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236233/2022-01408 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水利    通知
发布机构: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通政办发〔2022〕12号
成文日期: 2022-03-08 发布日期: 2022-03-08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 “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14236233/2022-01408
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水利    通知
发布机构: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通政办发〔2022〕12号
成文日期: 2022-03-08
发布日期: 2022-03-08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 “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 “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09 16:31 累计次数: 字体:[ ]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通高新区管委会,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通州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通州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十三五”以来,全区以水利现代化建设为主题,以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水利发展,有序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基础支撑和保障。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扣治水主要矛盾变化,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限,把水生态保护作为控制红线,将城市安全发展纳入水利发展规划,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监管,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建设人水和谐的幸福河,为南通市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美丽江苏南通样板建设提供保障。

本规划期从2021年至2025年,规划范围包括通州区全境。经审查报批后,《规划》将成为全区“十四五”时期水利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依据。

一、形势与需求

(一)通州区概况

1. 自然地理

通州区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北翼,江苏省东南部。南起北纬31°89′的川姜镇川南村,北至北纬32°15′的刘桥镇米三桥村,南北间最大直线距离约40公里;西起东经120°41′的五接镇开沙岛,东至东经121°25′的通州湾示范区,东西间最大直线距离59公里左右。西部五接镇南濒长江,江岸长10.5公里;西南与崇川区相接,东南与海门区为邻,北与如东县毗连,西北与如皋市接壤。

(1)地形地貌

全境横宽纵窄,土地平坦,耕层深厚,适耕性强。地势西北部较高,东南部和沿江、近海垦区较低。高程一般在3.60~4.30米(85高程,下同),近海最低处为2.0米。

老运盐河以南,通启运河两岸,平潮镇南部为三角洲平原。地势北高南低,沿通吕运河一线向南倾斜,北部地面高程3.6~4.0米,南部地面高程2.8~3.4米。沿江圩田区域地势低洼,一般地面高程在2.0~2.2米之间。旧范公堤以西,老运盐河以北,为水网平原,一般地面高程在3.8~4.3米之间,自西北至东南逐步倾斜。西北部新坝、平西的高沙土,局部地面高程达4.8米左右。中北部有小部分低荡田,地面高程2.8米左右。旧范公堤以东、以北地区,为海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逐步向海边倾斜,一般地面高程3.4~4.0米。

(2)工程地质

通州区为江南地层中的苏州长兴地层。自地表向下3.0米,一般为黄色亚粘土层;3.0~3.5米,为亚粘土层或轻亚粘土层;5.5~9.0米,为粉砂土夹粘土薄层;9.0~13.0米,为灰色细砂土层,中间有淤泥质透镜体,厚度为0.6~0.7米不等;13.0~290米之间有粉砂、粘土、中砂、粗砂反复更迭的地层;290米以下,为砂岩风化层。

(3)道路交通

交通便捷,新长铁路(支线)和宁通、盐通、通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通扬、通吕、通启运河和九圩港、遥望港、新江海河等大型骨干河道纵横交错,南端连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城区西郊设有南通兴东机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

2. 水文气象

(1)气温

通州区多年平均气温14.9℃,最高为15.8℃(1961年),最低为14.2℃(1980年)。1月气温最低,平均2.1℃;7月气温最高,平均27.5℃。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9℃(1960年8月7日),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0.9℃(1977年1月31日)。

(2)雾

通州区雾日相对较多,多年平均雾日数30.9天,历年最多雾日数60天,年最少雾日数5天,大雾日数5.7天。能见度小于1公里雾日数统计为14天。雾常出现在凌晨前后,上午10点之前大都消散。

(3)冰雪霜

水域无封冻,陆域冻土深20厘米,降雪集中于1、2月,年平均降雪天数6.6天,最大积雪厚度17 厘米。霜期一般为11月至次年3月,全年无霜期192~254天。

(4)降水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87.4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811.9毫米(1991年),年最小降水量243.6毫米(1933年)。

通州区降水集中在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4.6%,一般年份有5个相对集中的降水阶段,即1至2月份的早春冬雪水,降水量为95~120毫米,4至5月份春季连绵阴雨,降水量在230~270毫米之间,6至7月份的梅雨期,降水在250毫米左右,8至9月份的热带暴雨,降水在360~470毫米之间,9至10月份秋季,降水量在230~250毫米之间。因梅雨和台风的影响,全年约55%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6~9月份,而此时正值秋季农作物生产的旺盛期,易引起农田涝渍灾害,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5)日照

年平均日照时数2100~2200小时,年总辐射量为110~117千卡/平方厘米,年蒸发量在1350~1450毫米之间。

(6)风

从全年的情况来看,由于季风环流影响,通州区冬季受极地大陆团主宰,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受亚热带海洋气团主宰,盛行偏南风,气候高温湿润。春秋季为过渡期,以偏东风为主。全年主导风向为东风10%和东南东风10%,其次为东北东风8%和东北风8%。

(7)内河和长江水位

九吕水系正常水位2.2米,警戒水位2.6米;通启河水系正常水位1.8米,警戒水位2.3米;沿江圩田水系正常水位1.2米,警戒水位1.4米。

沿江各站潮位特征值见表1。

表1南通市沿江各站潮位表

站名

历史最高潮

历史最低潮

潮差(米)

潮位

(米)

日期

潮位

(米)

日期

最大

最小

平均

肖山

5.27

1997.8.19

-1.15

1959.1.22

1.63

-1.76

-0.12

天生港

5.13

1997.8.19

-1.53

1956.2.29

2.25

-1.76

0.17

徐六泾

4.79

1997.8.19

-1.59

1956.2.29

2.25

-1.58

0.25

青龙港

4.66

1997.8.18

-2.15

1961.5.4

3.05

-1.71

0.93

三条港

4.27

1997.8.18

-2.41

1969.4.5

4.19

-1.7

1.31

3. 经济社会概况

2020年通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4.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3.4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731.6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667.5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4.3:51.9:43.8调整为4.3:50.1:45.6。

2020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25.0万人,比上年下降2.93‰。全年出生8404人,出生率6.71‰,出生婴儿性别比(以女性为1)为1.02:1;死亡人口12631人,死亡率10.09‰;自然增长率-3.38‰。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87元,增长5.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53元,增加2295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4元,增加1938元,增长7.5%。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为1)为1.96:1。

4. 水系概况

通州区主要分为四个水系,分别为九吕水系、通启河水系、沿江圩田水系和诸岛水系。

(1)九吕水系

九吕水系是通州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水系,西界平潮沿江圩田水系,东界三余水系,北至区界,南临通启河水系,流域面积1005.1平方公里。区域内以九圩港、通吕运河为纲,辅以通扬运河和遥望港引江排涝。地面高程一般在3.6~4.2米之间。正常水位2.2米,警戒水位2.6米。

(2)通启河水系

通启河水系北临九吕水系,南临通海沿江圩田水系,西界南通市开发区,东与海门区相连,流域面积51.8平方公里。区域内以通启运河与新江海河为纲,直通长江引水排涝,地面高程一般在3.0~3.7米之间。正常水位1.8米,警戒水位2.3米。

(3)沿江圩田水系

沿江圩田水系是沿江圩田的独立水系。主要分布在通西的平潮、五接两镇,流域面积67平方公里。以小李港和新捕河为骨干,直通长江引水排涝。地面高程一般在2.2~2.5米之间,局部洼地高程在2.0米左右。正常水位1.2米,警戒水位1.6米。

(4)诸岛水系

开沙、横港沙位于长江中,四面环水,与如皋市的长青沙、泓北沙组成了如皋沙群片,与内河水系完全分割,具有独立的挡潮和引排体系。

5. 河流概况

(1)长江

长江有着丰富的水生动植物和水土资源,是天然的黄金水道和黄金岸线,却又时常带来洪潮灾害。

①径流

长江下游大通水文站距本河段约400公里,据大通站1950~2009年统计资料,该站多年平均流量28300立方米/秒,相应多年平均净流量8928亿立方米。历年最大洪峰流量9260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日),历年最小枯水流量4620立方米/秒(1979年1月31日)。径流年均分配不均,5~10月份的径流量占全年的70.47%。从多年平均情况来看,7月份平均流量最大,为49500立方米/秒,相应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的14.60%,1月份平均流量最小,为11100立方米/秒,相应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的3.27%。径流的年际变化不大,历年最大年径流量为1954年的13600亿立方米,历年最小年径流量为1978年的6760亿立方米。

