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姜镇供稿(季晓晓)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通市素有“中国家纺之都”的美誉,其家纺产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看南通,南通家纺在川姜。川姜镇经过数十年蝶变发展,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家用纺织品生产、销售、出口基地,是全球最大的家纺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直播电商作为新增长极,技能型人才缺口约2万人。川姜镇家纺产业对于数字化人才求贤若渴。
近年来,川姜镇政府加大了对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然而,产教“合而不融”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校企合作停留在协议层面或劳务用工的表象,企业没有深入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容易导致职业院校“剃头挑子一头热”;其次,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机制还不够成熟,存在合作内容不明确、合作方式不灵活等问题;再者,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跨界:产教融合,川姜镇人大助力家纺人才拔节生长。敞开产教融合的大门,构建双向开放“枢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产教融合助于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有机衔接。目前,川姜镇人大主席团积极推动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家纺产业发展的“两张皮”问题,鼓励企业参与到技能人才的培养中来。镇人大代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向镇政府传达企业的声音。镇政府针对代表建议,开展重点研究,出台《川姜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惠企政策涉及8项36条,全年补助资金预算金额超300万,该办法将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扶持技能人才培训,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川姜镇人大主席团下足“绣花功夫”,激活“江海门户”的活力,解决“校热企冷”的问题,变“一头热”为“两头甜”,让人才培养和家纺产业发展的相融互促贯通于各环节。
共融:融于智,赋于能,企业与学校的“双向奔赴”。增创优势,巩固拓展家纺市场。川姜镇人大主席团聚焦关键技术、高水平设计,以“精准研发、顶尖设计”和“创新”核心价值观为纲,联合镇社会事业局、社区教育中心深入重点企业,建议优化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创空间等各类专业技术创新要素,培育从基础研究、工业设计、产业化全链条的贯通式创新人才队伍,以市场为纽带形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多重力量相互交融、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网络体系,打造研学、研产、研用三圈层技术技能平台,成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围绕家纺产业发展紧缺岗位,开设加工制造、电子商务等专业,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和示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充分协调江苏凯瑞家纺科技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的闲置厂房和校企师资,推行现代式学徒制,即“招生同招工、入校也入厂”的培养模式,打造“学在川姜”教育品牌,为企业优质高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传承:“匠心共运”,家纺工匠破土而出,“金凤凰”翩然而至。习近平总书记来江苏考察时,勉励年轻研发人员说,大家意气风发、朝气蓬勃,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基础在于培育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是培养家纺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坚持创新实干,教随产走,培育家纺工匠“留得住”,服务优势产业“走出去”。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推动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精准提高家纺人才培养的职业匹配度,挖掘培养一批、传承发展一批、提升壮大一批家纺工匠,以激发广大家纺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创业就业。
川姜镇人大主席团用“人才钥匙”打开家纺产业振兴的“大门”,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家纺产业链的“优”,打造聚才引才的科创生态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推动南通家纺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