西站等重大交通枢纽的建设机遇,以南通高新区、南通家纺城、空港产业园等物流承载市场为抓手,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保税物流,提升供应链物流服务水平,推动物流企业提质增效,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立足本地、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到2025年,实现物流业应税销售年均增长20%以上,新引进、培育一批国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形成以物流园为核心、物流中心为骨干、配送中心为节点的“两园四中心多节点”物流枢纽体系。

重点举措:

完善物流枢纽布局。以提高货物运输组织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构建高效支撑区域物流中转需求、重要产业园区和大型专业市场经营需要、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多元化货运枢纽体系,重点突出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货运节点,形成“两园四中心多节点”物流枢纽布局,打造高效互联的空铁物流网络联运体系。重点推进空港物流园设施功能完善与升级,拓展融资租赁、设备维修、贸易展示等航空物流增值服务,充分发挥枢纽作用,有效服务通州区临空产业、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重点推进农副产品物流园建设,提升批发交易、物流配送、冷冻、仓储、展示展销、电子商务、信息发布、进出口代理等全方位服务。重点推进京东物流全球航空货运枢纽中心、安博南通高新区物流中心等物流中心建设,搭建全球航空物流网络,加快跨境电商、国际快递、国际中转等航空物流发展,强化对全区生产生活的货运服务支撑。推进多节点配送中心建设,构建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实现农村物流服务站点全覆盖。

强化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滨江物流园建设,推进发展江海联运,服务于水陆中转、水铁中转、水空中转的港口作业及仓储配套。推动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项目规划落地,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支持面向多元商业主体构建农副产品网络营销平台以及智慧配送平台。深化智慧物流改革,加强货物追踪与物资管理、智能调度与高效储运、无人搬运与智能码垛等新技术应用,运用现代物流科技手段和装备,协同组织运储、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功能。持续推进快递物流项目,推动中通快递苏中(通州)转运中心等新建物流项目、顺丰南通智慧电商物流园等续建物流项目加快建设。推动物流与制造业、商贸流通行业融合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向上游采购、下游销售延伸产业链,提升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

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城市货运配送体系,以满足全区城镇居民基本生活物资供应为目标,以“一体化运作、集约化组织、专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方向,积极引导物流园区、城市配送中心及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节点建设,加快城市货运配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利用区域内农村客货运站场和网络等物流运输资源、农资农产品集贸和批发市场等商贸资源以及邮政网络资源,开展农村物流客、货、邮、商同网经营试点研究,形成以区级农村物流站点为核心,以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为支撑的点状辐射式农村物流配送网络。

专栏三 构建公铁水空综合物流体系

发挥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优势,依托通州“两园四中心多节点”的货运枢纽空间布局,推动公铁水空各种运输形式高效衔接,提升多式联运发展水平。推动南通新机场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共同构成上海多机场体系主枢纽、长三角北翼空铁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发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在通州交汇优势,完善公路运输物流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不断完善,逐步构建“集约、高效、绿色”的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新世界码头10万吨级粮油泊位,提升粮油等农产品仓储物流服务能级,尽快形成大物流、大中转、大仓储的物流集散体系,打造区域性的粮油类大宗物资物流集散中心。推动空港物流园区功能完善与升级,加快农副产品物流园建设,重点突出多式联运的货运功能。

4. 现代金融

目标定位: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吸引金融服务主体集聚,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优化融资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能力,加快构建公平法治、创新高效、安全开放的金融服务体系。到2025年,金融产业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4%和7%左右。

重点举措:

吸引金融服务主体集聚。积极吸引有较强实力的市外银行、外资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金融机构来通州设立分支机构,争取新设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来通州登记注册,并将更多金融资本投放南通本地。大力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鼓励优秀民企发起参与设立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国有融资性担保公司做大做强,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通州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深化拓展针对“三农”、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和就业再就业的专项服务,提高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水平。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能力。加强金融与制造、科技、文旅等领域合作,建立企业守信用、机构有创新、政府强推动的综合金融服务机制,提高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充分发挥公益性股权投融资平台对接作用,依托省股权交易中心提升企业投融资对接层级和效率。推广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南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金融资源供需对接效率。引导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地方金融机构开发优质科技金融产品,开展天使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等活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加强政银合作,推动“苏科贷”“技改贷”“江海贷”“转贷基金”惠及更多实体企业。通过投贷(保)联动机制,推动“投资+信贷”“投资+保险”等金融组合产品运用,利用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为科创企业和民营小微企业提供增信。

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完善金融服务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体制机制。科技小贷贷款行业,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为重点领域产业链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加大创投基金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转贷服务、政府性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机制等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优化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在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的区域设置分支机构、自助终端等服务网点。拓宽农户增收致富渠道,深入开展普惠金融整村授信全覆盖工程,完善“整村授信+党建”“整村授信+纾困惠企”等金融服务模式,实现农村市场金融全覆盖。提高医疗、养老领域的金融服务能力,推广普及医保个人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构筑保险民生保障网。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重点发展三农保险和自然灾害民生保险,提高农业抵御灾害事故能力,保障农业和粮食安全。