②潮位

径流、潮流构成长江河口段的主要水动力因素,它们随不同地点、不同季节、不同潮流、不同径流而变化。而潮位是反映这些因素变化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长江口的潮汐在口外属正规半日潮,在口内属非正规半日浅潮。最高潮位出现在农历8月,最小潮位出现在2月,潮差不等现象最大发生在朔望日后1~2日,最小发生在上弦和下弦日后1~2日。

从多年的实测资料分析来看,本地区最高潮位的出现是台风、天文潮和径流的汇合,其中台风和风浪作用较强烈,它使长江水位抬高约1.0米,加上朔望天文高潮并遇长江洪峰就会出现历史最高潮位。

③潮流

根据2007年7月及2008年6月两次同步水位测验资料,澄通河段各断面主泓处落潮流速较大,近岸或浅滩处涨潮流速较大。

澄通河段潮量从上游向下游,各断面涨潮量逐渐增大,落潮量也逐渐增大,涨潮历时逐渐增长,落潮历时逐渐缩短。

④泥沙

根据1950~2009年(缺1952年)实测资料统计,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95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44千克/立方米,历年最大含沙量为3.24千克/立方米,历年最小含沙量为0.02千克/立方米。年最大输沙量为6.78亿吨,年最小输沙量为0.85亿吨,输沙量与流量基本同步,且沙量的年内分配比水量更集中,汛期5~10月的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87.24%。

(2)内河

通州区现有6条一级河总长度125公里,22条二级河总长度227公里,196条三级河总长度703公里,822条四级河总长度1545公里,河道逐级派生,交织成网,连通长江、黄海,引排调蓄,发挥效能。

通州区一级河包括九圩港、通吕运河、通启河、通扬运河、新江海河和遥望港;二级河包括小李港、平五河、新捕河、团结河、新生竖河、通甲河、刘新河、幸福竖河、运盐河、江海河、海门河、英雄竖河、九洋河、兴石河、亭石河、庙桥竖河、竖石河、十总竖河、余丰河、袁灶竖河、余西竖河、忠义竖河。

6. 洪涝灾害

通州区洪涝灾害特征主要表现为台风、暴雨、天文大潮、上游大流量洪峰过境这四个要素或四个要素的多重组合影响。一般情况下台风暴雨、天文大潮、上游大径流下泄的多发季节在汛期5~10月份。

通州区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江堤达标建设之前,主要受灾年份有1993、1995、1997和1998年。近年来内涝较严重的有2020年8月29日,降水量达到277.1毫米,是1959年以来日降水量第二多,城区多处发生严重积水。

(二)水利发展成就

1. “十三五”水利建设情况

2016年以来,我区以水利现代化建设为主题,以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水利发展,有序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基础支撑和保障。“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总体实施顺利,共完成投资15.23亿元。

(1)防洪减灾建设顺利开展

加强沿江防洪工程监测与管护,实施了小李港下游港道疏浚和护岸修复工程;在防汛应急管理上,落实了防汛物资储存和保养,组建了专业防汛抗旱队伍,完善防汛预案并编制完成超标洪水防御预案、防台预案。为解决虹闸港水系内涝问题,新建排涝闸站一座。实施完成国家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团结河一期治理工程,以及中央灾后重建项目余丰河治理工程。

(2)水资源配置与利用成效显著

严格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成绩连续7年获得市优秀等次。以“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纳污容量”三条红线为重点,强化水资源基础管理,开展计划用水户规范化整治,依法足额征收水资源费。加强地下水保护,封停企业自备水井38眼。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全区一级及以上河道非法设置入河排污口整改到位279个。建设26眼深井及供水配套工程,完成了饮用水源地保护及应急水源地建设。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成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及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

(3)水生态保护有力推动

连续实施了两轮农村河道三年整治行动,累计拆除坝头坝埂3466条,新建桥涵1859座,整修河坡5080公里,绿化河坡2.18万亩,打捞沉船1359条,清理“三网”1.2万口。推行区管河道机械化保洁和服务外包,全区共配备机动保洁船36条,其中一、二级以上河道机械化保洁全覆盖。实施生态廊道水环境治理50公里、生态河道60公里。成功创建了3个水美乡镇、24个水美村庄。

实施东社闸河、骑岸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完成东社镇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开展九圩港、遥望港、新江海河、兴石河等骨干河道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面积18.2平方公里。开展水土保持违法项目查处,重点对生产建设项目存在水土保持“未批先建”“未验先投”“未批先弃”等违法行为,全面展开整治工作,并对违法项目下达《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告知书》,履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行政许可手续,水土保持监管不断规范和完善。

(4)农村水利建设圆满完成

持续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为重点,结合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区办农桥改造工程,连片整治、分期实施,2016年以来更新改造泵站229座,新建防渗渠道587公里,改造农桥42座,疏浚等级河道268条段,整治沟塘1052处,建设高标准农田9万亩。

(5)水利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对全区范围内等级河道逐级逐段落实了具体责任人。扎实推进河道“两违”整治和黑臭河道治理。区河长办被评为2018年度“长江经济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单位”。完成14条河段、256.4公里划界确权工作,共埋设界桩2105个,安装告示牌722个。贯彻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全面加强水行政执法巡查工作,深化长江采砂管理合作机制,坚决打击长江南通段非法采砂行为,长江采砂管理秩序稳定。以实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有归属、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为目标,全面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并通过验收。实施重点水利工程、城市水利工程代建制做法,实现政企分管、建管分开,有效归避工程廉政风险。

(6)水利能力建设持续加强

进一步加强服务阵地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完成3个水利站现代化建设,加强基层水利站干部职工培训教育,组织全体水利站人员参加了3期学习培训、2期专业培训和1次水利法规考试。积极推进党建阵地建设,全力打造“兴水惠民”的党建品牌及“安澜江河,润泽民生”作风效能品牌,把党建工作具体落实到水利工作实践中。健全防汛防旱应急保障机制,抓好水利法治制度建设、水行政效能建设、依法治理能力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水利示范点建设工作,建成两个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按照南通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领域阳光防范体系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招投标和标后监管,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

2.“十三五”主要指标实现程度

根据“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情况,3个约束性指标全部实现,14个预期性指标全部实现,2个预期性指标部分实现,1个预期性指标未实现(表2)。

表2 通州区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评估表

指标

2020年规划目标

指标

属性

2020年指标

实现

程度

防洪减灾

流域防洪标准

长江主江堤和港支堤按照100年一遇标准建设,洲堤按照流域规划设防;长江河势得到基本控制。穿堤建筑物不低于所在堤防标准。

预期性

江堤达到50年一遇,长江河势基本稳定。

未实现

区域防洪除涝标准

区域防洪达到50年一遇标准。区域除涝逐步达到20年一遇标准。

预期性

区域防洪达到50年一遇,区域除涝基本达到10~20年一遇。

部分实现

城市防洪除涝标准

通州城区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的标准,其他重点城镇达到50年一遇标准;城区内部河道及建筑物防洪达到50年一遇标准。城区除涝逐步达到20年一遇24小时设计暴雨,骨干河道水位不超过控制水位,其他重点镇城市除涝达到10~20年一遇标准。

预期性

通州区及各中心城镇接近50年一遇防洪标准,除涝基本达到20年一遇标准。

部分 实现

水资源供给

与利用

用水总量

5.36亿立方米

约束性

4.728亿立方米

实现

供水保证率

生活用水保证率达97%,重要工业用水保证率达95%以上,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90%,生态用水得到保障。

预期性

生活用水保证率超过98%,重要工业用水保证率达到97%以上,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生态用水得到保障。

实现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

25%

预期性

32.2%

实现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

20%

约束性

29.08%

实现

灌溉水利用系数

0.65(后调整为0.63)

预期性

0.65

实现

节水器具普及率

98%

预期性

100%

实现

水资源水环境保护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约束性

100%

实现

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85%

预期性

100%

实现

污水集中处理率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

预期性

92%

实现

水土流失治理率

85%以上

预期性

95%

实现

水面率

圩区水面率达到10%、平原区水面率达到8%,城区水面率达到6%,且均不得低于现状。

预期性

未减少

实现

地下水超采面积比例

占国土面积比例控制在5%以内

预期性

0

实现

农村水利

有效灌溉面积率

96%

预期性

98%

实现

旱涝保收田面积率

85%

预期性

90%

实现

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率

60%

预期性

92.3%

实现

中沟及以上建筑物配套率

100%

预期性

100%

实现

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到位率

>98%

预期性

99%

实现

未实现目标为流域防洪标准提升,由于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由省、市主管部门统一部署,该工程在“十三五”期间启动了前期研究工作,但未纳入实施计划,故该项工作未有实质性进展,致使目标未实现。长江堤防能力提升工程现已纳入“十四五”规划。

