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236233/2022-05275 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旅游;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化    通知
发布机构: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通政办发〔2022〕48号
成文日期: 2022-09-23 发布日期: 2022-09-23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14236233/2022-05275
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旅游;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化    通知
发布机构: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通政办发〔2022〕48号
成文日期: 2022-09-23
发布日期: 2022-09-23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9-25 16:49 累计次数: 字体:[ ]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通高新区管委会,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通州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通州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通州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根据《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南通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南通市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通州区围绕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惠民活动、艺术精品生产、非遗传承发展等方面繁荣壮大文化事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不断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为谋划和推动全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文化阵地不断夯实。区文博中心、区图书馆投入使用。全区所有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设有区文化馆分馆和区图书馆分馆,建有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广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图书阅读、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和场所。全区所有村(社区)都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设有农家书屋。120个村(社区)建成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的示范文体广场,38个村(社区)建有文化礼堂。打造“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直播等实现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在全省率先与江苏有线合作,创建“通州文广旅电视云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水平和服务效能。强化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多措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重点培养文化拔尖人才与普遍提升群文工作者相结合,组织开展送艺培训,为基层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人才支撑。强化经费保障,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二是文化惠民蓬勃发展。实施“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依托“欢乐江海行”送戏下乡、“通州之夜”广场文艺晚会、“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古沙读书节”“金种子”送艺等品牌惠民活动,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定制式和预约服务,提供和配送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带动镇、村文化惠民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通州之夜”2020年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认定为第二批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优秀群文活动品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开展领读者讲师团进校园活动,创建美诗文吟诵社,集中组织“古沙读书节”活动,实施“布谷鸟”志愿者服务项目等。“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精品文艺演出520余场,文体活动5100余场,培训基层文艺骨干5万多人次。图书馆新增图书10万余册,馆藏(含各分馆、农家书屋)图书总量破百万册,持证人数达8.07万人。

三是艺术精品产出丰硕。《瓦匠女人》2018年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及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展演,通剧《范老爷判婚》《陈英卖水》入选中国百戏(昆山)盛典,戏歌《百戏贺岁》入选中宣部、文化部2019新年戏曲晚会。创作多部小戏小品曲艺作品,其中,小品《爸爸,我等你回来》获第六届江苏少儿曲艺大赛一等奖,小品《二嫂争媳》获江苏省第七届曲艺芦花奖节目奖、入围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创作奖,小品《村支书的星期天》入围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节目奖、新人奖,小戏《钟馗戏蝶》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江苏省基层院团优秀剧目展演,黄梅戏《审舅舅》获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提名、2018年CCTV首届相声小品大赛决赛第六名,鼓曲《老街坊》2016年获江苏省第七届曲艺芦花奖节目奖,南通方言说唱《散花》获第八届江苏省文艺大奖曲艺类节目奖。出版《闯荡南非洲》《女人风华》等报告文学、长篇小说。国画《眯细眼“红导”哥》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油画《遥望港的晌午》入选“中国百家金陵油画展”,版画《巢之恋》入选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奖?优秀美术作品展。成功举办“通州杯”全国曲艺小剧场新作展演活动,创成“中国曲艺之乡”。

四是文遗保护有序推进。到“十三五”期末,全区现有南通市及通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个,完好率达到100%,85%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对公众开放,文保单位安防工程达标率达到100%。新公布八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组织编撰《通州地名掌故》《通州民歌》《通州民舞》丛书,举办五届“非遗文化周”系列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推出“非遗传承,健康生活”系列活动,推进非遗文化生活化。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展现传统文化之美;通过“非遗+研学游”“非遗+小剧场”“非遗云课堂”等形式,打开非遗传承新思路。

五是文旅产业增量提质。推进文旅产业加速发展,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新样式、新业态,总投资64.2亿元的43个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相继落地,成功创建3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通天下,州如画”旅游品牌。“十三五”期间共接待游客1670.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8.64亿元。洲际绿博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鲜花小镇一期项目建成投入运营,总投资约10亿元的重点文旅项目洲际梦幻岛开工建设。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金土地生态农业园、绿洲皇冠度假村等乡村旅游区分别成功创建省五星级、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老裁缝家纺等一批省级工业旅游区陆续建成。大力实施文旅产业招商,先后接洽上海阿里体育、浙江隐居集团等20余批客商实地投资考察,在上海、苏州等地举办“文旅融合”招商推介会10余场。