专栏四 打造“财富通州”区域金融品牌

完善资本市场,“十四五”期间,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14家以上,新三板挂牌14家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稳步发展,力争引入外资银行1家以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发展,小贷公司规范发展,保险、证券等金融分支机构不断集聚;股权投资快速发展,创投基金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其中本地投资额超50亿元;征信体系基本完善,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基本建立,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金融业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14%。

5. 现代商贸

目标定位:

立足扩大内需、提升人民群众消费便捷度和满意度,建设多元发展的城乡商业体系,推动商贸主体提质升级,引导市场业态创新,提高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到2025年,基本建立起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城乡一体、特色鲜明、竞争有序、制度完善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商贸流通业发展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650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0%左右。

重点举措:

建设城乡商业体系。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推动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着力打造金沙湾新区、平潮高铁新城等高品质新城。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加大对南山湖水街等商业特色街区的提升力度,积极整合娱乐休闲、观光展览、文化体验等复合功能,引入高端、时尚的生活服务业态。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积极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提高社区商业服务的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积极引导零售企业向商圈聚集、商品批发市场向物流园区聚集、休闲娱乐企业向商业特色街区聚集、生活服务企业向社区商业中心聚集、新型商业业态向城市综合体聚集。规划建设乡镇商贸集聚区,以乡镇集贸市场、大中型商超、便民店等为基础,提升乡镇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完善以镇(街道)为重点、村(社区)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健全商业网络,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推动主体提质增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引进、培育一批成长空间大、创新能级高、品牌效应好、辐射能力强的大型商贸龙头企业。鼓励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商业运用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向数字化转型。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电商促消费作用,积极培育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网络促消费活动。持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广开心田园生态农场的成功经验,培育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农村电商平台。积极发展首店经济,招引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和连锁店,增加优质消费品和高端产品供给。优化门店服务体验,支持传统销售场所向消费、体验、社交综合场景转变,推进商业综合体提高自营比例,向多业态化转型。支持南通老字号企业传承创新,深入推进老字号企业“触网”,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方式拓展销路。

促进市场转型升级。引导商品市场实现数字化转型,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交易场景数字化重构。促进南通家纺市场协同发展,向高品质产业新城转变。支持通农物流中心、众盛汽车城等市场延伸产业链,强化产销对接,打造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协同、内贸外贸融合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完善农贸市场建设标准规范,引导城乡农贸市场向信息化、公益化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开放性公共空间,开设节假日步行街、周末大集、休闲文体专区等常态化消费场所,探索培育专业化经营管理主体,组织开展特色促消费活动。积极发展夜间经济,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街区。

专栏五 现代商贸能级提升工程

以提升居民消费质量为目标,着力引育一批高端商贸服务业项目。按照市、区商业网点规划布局要求,鼓励民生性、消费性服务业项目优先建设,着力打造通州主城区核心商圈,积极推进城东新区、金沙湾、银河新区商业中心建设,优化商业生态环境,合理配置大型商业设施,完善城市商业中心架构。加快发展品牌连锁,培育专业店、折扣店、24小时便利店等多种业态,积极举办“通州消费购物节”等系列活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消费品质。引导云尚找家纺、中实纺织交易等电商服务平台规范发展,创建绿色消费环境,拓展消费空间。推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以互联网、信息化为基础的无人销售、网上菜市场等生活性电子商务发展。

(二)着力壮大成长型产业

1.全产业链工业设计

目标定位: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工业设计系统创新、集成创新,深入推动工业设计融入全产业链。健全现代工业设计技术体系、产品体系、服务体系、管理体系与政策体系,聚力打造工业设计自主品牌,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重塑产业价值链增创新动能。到2025年,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或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业设计品牌初步形成。

重点举措:

提升工业设计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全产业链的设计创新资源和服务要素,积极开展工业设计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设计工具、新材料、新工艺开发,加快推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网络协同、增材制造等技术应用,推动工业设计智能化、个性化、高端化发展。建立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资源共享。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重点支持促进产业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

提升工业设计发展水平。聚焦产品规划、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市场销售、采购物流、成本控制、品质控制等多个产业链环节,推动传统的产品设计向产业链设计、服务设计转变。引导工业设计企业专业化发展,推动工业设计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设计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重组,不断增强企业实力。支持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知识服务系统建设,在知识产权、行业标准、企业合作、资格认定、信贷担保、投融资等环节加强政策研究,搭建工业设计创新供需平台,促进各类制造企业与专业工业设计公司开展定向性、长期性合作。推动工业设计企业集聚发展,坚持举办南通家纺城画稿交易会暨画稿大赛,激发家纺行业工业设计创作热情,发掘优秀创作人才,提升家纺行业工业设计水平;建设以家纺城为中心的家纺设计企业集聚区,吸引企业、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培育全产业链工业设计自主品牌,着力提升制造业企业工业设计应用能力、服务能力和平台公共服务能力,聚焦高端家纺、船舶海工、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业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工业设计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发展成为集设计、品牌打造、产品营销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提升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效率。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加速设计成果转化和设计方案产业化。依托南通高新区、重点企业设计院等载体,建设一批示范性、开放式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设计工具、快速成型、虚拟制造、资本创投、品牌孵化、成果交流、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探索建设工业设计成果交易平台,提供工业设计的信息发布、成果展示、在线路演、专家咨询、竞价交易等在线服务。组织工业设计观摩、诊断、对接,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工业设计专业展会。积极引入设计资源,与本地特色产业展开合作,促进设计成果落地生根。

