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半年工作打算
来源: 通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10-11 15:39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城乡融合标杆、民生幸福典范,加快建设硬核区目标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区经济总体呈低位开局、逐步攀升态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1-6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同)增长0.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4亿元。

(一)疫情防控从严落实,经济运行企稳向好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调整优化“一办十六组”指挥体系,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及时划分、调整封控区和管控区,加强社区防控。高效处置58例阳性病例,开展流调1765人次,排查和管控密接人员1万余人。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95家企业通过封闭式管理实现连续生产。建成方舱医院1个、健康驿站3个。设置便民核酸采样点229个。核酸检测能力达到每天9万管。完成21轮全员核酸检测,累计采样1785万人次。新冠疫苗首针接种率104.4%,全程接种率95.7%。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对主要经济指标实行动态监测、分析和预警。贯彻落实各级社保、税收、金融等惠企政策,出台“48+7”助企纾困、稳定经济增长政策,新增减税降费32亿元。开展服务企业大走访和科级干部挂钩服务企业活动,落实“一带去、三带回”机制,累计走访服务企业近千家。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开展“520购物节”等促消费活动,推动消费回升,实现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209.2亿元。出台购房补贴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举办南通2022年首届夏季帐篷星空音乐节活动。五接镇开沙村创成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招引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8个。列入省市级重大项目25个。推进项目“拿地即开工”,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4个,年度计划总投资176亿元,完成投资49.7亿元,其中,“一主一新”项目15个,“专精特新”项目8个。四方冷链装备二期、沃太新能源等项目加快推进,恒力三期年产60万吨差别化超仿真聚酯纤维项目竣工投产。

(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工业经济趋稳向好。实施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84.7亿元,增长4.4%。主导产业规模扩大,“一主一新一智”产业产值占比达36.6%。“智改数转”提速进阶,出台支持企业“智改数转”政策意见,新增“智改数转”项目93个,完成免费诊断服务项目65个,787家企业注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提质创牌成效显著,宏德特种部件创业板上市,帕科医疗新三板挂牌,恒科新材料获评省级智能工厂。服务业承压前行。出台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2家,获评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1家、省“两业”融合试点龙头骨干企业2家。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9.4%。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3.5%。楼宇经济加快发展,12幢重点楼宇入驻企业超300家,吸纳就业人员超5000人。现代农业质效提升。夏粮种植面积40.7万亩,总产14.5万吨,实现面积、总产“双提升”。新开工乡村产业重大项目8个,完成投资2.8亿元。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通过省创建申报答辩。建筑业平稳发展。新增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6家。完成建筑业产值760.1亿元,增长10.1%。房建、市政项目竣工52项,建筑面积近120万平方米。

(三)创新战略深入实施,发展动能逐步增强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举办科创项目申报解读、业务培训、交流分享等活动。大力推进科技和金融紧密结合,组织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创企业认定,推动“苏科贷”“科创贷”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鼓励中小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落实各级人才新政,签约进站博士2人,新增留学回国人员39人。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0.4亿元,增长6.5%,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4.5%。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69项。新授权发明专利252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50件。新增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26项,2家企业获省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立项支持。四方科技等8家企业接受市级首台(套)申报现场审核。平台载体支撑有力。南通高新区积极融入沿江科创带建设,全省排名升至12位,被省政府表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地方。平潮镇、石港镇、金沙街道3个二级载体平台规划选址和发展定位研究稳步开展。江海智汇园成功升格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星智谷完成省级众创空间申报。

(四)重点改革纵深推进,区域合作持续加强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营商环境提升年实施意见和“万事好通、周到有解”通州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66条,营造“万事好通”好生态。推动实施“全程无纸化、不见面”开办企业服务。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实现8类电子证照126个应用场景共享。推进“诚信通州”建设,累计审查企业信用7000余家,知识产权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重点改革加快实施。全面梳理落实“证照分离”81项权力事项,深化“证照联办”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扩大“一件事”改革事项范围。推进“跨域通办”,实现“通城通办”事项288项,政务运行效能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持续推行“政经分开”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增流转土地面积7000亩。开放合作深入推进。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多重重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主动融入双循环新格局。外资外贸保持平稳,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30.2亿元,增长1.2%,完成外资申报1.3亿美元。锁定上海、苏南等重点区域开展精准招商,在谈项目16项,其中重大项目8项,百亿项目高德电子成功签约。制定《2022年南通市通州区东西部协作工作要点》,东西部协作有力推进。