六是文旅融合成效显现。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理念,高质量完成区内文旅部门机构改革各项任务,深化全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基本形成科普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运动休闲旅游等综合发展格局。洲际绿博园已经成为通州旅游靓丽名片。渔湾水道、进鲜港、鲜花小镇、忠孝博物馆、余西古镇和石港老街等共同组成通州乡村休闲旅游体系,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向世界级家纺产业集群和产城融合示范新城迈进,“老裁缝”家居创意园成为全省家纺工业与旅游融合示范点。“运动休闲”主题进一步彰显,开沙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在全省度假区排名中稳步提升,途居房车露营地、乒乓球训练基地、高尔夫球场等旅游项目,运动休闲特色明显。截至2020年末,全区拥有国家4A级景区1家,国家3A级景区1家,国家2A级景区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1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2家,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3家,省级自驾游基地1家,省工业旅游区(点)2家。

七是文旅市场平稳有序。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精心组织旅游饭店服务质量和市场监管“双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文旅市场事前、事中、事后全覆盖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划转行政审批事项62项,确定文化领域“不见面审批”事项33项、告知承诺事项33项。以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结合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管理制度。深入开展文旅市场扫黑除恶、“扫黄打非”、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安全生产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线上巡查、区域交叉、协同联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精准执法,严查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持续优化文旅市场营商环境,全区文旅市场持续稳定向好。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期间,我区文旅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和动力支撑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增长动力转换期、矛盾困难凸显期,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从战略机遇来看,当前,南通市正在加快建设“一枢纽五城市”和大力推动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等。这些战略规划为我区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沪苏通公铁大桥、南通西站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通州。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必将促进文化旅游等资源要素集聚,吸引文旅重大项目投资落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通州区贯彻南通市“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打造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和区域旅游核心区方面独具优势。

从增长动力转换来看,“十三五”期末,通州区GDP突破千亿元,通州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二五”期末增加近1.5倍,消费能力增强。国家和省、市、区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文旅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文旅消费升级和业态多元创新,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通州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农村等措施为乡村旅游开辟了更大的天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广泛渗透到文旅产业各方面,在需求侧、供给侧两端全面重塑文旅产业新业态。

从面临的矛盾困难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交流活动锐减,国内旅游市场收缩,传统文旅生存空间受压,文化和旅游发展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标苏南等发达城市,通州文化旅游资源集约化程度不够高,文旅产业规划发展、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都有所欠缺,高品质文旅产品及服务供给不够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待完善,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不完全匹配,与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现有场所使用效率不高。全域旅游建设亟需加快推进,市场监管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仍需健全完善。

对此,要明大势、看大局,准确把握新阶段面临的深刻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保持战略定力,科学有效应对,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旅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坚持系统思维,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通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和凝心聚力作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创作推出更多更优秀的文艺作品,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全社会推动文旅发展的自觉性和参与度,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改革创新。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各环节,重点突破制约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动文旅资源优势转化。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面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产品创新,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旅发展的赋能作用,推动文旅融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

——坚持文旅融合。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基本思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方向,优化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发挥文化和旅游各自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在多个领域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现相互赋能、互促共进。

——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立足通州地方文化,挖掘地方特色文旅资源,引导各镇(街道)瞄准区位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定位、科学发展,构建体现当地资源特色的旅游产品结构布局,创造各具魅力的特色文化旅游。深化区域旅游布局,推动主题旅游品牌创建,实现重点打造、整体提升。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成更高质量、更为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通州本土文化和特色旅游影响力显著提升,文化强区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

——公共服务供给力显著提升。完善城乡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区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增加文化惠民活动的供给,向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繁荣,持续放大“中国曲艺之乡”“江苏省特色小品之乡”等品牌效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市级以上非遗申报工作,让通州非遗成为地域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杆。

——文旅融合吸引力显著提升。坚持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全方位挖掘通州文化元素,实现文化和旅游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的融合,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全面、互补的旅游体系,提升“通天下,州如画”文旅品牌的吸引力。

                  专栏1 通州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主要指标及规划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规划目标

 1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25年)

6%左右

 2

文化和旅游产业累计投资额

50亿元左右

 3

旅游业总收入(2025年)

75亿元左右

 4

接待游客人数(2025年)

在2019年基础上累计增长30%

 5

舞台艺术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

位居南通市前列

 6

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数量

建成1个左右

 7

省级以上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单位数量

建成1个左右

 8

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数量

建成1个

 9

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数量

规划建设1个

 10

国家3A级景区数量

新增1-2个

 11

国家4A级以上景区数量

新增1-2个

 12

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

新增2个

 13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量

新增1个

 14

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2025年)