专栏六 工业设计供给能力提升工程

确立工业设计服务主攻方向,围绕“一主一新一智”高端发展战略,加快提升制造业企业工业设计应用能力、服务能力和平台公共服务能力,实施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领域工业设计加速行动计划,培育国家、省、市、区级工业设计的梯队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提升工业设计服务品牌效应,发挥金太阳纺织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赋能高端纺织引领效应,推动亚振东方、诺德瑞海洋工程等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不断提升创意家具、船舶海工等产品附加价值,继续强化华宇印涂、深南电等市级工业设计应用服务能力,强化行业运行分析,定期监测分析全区工业设计运行情况,及时总结梳理成功做法,形成通州工业设计经验。“十四五”期间,新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20家。

2. 商务服务

目标定位:

以国际化、品牌化、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提升法律、会计、咨询、广告等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功能完善、诚信自律、强集聚、广辐射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到2025年,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成为全区服务业领域重要的新增长点,商务服务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重点举措: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统筹谋划会展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国际会议型酒店,提升国际会议服务能力。谋划建设高端纺织、文化创意、汽车博览、家居建材、农产品交易等主题展示中心。优化整合全区各类中小会展设施,引导形成功能错位、特色显著、规模梯次协调的会展设施体系。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和人文优势,依托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农业等资源优势,围绕“一主一新一智”主导产业,积极谋划主题会展,大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最新技术推动会展业发展。推动会展业与城市定位协调、与城市品牌互动、与产业特色融合,提升会展业的品牌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优化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推进“江海总部项目”建设,构建基础设施先进、配套服务完善的总部经济集聚区。科学规划设计,提升楼宇层次,扩大存量楼宇承载容量,重点引导部分现有商务楼宇启动内部提升改造工程,提高楼宇吸引力。积极引进央企综合型总部和职能型总部,力争到2025年底引进商贸旅游、金融会展、中介服务、文化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央企二级、三级公司等综合型总部和央企研发、销售、结算、信息处理等功能型总部各1家。依托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行业领军企业、高科技“独角兽”企业、高成长创新型企业等落户,最终形成具有战略决策、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企业运营所需的职能总部。同时,以上市公司、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培育本地总部企业,优化本土总部企业发展模式,推动其向高端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探索形成引进企业总部和本土企业总部融合发展格局。

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法律服务、检验检测、会计审计、税务服务、专业咨询、融资租赁等商务服务。健全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安全工程设计与监理、检测与认证、评估与评价等传统安全服务,积极发展安全管理与技术咨询、安全服务与产品交易电子商务、教育培训与体验等安全服务,重点发展智慧安全云服务,研发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安全与应急领域的产品和科技服务平台。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等经济鉴证类服务,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企业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发展壮大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营销策划、市场调查、品牌策划等咨询服务。支持开展行业关键设备设施融资租赁业务和跨境融资租赁业务,鼓励融资租赁公司服务小微企业。加快传统广告业优化升级,促进广告业和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专栏七 商务服务主题楼宇倍增计划

整合优化现有楼宇资源。以财富中心、恒隆御品等载体为基础,引导楼宇经营管理主体单位升级改造楼宇内部及周边配套设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商务服务聚集和空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培育新建主题楼宇群。围绕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建设1-2个科技服务主题楼宇群;围绕金融服务和知识产权、法律、投资与资产管理、财税、人力资源等中介咨询服务,建设2-3个综合商务服务主题楼宇群。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推动楼宇群建设和发展。

大力发展总部楼宇。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商务服务业企业入驻通州,鼓励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服务业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总部、高新技术企业总部、文化创意企业总部,建设5-6个总部经济主题楼宇。

3. 文化旅游

目标定位:

立足“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定位,以张謇文化、江海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为依托,以创建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目标,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文化创意、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江海生态休闲度假为重点,以开发黄金旅游路线、打造特色景点、活跃夜间经济、完善配套设施为保障,不断扩大游客规模、放大旅游收入,提升通州文旅品牌形象。到2025年,基本建成江海特色文化强区和长三角新兴旅游目的地,年均接待游客总人数达550万人次,年均旅游收入达70亿元,文旅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先导产业。

重点举措:

强化全域旅游发展引领示范。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加强全域旅游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由点及线、由线到面,不断加强全域旅游的服务提升和系统营销,让“通天下、州如画”成为通州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靓丽品牌。

开发黄金旅游路线。联合南通市及上海、苏州、无锡、泰州等地旅行社,开发传统旅游线路,实现资源整合、品牌联合、市场互动、合作共赢。可重点开发渔湾湿地旅游走廊和乡村旅游文化走廊,并通过发展留宿当地的夜市经济,在时空上延长旅游线路长度。借助自驾游蓬勃发展之机,积极策划和开发旅游风景道,适时推出江海揽胜之旅、美食购物之旅、忠孝文化之旅、特色乡村之旅等多样化产品,满足自驾人群的旅游消费需求。

