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236233/2022-06427 分类: 卫生、体育\卫生    通知
发布机构: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通政办发〔2022〕56号
成文日期: 2022-11-22 发布日期: 2022-11-22 有效性: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 “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14236233/2022-06427
分类: 卫生、体育\卫生    通知
发布机构: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通政办发〔2022〕56号
成文日期: 2022-11-22
发布日期: 2022-11-22
有效性: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 “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 “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23 10:05 累计次数: 字体:[ ]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

“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通高新区管委会,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通州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通州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通州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着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实践中的通州担当,继续深化“强富美高”新通州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整合型智慧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高标准推进健康通州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的关键时期。按照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和健康中国建设总体部署,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江苏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南通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和《南通市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健康通州”建设为核心,坚持“共享、均衡、创新、协调”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及《南通市通州区“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务实奋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全区人均预期寿命达83.19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0/10万、1.59‰,人群主要健康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健康通州建设实现新作为。区政府出台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通州建设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十三五”期间,累计改造卫生户厕89699座,全区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9.5%;新增国家卫生镇2个、省卫生镇2个、省卫生村112个;新增省健康镇2个、健康村(社区)35个。2020年,刘桥镇创建国家卫生镇通过省级评估;实现省级卫生村全覆盖。

公共卫生服务取得明显成效。有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H7N9流感、寨卡病毒病等突发传染病疫情。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区甲乙类传染病年发病率降至120/10万以下,儿童预防接种标准化门诊建成率100%。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通过5年复评,实现市级卫生应急规范化镇建设全覆盖。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形成以区、镇、村三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服务网络。8个镇级医疗机构提标改造工程投入使用。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独立“指挥型”区120急救指挥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完成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优化整合,组建了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有序展开,建成石港、平潮两家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社会办医总量不断壮大,新增社会办医院6家,新增床位544张。

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区人民医院累计建成市级重点学科2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9个。依托区人民医院,建成卒中、胸痛、创伤、妇儿危急重症等区域性医疗救治中心。区人民医院建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成为南通大学附属通州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建成二级乙等精神病医院。平潮中心卫生院建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二甲中心卫生院、石港中心卫生院通过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复评审。全区建成省级基层特色科室1个,市级基层特色科室19个;86.7%的卫生院建成“省示范卫生院”,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增省示范卫生院3家。累计建成省示范村卫生室53家,占全区村卫生室总数的25.5%,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增42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获得新进展。完成区中医院职工股股权流转,实现政府完全举办。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建立了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为龙头的两大区域医联体。同时,先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川姜镇卫生院与通大附院、兴仁镇兴仁卫生院与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医联体。全面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区组建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家庭医生团队131个,签约周期内区内全人群签约率61.88%,重点人群签约率78.93%。取消从业人员预防性体检和公共场所监测收费。高标准开展双随机一公开、专项整治和日常卫生监督工作,全面实行卫生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

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区中医院建成6个南通市重点专科,肛肠科为南通市重点专科建设科室。区人民医院中医科被列入省第三批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单位。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镇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全区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验收。启动区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规划床位1000张。区中医院与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协作正式运行。

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实施区域卫生专网线路工程建设,区、镇、村三级有线网络全覆盖,初步建立基础信息、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监管、健康服务、综合管理6大类业务系统,区域健康信息平台与省、市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现纵向数据交换和共享利用,通过省分级评价四级标准测评,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实现微信和支付宝扫码付、自助查询检验体检报告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基层全覆盖,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表1 通州区“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 别