(五)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美丽通州底色靓丽

交通网络持续优化。江海大道东延工程全线贯通,西站大道二期、226省道南通通州区段、通扬线通吕运河整治工程按时序推进。有力保障南通绕城高速、G40沪陕高速扩建、宁启铁路南通东站等重点工程实施。城市品质稳步提升。推进景怡花苑等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希望苑已竣工验收。实施三姓街路、碧华路改造等市政路网工程,完成第一批646幢老旧小区飞线整治任务。新建燃气管网43.2公里,改造老旧管网6.9公里。持续深化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开展流动摊点专项整治,整改占道经营、乱摆乱放等问题1600余个。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启动新一轮乡村振兴示范建设,4个示范村、16个先进村列入培育计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入,11个镇街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案,农村河道疏浚项目完成率100%。强化乡村规划与农房建设管理,组织20个村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建立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机制,审批农房建设125户。绿色发展成效显著。PM2.5平均浓度29.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7.9%。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优III率均为100%。土壤、噪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获批国家“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发展,明确10类重点工作任务,中央、省环保督察事项高效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环保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推进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新备案项目装机容量超67兆瓦,新并网容量56.6兆瓦。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年度重点工作有序推进,梦幻岛主体景观完工、游客服务中心封顶。

(六)社会事业稳步提升,民生福祉日益增强

社会保障日臻完善。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15元,增长4.8%。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成效明显,发放各类生活保障金12308.3万元。实施医疗救助13.2万人次,结报各类医疗救助金3553万元。加快“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发放尊老金2483.3万元、困境未成年人基本生活保障金290.9万元,红星养老院建成运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135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7824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7.9万人,参保率98.5%。安居工程稳步实施,新建安置房3936套。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财政民生支出占比75.4%。“10+2”民生惠民实事项目有序推进。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免费健康体检、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等工作。引进研究生学历教师24名。牡丹江路幼儿园建成投用,五接学校完成施工前期准备,金沙湾学校、金沙湾文体中心体育馆项目设计方案通过评审。中小学“双减”覆盖率达100%。社会治理扎实有效。持续深化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城镇燃气、危化品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治理,开展公共安全重大隐患“三清”专项行动。排查城镇自建房屋1493栋,农村用作经营自建房8368户,城市建成区“瓶改管”全部完成。完成行政执法机关“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执法水平”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基层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打造“法润通州+”法治品牌。优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落实领导包案机制,省治件结案率100%。不断深化主城区“屯警街面、显性用警”巡防工作机制,开展“猎狐”“风雷”等系列专项行动,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

二、下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区委部署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全年目标任务不动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城乡融合标杆、民生幸福典范,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通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一)千方百计稳增长,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全面压实“四方责任”,落细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坚决守住重要关口,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全力推动助企纾困。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定期开展企业家恳谈会,畅通政企沟通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落实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机制,提高各级助企稳企惠企政策的知晓率和覆盖面,提升各类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强化政企银对接,持续扩大普惠金融受益面,助力实体经济加快复苏。加大项目引培力度。建强专业招商队伍,聚焦重点方向,优化招商机制,确保新签约并注册5亿元项目42个以上。深化领导挂钩、会办协调、月度观摩、考核评估等机制,力争省市级重大项目三季度100%开工,中科仪、富创精密制造等项目竣工投产。统筹资金安排,加快推进年度城建、交通、生态环境、水利、新基建等投资项目。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扩大有效投资规模。按照“一次规划、滚动开发”原则,完成二级载体平台启动区拆迁,加快项目落地。充分发挥消费促进作用。发放政府电子消费券,开展“遇建生活·活力通州”暨第三届“南通州·欢乐购”活动,激发市民消费潜力。用好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稳定汽车等商品消费。深挖农村消费潜力,重点支持汽车、家电家具家装等优质耐用品下乡和更新换代。