打造特色旅游文化景点。依托南山湖水街、通吕运河、金沙横河、运盐河等滨水地带,打造“宜游宜居”、休闲娱乐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集聚点。依托南通家纺城发展家纺工业文化游,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文化旅游点”。推进洲际绿博园5A景区建设,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打造全国知名的“梦幻生态旅游点”。加快开沙岛旅游度假区的文旅项目引进和建设,彰显运动休闲、生态休闲特色,打造区域知名的“运动休闲旅游点”。加强石港渔湾水乡景点建设、民宿建设、温泉建设,彰显原生态水乡和温泉特色,打造服务上海等周边城市的“水乡温泉旅游点”。启动进鲜港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尽快建成万亩花海、运盐文化和高端民宿休闲区,拓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和研学区,打造全国知名的“七彩意境旅游点”。以南山寺药师佛文化园为依托,打造“禅修文化旅游点”。

促进“工业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构建从世纪大桥向南延伸至南通家纺城的世纪大道工业旅游风景街,打造以先进制造为支撑的南部工业旅游体验区。依托南通家纺城、老裁缝家居创意园、圣果葡萄酒庄园等特色工业旅游资源,以个性化定制、游客互动参与制作、专业知识分享等方式,将家纺工艺、葡萄酒酿造过程“趣味化”“旅游化”,吸引上海、苏南等外地游客了解通州工业文化发展脉络,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

吸引Z世代消费者,规范发展新兴旅游项目。开发剧本杀、情景剧、网游主题酒店等Z世代新兴消费者日益喜爱和追捧的项目,培育“高消费、网红打卡、一地多刷”的旅游目的地;开发“旅途聚会”相关产品,在传统旅游线路中穿插以结伴、拼车、拼房、聚会等为主题的新方式,创造交友、聚会平台;借用正能量“网红”的流量和粉丝效应助力宣传,将旅游目的地塑造成为Z世代个性化发展和展示的集聚区;建立“攻略微圈”推动消费,建立Z世代同龄人旅游攻略网络“微圈”,聚集Z世代旅游消费者。

加强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现代休闲旅游的消费需求。延长旅游产业链,拓展旅游商品市场,积极挖掘培育特色旅游商品。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在乡村旅游方面,加大乡村旅游发展资金投入力度,探索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壮大信贷主体,根据乡村旅游地的产业基础、特色资源、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形成规模化、较稳定的信贷主体,将乡村特有的动物、植物及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典型特征,应用到乡村旅游交通景观营造上,构建融山水画卷、田园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风景线,更好的展现乡村风情。

表1 文旅产品体系与载体建设项目表

项目名称

目 标

通州全域旅游

示范区创建

以全景化打造、全域化推进,充分实现规划全领域、行业全联动、资源全利用、生态全覆盖、文化全渗透、产业全链接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打造“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家纺(版权)

文化创意产业园

依托国际家纺时尚周、张謇杯设计大赛两大主题活动,进一步集聚花型设计、版权交易、抽纱刺绣等类型企业,并提升酒店、餐饮、娱乐等配套功能,努力打造成开放式文化旅游园区。

南山湖水街

打造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洲际梦幻岛

位于开沙岛旅游度假区内,总占地面积约为1500亩,计划总投资10亿元,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洲际绿博园

打造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

4. 健康养老服务

目标定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全面推进机构、社区、居家、医护“四位一体”链式养老服务的“通州模式”,大力推动“健康通州”建设。到2025年,全区公办养老机构的社会化运营率超过50%,基本形成优质均衡、协同整合、创新多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及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需求的家庭服务体系。

重点举措:

优化健康服务供给。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以强基层为重点,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推动医疗卫生资源自上而下流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的职业吸引力和服务能力。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完善健康大数据建设,制定相关信息数据标准,加强医院、医疗保障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和网络设施,尽快实现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信息的共享。促进健康大数据开放与共享,建设健康领域云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统一的健康服务入口。加快健康服务业多样化发展,鼓励支持社会各类资本发展健康咨询、健康体检、专业护理、养生康复、心理健康、母婴照料等个性化、多样化健康服务机构。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打造机构、社区、居家、医护“四位一体”链式养老服务特色模式,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便可及、机构养老服务优质专业、家庭照料能力明显提升、医疗与养老实现深度融合,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集日间照料、居家照护、机构养老、康复护理等功能一体化发展。建设日间照料中心,为周边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爱心助餐等养老服务。推进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承接运营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综合保障能力。支持中高档养老机构全面整合医院、机构、社区和家庭的康养服务资源,开发养老养生、医疗康复、精神文化、休闲旅游等多样一体的健康养老服务。提高智慧养老发展水平,重点实施信息化系统、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改造提升,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病患陪护等综合性基础家庭服务,积极培育家庭营养师、家庭医生等高端家庭服务,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家庭服务融合发展,推广“微生活”“云社区”等新兴服务模式。加快健全育幼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增设托儿所、保育院等育幼公共服务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快实现“幼有所育”。推进家政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出台行业准入、经营管理标准和从业人员服务规范化标准。加大家政服务业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家政从业人员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完善家政服务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鼓励重点企业建立信用信息采集制度及服务质量跟踪回访制度。