序 号

指 标

单 位

2020年

完成情况

2020年

规划目标

健康

水平

1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

83.19

≥80

2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0

≤5

3

婴儿死亡率

1.59

≤4

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65

≤6

疾病

防控

爱国

卫生

5

以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97.1

≥97

6

肺结核发病率

1/10万

21.2

≤30

7

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

%

8.94

比2015年(12.93)降低10%

8

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

%

97.36

≥90

9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7.52

≥24

10

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

%

99.5

≥95

11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97.26

≥90

12

孕前优生健康目标人群覆盖率

%

100

≥90

13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类别的覆盖率

%

100

100

资源

配置

14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2.42

≥2.5

15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2.48

≥3.14

16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

6.46

3.5

17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5.78

6

医疗

保障

18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

23.6

≤28

19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管理率

%

92.29

≥85

智慧

健康

20

县级以上医院面向基层远程医疗服务比例

%

100

90

(二)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实现“医疗服务水平迈上新的台阶”的目标,要求“健康江苏建设更高质量惠及全体人民”,人民健康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和支撑性地位。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在通州交汇叠加,南通新机场建设、北沿江高铁获批更加凸显“通”达天下的枢纽地位,必将刷新经济地理版图,推动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新兴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加速渗透融合,远程会诊、互联网医院、智慧医疗等数字医疗蓬勃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空间。

同时,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威胁仍然存在,传统和新发传染病互相叠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概率增加,对重大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康复、护理等服务需求日益升高;生育政策的优化,婴幼儿照护、优生优育服务供给亟待增加;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多重疾病负担并存的复杂局面将长期存在。卫生健康服务供需两端不匹配,医防融合政策落实任重道远,优质医疗资源分布尚不均衡,使全方位保障全民健康任务愈加变得艰巨和紧迫。

“十四五”时期是通州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阶段,是打造新高地、建设硬核区、跑赢新赛程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更高水平建设健康通州、加快实现卫生健康现代化的关键期。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卫生健康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抢抓重大机遇、建高峰补短板、提升供给质量、强化治理能力,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谋划,坚持集成攻坚,坚持整体推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统筹推进健康行动和深化医改各项任务,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为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新通州、共绘改革发展新画卷提供坚实的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升医疗技术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推动人人享有,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注重人民群众享有服务的感受和实效。

2.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3. 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突出资源配置优化和分级诊疗,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建设,注重影响健康的重大因素,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慢病防控,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加快多元化办医格局。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促进公平公正。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显现,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展格局更加广泛,健康城市、健康城镇、健康乡村和健康细胞创建有序推进,人民群众自主健康的防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全面开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成。卫生健康资源进一步优化,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法律制度更加健全。新时代卫生健康科技与信息化等技术充分利用,争取卫生健康发展方式与服务模式有较大转变。

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推进健康村镇和“健康细胞”建设,实现省级卫生镇、国家卫生镇“双覆盖”,新建一批健康镇(街道)。继续深入开展健康科普大讲堂,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公共卫生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壮大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改善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基本条件,积极有效应对新发传染病和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

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区级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加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农村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加强村卫生室管理,全面提升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水平。

卫生健康数字化进一步加快。充分发挥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枢纽作用,重构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公卫和智慧行政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业务与业务融合、业务与管理融合水平,全面实现卫生健康领域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支撑医联体、分级诊疗、家医签约、远程会诊等措施落地,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和手段,促进传统管理模式向信息化集成管理模式转变。

健康产业发展进一步激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规模化、差异化的医疗机构,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扩大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积极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设施建设,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养老、医疗需求,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积极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表2 通州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5年

性质

健康

水平

#1

人均期望寿命

83.5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6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4

预期性

#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

预期性

#6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9.2

预期性

健康

生活

#7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36

预期性

#8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21

预期性

#9

国家卫生乡镇数量占比

%

100

预期性

10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6

预期性

健康

服务

11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2.6

预期性

其中: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

0.57

预期性

12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3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

0.54

约束性

#14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

4.5

约束性

#15

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

在2020年基础上增长50%

预期性

#16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占比

%

达到全省

平均水平

预期性

#17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4.5

预期性

#18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55

约束性

#1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

%

≥75

预期性

#20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

%

60左右

预期性

#21

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

%

≥85

约束性

#22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比例

%

30

预期性

健康

保障

#23

个人卫生支出占总费用的比重

%

24左右

预期性

健康

产业

#24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年均增速

%

8.5左右

预期性

智慧

健康

25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管理率

%

≥90

约束性

26

县级以上医院面向基层远程医疗服务比例

%

100

预期性

注:标#者为省、市规划指标、未标的为区规划指标。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构建现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改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条件。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真正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

