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潮镇供稿(张晓桃)近年来,平潮镇三港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注重文化传承和乡风文明建设。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村民在参与中增强文化自信,在体验中传承优良传统。而农耕文化的传播,不仅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更是村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金秋时节,稻浪滚滚。近日三港村种田大户承包基地里,一场由三港村村委会组织的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在这里热闹举行。由亲子家庭、村民代表和学校师生组成的30余人,在老农民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传统收割技艺,感受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课堂共识农具趣,稻浪起伏见成长
“大家猜猜这件弯弯像月亮的工具是什么?”问题抛出,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是镰刀!农民爷爷会用它割稻子!”三港村村委会大院内,一场传统农具实物介绍正在开展。整齐的摆放的镰刀、打稻机、帘子、连枷、爪耙、扬铲、耥板、茓子......在冬日的阳光下散发着新的光芒。随后,大家来到“一粒米的成长”课堂,了解稻谷的构造、水稻完整的一生、秸秆的利用以及收割方式的转变。
课堂尾声,一幅秋日农忙的照片铺满大屏。三港村党总支书记总结道:“今天你们认识了农具,也陪水稻走完‘成长旅程’。等会我们一起去田里把知识收进口袋,让丰收的稻香真正飘进鼻尖!”随后,大家排队领取镰刀、手套,有序地走入田间地头。
传统技艺代代传,邻里情深话丰年
活动现场,老农民陈大妈一边示范,一边耐心讲解:“收割的时候,左手握稻要稳,右手下刀要快,这样割下来的稻穗才整齐。”只见她弯腰弓背,动作娴熟,不一会儿身边就堆起了一小堆金黄的稻穗。参与活动的家长和孩子们纷纷撸起袖子,戴上手套,拿起镰刀,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每个人都干劲十足,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活动现场,亲子家庭分工协作,孩子们负责递送稻穗,家长们负责收割,配合默契。邻里之间也相互帮助,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妈妈,我们一起来捆稻穗!”8岁的卫石宇兴奋地在田里跑来跑去,小脸蛋红扑扑的。他的母亲卫女士一边收割,一边笑着说:“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让孩子亲身体验农民的辛苦,比说一百遍‘粒粒皆辛苦’都管用。”
传统现代相结合,农耕文化焕新生
割完稻谷,大家齐心协力将捆好的稻穗放入独轮推车,运送到打谷机旁,远处的收割机也开启了整片稻田的收割。接下来,老农民抱起一把把稻穗放在打谷机上脱谷,“啪、啪、啪”的声音此起彼伏,金黄的谷粒像雨点一样落下。参与者们近距离参观打谷过程,亲手捧起金黄的稻谷,感受粮食从稻穗中脱离的喜悦。
“以前用连枷打谷,一天也打不了多少,有了脱谷机后方便很多,现在收割机一会儿功夫就能收完一大片。”老农民感慨地说,“虽然工具变了,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不会变,珍惜粮食的传统不能丢。”
活动结束时,每位参与者都品尝了香喷喷的米饭,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收割的时候腰真的很酸,现在才知道农民伯伯有多辛苦。以后我一定不浪费粮食了。”学生沐云峰认真地说。此次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让参与者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培养珍惜粮食的意识,推动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一米一粟,都是自然的馈赠与农人辛劳的结晶。传承厚重的农耕文化,不应止于感念,更在于行动。让我们从珍惜盘中餐开始,为描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崭新画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