7次左右

 15

居民人均外出旅游次数(2025年)

6次左右

 16

游客满意度

超过85分

 17

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覆盖率

100%

 18

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智慧化转型升级覆盖率

100%

 19

智慧监管重点文旅场所覆盖率

100%

——文旅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坚持以打造市级文旅重点项目为抓手,建成一批示范性的文化产业园(基地),文旅发展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新业态、新消费成为文旅产业新的增长点,文旅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文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持续增长。

三、发展布局

image.png

图1 通州文旅发展布局图

按照“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目标任务,响应南通市“一枢纽五城市”建设,统筹考虑通州区城镇空间格局,构建“一核两带三擎”文旅发展格局。

(一)一核

“一核”:即南山湖核心区。

——南山湖核心区。南山湖核心是指以南山湖公园为中心,辐射周边所有文体场所、景点和商业街区的一个区域。精心打造“水街19点·乐享南通州”文旅融合全新品牌,整合南山湖水街、金沙滩等现有商业区域,一体化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强化文博中心、体育中心阵地建设,提升图书馆、文化馆86号会客厅、曹用平艺术馆、少年宫等文化场馆的公共服务水平,扩大“童声里的中国”品牌影响力,推进金沙湾文体中心建设,打造沉浸式文体休闲场所,形成文旅消费与文体休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区城市展览馆在通州历史文化方面的展陈内容,利用好中共江北特委旧址等通州红色文化基地,打造通州历史文化参观路线。推动维景国际酒店申报五星级饭店、沛弘国际大酒店申报四星级饭店,提升南山湖核心区餐饮、住宿档次。合理规划鲜花小镇、南山寺等景点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让南山湖核心区成为通州乃至南通境内新的旅游增长点。

(二)两带

“两带”:即张謇历史遗存文化带、农文旅融合风光带。

——张謇历史遗存文化带。通州是近代化的先驱、清末状元张謇先生的故里,金沙、石港和西亭都有张氏家族的生活轨迹,张謇少年时期曾在西亭读书,高中状元以后又在通州办学校、兴农垦、修水利、筑交通等多个方面留下了不朽业绩,造福通州人民。张謇历史遗存是通州特有的文脉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须保护好、传承好、开发好、利用好。把通州现存的张謇历史遗存从分散管理调整为集中管理,成立集管理、研究、宣传于一体的机构,做到有机构编制设置、有专职人员配备、有日常经费保障,使张謇历史遗存得到永久性保护,通州张謇文化得到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宣传。加强对“张氏宗祠”“张公祠”“张謇祖居”周边景观进行系统改造和整体包装,打造以张謇历史遗存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路线。建设金沙湾片区张謇文化主题公园,规划建设以张氏宗祠为中心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放大通州“状元故里”历史文化品牌效应。积极向外推介张謇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扩大知名度,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更大范围展示通州历史文化底蕴。

——农文旅融合风光带。从地理位置上看,石港、十总、东社、二甲等镇以及城东新区万顷良田位于通州城区外围城乡结合部。从产业基础方面看,石港、东社、二甲等镇以及城东新区万顷良田乡村旅游建设有一定基础,生态农业、自然河道和古镇村落一起构建出城乡融合的水美乡村画卷。立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开发和整合农村资源,推动石港渔湾水道“漫渔湾”项目的提升;借助忠孝博物馆的升级改造,打造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宣传基地;整合十总白鹭湖庄园、东社开心农场、二甲奇园葡萄等高效农业项目,建设集农耕文化展示、田园采摘、乡间民宿等于一体的农文旅品牌;依托城东新区万顷良田内自然水道,发展原生态风光体验项目。从历史文化底蕴看,石港古镇、二甲余西古镇是通州明清时期重要的盐业重镇,如今依旧保存着明清历史遗存。加强对石港古镇和二甲余西古镇的保护与利用,注重蓝印花布等非遗的传承和推广,提升朱理治故居、大明艺苑等影响力,打造集古镇历史遗存、非遗传承、民俗体验等于一体的通州特色古镇。

(三)三擎

“三擎”:即开沙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南通国际家纺城、洲际绿博园植物科普教育基地。

