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来源: 通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1-01-19 09:26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区上下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咬定决战“过万亿”、夺取“双胜利”目标任务,紧紧围绕“1+4”工作体系,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力落实“六保”任务,全区经济逐季好转、稳步恢复,社会大局总体稳定。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2亿元,同比(下同)增长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7亿元,增长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城乡居民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7项指标达到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5%,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低于预期目标1.5和0.1个百分点。“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总体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一)聚焦疫情抓重点,联防联控有力有效。突发疫情防控应对有力。第一时间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区定点收治医院72小时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及时发现、有效处置10例新冠肺炎疫情。7名医护人员分两批驰援武汉和黄石。落实联防联控机制,全力做好社区防控、通道查控、人员核查等各项工作,研发投用相关APP 6个,提升防控智能化水平。全天候保障物资供应,筹备各类防疫物资价值1050万元。39家企业纳入市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复工复产扎实推进。2432名机关干部下沉企业和村(社区)驻点服务,创新编制《通州区复工复产五色图》,定制直达包车保障外地员工顺利返岗,2020年4月底规上企业全部复工。做好对内指导、对上协调等工作,加快产业链整体复苏。及时落实减税降费相关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超20亿元。拨付区本级扶持资金2.3亿元。常态化疫情防控积极有序。坚持预防为主,狠抓“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开展应急演练,着力抓好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防控工作。突出抓好肉类加工企业、进口冷链食品领域疫情防控。新设疾控分中心5家,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5个。统筹做好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和冬春季流感防控等工作,有效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二)聚焦转型提能级,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全力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工业应税销售1200亿元,增长2.2%,其中,规上工业应税销售825亿元,增长9%。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产值分别增长6.2%和5%。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三大产业项目占新签约项目比重超过50%,三大产业产值增长15.4%。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实施市级以上智能化技改项目21个。新增省市级智能车间7个、“首台套”[1]7个、企业技术中心5家。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建成国家、省级绿色工厂各1家。推进企业规模化发展,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8家,新增20亿元和50亿元销售企业各1家。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增两化融合贯标企业5家,星级“上云”[2]企业21家。四方科技、海星电子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服务业蓄力向好。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74.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5.5%。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45家,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634.9亿元,增长25.2%。集聚发展取得成效,顺丰智慧电商物流园、京东物流全球航空货运枢纽加快建设,家纺城电子商务产业园在市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中排名第三,江海圆梦谷获评四星级科技服务类主题楼宇。新培育市级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1家、平台经济重点企业2家。大力支持线上经济,直播电商蓬勃发展,获评省电子商务示范县。有序发展“地摊经济”“夜经济”,南山湖商圈成为通州人气商圈。旅游业稳步复苏,承办“苏韵乡情”休闲农业旅游(南通)专场活动,新增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实现旅游总收入62.3亿元。农业经济稳步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2.9万亩。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5.3%。粮食总产50.4万吨,增产0.9%。新(续)建规模农业项目168个,申报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9.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4.7万亩。全力恢复生猪生产,新改(扩)建2000头以上规模猪场5家。推进“互联网+农业”新业态,新建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12个。建筑业高效发展。完成施工总产值2050亿元,增长6.6%。完成税收15.5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量的16.1%。南通四建、通州建总连续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南通新华、通州二建等9家企业入围“江苏建筑业百强企业”综合实力类50强。创成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区。