(三)存在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区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短板,水资源管理系统性还不够完善,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防洪减灾、高效节水、水环境治理等方面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和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水利信息化程度还较低。

1. 防洪除涝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江堤防洪标准还没有达到100年一遇,全市长江堤防能力提升工程已开展前期工作,但还未纳入建设计划。

区域除涝,距离2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还有差距。通西沿江控制建筑物建设年代远,多数存在老化现象,且不适应新的防洪标准。

2. 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加强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建立,对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的机制还要进一步完善。

2019年对全区计划用水户用水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全区用水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区域水环境离人民群众满意还有较大距离

全区水环境整治成绩显著,通过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及“十个必接”项目、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河道疏浚整治,区域水环境有明显改善,水功能区达标率稳步提升。但生产生活污水偷排、违规占用河道现象仍有发生,农村黑臭水体问题依然存在,水质持续稳定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容易反复。

加之全区内部河网缺乏流动性,水资源主要在一二级河道内流动,三四级河道水动力不足、存在较多的坝头坝梗,区域河网水环境容量总体不足,城乡人居水环境需要进一步提升。

4. 水管理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

全区深入实施河长制、断面长制,形成了“巡查-发现-交办-督查”的工作模式,坚持河岸同治、标本兼治,同步推进样板河道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河道治理成绩显著。但是对涉水问题,包括河道、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利资金、行政事业工作等领域的监管体系还不完善,相关涉水事项的联合执法检查机制还不健全。

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工程由于缺少管理和养护,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水利工程缺乏健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5. 水利信息化水平较低

目前已形成防汛视频会商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工程信息查询系统、河长制管理平台、水资源管理平台,均为单一功能开发的平台。

水利工程智能管控、信息自动采集尚未实现,各平台之间未能有效共享互联。与构建水利一张图,搭建一个平台,建立覆盖河湖、水资源、水工程、水利财务、水利政务等领域的综合监管平台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6. 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全区水利人才队伍不足,人员队伍结构老化,呈青黄不接的态势。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专业人才短缺,引不进、留不住、提升难等问题,是全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隐患。

(四)形势需求

“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相互配合,为通州区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时代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下,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将为通州区发展带来重大利好。水利作为区域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基础设施,需要深入践行新时期十六字治水思路,围绕“补短板、强监管、提质效”的工作总基调,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1.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要求提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等重大机遇在南通交汇叠加,形成强劲“风口”,打开南通城市发展的巨大想象空间。

南通市委明确,将落实好支撑国家战略、服务发展大局的政治任务,奋力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以滨江主城、通州湾新城、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三大组团为核心,以江海联运、空铁、互联网三大枢纽为重要基础,以提升产业、城市、交通三大能级为关键支撑,全市域协同发展,打造长江经济带面向太平洋的开放新门户、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区域协调发展的样板区,建设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谱写好新时代长江之歌的南通乐章。

围绕南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新要求,通州区将全力打造立足扬子江城市群、服务上海大都市、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腹地、创新智谷、城市绿洲、幸福家园”。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通州区落实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打破行政壁垒,让各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水利工程作为全区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区域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环境安全,是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前提。在现有水利工程基础上,进一步补长、补强短板,提升防洪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河湖水源涵养保护和水土保持,强化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是创造全区投资环境,促进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强生态水利建设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明确了水利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要任务,是未来一段时期水利工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依据。

水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防范抵御洪涝灾害、改善农业灌溉条件、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美化农村人居环境、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一部分,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生态水利建设。要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系统推进水资源管理、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让城乡环境更优美,让河流更自然,让人水更和谐。

3. 新时期治水矛盾变化要求转变治水思路

当前,水利发展呈现出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新情况、新特点。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干净水、安全水、放心水的渴望日趋强烈。另一方面,常态化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制约,这意味着我国治水实践的历史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治水矛盾发生深刻变化。

过去,人们对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防洪、抗旱、饮水、灌溉;现阶段,人们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充分表明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其中前一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并长期存在,后一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当前,我国治水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必须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为主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为主。推进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加快转变治水思路,牢牢把握节约用水这一前提,处理好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水与生态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 新时期幸福河湖建设目标提出更高要求

2019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当前水利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清醒认识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正式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是: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把向定基调,标注新坐标,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确定,进一步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明确了水利工作重点,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对开创新时代水利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水利工程补短板要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重点是补好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水利信息化工程等几个方面的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就是要全面强化水利行业的监管,重点强化河湖、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利资金、行政事务的监管。

坚持和深化总基调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一个都不能少。无论是补短板,还是强监管,都要按照这一总目标和大方向来聚焦用力。坚持和深化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必须把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让人民群众在水利改革发展中体验到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工作重心,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全面改善水环境,为把通州打造成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更高质量建设长三角北翼具有影响力的产业腹地、创新智谷、城市绿洲、幸福家园打下坚实的水利服务基础。

(二)规划依据

1. 主要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2020年颁布);

(7)《取水许可管理办法》(2017年修正);

(8)《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2017年);

(9)《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2017年修正);

(10)《江苏省河道管理条例》(2017年);

(11)《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2018年修正);

(12)《江苏省防洪条例》(2018年修正);

(13)《江苏省农村水利条例》(2020年);

(14)《江苏省节约用水条例》(2017年);

(15)《南通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2017年)。

2. 政策性文件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

(2)《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9月23日);

(3)《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2020年8月12日);

(4)《关于推进美丽南通建设的实施意见》(南通市委,2020年11月16日);

(5)《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1月22日);

(6)《南通市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实施意见》(通办发〔2021〕2号);

(7)《关于推进全市区域治水畅流活水的指导意见》(通政办发〔2021〕13号);

(8)《南通市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1月15日)。

3. 规范、标准

(1)《防洪标准》(GB50201-2014);

(2)《治涝标准》(SL 723-2016);

(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

(5)《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

4. 相关规划

(1)《长江流域防洪规划》(2008);

(2)《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发改环资规〔2019〕695号);

(3)《南通市城市防洪规划(2014~2030年)》(通政办发〔2017〕180号);

(4)《南通市水利治理规划(2012~2030)》(通水利〔2017〕10号);

(5)《南通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通政复〔2019〕8号)。

(三)规划原则

人水和谐,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形成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涵养水生态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还河湖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江海安澜的美好家园,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

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更好地的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需求,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不断增加水利公共服务供给,促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把节水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快推进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聚集重点领域节水,加强用水计量监测,加大节水技术、产品的推广,大力培育节水产业。

系统治理,精准施策。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战略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和高质量建设区域治水工程为重点,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统筹促进区域、城乡、流域协调发展,提高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水资源要求与其它要素的适配性,构筑空间均衡新格局。

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完善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强化依法治水管水,大力推动水利科技创新,把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作为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水利”建设,打造通州智慧水利,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水利治理体制机制,高质量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规划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2020年

规划水平年:2025年

(五)发展目标

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通州区水利建设短板,进一步提升区域防洪除涝和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区域水文化底蕴和水利信息化水平,强化水利行业监管,为推动通州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利保障,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腹地、创新智谷、城市绿洲、幸福家园。

1. 防洪除涝目标

长江堤防达到防御10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的标准。洲堤达到20~50年一遇标准。穿堤建筑物不低于所在堤防标准。长江河势得到基本控制,岸线保持基本稳定。城区内部河道及建筑物防洪达到50年一遇标准。

区域除涝达到20年一遇标准。城市除涝达到20年一遇24小时设计暴雨,骨干河道水位不超过控制水位。其它重点镇除涝达到10~20年一遇标准。

水旱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小于近5年GDP均值的0.5%。

2. 水资源供给目标

生活用水保证率达98%,重要工业用水保证率达95%以上,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90%,生态用水基本保障。用水总量控制在省市下达指标范围以内,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8%。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

3. 农村水利建设目标

进一步加强农村灌排工程的建设,有效灌溉面积率达到98%,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92%。

