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健康教育宣传专栏

2024年7月份居民防病提示

发布时间: 2024-07-04 08:33:28
信息来源: 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字体:

盛夏七月,仍处在梅雨季节,迎来两个节气“小暑”和“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闷热、潮湿的时段。这个时节,区疾控中心提醒居民关注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狂犬病、登革热、中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疾病的预防。家长们需要关注孩子的假期安全。节气养生可关注小暑和大暑。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关注指数★★★★☆)

逐渐升高的气温为细菌的迅速增殖创造了条件,加上黄梅天的湿热环境,食品的腐败变质速度明显加快。因此,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将出现发病高峰。这类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近年来,随着市民卫生意识提高,该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仍是发病人数较多的疾病。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呈粘液、粘胨或脓血便,伴腹痛,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等症状,症状严重的可出现中毒型菌痢。该病主要通过水源、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7月发病随气温升高会步入高峰期;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及青壮年是主要发病对象;易借助污染的食物造成食源性疾病暴发。对此,居民在细菌性痢疾好发季节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到喝开水、食用安全卫生食品,不吃不洁、不卫生的食品,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时提醒居民,近期汛期可能雨水量大,仍处梅雨期,做好被污染的雨水漫溢造成的如甲肝、伤寒、霍乱等其他肠道传染病暴发的防控工作。

登革热(关注指数★★★☆☆)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主要为突起发热,全身骨关节肌肉的疼痛,极度乏力以及皮疹,出现白细胞减少,以及淋巴结肿大。近年来,我国及我省登革热报告病例数持续上升,与往年同期相比病例数增幅较大,且发生本地感染病例省份明显增多,疫情形势比较严峻。我区与有登革热疫情流行的东南亚及国内其他省份和地区经贸、旅游往来频繁,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时有发生;当前正值高温多雨易孳生蚊虫季节,面临着登革热输入性疫情及由此引起的局部暴发流行的风险。目前,我区登革热发病以出国打工人群为主,在东南亚、非洲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旅游、工作,应认真做好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疫苗预防接种处于研究阶段。如出现登革热疑似症状时,应及早去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失去就治良机。

狂犬病(关注指数★★★☆☆)

夏季天气炎热,狗易变得狂躁,加之人们在这个季节穿得少,皮肤暴露多,所以很易被狗咬伤。如果被狗咬伤,应用肥皂水反复冲洗后及时去医院注射狂犬病疫苗。

中暑(关注指数★★☆☆☆)

中暑是一种热平衡障碍或水盐代谢紊乱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由于人体大量出汗,水分丧失,导致电解质丢失,循环血量减少致使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肌肉疼痛,有的病人可出现高热等症状,严重者如患热射病可发生死亡。一定要重视防晒防暑降温,尤其高温下作业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补充含盐的水分,工作场所要加强通风降温,调整作息时间等。年老体弱多病者要注意房间通风降温,劳逸结合,补充水分和营养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关注指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其病原体属新型布尼亚病毒。该病具有职业性(户外作业人员)、时段性(每年4-10月份)、地域性(多分布于丘陵地区)特点。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热(体温多超38℃)、疲劳乏力、恶心、肌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血象化验结果常为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进行性降低。该病中后期会引起内出血(如消化道出血、DIC),可致多脏器衰竭,病死率达10-30%。防控建议:

1.保持家庭周围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避免虫类滋生。定期检查家中宠物和牲畜,避免蜱虫叮咬和寄生。

2.外出游玩时,提高个人警惕,尽量避免长时间在草地、树林等环境坐卧,喷涂防叮剂,防止虫类叮咬。

3.在野外劳作或活动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穿胶鞋,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将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活动结束后及时洗澡,检查颈部、腋窝、腰部等部位有无蜱虫附着。

4.一旦发现蜱虫叮在身上,切勿恐慌,亦勿捏、拽或火烧蜱虫,避免其头部断留在体内。可用尖头镊子捏住虫体并垂直向上取出,无法取出的,建议先用酒精或乙醚喷涂在蜱虫体表,再行镊取,并作伤口的消毒。如果缺少器具或担心操作不规范,请询求医生帮助。

5.有野外作业活动史人员,如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暴露史。

6.月份除要加强夏季传染病外,应对儿童、青少年暑期安全教育,防止游泳、嬉水时发生溺水事故。居民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生活节奏,家庭使用空调时,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7℃,相对湿度50-60%,平时注意定期开窗通风,以防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宜顺应天时“春夏养阳”。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论》和《素问·六节脏象论》中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常用治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艾灸)、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责任编辑:张海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累计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