(三)聚焦项目强攻坚,发展支撑持续增强。项目招引取得成效。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成功举办苏南产业对接会、上海招商推介会,新签约亿元及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20个,其中,10亿元及1亿美元以上项目31个。百亿级项目恒科四期成功签约。产业项目加快推进。36个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恒科三期、深南三期等18个省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深南电路二期、展华电子等69个项目竣工投产。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6个,其中,工业项目63个,完成投资64.4亿元;服务业项目13个,完成投资1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3.5%,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达19%。要素资源有效保障。供应各类建设用地9037亩,其中,工业用地5093亩。盘活项目用地5467亩。深化金融服务,制造业贷款增幅全市第一。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投放“江海贷”7230万元、“技改贷”7120万元。设立区属转贷服务公司,转贷金额4.4亿元。成立融资担保公司,在保余额14.5亿元。企业上市顺利推进,新增入轨企业4家,报会企业1家。14个政府债券项目获批发行额度12亿元。产业平台能级提升。国家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园正式开园,半导体光电产业园签约落户,南通高新区成功入选2020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国家级园区。川姜镇家纺画稿交易会创新采用“线上”直播模式,加速中通快递苏中转运中心落地进程,获评省高端纺织产业集群“两业融合”[3]试点。石港科技产业园积极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智能装备、高端纺织服装等产业加速集聚。平潮镇统筹推进枢纽建设和片区开发,滨江高铁新城初具规模。恒力(南通)产业园总投资达600亿元,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四)聚焦创新激活力,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坚持自主创新提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5%。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2家,总数317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8.2亿元。新认定市级科创型企业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新增省院士工作站1家,江海储能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新认定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2个,其中,沪通科技合作项目14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3.98件。3家企业获省市质量奖,江海电容器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海星电子获首批“江苏精品”认证,沃太能源获评省知识产权战推项目。我区获评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力促创新载体提标。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省级验收,南通高新区专业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加强科技载体运营管理,完善江海智汇园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创新载体运行质量和效益。南通高新区“双创”工作获省政府表彰。加快创新要素提质。深化人才强区战略,入选省“双创计划”9个、市“江海英才计划”25个,引进高层次人才71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8万人。加大科技奖补扶持力度,下达高企奖励资金470万元,发放市区两级产学研补助969万元。深化科技金融合作,“苏科贷”累计放贷1.1亿元。发起设立主导型子基金和市场化子基金各3支,规模分别为28亿元和14亿元。

(五)聚焦改革优环境,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激发改革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序推进“一件事”改革落地,开通“一件事”主题专窗40个。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国有粮食系统整体改制。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等领域120余项行政处罚权向基层延伸。赋权南通高新区市级审批事项11项。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运行改革任务。完成集体土地征地程序改革。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担保贷款和“政经分离”改革试点。“整村授信”实现全覆盖。畅通经济循环。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畅通政府、部门、居民“三方关系”,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出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跨境电商和稳外贸等扶持政策,完成进出口总额262亿元,增长6.7%。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6亿美元,完成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1.9亿美元。坚持“三个全方位”,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步伐,48个项目来自苏州、上海。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发放消费券等34项举措拉动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步回升。优化营商环境。出台区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工作制度。开展“服务暖千企”“百人进万企”特色活动,强化“一对一”为企服务。细化《2020年通州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对工业应税销售净增10亿元以上企业进行政策激励。发挥“一站式”集成服务窗口作用,1522家企业实现开办全流程“半日办结”。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部署政务服务事项2248个,办件17107条。落实电、气价格优惠政策,为企业减负1.3亿元。实施“双随机、一公开”[4]监管,推行柔性执法,建立失信主体容错纠错机制,为激发和保护市场主体活力营造了良好环境。新登记市场主体40539户,其中,企业6681户,分别增长167.6%和47%。