4. 水生态保护目标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率达到85%以上。生态河道占比进一步扩大,到2025年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村河道建设成为生态美丽河道。水面率不得低于现状。

5. 水利管理目标

提升水利监管能力,建立河道空间管护制度,河湖岸线监管率100%,水利工程运行完好率达到90%以上。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层水利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见表3)

表3通州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表

指标

指标

属性

2025年规划目标

防洪减灾

流域防洪标准

预期性

流域防洪达到100年一遇

区域防洪除涝标准

预期性

区域防洪达到50年一遇,区域除涝逐步达到20年一遇;城市防洪达到50年一遇,城市除涝达到20年一遇

水旱灾害损失率

预期性

0.5%以下

水资源利用

用水总量

约束性

5.42亿立方米

供水保证率

预期性

生活用水保证率达98%

重要工业用水保证率达95%以上

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90%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

约束性

1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

约束性

18%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预期性

0.65

农村水利

旱涝保收田面积率

预期性

92%

有效灌溉面积率

预期性

98%

水生态保护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约束性

100%

水面率

约束性

不低于现状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率

预期性

85%以上

生态河道覆盖率

预期性

1/3

水利管理

河湖岸线监管率

预期性

100%

工程运行完好率和运行率

预期性

90%以上

三、布局与任务

(一)总体布局

准确把握水安全保障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实现治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以“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为指导,系统谋划防洪排涝、高效供水、生态修复、文化传承、智慧水利、监管保障六大体系的总体布局,构建安全牢固、生态和谐、空间均衡、适度超前的现代化水利工程体系和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管控有力、智慧融合的现代化水利行业治理体系。

1. 构建平安水脉

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理念,按照“消隐患、强弱项”的思路,全面实施防汛水利提升工程,强化流域防洪调度,整体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稳定。提升水旱灾害防御管理水平,围绕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目标,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与城市安全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为城市安全发展打下坚实的水利基础。

解决流域、区域性防洪排涝能力不足问题,补足综合防洪减灾能力短板。结合新一轮长江堤防能力提升,按照100年一遇标准开展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构筑稳定可靠的防洪保障体系。大力推进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加强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力度,依托区域防洪逐步提高城区和中心镇除涝能力,能有效应对20年一遇暴雨。

2. 编织健康水网

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按照“挖潜力、强骨干”的思路,完善区域引水工程和配水工程布局。

完善城乡生活水资源供给体系,通过多水源联网联调,提升城乡居民安全供水保障能力。

大力组织实施南通市区域治水工程,构建通州区河网供配水新格局。以一级河道和干线航道为纲,将全区纳入6个配水片区。各配水片区边界河道作为区域的清水通道,维持高水位运行;沿各片区边界骨干河道建设相应的控导工程,通过控导工程向各片区内部有序分水、定量配水,构造由外而内的水位差,使得各级河道自然流动。从而形成全区河网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为区域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提供基础。

3. 恢复秀丽水波

按照“重保护、促修复”的思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水源涵养和河湖保护,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等,扩大优质水生态产品供给。

开展幸福河湖工程,构建美丽健康的河湖生态体系,坚持水岸同治和区域同治,连通河湖水系,加强河湖空间管控、保护和修复,逐步提升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再现碧水绿岸的美好情景。

4. 描绘底色水韵

以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水利风景区建设等为依托,将水工程建设与水文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亲水爱水的精神文化需求。

注重水文化的传播和展示,以江海风光和历史文化为重点,着力打造“水韵通州”标识,结合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城市水景观建设,传承活化一批历史古城、水乡名镇、渔港老村,打造江海风光与平原河湖交叠、历史文化与治水遗迹相映的水利风景区。

5. 打造智慧水利

按照“强感知、增智慧”的思路,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增强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的能力和水平,补齐水利信息化短板,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构建天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全面加强江河湖泊、地下水、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活动和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工程安全、洪涝干旱灾害等涉水信息的监测感知,完善全面互联高速可靠的水利信息网,加快水利大数据中心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推进涵盖水利核心业务的智能应用,完善网络安全体系。

6. 形成高效水务

围绕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旱灾害防御等重点领域,按照“建机制、强能力”的思路,针对涉水事务监管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监管法制体制机制,强化重点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监管,全力提升涉水事务监管水平,实现制度治水,制度管水。

(二)主要任务

1. 防洪除涝工程

(1)流域防洪工程

①长江堤防能力提升工程

通州区长江堤防从如海运河碾砣港闸至九圩港闸,主江堤长10.5公里,港支堤长3.565公里,洲堤8.956公里。根据相关规划要求,长江主江堤应达到10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的标准。“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已启动长江堤防能力提升工程前期工作,“十四五”期间根据省、市安排统一实施。

长江堤防根据100年一遇标准,按设计断面对江堤进行加宽加固,内坡侧进行清理和回填加固,对现状防汛通道进行恢复。结合堤防加固,按100年一遇标准拆建或改造新捕河闸、小李港闸、公字涵和大李港涵洞。

结合长江堤防建设碾砣港至沪苏通大桥段沿江风光带,以生态、绿色、活力为主题,坚持生态保护、人文景点、滨江生活相融合,体现沿江宜居、宜游、自然生态的无限价值,全力打造风光秀丽、功能完善的特色长江岸线。

②天生港水道河势稳定工程

天生港水道下段附近的横港沙已实施圈围一期工程。该圈围工程为澄通河段综合整治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稳定横港沙水道和浏海沙水道出流方向,与通州沙头部守护工程相呼应,使主流走向、深槽、深泓走势保持现有格局,从而稳定天生港水道。

推进横港沙二期整治,固定横港沙右缘边界,稳定西水道入流条件及东水道南通江岸的顶冲点,同时顺应澄通河段内沙洲淤高的趋势,对横港沙九圩港以上部分圈围出水,从而促进天生港水道的长期稳定。

(2)区域除涝工程

通州区目前含四个水系,九吕水系、通启河水系、沿江圩田水系和诸岛水系。区域水系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南部先锋水系引排不畅,水环境状况差;沿江圩田水系控制不完善,主要建筑物老化严重;区域水位完全依托全市调度,缺少有效控制。

对于通州南部区域,主要是先锋街道周边区域,加强与周边水系的连通工程建设,为先锋水系增加引水来源和排水出路。一方面实施小天生港-庙桥竖河整治,增加南部通甲河和庙桥竖河引水量,提高该地区的引排水条件,增加河道水动力,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小天生港现状河道两岸拓浚难度较大,按现状条件疏浚,如通甲河来水不足可考虑在小天生港北段入口增设泵站以提高南引能力。另一方面向东打通通甲河西段,连接新江海河,增加横向河道的连通。通甲河西段贯通后,先锋片区的引水能力将大幅提高;同时排涝工况下,即使周边水系封闭后,还可向东通过新江海河南排,确保不受内涝。先锋水系实施通甲河贯通,拆建先锋闸。

沿江圩田水系一是完善小李港北部高低水系控制线,实施北小李港、东方红河等河道的贯通工程。二是对现有控制建筑物进行维修改造,适时改建东风船闸。

2. 区域治水工程

(1)水系连通工程

①骨干河道整治工程

骨干河道是区域水网的纲,对整个区域的防洪、除涝、引水、航运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骨干河道整治可以增加河道过水能力,增加河网调蓄能力,从而提高区域防洪除涝标准,另一方面增加河网水体流动,恢复河道护坡和绿化,对改善水环境有积极作用。通州区近年来已经陆续实施了一批区域性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对尚未治理的河道仍需推进整治,补足短板,确保连片效益。

结合新一轮中小河道治理,重点实施团结河(取胜桥-东社北闸段)、兴石河(通吕运河-九圩港段)、亭石河(九圩港-团结河段)、九洋河(九圩港-通州如东界段)和十总竖河(运盐河-九圩港段)整治工程。

②农村河道连通工程

打通断头河、拓宽引排河道卡口段,增加水体流动性,充分利用河道的调蓄功能,改善水环境。尊重自然规律,恢复河道水系的连通,对河道上的阻水建筑予以改建或拆除,拆除坝头坝埂,让水“流”起来。增加水动力,活动滞留水体,利用水的生态自净能力,让河道水质清起来。

