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盛夏,气温上升,幼儿手足口病也进入流行上升期。六月以来,不少孩子都感染了手足口病。别以为就是“发两天烧,出点疹子,一周就好了”。只有经历过才知道,这个病有多“磨人”。
关于手足口病
由人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出疹部位主要集中在口腔、手、足等部位,多见于学龄前儿童,重症病例多由EV71感染所致。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极强,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也可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传播,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如患儿家属)均为主要传染源。
手足口病会有哪些症状?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2天~10 天,其间不会呈现出任何症状。潜伏期后会急性发病,出现发热、咳嗽、头痛、食欲下降等症状,也可能没有这些症状,仅表现为皮疹。
宝宝会在手、足、口、臀等单个或多个部位出现一种表面隆起、内含液体的疱疹,有的还会波及腿部、会阴等部位。同时,由于口腔内疱疹容易溃破,吞咽时比较疼痛,所以不少宝宝会出现流口水、拒食的现象。
重症病例临床表现:少数病例可能出现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甚至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和/或循环功能障碍等,病情进展迅速,可致死亡。
手足口病的特点和危害
传染性强
患者、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传染源,隐性感染比例较大。患者发病前数天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对幼儿危害大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很快,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重症、病死病例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EV-71) ,病死率可达10%-25%]。
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
经消化道、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感染。接触患者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被感染。
不同年龄均可感染发病
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以3岁及以下发病率最高。
控制难度大
在学校、幼托机构等儿童集中场所常出现暴发。
不幸“中招”手足口
家长该如何应对?
首先要注意隔离
宝宝应待在家里,尽量不要外出,避免与没有生病的孩子接触,直至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一周。总共需要隔离2周,且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最强。可能是隐性感染者的家长也应减少外出。
急性发热期及时退热
体温超过38.5℃,要及时、规范使用退热药,也可进一步使用冷敷、温水擦洗等物理降温,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
食用温凉的流质食物
对于进食困难孩子,尽量食用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宜清淡、可口、易消化,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小婴儿可食用温凉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等。
重点做好病情观察、定期测量体温
尤其是发病的前三天,要注意观察有无新症状出现,症状有没有加重或恶化;重点关注早期危重信号:如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嗜睡、易惊等,如有这些症状出现,应立即去医院再次就诊。
如何做好居家护理
和清洁消毒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与湿度适宜,同一房间内人数不要太多,避免宝宝继发感染或交叉感染;
2.发病的一周内,尽量限制活动,防止过度疲劳;
3.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
4.适时做好环境的清洁消毒,尤其是有二宝的家庭。肠道病毒在外环境中可以长期存活,但不耐高温和紫外线,因此可通过以下方式做好消毒:
患儿的生活用品和玩具可用60℃以上的热水“烫一烫”或浸泡30分钟以上;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于太阳下暴晒0.5~1.0小时,或使用紫外灯直接照射0.5~1.0小时,但太阳照射和紫外线只能消毒到物体表面。
手足口病该如何预防?
接种疫苗
我国2016年就已上市了EV71疫苗,用于预防人肠道病毒71型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适宜年龄是6月龄-5岁,建议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
然而,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种类繁多,EV71疫苗只能预防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及相关疾病,并降低发生重症的风险,因此仍有可能感染除此以外的其他肠道病毒。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少去人口密集的场所
在疾病高发的季节,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不好的地方玩耍,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来源:中国疾控动态、南京市儿童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