1.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不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健康、精神卫生、采供血和院前急救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建设区公共卫生中心,配齐配强人员,优化基础设施设备配置,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按照辖区常住人口万分之1.19的比例补齐人员,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确保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功能发挥。

2. 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效。逐步提高人均经费补助标准,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和绩效考核系统。在区疾控中心设立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导中心,统筹负责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组织实施、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绩效考核等工作。推进医防融合,提高服务成效,提升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

3. 抓好传染病防制工作。继续加强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麻风病和地方病防治,积极应对新冠肺炎、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有效控制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不断加强人畜共患病综合防治。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提高预防接种规范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合理规划城区预防接种门诊布局,建成一家儿童预防接种示范化门诊,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实现疫苗管理和预防接种全流程信息化监管,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

4.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加强慢性病监测及高风险人群检出和管理,努力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省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开展心理问题干预。加强精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管理,提高治疗率和管理率。

5. 强化职业健康监管。加强职业健康监督检测和诊治能力建设,推进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专项治理,消除危及劳动者健康隐患,有效控制和防范重大职业病事件。加大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意识和个体防护能力,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

6. 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做好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长效管理,完善卫生应急组织网络和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和装备储备建设,强化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完善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功能,加强院前院内急救体系,强化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提升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专栏一:现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实施区公共卫生中心异地新建工程: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采供血、120急救指挥等公共卫生资源,规划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中心。内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公共卫生检测中心、急救中心、卫生信息中心、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公共卫生人才培训中心等,补齐公共卫生机构短板。

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智慧卫生三期建设,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和相关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升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系统及公共卫生平台系统,配备慢病健康管理随访包,有效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效。

(二)积极推进健康社会建设

将健康通州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健康指标纳入镇街党委和政府考核内容,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完善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大健康格局。

1. 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坚持全民参与,推进社会共建共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促进、健康环境促进、中医药健康促进、妇幼健康促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职业健康保护、老年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等行动,健全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制度体系。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加强早期干预,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延长健康寿命。

2. 加强健康教育能力建设。建立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加强健康教育队伍服务能力,完善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评价体系。创新健康教育新方式,科学普及健康知识,做好健康信息发布,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提升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3.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卫生镇创建活动,在建制镇(涉农街道)全面建成省级卫生镇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卫生镇全覆盖。力争新增健康镇(街道)3个。

(三)切实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统筹城乡各类医疗资源配置,调整布局、优化结构、补齐短板、健全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继续完善以区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级医疗机构为网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区镇卫生同质化发展。全面实施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

1. 提高区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区级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并完成区人民医院三期扩建工程、区二院二期扩建工程,加快区中医院整体迁建进度。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推动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促进区人民医院向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发展,区中医院争取纳入三级中医医院管理,区二院巩固二级乙等精神病医院创建成果。以现有医学重点学科为基础,以补短板为目标,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提高医疗服务能力,重点发展老年病科、儿科、康复科、肿瘤科、血液净化中心等。推进妇幼保健院规划建设。

2. 加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平潮中心卫生院、东社卫生院、西亭镇卫生院、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迁建工程,提高业务用房建设标准化率。推动石港中心卫生院建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刘桥中心卫生院建成二级乙等综合医院,二甲中心卫生院巩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成果,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兴仁镇兴仁卫生院力争纳入二级医院管理。二甲、刘桥中心卫生院建成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切实提高农村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就近提供较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鼓励引导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确保基层特色科室全覆盖。

3. 加强村卫生室管理。理顺村卫生室管理体制,将村卫生室由镇卫生所直接管理调整为由镇卫生院直接负责辖区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业务、药械、财务和考核等统一管理。建立村卫生室巡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村卫生室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规范村卫生室服务行为,提高运行效率。规范乡村医生队伍管理,建立乡村医生聘用和退出机制,加大定向培养和公开招聘的力度,及时为村卫生室补充人员。加强乡村医生业务培训,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力争80%的村卫生室达到省定基本标准、20%的村卫生室达到省定推荐标准。