按照水系全面畅通要求,打通全区范围内断头河,结合人居环境改善有序推进连片治理,达到治理一片河网活一片的效果。

(2)分区配水控导工程

通过控导工程,按照“全面活水、持续活水、按需活水、两利活水、高效活水、连片活水”的目标进行分区调配水,通过循环有序、引排结合的科学调度,促进水体流动,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生态环境,同时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根据南通市区域治水总体方案,全市以干线航道,连申线、通扬线、通栟线、通同线等划分为9个片区,其中涉及到通州的有一区、二区、三区、五区、七区和八区。通州区在全市区域治水框架下,形成11个配水分区。

第1配水分区以遥望港、九圩港、兴石河、通扬线航道为边界,总体流向由西向东。通过与遥望港、九圩港、兴石河、团结河、通吕运河相交的支河向内部配水,形成团结河和新中闸河为主的排水通道,由三余片区的团结闸、新中闸等口门排水。

第2配水分区以九圩港、遥望港、如东界为边界,总体流向由西向东,由南往北。通过与遥望港、九圩港相交的支河向内部配水,经九遥河、掘遥河、丁店河等河道向东退水,由盐场北闸、纳潮闸等口门排水。

第3配水分区以江海河、九圩港、如东界为边界。由九圩港和江海河向内部分水,通过跃进四河等河道进入如东县,水体流向总体由南往北。

第4配水分区以通扬运河、通扬线改线段、江海河为边界,通州在该配水分区与如皋市和如东县相交。由九圩港、通扬运河、江海河通过相交支河向内部分水,通过新生竖河地涵向南进入通州第5配水分区,水体流向由东往西、自北至南。

第5配水分区以通扬运河、九圩港、通扬线改线段为界。由通扬运河和九圩港向内部分水,通过中心竖河地涵进入通扬运河以西片,水体流向总体由北往南、自东向西。

第6配水分区以通扬运河、通州如皋界、如海运河为界。由通扬运河引水,如皋市来水通过郑甸大港和黄港进入通州区,再由小李港和新捕河退入长江,区域水体流向由北往南。

第7配水分区以九圩港、兴石河、团结河为界,该片与崇川区相交。由九圩港和兴石河向内部分水,通过刘秦河地涵进入第8配水分区,再向西经崇川区入江,水体流向由北往南、自东向西。

第8配水分区以通扬线改线段、通吕运河为界,该片与崇川区相交。由团结河和通吕运河向内部配水,通过胜利河、运盐河进入崇川区,水体流向总体自东向西。

第9配水分区由通吕运河和新江海河向内部配水,经庙桥竖河进入通启运河,水体流向自北往南。

第10配水分区由通吕运河和新江海河向内部配水,经袁灶竖河和余西竖河进入海门区境内,水体流向自北向南。

第11配水分区由通启运河和新江海河向内部配水,新江海河以东区域由天星竖河流向南通经济开发区,水体流向自北向南、由东往西;新江海河以东片区随海门区调度,片区内河道多为东西向,在浒通河水位降低时可以保持自西向东的流动。

为营造各个配水分区由骨干河道向内部河道流动的梯级水位差,必须沿配水分区边界建设相应控导工程,控制骨干河道和内部河道的水位。控导工程就是骨干河道向区域内部的配水建筑物,布置原则是对较大河道进行控制,对中等河道进行缩窄,小河道可不设控制。通州区11个配水分区规划建设控导工程124座,其中有3座为连通地涵。

3. 农村水利工程

(1)农村河道疏浚工程

根据河道轮浚计划,对达到轮浚时间的河段进行疏浚。疏浚断面不小于原设计标准。对农村环境和水质较差的河道,优先安排计划,确保2021年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十四五”期间,整治三级河道50条(段)100公里以上,四级河道300条(段)450公里以上,农村沟塘500处以上。

(2)灌区续建配套工程

参照现代农业灌区建设要求,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打造灌区工程设施,用现代科技引领灌区发展,用现代管理制度、良性管理机制强化灌区管理,建立公平、可靠、灵活的供水服务和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大幅度提高灌区防洪除涝能力、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打造“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健康”的现代灌区。

对新增的九圩港灌区、团结灌区、余丰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在更新改造泵站的同时,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建设信息化管理中心对灌区统一管理。

(3)水库移民后扶持工程

以推进移民安置区的农村建设为载体,坚持保护水生态系统与改善移民安置村环境并存,通过优化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投向、完善移民安置村基础设施、建设水生态保护工程、改善移民群众居住环境、努力实现“库区水美、移民村美、农民和美”的建设目标。

以移民安置村为基础单元,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移民发展内生动力,优先组织实施移民村产业项目扶持和移民创业就业技能培训。

4. 水生态修复工程

水生态修复就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已经退化或损坏的水生态系统恢复、修复,使其基本达到原有水平或超过原有水平,并保持其长久稳定。水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控源减污、基础环境改善、生态修复和重建、优化群落结构等技术措施。

结合河长制及河道空间管控要求,采取工程措施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强水系沟通,增加水环境容量,强化水体自净能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全面打通堵点和断点,加快实现水系连通和活水调度,着力提升科学调度水平。

(1)水土流失治理

结合水土保持建设,选择有较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的美丽乡村,整村推进、集中治理,以生态河道建设为骨干,以生态河湖治理为基础,以调控地表径流、涵养地下水为重点,加强生态修复、水源涵养、村庄环境整治,采取集蓄利用、径流排导、水系沟通等措施,控制泥沙和面源污染物进入河道和管网,有效改善水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水洁岸绿村美的目标。

实行沟、河、堤、田、林、路、草系统治理。加强林草防护和沟道防护。其中,林草防护主要包括经济林、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种草等措施,重点进行河、沟、堤坡的水土保持林草护坡,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沟道防护主要是沟头防护,重点控制沟头侵蚀,河、沟、堤的工程加固护坡和水系疏通,改善水源水质,控制面源污染,以防治沙土区水蚀。

以坍塌岸段为主进行河道岸坡整治和防护,年整治河道5条段,防治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

(2)生态河道建设

以“河道通畅、水体清澈、岸坡绿化、景色优美、长效管护”为目标,通过生态河道建设,使河道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河道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对县乡河道进行全面的河道疏浚、岸坡整治、绿化景观及工程管护等工程,按照轻重缓急、以点带面的原则,先期建设基础较好的镇(街道),选择亟需整治的河道进行建设,发挥先建工程的示范作用,逐步往全区其余的镇(街道)推广,最终形成基本覆盖全区县乡河道的生态河道布局。

通过生态河道建设,河道基本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河道内无阻水障碍物,水系基本通畅,功能健全,防洪、除涝、引水、调蓄能力得到提高,达到“引得进、排得出、可调蓄”的目标;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水面无有害漂浮物、岸边无垃圾;岸坡整洁、绿化完好,河道的自然形态得到有效保护;形成河道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人员和经费来源。

至“十四五”末确保县乡级生态河道占县乡河道总数比例达60%以上。建设农村县乡级生态河道96条,其中县级河道15条、乡级河道81条,新增生态护岸总长553.73公里。

5. 水文化建设

(1)加强水情教育

通过各种教育和实践手段,增进全社会对水情的认知,增强全民水安全、水忧患、水道德意识,提高公众参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应对水旱灾害的能力,引导公众知水、节水、护水、亲水。

创建水情教育基地。结合水利枢纽、生态河道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等项目建设水文化展示场所,在新建水利工程中有机嵌入水利文化长廊、水利科普场馆等,利用展板、图片、陈列相关水文化遗产等方式,宣讲新时代南通治水精神、河长制的工作、水生态建设成就等,让参观者亲身体会到治水历程,感受治水精神,加强民众的水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拓展宣传教育渠道,推进水文化知识的普及。

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各类与水相关的纪念日、重要水事节点等,依托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源地、水利风景区等各种涉水载体,加强组织策划,持续开展具有特色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发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政府门户网站等传统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微博、社交网络、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不断创新水文化宣传教育形式。

(2)水利风景区建设

发挥水利风景区传承发展水文化的重要作用,开发水文化景观,宣传推广水文化价值。建设沿江风光带等水利风景区。

围绕市委关于沿江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态经济带,沿海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风光带、人海和谐的蓝色经济带的工作部署,紧扣“江风海韵、现代都市”发展目标,统筹推进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坚决守好出江入海生态屏障,构建生态绿色廊道,打造具有江海风情的特色城镇,培育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提升产业发展质态,全力营造可漫步、可穿行、有温度、有活力的魅力水岸空间,全面展现美丽南通的精彩和美好。