——开沙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在全国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大背景下,以长江生态为特色,在五接镇开沙岛加快建设“一廊三区”长江绿洲。依托开沙岛体育旅游资源,突出运动休闲主题,建设开沙岛内慢行交通网,连接中国乒乓球通州训练基地、江心寺、典园山庄、秀岛山庄、长江高尔夫俱乐部、途居房车露营地、洲际梦幻岛等旅游景点,形成“运动休闲,生态江岛”特色。通过引进滨江旅游项目,进一步开发开沙岛水资源,建设国家生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形成长江生态景观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南通国际家纺城。南通国际家纺城从规模上看,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纺织城;从文旅视角看,是通州工业旅游代表性品牌,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商务客流,为旅游客流的引入增加了影响力。通过引导老裁缝等家纺企业争创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带动该区域工业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拉动通州旅游客流的一大引擎。

——洲际绿博园植物科普教育基地。洲际绿博园已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被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是南通市域内基础相对较好、游客数量相对稳定的重点景区,每年客流量达100多万人次。以打造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完善周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实现“非遗+旅游”“演艺+旅游”等业态融合新模式,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加强与绿洲皇冠度假村的合作,打造集景区参观、餐饮民宿于一体的旅游线路。推进与南通市高品质旅游景区的线路整合,提升客流量。

四、主要任务

(一)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围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好用足文化、文物和旅游资源,加强体现中国文化基因的非遗项目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利用舞台艺术、美术书法、革命文物、红色旅游等载体弘扬革命文化、继承革命精神。

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加强全民艺术普及,开展文化惠民演出、艺术培训、精品艺术进基层、进校园等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群众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大力推进文明旅游,引导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成为新时代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教育引导文艺工作者弘扬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传承家庭美德、锤炼个人品德,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守住演艺场所、文博场馆、景区景点等传统领域阵地,持续加大对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论坛讲座、导游讲解、旅游广告和对外交流项目的内容审核把关,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大力弘扬诚信文化。

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明实践功能,全面开展移风易俗倡文明树新风实践活动,推进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通过文艺作品、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健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活动和景区文明旅游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品牌化,努力营造全社会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二)艺术精品创作获得新丰收

擦亮“中国曲艺之乡”品牌。持续放大“中国曲艺之乡”“江苏省特色小品之乡”等文化名片影响力,继续与中国曲协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合作承办全国曲艺小剧场新作研讨和新作展演活动,搭建通州文艺精品创作平台,不断夯实通州小品创作在全省、全国的领先地位。“十四五”期间,实现3-4个文艺作品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力争每届有作品入围省五星工程奖、省曲艺芦花奖、省戏剧小戏小品奖。

完善文艺精品创作引导机制。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挖掘文艺创作题材,重点投入、重点打造大型通剧《陈英卖水》等一批精品力作。结合南通“话剧之乡”建设,激发国家级非遗“童子戏”的内生动力,加强理论研究,创新传承方式,培养优秀人才,创作精品剧目,振兴“通剧”,并以南通打造“话剧之乡”为契机,推出一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小品小戏。持续推进“柳敬亭奖”文学艺术创作大赛,建立通州本土文艺作品及人才储备库。力争围绕“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品牌,创作生产一批弘扬主旋律、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优秀美术作品。

推动各艺术门类繁荣发展。积极培育富有通州地方特色的地方曲艺品牌,创排一批优秀剧目,通过参加国家、省、市级展演活动,推动全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各门类的精品创作和人才培养。深化通州歌舞团等群文团体的整合提升,运用市场手段整合优质资源,完善管理制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艺术生产制度,为精品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强新时代文艺理论研究,健全文艺评论工作体系。

(三)公共文化普惠取得新进展

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规划建设布局均衡、功能集成、服务便捷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整合教育、体育、工青妇等文化资源,将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城市展览馆等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进行扩容增效,实现资源互通。规划建设“建筑博物馆”“通州历史文化展览馆”等文博场馆,实施忠孝博物馆提升工程,建设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通州少儿图书馆建设,实施各镇图书分馆、农家书屋拓展提升等工程。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于一体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成10个市级以上“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戏台、文化村史馆、农民文化公园、乡村书吧等主题功能空间,协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融合发展,形成从城市到乡村全域化公共文化空间布局。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学校的各类文化体育设施及民办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设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社会实行免费或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向群众优惠开放。

推动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高“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施效果,打造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惠民活动、艺术培训、展览展示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新“欢乐江海行”“通州之夜”等品牌文化活动,拓展“古沙舞台周周演”“古沙读书节”“水街19点·乐享南通州”“古沙墨华”等活动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辐射力。加大扶持力度,支持若干民间文化主题演出活动。畅通文旅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文化惠民的互联互通。继续实施镇、街道“百场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送艺、送展、送戏下乡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坚持党建引领、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加强文艺团队建设,营造良好民间艺术氛围。加强对重点文艺团队、文艺骨干、村居文化工作者的培训,提升演出水准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发挥好文博场馆阵地功能,引导文旅功能融合、点线面布局整合。