(六)聚焦城乡促协调,美丽通州加快建设。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启动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划定城市核心发展区开发边界。金沙湾新区征迁全面启动,规划设计系统推进,金沙湾大桥开工建设。高新区环境提升片区路网工程快速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实施22条市政路网工程,师范桥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扬尘整治“654”等行动成效显著,区级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置中心投入运营。“绿满通州”有力推进,完成绿化总面积9.4万平方米。加快“气化通州”工程,铺设燃气管道60公里。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工作通过国省大考。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稳步推进镇村布局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安置房布局专项规划修编,建成安置房134万平方米,交付安置52.6万平方米。3个强村加油站加快推进,经济薄弱村集体年收入均超50万元。农村户厕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完成改厕任务4.1万座。开展“活水”行动,疏浚河道120条(段)140.4公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完成,石港镇睹史院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唯一。刘桥镇通过国家卫生镇验收。创建美丽宜居乡村103个。交通优势日益凸显。沪苏通铁路建成运营,南通新机场选址获批,平海公路快速化改造、通洋高速西亭互通连接线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号、2号线一期工程(通州段)双线贯通。绕城高速通州段、江海大道东延等重点工程启动建设。实施县道大中修16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6公里、农桥27座,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0公里。更新新能源公交车35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长江大保护不断深入,长江经济带审计反馈问题、高坝竖河黑臭水体污染问题等全部整改完成。长江退捕禁捕工作全市领先。扎实推进环境治理,实施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31项、大气治理项目58项。推进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累计发证登记3962家。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61家。推进化工行业安全环保专项整治,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8家。环境质量持续向好,12个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Ⅲ类比例100%,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下降8.8%;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85%。新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9个,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七)聚焦小康促共享,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保障提质扩面。实施全面小康短板攻坚,持续推进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达54500元和27640元,分别增长4.5%和6.9%。10件民生实事票决项目如期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00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909万元,创业带动就业758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5%。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99.6万人,参保率98%。夯实养老服务事业基础,新增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站75家。推进医养结合,建成社区护理站2家。稳步推进安居工程,完成棚户区改造3908套。落实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惠及14683人。6049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实现稳定脱贫。强化兜底保障,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发放各类救助资金和补贴2.5亿元。对口扶贫协作深入开展。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新建改建扩建学校7所,运盐河学校建成启用。新增教师279名、市级“四有”好教师建设团队3个。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本一上线率65%。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区级公立医院金沙湾医学综合体开工,区人民医院成为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家卫生院新址启用。平潮中心卫生院创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成省级甲等。公开招聘卫技人员58名,委培农村医学生66名。完成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18.1万人、23价肺炎疫苗免费接种3.1万人份。丰富文化惠民活动,打造“文旅南通州”“文广旅电视云平台”等11种数字公共文化产品。融媒体中心通过省级验收。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高标准建成10片嵌入式市民健身球场。阶段性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社会治理持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健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区镇两级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成运行。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信访矛盾化解百日攻坚成效明显。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建成区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标准体系。圆满完成“七五”普法终期验收评估工作。加大应急管理投入,农村应急广播实现全覆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力。启动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三年行动,开展“四三三工程”旋风行动[5],全力做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6]顺利收官,全区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公众安全感保持全省前列,上榜“2020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位列全国第二。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和逆全球化双重冲击,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实体经济面临诸多困难,产业结构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重大项目支撑力度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旧动能转换还需加快;资源环境约束更加趋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建设长三角北翼“产业腹地、创新智谷、城市绿洲、幸福家园”发展定位,不断把“强富美高”新通州建设推向前进。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7%以上;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增长6%以上;

3.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7%以上;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7%以上;

5.进出口总额 增长5%左右;

6.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与经济增长同步;

7.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3%以内;

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 2.5%以上;

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10.主要污染物排放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着力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产业强区,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做特先进制造业。坚定不移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产业联盟为纽带,以产业基金为依托,瞄准集成电路、5G商用上下游领域,加强产业链招商,推动国家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园高起点起步。积极对接长三角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打造智能电网装备、工业自动化及仪器仪表智能化、高效节能环保装备、冷链物流仓储装备产业集群。围绕汽车动力总成、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借力广汽软银智行基金,集聚优质项目,争创国家火炬南通高新区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大力推广工业互联网应用,加快“5G+工业互联网”赋能高端家纺等传统支柱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支持本地骨干企业加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壮大新兴产业,以新机场建设为带动,空港产业园为依托,培育打造航空零部件产业基地。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应税销售10亿级企业达20家,50亿、百亿级实现新突破,确保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家,报会企业2家。全年规上工业应税销售增幅不低于10%。培育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力争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做优现代服务业。实施企业培育工程,新增应税销售超50亿元企业1家,确保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50家,服务业应税销售增长20%以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培育形成“智能制造+增值服务”功能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新态势。积极培育“文体康养”新消费为代表的服务业新业态,加快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提升集聚发展效应,加快全区6家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实现各类信息资源整合,扩大区域辐射力,推动楼宇做精品牌、做强特色。做实现代农业。新建高标准农田2.6万亩、提标0.5万亩。稳定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保障能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50%以上村建设新型合作农场。建设万顷良田种植基地,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新建千万元农业项目20个。实施品牌农业,推进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增“两品一标”[7]6个。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建成智慧农业大数据云平台,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做强现代建筑业。发挥区建筑业发展扶持基金作用,引导建筑企业融入双循环,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实现施工总产值2150亿元。建设精品工程,争创“鲁班奖”2项。深化与央企、国企高层次合作,加快向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高架道路等高附加值工程领域拓展。

