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服务 / 健康服务

夏季防病小知识

发布时间: 2023-06-13 09:52:20
信息来源: 通州疾控
【字体:

进入夏季,气温升高,细菌、病毒和蚊虫逐渐活跃起来,极易引起肠道传染病、媒介传染病流行,通州区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要关注霍乱、手足口病、登革热、疟疾等疾病。

一 霍乱

霍乱是由O1血清群或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食用或饮用被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霍乱病人、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手和物品以及食用经苍蝇污染过的食物等途径传播。以剧烈水样腹泻为主要症状,可在短时间内导致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迅速发展为循环衰竭,并导致死亡。

防病要点

1.加强个人防护,“把好一张口”,预防病从口入,主动监测身体健康,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2.保持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五不要: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霍乱弧菌污染)物品不要碰。

3.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尤其是从事食品、环境卫生等人员,日常还要做好物品消毒,保持工作中的卫生安全。

二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每年的4月至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易在幼托机构、学校等单位发生暴发疫情。

防病要点

1.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常通风、勤消毒,在手足口病高发时期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2.严格落实晨检制度:托幼机构和学校要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同时加强消毒措施,严把病例痊愈返校关。

3.家长若发现小孩出现发热,手掌、脚底或口腔等部位出现水泡或者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带小孩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并且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

4.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EV71疫苗能安全、有效地预防EV71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幼儿感染EV71容易发展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

三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潜伏期为3-15天,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恶心、呕吐、皮疹、轻度出血。重症病例会出现出血、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国家和地区。近期,气候舒适的东南亚成为了热门出境游目的地,随着气温回升,当地蚊虫等病媒生物也进入了活跃期。旅行者前往这些地方旅行时有感染登革热的风险。

防病要点

1.穿着宽松、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

2.在皮肤上和衣物上喷洒有效的驱蚊剂。

3.尽量住宿于有空调或纱窗的酒店。如果住宿的地方没有空调或纱窗,最好使用蚊香或灭蚊气雾剂,并使用蚊帐。

4.注意自我健康监测,从登革热流行地区回来,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当立即就医。

四 疟疾

疟疾也叫“打摆子”,是一种蚊媒传染病,按蚊是传播疟疾的罪魁祸首,人被携带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就会感染疟疾。

典型的疟疾临床发作症状包括周期性发冷、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阶段,整个发作历时6-10小时,多见于午后和傍晚。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期间患者自感良好。

防病要点

1.自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归国人员,需警惕输入性疟疾。一旦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去当地医疗机构就诊,主动告知医务人员自己的境外高疟区史旅居史,以便及时开展疟原虫检测。

2.输入性疟疾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与感冒症状多有相似,很容易误诊或漏诊。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随便找个诊所进行退热治疗,这样只会延误病情,不规范治疗容易发展成为重症,甚至导致死亡!

3.广大医务工作者在遇到发热患者时,务必询问流行病学史,对有出国务工或旅行史的发热患者要开展疟原虫检测,无实验室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一定要及时转诊,以免耽误患者病情。

(责任编辑:瞿慧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累计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