完善规范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建设、管理、服务和评价标准规范。在图书馆、文化馆试点推行延时和夜间服务,探索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办法,健全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惠民生的文旅志愿服务品牌和项目。加快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统筹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精准对接的文旅内容供给体系,创新“数字+”“网络+”“智慧+”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公共文化云等平台实现“政府端菜”与“群众点菜”,推动文旅公共服务配送社会化、多元化、便利化。

                         专栏2 公共文化民生建设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

                    目标任务

 1

文化场馆建设

规划建设“建筑博物馆”“通州历史文化展览馆”等文博场馆,实施忠孝博物馆提升工程。建设通州少儿图书馆。

 2

市级以上“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于一体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成10个市级以上“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3

文化惠民工程

创新“欢乐江海行”“通州之夜”等品牌文化活动,拓展“古沙舞台周周演”“古沙读书节”“水街19点·乐享南通州”“古沙墨华”等活动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辐射力。

 4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

创新“数字+”“网络+”“智慧+”公共文化服务,优化公共文化云平台,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覆盖率。

 5

艺术精品生产

擦亮“中国曲艺之乡”品牌,实现3-4个文艺作品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力争每届有作品入围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省曲艺芦花奖、省戏剧小戏小品奖。重点打造《陈英卖水》等大型通剧。持续开展“柳敬亭奖”文学艺术创作大赛。

(四)文旅产业升级达到新水平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突出项目引领,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南通洲际梦幻岛、南山湖水街二期、绿博园主题酒店等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建设金沙湾文体中心、瑞熙园古玩城、凯佳高端家纺文化创意产业园、绿洲皇冠游客服务中心、张謇主题公园等一批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着力打造老裁缝数字家居体验馆、飞云家具首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优质文化产业项目。推动五接镇开沙村、石港镇睹史院村建成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东社镇建成南通市乡村旅游重点镇。

培育特色载体平台。巩固提升现有文化产业基地,南通诺德瑞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建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培育,推动江苏濠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通国乐贸易有限公司、南通亚泰蜡业工艺品有限公司、南通四建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创成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南通泽宥文创园在建项目力争具备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础条件。

文旅消费提质扩容。贯彻落实省、市持续推动促进文旅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升“当燃南通通州乐淘”专场直播平台影响力,定期举办文旅消费促进活动。深化打造“水街19点·乐享南通州”文旅融合品牌,激发城区夜经济活力。推动通剧、小戏小品、通州民歌、曲艺等特色剧目进景区景点和街区,探索开发和引入高品质旅游演艺资源,为游客提供“一边观景、一边看戏”的文旅体验。促成行业单位与金融单位的深度合作,提升文旅消费支付便捷度,积极探索文旅一卡通“通州模式”。南山湖水街创建文旅消费集聚区和消费试点单位等国家和省级品牌,力争获得1至2个省级以上品牌。

                          专栏3 重点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和升级

序号

    项目

                    目标任务

 1

市级重点旅游项目

加快推进南通洲际梦幻岛、南山湖水街二期、洲际绿博园主题酒店等项目建设。

 2

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建设金沙湾文体中心、瑞熙园古玩城、凯佳高端家纺文化创意产业园、绿洲皇冠游客服务中心、张謇主题公园等。

 3

优质文化产业项目

打造老裁缝数字家居体验馆、飞云家具首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4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南通诺德瑞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建省级文化产业基地。

 5

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南山湖水街创建文旅消费集聚区和消费试点单位等国家和省级品牌,力争获得1至2个省级以上品牌。

6

乡村旅游特色镇、村

推动五接镇开沙村、石港镇睹史院村建成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东社镇建成南通市乡村旅游重点镇。

(五)文化遗产工作开创新局面

注重文物保护利用。完成张謇祖居、张公祠、张氏宗祠等通州张謇历史遗迹的修缮与保护,保护好石港老街、余西古镇等名胜古迹。深化部门间文物行政执法协作配合,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创新文物传承形式,传承张謇文化,打造张謇文化主题公园,推动张謇文化场馆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充分利用文保单位革命历史资源,还原红色场景、讲述红色故事,发展沉浸式数字红色旅游。