专栏八 医养结合提升发展工程

推动医养结合发展,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签约合作,签约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资源、合作机制等方面对养老机构予以支持。

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150张以上床位养老机构必须内设医务室和护理站。对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实行备案管理。

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举办的养老机构,享受社会办养老机构同等财政扶持政策。发展基层健康养老服务,城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将医养结合服务设施纳入建设布局。

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统筹规划、毗邻建设;利用现有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改扩建一批医养结合服务设施;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主体在社区设立集医疗护理、生活照护等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嵌入式医养机构。

(三)重点突破新兴产业

1. 大数据应用服务

目标定位:

围绕建设数字经济硬核区目标,加快推动大数据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推进大数据应用服务市场繁荣发展,强化专业人才支撑,形成需求牵引、服务导向、创新应用的发展模式,实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城市综合治理、改善提升民生福祉的美好愿景。到2025年,力争大数据应用服务达到省内一流水平。

重点举措:

完善大数据服务体系。推进大数据技术推广应用,深化大数据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充分挖掘和释放本地市场。聚焦工业大数据的各类解决方案、技术支撑服务、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等领域,提供针对工业设计、研发、审查、销售等需求的大数据应用服务,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推进智慧农业,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信息服务网点建设,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完成通信服务升级,提高电子支付效率,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推动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金融、智慧电网等加速发展。

推进市场繁荣发展。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5G信号对主城区、重点镇(街道)、核心商圈等深度全覆盖。加快统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布局,提升信息网络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濠汉信息技术等大数据应用企业发展,鼓励政府、企业及个人购买云平台及大数据技术服务。新引进、培育一批大数据服务企业,提供大数据企业资质认证奖励、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扶持、税收奖励、专业人才培训补助、企业开拓市场宣传补贴等。打造大数据研发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消费、文化创意、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新兴业态。

强化专业人才支撑。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制度,支持高校和重点龙头企业面向大数据、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交流合作平台,建立大数据产业联盟、专业协会、高峰论坛等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大数据技术创新和运用,涌现一批服务经济社会民生的大数据新业态、新模式,综合推动成为大数据人才、数据资源、行业资本和企事业汇聚的区域枢纽。

2.工业互联网服务

目标定位:

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体系,推动制造业企业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应用,有效赋能重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到2025年,全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融合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加速布局。

重点举措:

推进工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以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抓手,加快企业数字化发展能力建设,着力推动全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进工业场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形成设备上网、企业上云、远程管控。加强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改造,破除传统产业的“信息孤岛”,建立新型智能制造体系基础。同时,预留未来工业互联网中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的接口,待深度融合研究成熟并应用时迅速开展产业布局,构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形成产业深度升级。

推动工业互联网企业互联对接。指导并支持信息通信企业与工业设备企业加强沟通、紧密合作,突破行业障碍,达成需求与解决方案的衔接。培育濠汉信息、深南电路、富浩电子等11家南通市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示范企业成为标杆企业。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政策环境,增强中小传统企业投入“5G+工业互联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坚持政策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指导并支持信息通信企业与工业设备企业加强沟通、紧密合作,突破行业障碍,达成需求与解决方案的衔接。进一步探索明晰“5G+工业互联网”融合的商业模式,为行业提供商业实践,让可参考、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尽快在行业内形成共识。

完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体系。发挥“5G+工业互联网”的基础性、聚合性、融合性作用,支持龙头企业投建“5G+工业互联网”产业项目,推动成果快速转化。鼓励龙头企业建设“5G+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推动“5G+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搭建面向业务和经营优化、社会化资源协作等应用场景的线上典型应用体验环境。围绕平台服务商、解决方案服务商、网络建设服务商、数据采集服务商、工控安全服务商和工业互联网配套服务商等,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完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生态体系。

3. 现代供应链管理

目标定位:

力争到2025年,全区供应链新理念、新技术在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领域广泛应用,供应链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供应链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供应链管理功能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供应链管理企业实现集约集聚和创新发展,全面实现与上海、苏南及其他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对接。

重点举措:

完善供应链技术支撑体系。以数字化、智慧化、可视化、绿色化为导向,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新技术应用覆盖计划、采购、生产、仓储、装运、销售、服务等供应链各环节,推进全程可视供应链发展,促进链式供应链向网状供应链升级。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技术设备投入,加强供应链信息平台研发应用,推广使用企业资源计划类(ERP)、商业智能类(BI)信息系统,鼓励通过系统接口实现数据交互共享,加强上下游企业以及企业与银行、政府等相关平台的对接,提升供应链企业的反映速度、决策质量及风险控制能力。