4. 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对社会办医在技术准入、等级评定、专业技术资格考评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及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门诊部,依法依规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康复、老年病、慢性病、老年护理院和临终关怀等紧缺性医疗机构,提升社会办医院床位数,实现每千常住人口社会办医院床位达到省定目标。

            专栏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公立医疗资源增质扩容:尽快启动并完成区人民医院三期扩建工程、区二院二期扩建工程。促进区人民医院向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发展,推动石港中心卫生院建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刘桥中心卫生院建成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兴仁镇兴仁卫生院纳入二级医院管理。

深入推进医联(共)体建设:继续推进以区人民医院、中医院为龙头的医联体建设。探索以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为核心的医共体建设。

(四)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以积极、科学、合理、高效为原则,做好中医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1. 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加强区中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深化与各地名中医院、名中医协作。组织筛选、推广一批临床疗效肯定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技术。进一步强化中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抓好区中医医院区级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继续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与培训、推广、应用工作;做好中医药专长绝技收集整理工作。收集整理、抢救保护全区濒临灭绝的“名中医”和民间中医药专长绝技,推动中医药继承创新。

2. 全力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在基层“中医馆”全覆盖的基础上提级升星,至少建成1家省五级中医馆。加强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鼓励村卫生室创建“中医阁”,实现70%以上的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3. 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继续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推动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进城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长效机制。加强与大众传媒合作,面向社会广泛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全社会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文化氛围。

             专栏三: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设工程

推进中医医院改扩建工程。完成区中医院异地新建工程。区中医院争取纳入三级中医医院管理。

到“十四五”末,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实施30个以上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力争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100%的妇幼保健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五)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发展以维护老年人健康权益为中心,以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龄健康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增强老年人健康获得感,推动健康老龄化水平明显提高。

1. 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完善老龄委成员单位联络员队伍,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强化统筹协调能力。加强老年协会建设,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落实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完善老年意外伤害综合保障制度,实施老年精神关爱项目。积极开展“敬老月”活动,组织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

2. 完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为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设立家庭病床,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加快医养结合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增设康复、护理床位,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向医养结合机构转型,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积极推进安宁疗护服务,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相结合的安宁疗护工作机制。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率达100%,所有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药服务。所有综合性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数占比达到30%以上,加强医疗护理员和养老护理员培训以基本满足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

3. 提升老龄化健康管理水平。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广泛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普及老年健康知识和中医养生文化,促进老年人形成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及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强化预防保健,实施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开展老年居民普惠性健康体检。组织开展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深化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健康指导,完善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失能、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早期筛查和干预措施,构建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到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

(六)构建生育友好型服务体系

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健全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降低生育养育成本。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与服务管理制度,构建生育友好社会环境。

1. 构建生育友好社会环境。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落实完善配套支持措施,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推动落实产假、男方护理假、生育津贴等制度,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释放生育潜能,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促进代际和谐,增强社会整体活力。建立健全人口监测工作机制,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警,落实完善人口监测预警调查制度,强化人口监测网络建设,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继续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做好奖励扶助项目绩效管理和监督。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巩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家庭医生签约、就医绿色通道“三个全覆盖”,建立健全帮扶电子档案,提升帮扶工作水平。

2.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孕产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以高龄高危孕产妇和高危儿体弱儿为重点强化安全管理,提升孕产妇及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推进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完善宫颈癌及乳腺癌防治体系,推行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诊治和救助相衔接的宫颈癌三级综合防治模式,规范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落实基本避孕服务,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加强儿童重点疾病防治,每千名14岁以下儿童儿科医师数达0.85人左右。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减少严重多发致残出生缺陷发生。推进儿童早期发展综合服务,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全方位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完善特困人群医疗救助政策。全面普及妇幼适宜技术,健全妇幼健康中医药服务网络。到2025年,产科与妇幼保健门诊规范化(数字化)建设率达到省及市定标准,进一步提升区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急救中心服务能级。