健全非遗传承体系。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推动非遗数字化传承。推进非遗进社区工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设计“通州印记”非遗文创产品,打造独具通州特色,代表通州形象的旅游文创品牌。创新“非遗文化周”系列活动,扩大通州非遗的社会影响。鼓励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择优推动蓝印花布、板鹞风筝、平潮红糖京枣、石港窨糕、石港腐乳、西亭脆饼、正场熏糕、王家拳、通州民歌等一批非遗项目进旅游景区和度假区,让游客充分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魅力。

推进非遗研究工作。与南通市社科联和南通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智库,聚焦发展需求,征集通州史料和历史图片,编辑出版一批文史资料,传承通州地方文化,形成一批体现通州文化遗产研究成果。

                            专栏4 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利用

序号

 项目

                       目标任务

 1

文物保护

完成张謇祖居、张公祠、张氏宗祠等通州张謇历史遗迹的修缮与保护。保护好石港老街、余西古镇等名胜古迹。

 2

非遗传承

创新“非遗文化周”系列活动。推动非遗数字化传承。

 3

非遗进景区

择优推动蓝印花布、板鹞风筝、平潮红糖京枣、石港窨糕、正场熏糕、王家拳、通州民歌等非遗项目进景区和度假区。设计“通州印记”非遗文创产品,打造独具通州特色的非遗旅游文创品牌。

 4

非遗研究

与南通市社科联和南通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智库,研究传承通州文化遗产。

(六)文旅融合发展形成新格局

创新文旅融合业态。实施“文化+旅游”战略,以通州本土特色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推动各类基地、园区、示范区等对接整合,策划一批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推动博物馆、非遗等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开发体现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具有通州特色的文旅精品。创作推出一批实景版旅游演艺项目,依托游客服务中心和集散中心等旅游公共设施,组织开展文化服务,让更多游客感受通州本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培育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实施“文旅+”战略,找准产业结合点,推动文化旅游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做大新兴业态,拓展发展新空间。围绕“文旅+工业”“文旅+研学”“文旅+体育”“文旅+康养”“文旅+会展”“文旅+农业”等,积极培育工业旅游、研学旅行、体育休闲旅游、体育赛事、康养旅游、会展旅游等旅游新模式。整合通州“体育之乡”“纺织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等特色资源,连点成线,打造融中国乒乓球训练基地、南通国际家纺城、张謇历史遗存、建筑博物馆等于一体的青少年暑期“研学游”路线。促进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有机结合,推动剧场、演艺、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创新“文旅+直播”“文旅+社群”“文旅+零售”等新型商业模式,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效益。挖掘利用张謇文化、运盐河文化等乡土文旅资源,打造有文化内涵、风情特色、深度体验的旅游精品民宿,培育以滨江生态、田园风光等为主题的旅游民宿集聚区。

打造文旅融合载体。建立文化和旅游消费数据监测分析体系,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体验等活动,实施一批商旅文体联动示范项目,鼓励建设集文创商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发展文旅夜经济,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场所等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服务,完善夜间交通等配套服务,办好“夜生活节”“夜间集市”等特色夜游活动。

                                专栏5 文旅融合

序号

  项目

                     目标任务

 1

演艺+旅游

创作推出一批实景版旅游演艺项目。

 2

旅游+研学

整合通州“体育之乡”“纺织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等特色资源,打造融中国乒乓球训练基地、南通国际家纺城、张謇历史遗存、建筑博物馆等于一体的青少年暑期“研学游”路线。

 3

旅游+消费

推动剧场、演艺、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创新“文旅+直播”“文旅+社群”“文旅+零售”等新型商业模式。

4

文旅“夜经济”

办好“夜生活节”“夜间集市”等特色夜游活动。

(七)文旅宣传推广开创新思路

放大“通天下,州如画”旅游品牌效应。整合洲际绿博园、洲际梦幻岛、途居房车露营地、鲜花小镇等旅游资源,运用好大数据分析,进行整体包装营销。通过项目招商、会议展览、文旅推介、文旅节庆等活动,丰富“通天下,州如画”旅游品牌推广体系。借力媒体名人,提升通州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国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展开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全力宣传通州。

深入拓展上海和苏南游客市场。在南通市全力做好跨江融合发展大文章,深层次、全方位融入苏南、对接上海,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布局下,与苏南和上海各个市区的知名旅行社开展合作,将通州现有景区景点纳入苏南和上海游客的旅游线路。联合苏南和上海知名在线旅游企业、互联网平台,建立通州文旅互联网推广营销体系,开展重大“主题旅游线上推广”活动。实施网红培育计划,评选发布通州区文旅网红打卡地,发挥拥有私域流量网红达人影响力,用粉丝经济提升“通天下,州如画”品牌曝光率和市场认知度。