培育供应链协同平台。建立和完善智慧农业云平台,构建云端协同、覆盖全程、开放共享的农业供应链大数据体系,培育全程物联化、全链可追溯、全域可视化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打造数据多源集成、服务全链共享、跨域资源协同的特色行业供应链协同平台,提升产业集群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优势电商平台和品牌商打造形成全程可控、响应快速和柔性管理的电商供应链平台,提升消费供应链响应能力。围绕商贸流通、建筑工程、医疗健康、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行业,建设数据智能驱动、线上线下协同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

推动供应链标准化建设。提高供应链产品信息标准化水平,鼓励企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一商品信息数据库,在货箱、托盘、集装箱、卡车、货架等设施中推广全球通用的统一编码标准,打破商品数据交换的信息孤岛。加强数据采集、指标口径、交换接口、数据交易等领域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应用,促进供应链数据高效传输和交互。推动供应链企业流程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提高供应链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能力。支持开展供应链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国家标准。

四、完善产城融合空间布局

坚持城乡统筹、产城融合、集聚集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升城区首位度,强化空间承载与产业布局,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一带多片区”的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总体空间布局。

(一)突出主城区发展核

以金沙街道、南通高新区为主体,涵盖西亭镇、兴东街道。

金沙老城区以提升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性服务需要为主旨,以历史文化场景为主线,整合小型商业项目,打造休闲旅游+特色餐饮+文创零售的省级休闲旅游街区,构建满足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全域新型消费场景。深度挖掘金沙横河、运盐河历史文化资源,探索“文化+”模式,推动金沙横河、运盐河等沿河基础设施、特色建筑、特色景观与历史文化传承相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旅游时尚街区,助力老城区改造更新和能级提升。银河新区引进品牌型现代化商贸综合体,深度研究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深耕城市文化,依托规划设计、文化创意、主题渲染等手段进行景观节点、网红打卡点的布置,丰富消费者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南通高新区统筹协调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建立科学规范、公开透明、运行有效、成熟定型的服务业发展体系。一方面,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依托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等重点集聚区或楼宇,形成集总部经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商务等为一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另一方面,提升完善商贸服务功能,招引、培育中高端消费新业态和新模式,构建集总部商务、政务交流、现代金融为一体的现代商务区。以南山湖水街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为核心目标,推进万达广场、重点商场、商贸综合体等向智慧商圈转变,形成集生态观光、美食体验、商务休闲为一体的南山湖综合服务业集聚区。

西亭镇发挥紧临通州主城区和兴东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航空运输服务业和航空配套制造业,主动承接主城区服务要素集聚极化的释放效应,统筹推进镇区商贸服务经济发展。兴东街道依托兴东国际机场和兴东空港航空物流产业园,以及顺丰、京东、华夏航空、权正检测等骨干运营商,大力发展航空运输、邮件快递、跨境电商、商务服务、航空维修、公务航空、航空教育培训和综合服务等产业,聚集各类资源要素,服务和带动临空经济和周边高端制造业发展,打造立足本地、依托华东、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航空物流功能区和长三角区域物流重要节点。

(二)打造新城发展双翼

东南翼:南通新机场新城。以二甲镇、川姜镇为主体,涵盖东社镇。积极抢抓南通新机场及机场新城建设机遇,充分发挥北沿江高铁、绕城高速叠加效应,加快建设临空商务区、临空港区、航空仓储物流园,重点布局与航空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适宜机场新城发展的商贸型服务业和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生态休闲服务业。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医疗、教育、文化、社区服务等设施配套,高质态推进航空物流、航空商务的集群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形成高能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板块。

西北翼:平潮高铁新城。以平潮镇、五接镇为主,涵盖刘桥镇。以南通高铁西站为核心,以枢纽型服务经济集聚区、总部经济集聚区和品质型产城交融示范区的规划建设为目标,围绕“高铁、滨江、水绿”三大特色,发挥“港桥驱动”和“高铁驱动”的双驱动效应,依托平东货站的规划建设,围绕西站铁路物流,充分发挥公铁水联运优势,大力引进各类大宗物资贸易型、总部经济型企业,提升贸易、加工、配送、金融服务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建成生产资料交易集散中心。通过搭建物流平台,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努力把物流链环节由分拨中心、交割中心等向区域结算中心延伸。依托开沙岛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加快洲际梦幻岛开园运营和创建5A景区步伐,发展文旅康养特色产业。

(三)提升环主城发展带

包括先锋街道、兴仁镇、石港镇、十总镇。

抢抓绕城高速规划建设先机,以融入主城、接轨主城、服务主城为宗旨,与主城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新格局。先锋街道以南通创新区东区建设和南通大学城规划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地铁一号线站前广场及周边商业节点建设,依托双盟村、洲际绿博园为代表的现代旅游业发展示范,打造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绿博旅游特色镇;以规划建设先锋医疗康养集聚区为重点,加快南通医学中心、红星养老院等项目建设,依托南通和美家妇产科医院、南通绿博园医疗康养资源,打造南部活力康养小镇,规划建设一批智慧健康养老社区、高端护理院、特色民宿等医疗康养特色产业。兴仁镇加快融入南通市区步伐,大力发展商务服务、高端居住、农贸物流等服务产业,主动承接南通主城区服务业集聚释放效应。石港镇以石港科技产业园创建省级园区为目标引领,加快新镇区开发,提升镇区功能配套和承载能力。推进石港东大街改造、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依托石港渔湾水道生态和凤凰古镇资源,高起点规划建设渔湾水乡旅游小镇,提升古镇旅游价值品牌。十总镇依托乡村田园风光,打造田园休闲特色镇。