(二)坚持质效优化,提振经济发展动能。聚力招商引资。统筹招商资源,优化招商力量,拓展招商路径,狠抓多元招商,突出主力平台作用,放大“一区多园”优势,聚焦“一主一新一智”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坚持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强链”相结合,新注册重大项目25个以上,百亿级项目有新突破。深化“飞地”项目管理,优化财政收益共享等考核激励措施,实现区内项目有序转移。扩大有效投入。支持企业扩大产能,鼓励企业推进关键环节、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智能化改造和升级换代,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智能制造环节加快智能车间建设,实施千万元技改项目100个、建成省市级智能车间5个。积极对上衔接,力争更多的交通、城建等工程获得上级规划保障和资金支持。狠抓项目建设。实施亿元以上产业项目75个,重大项目不少于25个。完善项目落地决策推进机制,整合部门力量,围绕开工、竣工、达产等环节,推动恒科四期等重特大项目开工建设,深南三期、中民筑友等项目竣工转化,项目转化达产率超50%。加快鑫洲等都市工业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盘活项目存量建设用地超5000亩。强化平台打造。高新区深入推进“一区多园”,充分发挥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勇当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开路先锋。川姜镇策应江苏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深化产城融合和区域协同发展。石港镇以打造省级开发园区为目标,依托现有制造业基础,壮大智能装备产业,培育大健康产业。二甲镇积极服务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高起点谋划建设产城融合的临空产业区。平潮镇加快滨江高铁新城建设,打造沪通协同发展前沿门户。五接镇发挥沪通铁路交通枢纽资源集聚优势,打造融入苏南、对接上海桥头堡。

(三)坚持科技引领,打造创新驱动引擎。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培育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市级科创企业5家,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个。强化企业品牌意识,推进一企一标,实现1000家企业商标“零”的突破。深入推进质量强区战略,争创省市质量奖各1家、省质量信用企业l家,培育“江苏精品”1个。制订专利创造发展规划,推动专利工作量质并举。优化创新载体平台。发挥南通高新区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汽车轻量化研究院、储能研究院筹建,启动国家电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扩建。提升现代建筑、纺织丝绸、船舶海工三大产业研究院运营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快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运营模式创新,着力提高创新载体运营效益,争创国家级孵化器1家。加快创新要素集聚。组织科技镇长团开展“月月有、家家到”招才引智系列活动,扩大“通州高洽会”品牌影响力,精准实施区“510英才计划”和通籍人才归雁计划,集聚创新创业人才80名。关注高技能人才培养,深化产业工人队伍改革,推进“新时代通州工匠”培育行动,新增高技能人才1500名。加大科技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指导企业用好、用足“苏科贷”“科创贷”等科技金融扶持资金,科技贷款余额超12亿元。