3.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推进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构建与通州区人口结构和婴幼儿数量相适应的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规模和布局。落实普惠托育民生实事,综合运用规划、土地、住房、财政、投资、融资、人才等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托育服务机构。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实施托幼一体化服务,支持用人单位提供托育服务,健全多元化、多样化、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价格适中、方便可及、质量可靠的普惠性服务。落实完善托育机构设置管理标准规范,加强托育机构监督管理。到2025年,建成1家省级以上示范性托育机构,推动一镇(街)一普惠建设,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以上。

          专栏四:保障“一老一小”健康安全建设工程

老年健康保障工程:推进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所有综合性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创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每年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一次健康体检、评估与指导服务。将老年人健康管理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每年组织考核评价。

婴幼儿照护服务工程:发展婴幼儿照护体系,推进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构建与全区人口结构和婴幼儿数量相适应的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规模和布局。培育优质托育机构,发挥行业引领作用。鼓励幼儿园延伸托育服务,推动一镇(街)一普惠。到2025年,建成1家以上示范性托育机构,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以上。

提高人口家庭服务水平:完善人口监测制度,健全监测体系。持续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等各项利益导向制度,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

(七)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发展

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业务驱动、资源共享和安全可靠的原则,拟订智慧卫生三期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力争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成熟度五级乙等,确保通过四级甲等测评,电子病历系统通过国家四级水平分级评价,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

1. 推动区域健康信息平台提档升级。以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五级乙等为目标,严格按照《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和《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等标准规范要求,紧紧围绕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公卫、智慧行政等方面推动区域健康信息平台提档升级。

2. 加快推进电子病历系统升级改造。根据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快推进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将电子病历提档升级列为当前医疗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升级改造,达到国家四级以上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水平。

3. 组织开展区域健康业务协同建设。以区域医联体建设为契机,在现有远程医疗服务(影像、心电和会诊)平台基础上,组织开展远程检验、病理、培训和双向转诊、绩效考核等信息系统建设,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4.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网络安全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建设整改和等级测评等工作,从制度、管理和技术上尽量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专栏五:智慧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平台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作用,采用企业服务总线和微服务等技术,从单纯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向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绩效管理等多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转变;从仅仅满足区域卫生健康数据采集展示向信息互联互通枢纽建设转变,基于平台实现垂直业务系统、区域内异构系统等多业务信息交换和共享,消除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

智慧医疗工程:根据“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2018版)”“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加快既有系统迭代升级,根据基层医疗工作实际需求持续改进,补齐业务系统建设短板,推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应用,积极推进上线业务系统务实应用,进一步挖掘上线系统功能,用好用活软件系统,探索利用区域检验、区域影像、区域心电和区域消毒供应等系统,建立医疗技术资源共享示范工程,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提高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缓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难题。

智慧公卫工程:基于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底层逻辑和业务内涵,以具体业务需求为导向建立统一的公共卫生服务与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按照“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统一标准、整合共享”的原则,实现公共卫生业务在不同部门、不同用户以及居民间全闭环智能化管理。探索借助人脸识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慢性病和重大传染病智能化健康管理,优化工作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规范、提升工作质量。

医防融合工程:发挥信息引领作用,促进跨业务融合,推进扁平化复合型应用信息系统建设,从满足职能条线业务管理向促进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转变,促进多系统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打通各类业务系统。搭建基于公共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临床诊疗等建立多位一体的全科医生工作平台,对业务流程进行智能化再造,最大程度覆盖并有机整合各项业务,全面实现医防融合,化解基层人力资源瓶颈,支撑各项医改措施落地。

便民服务工程:进一步优化以居民健康自主管理为核心的区域健康云平台建设,拓展居民自助服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提供及时、准确的健康医疗信息,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开展在线签约服务,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诊疗、慢性病自主监测和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医疗服务体验,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八)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建立卫生人才引进培养措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基本满足卫生人才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 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招聘机制,拓宽引才渠道,增加招聘频次,分批组织实施招聘工作。引进高层次人才或紧缺专业人才,采取进校园招聘或直接考察聘用等方式。每年引进、招聘各类卫生人才80名左右。建立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常态机制,每年定向培养本区户籍的农村医学人才40名左右。