(四)建设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服务业发展载体,适应服务业创新发展趋势,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协同互动,打造业态高端复合、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

培育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强化政策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示范带动作用,继续做大经济规模,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打造品牌高地,推动集聚区延伸并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

建设服务业集聚发展特色区。注重品质、提升特色,优化提升一批发展基础扎实、产业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通过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功能带动,鼓励优质企业脱颖而出,不断提升产业能级,持续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和集聚区影响力。

规划服务业集聚发展活力区。立足重点区域、重点产业,超前谋划一批前景广阔、引领未来的高成长型服务业集聚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努力形成一批服务业发展增量活力区域,扶持一批领军企业成长,吸引一批创业企业集聚。

表2通州区“十四五”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一览表

类别

名称

目标定位

建设内容

高新区

科技服务

集聚区

省服务业

高质量发展

集聚示范区

建设成为服务覆盖全区、辐射周边的创新型科技服务业集聚地,到2025年实现科技服务总收入20亿元;集聚公共服务平台20个以上;集聚各类科技服务机构50家以上;净增应税销售超千万科技服务企业30家,科技服务收入超千万企业达到40家;引进创业企业300家以上;吸引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以上,吸纳就业人数10000人以上。

中国家纺城电子商务

产业园

国家级

电子商务

示范基地

建设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面料、辅料、微供市场;实现入驻电商企业300家以上。到2025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700亿元,网络零售额150亿元,培育应税销售额超千万元电商企业60家w 。

空港

产业园

省级重点物流

基地

建设提升“一轴两心六区”。“一轴”,即南北向临空型产业经济发展轴;“两心”,即空港产业聚集区和生活配套服务区;“六区”即保税物流区、综合物流区、速运中心、飞机维修基地、通用航空基地和综合服务配套区。重点发展飞机维修改装、航空物流、通用航空等产业,打造成为长三角北翼最大的飞机维修改装基地、一流的航空物流基地和重要的通用航空要素配套服务保障基地。

城东新区

高端商业

集聚区

市重点服务业集聚区

建设品牌城市综合体、品牌商贸功能区、高端商务与特色餐饮区、特色文化娱乐休闲区、特色环湖商业街区、商务会展功能区,注重能级提升和空间挖潜,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有机融合。

开沙岛

旅游集聚区

省级旅游

度假区

建设国家运动休闲小镇和省体育健康特色小镇,深化运动休闲主题,打造水上娱乐项目和水上运动中心。提升乒乓球训练基地、途居露营基地和高尔夫球场的旅游休憩功能。加快建设洲际梦幻岛项目。

高铁新城 总部经济 集聚区


建设“1+X+N”的现代产业体系及其空间格局。“1”为交通枢纽偏好型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集展示交易、数字贸易、电子电商、网红直播等新型展贸于一体的展贸综合体;“X”为打造以总部经济、高端商务、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中介服务等为重点的江海总部经济集聚区;“N”为打造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高品质生活为重点的品质型产城交融示范区。

金沙湾宜居新城集聚区

市级以上

服务业集聚区

建设成为产业空间布局合理、集群优势显著、要素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形成成熟的商业零售体系、商务服务体系和生活休闲运动体系,成为通州城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南通新机场临空经济 集聚区

市重点服务业集聚区

招引建设一批航空物流、信息服务、保税贸易、金融会展、总部经济、航空培训、会计中介、法律咨询等国际性物流项目、高端商务项目、创新总部项目,建成高端临空经济集聚区,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五、重点任务

(一)数字赋能,创新发展

大力推动服务业信息化。加强数据资源在服务领域的开发利用和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共信息等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展大数据交易市场。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安全利用和应用拓展,促进服务业智能化。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促进人工智能在教育、环境保护、海洋、交通、商业、健康医疗、金融、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推广应用,促进规模化发展。

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平台经济发展。适应平台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加快完善有利于平台型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复合型人才供给、兼并重组等政策,明确平台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提升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功能。支持平台型企业带动和整合上下游产业。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和跨领域创新协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应用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激发中小微服务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专精特新服务业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协会商会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二)彰显功能,集约发展

优化空间布局。依据全区主体功能分区,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需求和空间分布进行融合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体系构建、重点打造、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快形成分布集中、分工明确、相互支持的完整产业链,强化城市服务功能。

着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集聚区市政设施、信息网络、节能环保以及供电、给排水等综合配套设施,加强较大规模服务业集聚区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强化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切实满足入驻企业需求,不断增强集聚区的整体服务能力和吸引力。