(四)坚持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深化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减证便民行动,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审批、证明事项等领域广泛推行承诺制,提高核准审批效率。开展“一照多址”改革,进一步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限制。加强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平台应用,实现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全覆盖服务新模式。做强做优国有资本,推进水务、环卫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组建供销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参与经济发展双循环,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共享,引导企业赴境外开展国际经贸合作。落实“稳外资、促发展”若干意见补充办法,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抓牢“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机遇,主动承接上海、苏南产业溢出效应,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加强长三角产业链协作配套。优化营商环境。规范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运行,加快推广线上“一网通办”。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智能化,加快“e路阳光”综合监管平台上线运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着力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减少微观活动干预,深入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治理,确保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开展暖企惠企特色活动,定期举办企业家沙龙,组织企业家培训,广泛弘扬“坚苦自立、创新致远”通州企业家精神,加大调研走访和“一对一”为企服务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五)坚持城乡融合,加快建设美丽通州。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加快金沙湾先行区开发,加强功能配套,打造公园城市样板。畅通城区水系,实施城区积水点改造、东三总沟综合整治等水环境治理项目,提升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城市公园,新增绿化面积2000亩,提升城市“绿肺”量与城市形象。适时启动运盐河周边综合整治等城市双修项目,着力补短板、强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争创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建设长效管理。着力打造交通枢纽。突出抓好江海大道东延、S226、通扬线航道整治等重点工程,配合省市重大交通建设工程落地,做好绕城高速通州段、G40沪陕高速(平潮至广陵段)扩建、北沿江高铁等工程服务保障工作,打造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着力畅通区内路网,新建(改造)新金路、文昌路、希望大桥、扬子大桥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和桥梁建设,畅通城市内循环。调整优化公交线路,实施胜利桥停车场改造工程和石港公交停回车场扩建工程,加快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出行环境,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15公里,新(改)建农桥29座,推进县乡道桥梁加固维修工程和积水路段改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示范引领,培育乡村振兴市级示范村10个、先进村13个。实施被撤并乡镇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坚持保护优先,扎实推进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实施建设用地复垦3000亩,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1500亩。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六个一”特色亮点工程。新(改)建污水管网20公里。推进卫生镇创建,力争创成2个国家级卫生镇,实现省级卫生镇全覆盖。疏浚农村河道111公里。持续做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健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建成特色田园乡村3个、美丽宜居乡村43个。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建立完善生态红线管控制度。持续开展河道“两违三乱”整治和“三清”行动,加大水系连通治理力度。推进勇敢大桥、川港北桥断面攻坚达标,市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百分百。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333”行动。加快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推进长江岸线综合整治,确保问题不反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定量化”减排。开展重点行业VOCs无组织排放、废气收集以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等执法检查,切实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管控。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保持“一降一升”。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污染地块违法违规再开发利用行为。推进“散乱污”综合整治,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组织“小化工”违法违规行为大排查,强力整治不留后患。

(六)坚持民生共享,建设幸福安康家园。强化社会保障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帮扶政策、财政投入总体稳定。扎实推进民生实事项目,稳健实施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实施就业困难援助机制,新增就业创业1.2万人。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化医疗救助制度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城乡居民多层次基本医疗保障需求。实施“互联网+智慧养老”扩面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贯彻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法,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落实商品住房“双控”政策,促进商品住房市场健康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启动4所学校建设,对全区中小学校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及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开展智慧校园创建,力争全区80%的中小学校通过智慧校园验收。积极应对新高考方案,确保高考成绩全市前列。实施师资创优工程,完善教师培训体制,依托名师工作室、乡村教师培育站等平台,造就一批新时代“四有”教师队伍。关注公共卫生安全,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细化落实“人物同防”各项举措,加快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有序开展高风险人群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加快金沙湾医学综合体建设,启动西亭卫生院改造,引培医卫人才80名。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逐步建立分级诊疗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修缮开放张謇故居、张氏宗祠、张公祠,建成主城区“24小时城市书房”,办好“欢乐江海行”“江海民俗文化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反渗透反间谍斗争,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和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构建社会治理共治工作格局。加快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建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开展“八五”普法,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开展平安法治镇村创建。健全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完善应急处置体制机制,提高各类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深化“食安通州”联创区建设,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全程可追溯机制。规范药品经营秩序,强化医疗器械分类分级监管。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高起点、高标准切入“三年大灶”[8],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和重点区域专项治理,确保全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南通市通州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有关词语释义

1.首台套:装备制造企业首次研制并经试用达到设计要求的重大创新产品,产品至少在基本原理、技术路线、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等某一方面有创新,并在产品功能和性能指标上实现突破,具有相关自主知识产权,包括单机装备、成套装备、关键核心部件等。

2.上云:企业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管理、业务等方面应用,并通过互联网与云计算手段连接社会化资源、共享服务及能力的过程。

3.两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4.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5.“四三三工程”旋风行动:通过督促企业开展“大体检大诊断大整改大闭环”主体责任四大活动,帮助企业查问题、找症结。制定印发《企业台账标准化建设指导手册》,解答企业台帐建设“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难题。持续强化执法措施,加密执法检查频次,强化对监管执法人员专业培训力度,组织开展全区安全生产监管人员“三知”培训班,促使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对安全生产工作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全面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

6.一年小灶:指国务院对江苏省开展为期一年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7.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8.三年大灶:指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三年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