推动通州旅游业低碳化转型。根据旅游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和情况,绘制旅游行业“双碳”蓝图,梳理旅游各环节、各领域的节能减排清单,引领绿色低碳的旅游方式,促进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绿色减排”为原则,提升游客低碳消费意识,倡导简朴生态的新时代旅游方式,引导形成低碳旅游消费习惯,推动旅游消费低碳化、节约化。重点景区、度假区、酒店、旅游交通和旅游公共服务点要率先实现能源电气化、清洁化、零碳化。

                              专栏6 文旅品牌建设与推广

序号

   项目

                      目标任务

 1

构建文旅品牌推广体系

借助项目招商、会议展览、文旅推介、文旅节庆和媒体名人多种形式,构建“通天下,州如画”旅游品牌推广体系。

 2

拓展游客市场

深入拓展上海和苏南游客市场,与苏南和上海各个市区的知名旅行社开展合作,将通州现有景区景点纳入苏南和上海游客的旅游线路。

 3

低碳旅游

绘制旅游行业“双碳”蓝图,推动重点景区、度假区、酒店、旅游交通和旅游公共服务点率先实现能源电气化、清洁化、零碳化。

(八)智慧文旅体系开发新路径

建成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按照省、关于数字文旅、新型智慧城市及市域治理现代化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整合文化和旅游各类业务信息系统,建设通州智慧文旅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文旅资源信息“数字化”、行业监管“智慧化”、线上服务“一键化”。通过智慧文旅平台整合景区、文博场馆、酒店、演出单位、旅行社等涉文涉旅事项相关信息数据,结合互联网、通信运营商、视频监控、文旅消费等大数据,为大型活动、节假日旅游行情、舆情监测、行业数据分析、应急处置等提供信息化支撑。智慧文旅平台集文旅资源一张图、客源监管、安全监管、文旅执法、数据分析展示等功能于一体,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实现省、市、区、镇(街道)、企事业单位的上下互联互通体系,达到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智慧化标准。对标省文旅厅“苏心游”平台及南通市文广旅局“追江赶海游南通”平台,统一文化和旅游信息服务入口,建设移动端“文化旅游服务总入口”,在场所预约、惠民活动、产品推介、线上促销、新媒体运营等方面拓展线上、线下公共服务“一键化”。

强化智慧文旅平台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媒介,构建通州智慧旅游营销平台,宣传通州旅游形象。支持文博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和街区园区等重点场所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打造数字技术应用四大场景。推动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促进戏曲、曲艺、民乐等传统艺术线上发展,鼓励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开展网络展演,支持开发全息互动投影、沉浸式演艺、夜间光影秀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打造云演艺场景。优化通州旅游电商发展环境,加强对旅游企业网站的规范和引导,完善旅游电子商务基本构架,提高通州旅游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实现网上结算和交易电子化,打造云商务场景。

推进旅游景区建设智能化。推动各级景区、主要文旅场馆和公共文化休闲空间实现高速通信网络(WIFI/5G)无盲区全覆盖,完善智能化设备部署,为市民游客提供智能讲解、AI旅游线路设计等新型旅游服务。探索开展数字景区试点工作,开发“云游通州”小程序,打造网络直播、虚拟VR赏景等一批云旅游场景。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引入移动支付、刷脸入园、扫码识景、AI智能、无感支付等工具,完善游客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实现主客共享的一脸一码游全区的旅游体验。

                             专栏7 智慧文旅体系建设

序号

  项目

                      目标任务

 1

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建设

建设通州智慧文旅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文旅资源信息“数字化”、行业监管“智慧化”、线上服务“一键化”。

 2

构建智慧旅游营销平台

支持文博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和街区园区等重点场所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打造云演艺场景,优化旅游电商发展环境。

 3

旅游景区智能化建设

各级景区、主要文旅场馆和公共文化休闲空间实现高速通信网络(WIFI/5G)无盲区全覆盖,提供智能讲解、AI旅游线路设计等新型旅游服务。开发“云游通州”小程序,打造云旅游场景。

(九)广电网络视听跟随新时代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鼓励支持广电机构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广电+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服务,加快打造技术先进、特色突出、用户众多、自主可控的新型传播平台,增强媒体市场竞争能力和造血机能。跟随南通广电传媒中心建设,协同推进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形成纵向衔接、横向合作的市、区两级融合发展布局,做强区域性新型主流媒体。