通州区建设碾砣港至九圩港沿江生态景观带,按照全市统一标准建设堤顶路和标识标牌,科学布点休闲驿站,在堤顶道路设计步行绿道、骑行道,打造慢行系统,形成畅通、可达、共享的滨水公共空间体系。

6. 智慧水利工程

进一步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推动智慧水利建设。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广泛应用,构建江河水系和水利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网络体系。智慧水利通过对河流、水库、堤坝、水闸、取水设施、水源地等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水利信息感知、采集、传输、汇总、分析、预警及应用的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实时实现水利信息共享,提升水利工程运用和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围绕解决水灾害、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四大水问题,充分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和手段,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全面提升感知能力,建设河流湖泊、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高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提高大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同时加强部门信息共享,与城市安全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有效衔接,不断增强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构建水利物联网,加快水利工程运行监测和自动化控制的建设,扩充感知类别,实现重点工程自动控制、重要信息实时获取,为工程科学调度提供依据和手段。建设智慧水利中心和应用平台,形成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河湖综合管理、水土保持监管、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政巡查监管、水利政务与公众服务等应用平台。主要任务有:

(1)网络安全防护提升

一是加强水利相关信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配合上级部门开展网络安全攻防演练,促进水利网络安全时间检测和通报预警功能建设。二是配合上级部门对全区水利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进行升级改造。并按照相关要求,保证等级保护达标。

(2)促进水利网络畅通

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配合上级部门优化全区网络配置及硬件设施,扩充带宽。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推进5G和北斗卫星水利业务应用。积极搭建水利视频云平台,整合全区已建水利视频监控资源。

(3)服务水利大数据治理

完成通州区本地节点基础数据更新与质量控制,为建设“水利一张图”打好基础,加强遥感影像业务投入,完善遥感数据获取,建设辖区基础和监测数据资源仓,完善本地专题信息资源,实现与上级部门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并积极开展全区水利全口径综合统计,建立水利专业模型和智能识别典型应用。

(4)提升水文监测能力

开展水文测站升级改造工作,加大水文测站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设水文数据库地方节点,实时收集水文数据并上传。

(5)加强水旱灾害防御联合调度

开展全区洪水和旱情预警预报工作,编制区域重点工程联合调度方案,完善调度功能。

(6)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一是应用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工作平台和水利工程项目综合管理工作平台,完善水利工程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填报工作。二是加强与上级部门及建设单位有关系统的互联互通,促进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水情雨情、防汛调度等信息互联互通。三是及时掌握水源保护与取水监测信息、输配水管网运行管理信息,掌握村镇总用水量、调度水量、水费计收、水质达标状况等信息。四是实时监测泵站运行情况,保障灌区泵站的安全运行。同时在线实时监测辖区灌区取用水数据、统计复核、预警提示、监督检查等,并做好相关台账统计工作。

(7)提升节约用水与水资源监控能力

一是合理应用节约用水信息化管理工作平台,争取尽早完成跨部门节约用水信息交换。二是收集地方用水管控指标信息,监控重点用水单位,监管用水总量动态,监测地方发证用水户相关的取水口、取用水数据质量控制。三是监测已批复水量分配方案辖区内河流控制断面,监管辖区内重要河流生态流量。四是监测分析辖区内地下水,积极开展生态流量监测预警。

(8)强化河湖和水土保持遥感监测

一是实现地方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与上级信息系统对接。二是加强监管涉河建设项目审批、规划编制、水域岸线,完成河湖监管基础数据资料共享。三是参与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及时反馈应用意见。

(9)提升水利监督执法能力

一是积极开展通州区水利行业监督,开展所属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监管、质量监督。二是配备完善督察专用设备。三是对水行政执法数据质量进行监督并及时上报。

(10)提升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

利用政府网站、官方微博、公众号等及时对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过程进行公开,加强政策解读、数据开放,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强化通州区水利政务服务,打造辖区水利公共服务品牌。

7. 水利监管

强监管的本质是强化责任落实。按照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利资金、行政事业工作等领域的监管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改为目标,以问责为抓手,建立起一套政府积极作为、水利上下互动、行业内外互馈、社会公共参与、考核问责高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创新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手段方式。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合理运用执法、飞检、暗访、群众举报、督查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全面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对取水、河道管理、入河排污、水土保持等相关涉水事项的联合执法检查机制,确保监管协同有效;完善河湖日常巡查制度,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对重点河湖、水域岸线、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控。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确保对各类违法行为严格追责。建立水利督察制度,按照“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过程监控、关注结果”的原则,加强重点事项的督办工作。强化群众举报和反馈机制以及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水利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监管

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全面监管“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既管好河道湖泊空间及其水域岸线,又管好河道湖泊中的水体。全面完成各河湖岸线保护规划、采砂管理规划;健全、完善河湖管理保护体制,实现村级网格化管理;健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河湖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和垃圾围坝整治工作。

在河长制工作推行上,一要强化河长履职,各级河长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认真履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等职责,真正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到实处,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实现河流功能永续利用。二要强化协作联动,形成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共治的工作格局,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日常监管巡查制度,严厉打击涉河违法行为。三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宣传发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河长制工作,形成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保护、开发、利用河流资源的良好局面。四要强化资金保障,落实工作经费,加大涉水项目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河流治理与保护,绝不能因为资金问题使工作受到影响。五要强化考核问责,细化河长制考核指标,把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坚持综合考核与分项考核相结合、年终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强化激励、问责,用考核“指挥棒”确保河长制落地见效。

(2)水资源监管

①水资源总量和强度控制

严格实行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根据市级方案,制定区、镇用水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完善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根据国家、省级定额标准,结合通州区实际情况,进一步补充完善通州区用水强度指标。

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合理确定经济布局、结构和规模。加强对重点用水户、特殊用水行业用水户的监督管理。

逐步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将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完善监督考核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作,严格节水责任追究。

②水循环利用

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

强制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逐年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并严格考核。统筹利用好再生水、雨水、微咸水等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态景观。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

③地下水限采

加强地下水监督管理,除地下应急水源使用外,其它地下水取用限期关闭。

(3)水利工程监管

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规范和文件要求,规范项目设计、招标代理机构选择等程序。严格按照水利建设基本程序开展工程施工、监理等招投标工作。对已落实建设资金的项目,建设单位尽快完成设计方案的审批,切实抓好招投标及施工准备工作。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建立质量、进度监管体系,明确专人负责现场管理,制定项目倒排工期计划,狠抓进度关键节点,确保工程建设每个环节都按既定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制度。严格落实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

加强水利工程、农村水利桥梁、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保持工程建筑物和设备完好、安全,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供水、排涝、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持续强化工程管护,建立促进农业节水长效机制。

(4)水利资金监管

对巡视、审计、督查、稽察等发现的水利资金使用管理中的问题,以资金流向为主线,实行对水利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充分发挥财务内审制度优势,加大财务专项监督检查力度,跟踪掌握水利建设资金拨付、使用等情况。

根据《水利资金监督检查办法(试行)》,加强水利资金监督管理,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发挥资金效益。水利资金监督检查包括对项目立项、设计、实施、验收、后续管理等全过程资金管理和使用行为的监督检查。通过听取直接责任单位资金管理与使用工作介绍,向相关单位问询了解情况;查阅有关设计及批复文件,查阅计划文件及台账、统计报表等资料;核查有关招投标文件、合同文本、结算票据、财务账簿、财务报表、会计凭证等资料;实地、实物核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与相关人员座谈,走访周边群众,核查实施内容;对发现问题线索组织延伸检查等方法开展资金监督检查。水利资金监督检查结束后,资金监督检查单位及时编制监督检查报告。监督检查报告应包括:基本情况、发现的问题、整改要求及责任追究建议。

对于水利资金监督检查发现勘测设计、研究咨询、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检验检测等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资金监检单位督促直接责任单位依法追回被套取、截留、挪用的资金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合同予以处罚或追偿,涉及企业信誉的记入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信用档案。对于发现其他部门存在的问题,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5)水土流失监管

全面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严肃查处水利、交通、城市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未批先建”、水土保持设施“未验先投”等行为。基本实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全覆盖。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狠抓责任落实,以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以完善政策机制为重点,以严格督查问责为抓手,充分依靠先进技术手段,全面履行水土保持职责,着力提升管理能力与水平,真正做到基础扎实、监管有力、治理有效,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①开展人为水土流失遥感监管