打造“历史传承+城市功能”特色街区,实施特色街区创建工程。按照“一街一特色”原则,以“改造提升一批、启动建设一批、规划布局一批”为总体思路,逐步在金沙街道、南通高新区、各中心镇打造一批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特色商业街。

(三)服务为媒,融合发展

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业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引领能力。鼓励平台型企业与农产品优势特色产区合作,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农资下乡渠道。

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建立产品、服务协同盈利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向设计咨询、设备制造及采购、施工安装、维护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的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变。鼓励制造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推动网络化协同制造,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化服务,提高制造智能化水平。

鼓励服务业内部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服务系统集成,创新服务供给,拓展增值空间。支持服务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支持服务企业拓展经营领域,加快业态和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圈。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趋势,促进设计、物流、旅游、养老等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培育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载体。发挥平台型、枢纽型服务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创新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共建“平台+模块”产业集群。

(四)以人为本,共享发展

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招引各类人才、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人口集聚、就业转移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与资源向乡村下沉延伸,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老城区服务业补齐短板、提质增效。实施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从环境卫生管理、市容秩序管控、市政设施管护、街道风貌提升、商业业态植入五方面攻坚克难,进一步加强城区管理、优化城区面貌、提升城区品质。

(五)内外循环,开放发展

促进服务贸易出口。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出口促进组织机构,建立多样化的促进手段和促进方式,探索务实的和技术性促进手段。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完善政府信息服务网络,针对服务企业需求举办各种商务对接、商务会议、展览等促进活动以及面向特定行业的专业培训活动等,加大服务贸易出口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外贸发展新增长点。

主动接轨上海。借鉴上海在发展理念、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把一流的商事环境“嫁接”到通州,让上海企业在通州感受到“家的味道”。主动承接上海在产业、资金、市场、科创等方面的辐射,不断引入中高端资源要素,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紧紧瞄准上海、苏南,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格局,共享机遇、分享红利,推动跨江融合、共同发展。

创新管理模式。严格落实“非禁即入”,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为核心,全面清理对负面清单以外的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梳理服务业的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最大限度地为服务业发展“松绑”。实施“简”“管”结合,提供更便捷、更规范的行政服务。

(六)做优质态,转型发展

打造服务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健全品牌管理体系,提升品牌认可度和品牌价值,打造服务知名品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品牌培育和保护方面的作用,鼓励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加强品牌宣传和展示,营造重视品牌、保护品牌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环境。

推进龙头骨干企业提升发展。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生态,鼓励龙头科技企业加快推进高端科技商业化进程,引导传统生产性服务企业提升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进企业向规模集团化、服务专业化、功能体系化发展,推动龙头骨干型企业在优势领域细分市场加快成长为“单打冠军”。

增强领军企业行业辐射引领力。鼓励服务业领军企业根据自身战略定位和发展特点,拓展多元化经营模式,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提升规模影响力。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服务业企业的合作力度,学习吸纳先进经验、技术和管理模式,主导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推动服务业产业链的完善升级,引领行业加快质态提升。

六、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

健全组织推进机制。建立全区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增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深入研究服务业重点行业和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重点工作,制定促进通州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解决好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协调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难题。区发展改革、商务、文广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加强产业研究,落实各项举措,抓好协调推进,将服务业目标实施情况纳入区政府对部门绩效管理考核。重点镇(街道)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紧紧围绕自身发展实际,目标化、项目化、责任化推进好服务业各项工作。

注重工作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对口联系服务制度,形成定点联系服务的长效机制。定期开展运行研判分析、通报服务业运行情况,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强化精准服务。围绕重点项目求突破,围绕重点企业抓培育,围绕重点行业促发展,及时了解掌握并协调处理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服务业发展顺利推进。

(二)强化要素保障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项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支持“543”重点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服务业项目建设。进一步放大区级服务业引导资金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对关键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创新平台载体、高技术服务及新模式、新业态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激励增量投入,鼓励提质增效。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障和优化土地供应,提高服务业建设用地比例,挖潜盘活城镇存量土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土地指标。鼓励通过对城镇低效用地的改造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符合规定的工业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土地兴办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批准可在一定过渡期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对研发设计、教育培训、现代物流和医疗健康等公益性服务业用地实行先租后让、差异化出让等供地措施。支持省级以上重大产业项目优先纳入年度用地计划,优先安排土地指标,保障用地需要。

重视专业人才引培。依托省“双创计划”、市“江海英才计划”、区“510英才计划”人才引进办法,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招引工程,完善住房、租房、教育、医疗、娱乐等配套政策,吸引科技研发、数字经济、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专业人才来通州创业就业。引导金融资本针对服务业企业特点,开发仓单质押、专利质押等金融产品,重点支持小微创新企业发展。

(三)强化体制保障

健全运行监测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健全部门统计信息共享、应用机制。完善服务业规上企业统计直报制度,加强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基础指标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重点集聚区以及重点领域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益等情况。鼓励南通高新区、各镇(街道)落实服务业统计专职人员,紧密配合统计部门,规范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

强化考核绩效评价。提高服务业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细化考核指标体系,确保服务业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坚持发展导向,将能够体现新阶段服务业发展质效的经济效益指标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引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解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