实施视听精品工程。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要求,加强重大主题项目规划策划,重点打造《青年张謇》等重大题材电视剧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动画节目,形成精品节目矩阵。强化艺术与技术、市场的深度融合,加强超高清视频、沉浸式视频、虚拟视频等高新内容供给,拓展短视频、电商直播、竖屏节目、互动节目等新业态,全面提升各类视听节目规模和能级。进一步发挥区图书馆等“江苏省科普示范基地”的作用,运用综合媒体平台和新视听手段,开展共读、共建、共享主题活动。

构建智慧广电体系。健全广电应急监测体系,拓展应急广播在基层社会治理、文化传播、疫情防控等方面功能作用,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人口覆盖率达100%。推动落实“智慧广电乡村建设”,实现全区有线网络光纤入户率和高清终端户均普及率达标。实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优化升级项目,完成全区单频网覆盖优化。实施“高清南通”升级工程,完成电视频道高清转换,加快推进高清、超高清电视制播传输能力建设,实现县级台有1个以上高清频道。深入实施智慧广电战略,加强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构建“智慧广电+”生态链产业链,开展“智慧广电+”综合信息服务。加快广电新基建,建设面向5G时代的移动交互广播电视网。

(十)文旅市场监管达到新水准

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事前管标准、事中管检查、事后管处罚、信用管终身的现代市场管理模式,推进和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实行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加强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项的源头治理,依法及时动态调整,切实防止执法扰民。到2025年,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市场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深入推进,综合执法效能进一步增强,高标准现代文旅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创新监管理念,建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对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构建信息化监管平台。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监管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完善信用管理制度,编制文化和旅游领域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加快构建以宏观政策为引导、以考核和评估为手段、以评价和信用为支撑、以培训和宣传为保障的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健全行业安全生产政策法规,促进市场发展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衔接融合。加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促进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传播,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以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文明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提升从业人员文明素质和文明旅游工作水平。

提升执法队伍专业化。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精神,坚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确保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专业性不断加强。落实省、市、区三级执法机构改革任务,整合执法职能及队伍。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协作联动机制,拓展和畅通线索通报反馈和信息共享渠道,推动相关领域综合监管机制创新发展并形成合力,提升综合执法效能。以制度化建设为牵引,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标准体系,实现对各业态、各要素全覆盖。树立消费者至上理念,健全消费维权机制,推动建立赔偿先付制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信息统计质量和分析应用水平,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基础理论研究,组建多层次、多领域专家研究团队,培育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服务好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队伍。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统筹指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完善规划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文旅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大文旅发展格局。建立区、镇两级协调机制,明确规划任务分工,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产业政策落地,共同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以强有力的合力推动规划有序推进落实。发挥政府对规划实施的引导作用,做好规划宣讲和解读。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开展规划监测评估和监督考核,结合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做好政策调节和配套,切实提高规划实施效率。

(二)加强政策保障

落实国家、省、市推动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各项政策。以完善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重点,在资源整合、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文旅产业新业态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构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政策体系。鼓励企业、非营利组织等以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服务等形式积极参与文旅融合发展。加大建设用地配备力度,鼓励利用存量资源,进一步细化对利用老旧厂房、库存商办用房开发文旅项目的支持措施。围绕旅游用地综合改革、文旅消费、夜间经济、研学旅行、乡村旅游、非遗利用等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三)加强财税支持

构建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模式,即将文物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加大文旅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在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文旅规划编制、文旅宣传促销、文旅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区、镇财政安排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应根据本地财力增长逐年有所增加,各种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给予适当倾斜。探索设立通州区文旅产业基金,对文旅融合类项目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旅宣传推广等予以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更多采用股权投资、基金、担保、贴息等间接方式,支持重点文旅产业项目建设,同时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动文旅与金融融合发展。切实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优化税费服务,助力文化产业提升软实力。

(四)加强人才支撑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为的人才政策,创新文旅人才发现、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向高层次文旅人才开放“绿色通道”,着力打造面向新时代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突出复合型、专业性、国际化,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文物和旅游领域高层次人才,建设通州文旅“智库”。大力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切实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乡村文化能人和群众文艺团队,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对接落实各项人才引进和扶持政策,实施文化名家、行业领军人才、青年创新人才等重点人才工程。探索通过与本地高校合作创设相关专业、外地高校委托培养、合作办学等方式,在文旅开发、文化创意、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领域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通州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docx

解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