运用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手段,解译发现生产建设疑似违法扰动图斑,开展现场复核确认,并依法严格查处。以及时精准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密频次,组织开展全覆盖人为水土流失遥感监管。

②优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

压减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范围,优化审批流程,积极推行承诺制管理和水土保持区域评估。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刚性约束,对不符合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做好审批信息公开,提高审批效能,为管理相对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③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责任落实跟踪检查

通过书面检查、遥感检查、“互联网+”和现场检查等多种方式,实现在建生产建设项目实施水土保持方案情况跟踪检查全覆盖。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开展现场检查。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与行政综合执法的联动机制,明确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确保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查处。

④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监管

根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核查办法,严格对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情况的监管,对核查中发现存在弄虚作假,以及不满足验收标准而通过验收的,严肃追究生产建设单位和相关技术服务机构及人员责任。

(6)行政事务工作监管

将上级部门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决定安排,水利政策法规制度做出的规范性要求,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点任务及其他需要贯彻落实的重要工作,全面纳入监管范围。对水利部门责任分解事项进行跟踪落实,对相关特定工作进行督查督办。牢固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对责任不落实、履职不到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严肃追责问责。

强化水行政执法,建立水利部门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之间信息通报、协同调查、联合执法、案件移送、司法衔接等机制。积极探索跨部门综合执法,不断推进部门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形成同抓共管合力。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政治学习、法律和执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建立以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为重点的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执法程序、执法行为和执法裁量权,按要求公开监督检查事项和监管结果,畅通举报热线等群众监督渠道,主动接受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打造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廉洁务实的执法监督队伍。

(三)重点工程

根据主要任务安排,“十四五”期间通州区以“补短板”和“强监管”为主线,全面提升区域防洪除涝能力,完善区域供水布局,加强全区水生态修复,突出水文化建设和水利信息化水平提高,严格水利行业监管,促进全区水利向水利现代化过渡。

1. 防洪除涝工程

长江能力提升工程。包括长江堤防全线能力提升建设。

长江河势控制工程。包括横港沙二期圈围工程。

长江穿堤建筑物建设。加固(改造)新捕河闸、小李港闸、公字涵和大李港涵洞。

区域除涝工程。通甲河向东贯通工程,东风船闸拆建。

2. 区域治水工程

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团结河、兴石河、亭石河、九洋河、十总竖河整治工程。

分区配水控导工程。控导工程113座,其中有3座为连通地涵。

3. 农村水利工程

农村河道疏浚工程。镇级河道疏浚不少于50条,长度不少于100公里;村级河道疏浚不少于300条,长度不少于450公里;农村沟塘500处以上。

灌区续建配套工程。九圩港灌区、团结灌区、余丰灌区续建配套。

4. 生态修复工程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整治坍塌河段25条段,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

生态河道建设工程。建设农村县乡级生态河道96条,其中县级河道15条、乡级河道81条,新增生态护岸总长553.73公里。

5. 水文化建设工程

建设沿江风光带。

6. 智慧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信息化改造。完善水利工程智能感知和智能控制设备装配,优化现有网络配置并加强硬件设施配套。

智慧水利平台建设。形成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河湖综合管理、水土保持监管、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政巡查监管、水利政务与公众服务等应用平台。

7. 水利监管项目

河湖监管。编制河湖岸线保护规划,加强河道长效化管护,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整治。

水资源监管。用水总量与用水强度控制与考核、节约用水与非常规水利用推广、地下水监测与压采。

水利工程监管。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制度,强化各项质量监管措施。对现有水利工程落实管理人员和管护经费,确保长效管理。

水土流失监管。实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全覆盖、对区域内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行政事务监管。部门和人员履职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四、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十四五”期间,通州区水利投资主要包含五个方面,总投资208200万元,其中防洪除涝工程57800万元,区域治水工程68500万元,农村水利工程21500万元,水生态修复工程30000万元,智慧水利工程1900万元和水利监管28500万元。

投资估算见表4,各分项工程投资详见附表。

表4规划投资估算总表

项目

分年度投资(万元)

总投资

(万元)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防洪除涝

流域防洪

15000

10800

15000

8000

2000

50800

区域治理

0

6500

500

0

0

7000

小计

15000

17300

15500

8000

2000

57800

区域治水

水系连通工程

9300

7000

7000

8000

8000

39300

分区配水控导工程

1700

2500

8000

14000

3000

29200

小计

11000

9500

15000

22000

11000

68500

农村水利

农村河道疏浚工程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10000

灌区续建配套工程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10000

水库移民后扶持工程

300

300

300

300

300

1500

小计

4300

4300

4300

4300

4300

21500

水生态修复

水土流失治理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5000

生态河道建设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25000

小计

6000

6000

6000

6000

6000

30000

水利信息化

水利物联网建设

0

300

300

200

200

1000

智慧水利平台建设

0

500

200

100

100

900

小计

0

800

500

300

300

1900

水利监管

河湖监管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15000

水资源监管

300

300

300

300

300

1500

水利工程管护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10000

水土流失监管

200

200

200

200

200

1000

行政事务监管

200

200

200

200

200

1000

小计

5700

5700

5700

5700

5700

28500

合计

42000

43600

47000

46300

29300

208200

通州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涉及工程均为公益性工程,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十四五”期间的工程建设投资由省以上财政、南通市和区级财政承担,按照工程性质和具体的投资补贴政策进行投资分摊。

省以上财政补助政策按照苏财农〔2016〕152号文件执行,流域工程省以上财政投入60%;区域治理工程省以上财政投入50%,其中长江干流堤防能力提升工程省以上补助20%;民生水利工程省以上财政投入50%;其它建设责任主体为地方的工程,按省以上奖补10%计。“十四五”期间,通州区水利投资20.82亿元,其中争取省以上投资部分约为3.31亿元,各级地方财政投资部分约为17.51亿元。逐年水利投资见表5。

表5逐年水利投资估算表(亿元)

投资主体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合计

省以上投资

0.84

0.86

0.65

0.54

0.42

3.31

地方投资

3.36

3.50

4.06

4.09

2.51

17.51

合计

4.20

4.36

4.70

4.63

2.93

20.82

五、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现状

2020年,通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指标浓度年均值:二氧化硫为6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为20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50微克/立方米和31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和臭氧按年评价规定计算,浓度分别为1.1毫克/立方米和162微克/立方米。全年通州城区空气质量达标308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4.4%。

2020年,通州区12个市考以上断面优Ⅲ类比例为100%,6个省考以上断面优Ⅲ类比例为100%。

通州城区1类功能区(居民、文教区)、2类功能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4a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等区域)昼、夜间等效声级值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应功能区标准。通州区域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值为56.1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为三级,处于一般水平。

(二)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

规划中的项目建设施工期将产生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弃物、人群健康等方面的不利影响。项目实施期间,土方开挖、装卸、运输以及水泥拆包等施工活动引起施工现场的各类建筑扬尘、道路扬尘和水泥粉尘等,将使工区内外环境空气质量有所下降。工程施工噪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区及周边的声环境质量,对工程邻近的居民区、工业区产生短期的干扰影响。河道拓浚、岸坡开挖、建筑物修建、河道清障等工程将使施工河段水体浑浊度提高,水质暂时变差,但施工结束后一般能很快恢复。施工过程中使原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表层土壤松散、裸露,原有的自然稳定状态受到破坏,失去原有植被的防冲、固土功能,从而在水力作用下容易出现冲刷,增加新的水土流失。

规划实施后,可有效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土资源保护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可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推进洪水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提高应对超标准洪涝灾害的能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形成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布局,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改善河网水动力条件;水生态修复项目将有效改善重点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对控制面源污染、促进河湖自然修复、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有着积极作用。一系列工程的实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环境的需求,形成人水和谐的新面貌,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规划方案工程施工期间对环境造成的一些不利影响,可通过有关措施加以消除或减免。本次规划工程,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且受益时间长,受益人口多;而不利影响是次要的,影响时间短,范围小,影响程度轻。利远大于弊,因此,从环境角度考虑,本规划是可行的。

(三)环境保护措施

针对规划实施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主要结论,结合规划区环境现状,根据预防为主、最小化、减量化、修复补救、重建的原则,提出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尽量避免或减缓规划实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1.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制度