2. 进一步完善梯队培养机制。强化卫生人才梯队建设,以构建金字塔型人才梯队结构为目标,围绕省市区重点学科建设目标,分层次分类别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卫生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实行差别化人才培养措施,以打造高素质人才团队为核心,加快建立选拔评选、培养支持、跟踪考核等相关配套制度,努力形成一套符合卫生人才成长特点的梯队开发体系。

3. 进一步完善学习培训机制。健全完善卫生人才学习培训研修制度,全力支持卫生人才在职攻读学历教育,适当减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才的工作任务。建立健全选派进修制度,积极探索与国内一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分期分批选派优秀卫生人才到国内一流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理论研修和专业实践。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培训保障、激励机制,做到应培尽培。组织实施基层卫技人员“务实进修”项目,制订个性化培训计划,灵活确定进修周期,切实提高进修实效。

4.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办法。实施人才激励政策,出台《通州区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培养奖励办法(试行)》,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岗位人才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比例大幅度提升,全日制研究生达到20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5名以上,引进“双创”博士力争实现零突破。积极探索和落实“两个允许”,完善基层医疗单位、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加大基层卫生人才激励保障力度。

             专栏六:科教人才能力提升工程

学科专科建设:到2025年,力争建成1-2个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1-2个市级临床医学中心、3-4个市级重点学科和5个市级创新团队。力争建成1-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新增10个市级重点专科。

人才引培:积极培育省“333工程”人才,市“226工程”人才等,引培5名博士和200名硕士。

科研课题申报:争取获得省级科研项目2项,市级科研项目30项,力争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2-3项,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20项。

规培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协同单位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100%,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学分达标率达90%以上,实现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

(九)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医

坚持科教并举,深化医教协同,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学、专科建设,突出基层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全面推动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

1. 加强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做好各类人才项目申报和人才引进培养,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工作,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效果,全面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加快中医药、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和急缺医学人才培养,有效落实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2. 持续推进重点学(专)科建设。切实加强各学科、专科建设和发展,强化医学新技术推广应用,拓展学科、专科服务内涵,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科研创新能力。重点抓好二级及以上医院省级、市级重点学(专)科建设,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市级特色科室建设。

3. 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面向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进一步加快区域临床医学中心的建设,加快打造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地,至“十四五”末,新构建10个临床医学中心。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省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和优秀中医药项目申报为抓手,加强医学新技术引进与应用,组织开展适宜技术推广,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大力发展健康多元化服务

支持社会办医发展,推进医养融合,积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强化政策支持,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1.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引导民营资本多元化、高端化、差异化投资医疗产业,向“专、精、优”方向发展,与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差异化的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提供儿科、康复、老年护理等基本医疗服务,投资发展相对薄弱且需求潜力大的专科机构。推进社会资本发展多样医疗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2. 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推进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

(十一)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扩大改革成效,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1. 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改革目标。深化医改目标,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疗机构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投入力度。建立权责明晰、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监督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不断增强公立医院发展活力。

2. 进一步强化医联体间协作。推进区域内医疗联合体建设,最大程度发挥龙头医院作用。建立医联体内互联互通的远程会诊平台,推进以高血压病、糖尿病为试点的分级诊疗制度,并逐步扩大转诊病种及转诊范围,基本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继续深化川姜镇卫生院与通大附院、先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兴仁镇兴仁卫生院与市第三人民医院医联体合作,鼓励区内医疗机构与知名三级甲等医院的紧密合作,共建服务平台,扩大双向转诊范围,提升区内整体医疗水平。

3.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采购、配送、使用、结算政策,建立以基本药物为基础、运行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健全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机制,继续推进药品分类采购、带量采购和医用耗材网上阳光采购。强化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加强医疗机构用药指导,开展用药监测、预警、干预,跟踪监控重点品种使用情况,开展临床用药指南和处方集培训,规范用药行为,促进基本药物优先使用和临床合理用药。

