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正值“三伏天”,我区气候主要表现为高温、闷热和雷暴雨。通州区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应重点防控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暑等疾病,防范犬伤外,还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等疾病的预防。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
蚊子不仅是夏日的 “扰人精”,更可能是传染病的“搬运工”。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是由伊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的,需重点警惕。
近期,基孔肯雅热在全球多地掀起疫情波澜。典型症状:1.突发高热(39℃以上),持续1~7天;2.剧烈关节疼痛,以手腕、脚踝等小关节为主,严重时影响日常活动;3.皮疹:多在发病后第2~5天出现,在躯干、四肢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数天后消退。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师出同门”,均由伊蚊传播,每年 5-10 月是流行季。近年来,我国登革热主要发生在广东省、云南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等。典型症状:突发高热,伴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面、颈、胸部潮红(“三红三痛”),皮疹。
预防措施:核心在于“防蚊”和“灭蚊”。
1.环境治理:定时清理家中易积水区域,如瓶罐、废旧轮胎、花盆、下水道、杂物堆等,不给蚊子提供繁殖机会。
2.个人防护: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避剂。家中安装纱窗、纱门,推荐使用蚊帐防蚊;必要时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工具 “精准灭蚊”。此外,尽量减少在户外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区域的逗留时间。
3.关注疫情:旅行结束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避免将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病原体带入境内,导致传播。
4.及时就医: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时间、地点、蚊虫叮咬史,以尽快得到诊治。
发热伴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
是我国于2009年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重症患者病死率高。主要经蜱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8月仍处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高发期,暑期游山玩水时,勿忘防范蜱叮咬。
预防措施:1.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尽量不穿凉鞋。2.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对蜱传疾病保持警惕;3、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在接触患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杜绝人传人现象的发生。
中暑
高温中暑具有很强的季节性,8月为高温中暑发生及死亡的高峰期。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一种热平衡障碍或水盐代谢紊乱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由于人体大量出汗,水分丧失,导致电解质丢失,循环血量减少致使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肌肉疼痛,有的病人可出现高热等症状,严重者如患热射病可发生死亡。各单位一定要重视防暑降温,尤其高温下作业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合理安排工作场地、时段及时长,不少于2人同组作业,并增加能量、营养及水分的摄入;不要把婴幼儿和儿童单独留在车内;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当感觉到心跳加速、胸闷憋气、头晕时,应迅速转移到背阴或凉爽通风的地方休息,并迅速给病人降温,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狂犬病
夏季天气炎热,狗、猫易变得狂躁,加之人们在这个季节穿得少,皮肤暴露多,所以很易被狗、猫咬伤。如果被狗咬伤,应用肥皂水反复冲洗后及时去医院注射狂犬病疫苗。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8月,高温天适宜细菌的迅速增殖,食品的腐败变质速度明显加快。因此,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将出现高峰。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等。预防: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定期对餐具、食品加工工具、加工环境等进行消毒;要注意生熟分开、食物及时妥善低温保存。在外就餐尽量不吃生冷、半生的海产品和水产品等食物;吃海鲜、涮羊肉等时,要彻底煮熟;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剩饭剩菜要放入冰箱保存,再次食用前,需要彻底加热。食堂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同时,这一季节还应注意加强对少年儿童在游泳、嬉水、家庭中安全教育,防止溺水、烫伤等意外伤害发生;此外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人员应注意生活节律,防止疾病复发。夏季使用空调要注意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要定期通风换气并及时清洁空调,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