依法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并根据环保批复和环境保护设计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满足“三同时”制度的要求。

2. 水环境保护措施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高度重视对河流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系统的保护。在水资源配置中,要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维护河流合理流量,维持河湖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加强入河排污口监测、管理,所有建设项目污染物应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加强对水源保护区的管理、保护。

3. 施工区环境保护措施

规划各项工程施工期间,通过加强施工管理,尽量减少废水、废气、噪声的排放,并通过采取絮凝沉淀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或禁排等措施避免施工期施工废水的排放对周围水环境质量的影响,通过采用湿式作业法施工,施工场地布置远离居民点等措施减少废气、噪声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强化对“十四五”水利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分解规划目标,明确责任,保证规划实施。落实防汛防旱、河长制管理、水环境整治等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政府负责、水利部门行业管理、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把重点水利工程和相关规划指标纳入对各相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及工作考核体系,在水利规划、资金投入、用地保障、征地拆迁、建设实施等方面给予支持。

加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及早筹划安排项目储备,尽快开展重点区域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布局研究,加强防洪骨干工程、重要水资源调配工程以及惠及民生的各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储备,争取更多中央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注重可研阶段专项报告编报工作,加强与通州生态环境局、通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专项报告及时报审批复,为项目尽早立项创造条件,保障工程顺利实施。

(二)强化资金保障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落实水利财政投入相关政策,加强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健全区水利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根据层级管理的要求,合理划分区镇事权、财权,明确区镇水利投资重点,切实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

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充分发挥市、区投融资平台的作用,研究制定社会资本投资水利的配套政策,完善公益性项目资金筹措与偿债机制、公共产品与服务价格补偿机制。充分利用PPP模式方式,积极引导外资、民资和个人资金等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三)加强人才科技支撑

健全和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与省、市科研单位、专业院校的协作机制,针对制约水利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开展水利规划建设、水资源水环境、防汛减灾与工程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积极推广工程建设、农业节水、河湖生态治理、水利信息化等方面的新技术应用。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强化水利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和管理。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促进人才分布、层次、类型趋于合理,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人才队伍履职能力。继承和弘扬优秀水文化,增强凝聚力,激发水利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促进公众参与

积极推进水利规划实施的社会参与进程,创新水利建设各个环节的公众参与方式,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加强水利规划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水旱灾害、重大水污染事件等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制度,明确各类预案的群众响应机制,增强全社会应对水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加强主流媒体宣传,依托“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宣传周”、“母亲河守护卫士”等活动,增强群众爱水、惜水和水资源保护意识;立足打造具有通州特色的水文化,以水利风景区、水美乡村为载体,建设一批融展示性和体验性于一体的水文化场馆、基地、示范区,增强水文化内涵,提高水文化影响力,引导社会公众关心和参与水利建设,营造共同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1. 通州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投资计划表

2. 通州区水系图

3. “十四五”防洪工程示意图

4. “十四五”骨干河道整治示意图

5. “十四五”分区配水工程示意图

6. “十四五”水利风景区建设示意图

附件1

通州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投资计划表

工程类别

建设内容

投资

(万元)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建设内容

投资

(万元)

建设内容

投资

(万元)

建设内容

投资

(万元)

建设内容

投资

(万元)

建设内容

投资

(万元)

防洪除涝

流域防洪

通州段

江堤达标建设

45000

沿江风光带建设(碾砣港-象屿)

15000

沿江风光带建设(象屿-沪苏通大桥)

5000

沿江风光带建设(沪苏通大桥-大冈段)

15000

沿江风光带建设(大冈-长江路段)

8000

项目扫尾

管护

2000

穿堤建筑物拆建或改造4座

5800



拆建公字涵、小李港闸、大字港涵,加固改造新捕河闸

5800







区域治理

通甲河

水系整治

5500



通甲河水系贯通、拆建先锋闸

5500







沿江圩区

水系完善

1500



小李港北部水系贯通

1000

拆建东风船闸

500





小计

57800


15000


17300


15500


8000


2000

区域治水

水系连通工程

骨干河道

整治

21000

亭石河整治

7000

九洋河

3000

团结河二期

3000

兴石河整治

4000

十总竖河

整治

4000

农村河道

连通工程

18300

一区断头河打通

2300

断头河打通、拆涵建桥

4000

断头河打通、拆涵建桥

4000

断头河打通、拆涵建桥

4000

断头河打通、拆涵建桥

4000

分区配水控导工程

分片区

配水工程

29200

1区控导

工程

1700

1区西扩、6区控导工程

2500

7区、8区控导工程

8000

2、3、4、5区控导工程

14000

9、10、11区控导工程

3000

小计

68500


11000


9500


15000


22000


11000

农村水利

农村河道疏浚工程

镇、村级

河道疏浚

10000

镇级河道疏浚10条、村级河道疏浚60条

2000

镇级河道疏浚10条、村级河道疏浚60条

2000

镇级河道疏浚10条、村级河道疏浚60条

2000

镇级河道疏浚10条、村级河道疏浚60条

2000

镇级河道疏浚10条、村级河道疏浚60条

2000

灌区续建配套工程

灌区提档

升级

10000

渠首改造、河道综合整治

2000

渠首改造、河道综合整治

2000

渠首改造、河道综合整治

2000

渠首改造、河道综合整治

2000

渠首改造、河道综合整治

2000

水库移民后扶持

工程

移民人居环境整治、技能培训

1500

移民人居环境整治、技能

培训

300

移民人居环境整治、技能

培训

300

移民人居环境整治、技能

培训

300

移民人居环境整治、技能

培训

300

移民人居环境整治、技能

培训

300

小计

21500


4300


4300


4300


4300


4300

水生态修复

水土流失治理

河坡整治、护岸建设

5000

河坡整治、护岸建设、小流域治理

1000

河坡整治、护岸建设、小流域治理

1000

河坡整治、护岸建设、小流域治理

1000

河坡整治、护岸建设、小流域治理

1000

河坡整治、护岸建设、小流域治理

1000

生态河道建设

新建

生态河道100条

25000

县乡级河道生态建设22条

5000

县乡级河道生态建设25条

5000

县乡级河道生态建设20条

5000

县乡级河道生态建设19条

5000

县乡级河道生态建设14条

5000

小计

30000


6000


6000


6000


6000


6000

水利信息化

水利物联网建设

信息化采集设备与网络建设

1000



信息化采集设备与网络建设

300

信息化采集设备与网络建设

300

信息化采集设备与网络建设

200

信息化采集设备与网络建设

200

智慧水利平台建设

智慧水利中心建设及应用平台开发

900



智慧水利中心建设

500

平台开发与

维护

200

平台开发与

维护

100

平台开发与

维护

100

小计

1900




800


500


300


300

水利监管

河湖监管

河道长效化管护

15000

河道长效化管护,河面及岸坡保洁、四乱整治

3000

河道长效化管护,河面及岸坡保洁、四乱整治

3000

河道长效化管护,河面及岸坡保洁、四乱整治

3000

河道长效化管护,河面及岸坡保洁、四乱整治

3000

河道长效化管护,河面及岸坡保洁、四乱整治

3000

水资源

监管

用水总量与用水强度控制与考核、节约用水与非常规水利用推广、地下水监测

1500

三条红线考核、节水技术推广、地下水监测

300

三条红线考核、节水技术推广、地下水监测

300

三条红线考核、节水技术推广、地下水监测

300

三条红线考核、节水技术推广、地下水监测

300

三条红线考核、节水技术推广、地下水监测

300

水利工程管护

农村水利桥梁、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水价改革

10000

农村水利桥梁、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水价改革

2000

农村水利桥梁、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水价改革

2000

农村水利桥梁、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水价改革

2000

农村水利桥梁、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水价改革

2000

农村水利桥梁、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水价改革

2000

水土流失监管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1000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200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200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200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200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200

行政事务监管

水利行业履职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1000

水利行业履职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200

水利行业履职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200

水利行业履职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200

水利行业履职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200

水利行业履职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200

小计

28500


5700


5700


5700


5700


5700

合计

208200


42000


43600


47000


46300


29300

附件2

通州区水系图

image.png

附件3

“十四五”防洪工程示意图

image.png

附件4

“十四五”骨干河道整治示意图

image.png

附件5

“十四五”分区配水工程示意图

image.png

附件6

“十四五”水利风景区建设示意图

image.png

图解: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