(二)坚定不移调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深入实施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三大产业产值占比超38%。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5家。实施上市企业“白名单”制度,加快上市企业培育。以家纺产业“小升规”专项行动为突破口,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5G基站611个。完成“智改数转”项目260个,新增省市级智能车间(工厂)10个、省星级上云企业20个,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新增省市级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5个以上。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推动低端低效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实施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研究出台区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推进高铁新城总部集聚区建设。建立企业梯次培育库,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0家、省市级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2家。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培育省市级“两业”融合标杆企业1家,新增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和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家。南通高新区科技服务集聚区创成省级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巩固现代农业优势。建设水稻生产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16个,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确保秋熟作物增产丰收。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5个,面积3.2万亩。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设。优化农作物品种布局,发展特色产业,新增“两品一标”5个,绿优农产品占比达62%以上。扩大建筑业规模。推动建筑业调优业务结构,发挥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份额,施工总产值突破2300亿元。新增资质建筑企业30家。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产经纪机构经营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循序渐进推创新,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完善科创体制机制。出台科技创新专项考评办法,建立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统筹推进科技创新重点任务。修订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强对科创项目招引、科技型企业培育、平台载体建设等奖励支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加大科创型企业招引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新增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以上。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领军企业研发机构转型,建立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60项、科创项目60个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超55亿元。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化发展科技金融,放大创新发展基金、天使投资基金作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挥人才新政效应,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线上线下项目路演,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新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团队)80名以上。健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新增有效发明专利500件。实施品牌提升工程,争创市长质量奖、省长质量奖、“江苏精品”各1个。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主导或参与修订1项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

(四)攻坚克难促改革,深度融入一体化发展格局

聚焦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做好经济发达镇精准赋权、管理创新、政策配套等工作。开展综合执法集中事项专项评估,切实推动相关权力“接得住、管得好、有衔接、有监督”。落实“双减”工作要求,深化课后服务改革。全面清理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涉及市场主体的地方性制度规则,推进公平竞争审查重点领域全覆盖,保障竞争依法平等、公平公正。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着力破解重点难点事项。优化营商环境。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推动“万事好通、周到有解”通州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66条落地落实。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向移动端延伸,通过“南通百通”APP,实现营业执照“自助办”“掌上办”。深入推进市场准入“一照多址”“一件事一次办”,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打造“长三角+”通办模式,一体推进“通城通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加快一体化发展。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加快融入长三角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链,实现协同互补、合作共赢。全方位对接上海、苏南,推动园区共建取得实质性成效。深化与陕西镇巴、青海尖扎对口协作。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鼓励引导纺织服装、建筑等优势产业和优质企业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和海外布局。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加快公共海外仓布局,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77亿元以上。全力推动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以上。

(五)统筹协调谋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功能品质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加速实施重点城建项目,完成八角亭东二区、食品新村等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园林绿化、污水处理等项目。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打造高标准管理路段。强化环卫保洁质量,新增“三定一督”小区41个。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推进石港、平潮两处有机易腐垃圾处置终端建设。全面促进乡村发展。持续优化“三区三线”划定,推进第二批“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加快推进示范村、先进村重点建设任务。争创省级绿美乡村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个。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扩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60万元。加快污水治理、生态河道等项目进程,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加快建设交通枢纽。完成通扬线通吕运河航道整治工程拆迁扫尾工作。有序推进南通绕城高速、G40沪陕高速扩建、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如东支线、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新江海河航道整治等重点工程。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研究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现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例改善目标,水质达标率和优Ⅲ比例“双100%”。新增植树造林3950亩、绿化面积41万平方米。争创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2个、示范村4个。新增绿色工厂2家。完成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年度任务。

(六)凝心聚力惠民生,不断提高民生幸福指数

完善民生保障体系。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5万人。加快高品质改善型商品房供给,交付安置房5100套以上。持续推动“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建设,推进医保经办服务事项向镇(街道)延伸。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畅通社会救助渠道。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有序实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加强困境儿童精准排查,提高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水平。保障退役军人安置就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动民生惠民实事项目,确保按时完成。加快金北学校异地新建和金沙湾学校、文体中心体育馆建设进程,完成年度校园安全提升工程,做好平潮实验初中迁建和川姜学校新建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金沙湾医学综合体建设,加快推进平潮中心卫生院、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推进洲际梦幻岛开园迎客、张公祠建成开放、南山湖水街二期项目主体竣工,加快金乐公园建设进度,希尔顿欢朋酒店创成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以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设为抓手,精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扫黑除恶斗争,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持续推进“法润通州+”法治特色品牌建设,提升非诉服务质效。持续深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沿江法治景观带。加大(村)社区矫正工作站推进力度。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推进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高标准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狠抓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以安全生产大检查为主线,统筹开展食品药品、城镇燃气、自建房等重点行业领域和重点区域专项整治,坚决打赢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之战,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