(十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纠正卫生行业不正之风。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正确认识卫生事业发展的目的,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理念。要弘扬白求恩精神,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一切有损于群众利益的行为,严格执行“九不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主体责任,实行“一岗双责”,坚持“一案双查”。进一步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完善内部监察和社会监督制度,坚决纠正卫生行业不正之风,不断规范医疗服务从业行为,大力推行院务公开制度,继续完善住院费用清单制,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医疗服务费用查询等制度,采取多种方式严格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控制药品费用。加大查处力度,对被举报在医疗服务中滥检查、乱收费、不合理用药以及拿回扣、收“红包”的人员及时查处。

(十三)进一步深化卫生健康接轨上海

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秉承“融优质资源,促民众健康”的理念,利用接轨上海的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努力与上海优质资源对接,引才引智引技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1. 放大院际交流效应。在区人民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技术协作的基础上,加深紧密程度,谋求同质化管理科室,建立临床诊治分中心,不断扩大沪通两地院际合作交流活动的实际成效。

2. 创新互惠协作机制。鼓励上海名医支援通州。支持重点学科、专科专病与上海合作医院相关学科和专科的深度对接,从人才、技术、科研等方面“比、学、赶”,尽快缩短差距、提高能级。引导上海合作医院为转诊病人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为患者转上海治疗提供方便。邀请上海专家定期来通义诊、坐诊、手术、教学查房,建立稳定长效的业务合作和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等系统,促进两地合作联动,发挥好智慧卫生的功能。

3. 拓宽人才共育渠道。根据医疗机构学科建设和业务发展需要,定期选派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到上海进修深造。充分调动全区医务人员参加学术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每年派员赴沪参加学术活动和各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设《上海名医大讲堂》,定期邀请上海知名医学专家来通讲学。

(十四)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统筹发展与安全,有效化解各类风险挑战。聚焦提升卫生健康行业现代化治理能力,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强化卫生健康法治建设,强化行业综合监管。

1. 统筹发展与安全。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坚持底线思维,以医疗卫生质量安全为核心,加强各类传染病防控、疫苗接种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生物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筑牢安全屏障。完善重点群体信访稳控、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医疗卫生机构编外人员管理、意识形态管理等,统筹全民健康数据共享和隐私保护,加强个人医疗健康隐私数据管理,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2. 强化法治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加强卫生健康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控制。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宣传教育,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等法律法规,有效维护医务人员执业的法治环境,营造促进医患和谐的良好氛围。加强公立医院法治建设,全面提升卫生健康系统依法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卫生健康“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指标常态化监测和长效管理,扎实有序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程。

3. 推进综合监管。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健全卫生健康监督执法网络。全面推行“信用+综合监管”,提升“双随机”抽查质效。做好“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系统”和“医疗卫生多元化综合监管平台”运用。积极推进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加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加大人员配备力度,强化执法装备保障。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

           专栏七: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卫生健康监督执法队伍建设:推进区卫生监督执法领域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逐步充实基层卫生健康执法队伍,十四五末达到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5名卫生健康执法人员。建立疫情防控及健康危害事件处置督查队伍各1支,每支队伍不少于5人。

卫生健康监督机构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到2025年,区卫生健康监督机构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推进全过程记录、快速现场检测等执法装备保障提档升级。

卫生健康监督人才培养:每年培训卫生监督骨干50人,卫生监督协管人员150人。

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多元化综合监管平台”运用,以“一网全覆盖、一图观全局”综合监管平台,将“信用+综合监管”贯穿医疗卫生全行业和事中、事后全过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组织实施的各领域、全过程,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卫生健康规划重要发展指标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落实。区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职,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工作目标,抓好工作落实,增强规划的执行力。

(二)完善要素保障

全面落实对公共卫生(含计划生育)、基本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等投入补助政策,健全分级负责制度,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等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投资健康领域,形成多元化筹资格局。

(三)强化规划执行

建立规划执行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机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工作举措、层层抓好落实。充分发挥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的牵引作用,有效带动规划整体实施。建立规划执行闭环管理机制,开展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完善规划反馈与调整机制,保障规划刚性执行。

(四)推动多元参与

完善卫生健康干部队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动力和创新活力,着力提升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广泛宣传新时期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普及卫生健康科学知识,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推动社会大众和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成果,营造“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doc

解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