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进入初冬季节,天气日渐寒冷,即将进入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提醒居民朋友注意重点预防流行性感冒(流感)、支原体肺炎、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等疾病。
一、流行性感冒(关注指数★★★☆☆)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四肢酸痛、乏力和伴有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体弱、多病和老年人感染后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根据监测分析,我区将进入流感流行高峰季节,防控措施不可松懈。学校和家庭应注意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居民应养成勤洗手良好卫生习惯,流感高发期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封闭场所。幼托机构、学校要加强晨检和健康观察。家庭中尤其老人如发现出现流感症状者应及时诊治,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物别是儿童、老年人、体弱者等重点人群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如出现类流感症状者,应及时就诊治疗和休息。
二、支原体肺炎(关注指数★★★★☆)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约3至5年会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支原体是一种微生物,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支原体肺炎去年曾在我区流行,有少数家庭或者班级聚集发病情况,和往年相比,我国的支原体肺炎也出现了低龄化的特点,一些3岁以下的儿童也有发病,出现相关症状后,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诊。目前,支原体肺炎没有针对性的疫苗来预防,所以专家提醒大家还是要注意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须去时应戴好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做好手卫生,经常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学校、幼儿园等场所要注意通风消毒,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
三、手足口病(关注指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和臀部等部位的疱疹,病程约为4~8天;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6、10型,B组的1-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最为常见。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极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目前,我区手足口病监测显示,引起手足口病有EV71、柯萨奇等多种肠道病毒,根据往年发病监测情况,预计11月份仍可能有大量病例的发生。家庭预防是幼儿防病的第一道防线,“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15字知识,是防控手足口等传染病的要诀。
四、病毒性腹泻(关注指数★★★★☆)
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类感染性腹泻,常见的病原主要有轮状病毒、柯萨奇肠道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性腹泻好发在秋末冬初,感染对象以婴幼儿、学龄儿童和小学生为主。潜伏期短,数小时至3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出现脱水症状。预防措施方面应当注意饮食卫生,养成饭前饭后洗手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同时加强体质锻炼;婴儿提倡母乳喂养,注意奶瓶等的器具的消毒。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诺如病毒近年来多次在幼托机构和学校出现暴发疫情,疫情防控工作亟需引起各地高度重视,各地应加强相关防控知识的宣传,加强对幼托机构和学校的指导,出现诺如病毒感染疫情应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对呕吐物、排泄物进行规范及时消毒清理是关键控制手段。
此外,这一季节温差变化大,还应注意对普通感冒、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疾病的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