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半年工作打算的报告
来源: 通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1-08-04 09:36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建设硬核区、跑赢新赛程”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民生保障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1-6月,预计(下同)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同)增长17%左右;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7亿元,增长3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

(一)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40.1亿元,增长41.4%;规上工业应税销售499.8亿元,增长46%。“一主一新一智”产业初具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48%左右。高端纺织实现全链条升级,产值突破148亿元。实施大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月度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6家。智能制造稳步推进。新改建5G基站450个,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2家。获评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现代服务业稳步增长。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355亿元,增长26.2%。月度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4家。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加快发展。获评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0%。商品房销售超10000套、面积近130万㎡。实现旅游收入38亿元。农业经济高效发展。智慧农业大数据云平台启动建设。夏粮总产量18万吨。新增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9个,绿优产品占比达49.5%。积极发展智能农机装备,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生猪产能恢复有力。建筑业加快攀升。新增建筑企业166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90.5亿元,增长14%。

(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发展支撑全面夯实。项目招引量质齐升。持续深化“大项目突破年”活动,打好以商引商、资本招商、驻点招商、云招商 “组合拳”,新签约亿元及千万美元以上项目60个,其中,10亿元及1亿美元以上项目25个。重大项目积极推进。省市级重大项目10个,完成投资额56.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5.1%。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4个,其中,制造业项目47个。每季组织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实行重特大项目全口径管理,恒力三期30万㎡厂房竣工,中科仪、联东U谷等项目加快推进,弗洛达、深南三期等项目竣工投产。要素保障坚强有力。供应各类建设用地1255亩,其中,工业用地485亩。盘活项目用地3025亩。持续投放“苏科贷”“江海贷”“技改贷”,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42亿元。平台功能持续提升。南通高新区加快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等区中园建设,全省排名上升到第13位。川姜镇微供市场交易额超50亿元,获国家专利权评价报告预审试点,全国唯一。石港科技产业园加大“一主一新”产业引育,融合推进“双招双引”与产学研合作。平潮镇加快江海股份总部、海星现代电子产业园等优质项目集聚,高铁新城建设进程加快。

(三)创新驱动深入实施,新兴动能加快积蓄。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召开创新发展大会。出台《通州区推动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南通高新区获省表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地方”。创新主体能力提升。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7.4亿元,增长43.9%,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2.1%。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3.03件。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54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0亿元,全市第一。鼓励企业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南通山口精工与清华大学共建特微型轴承科技研发中心。四方冷链获市长质量奖,江海电容器通过“江苏精品”认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7亿元,融资金额全市第一。获批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填补苏中空白。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深化人才强区战略,出台综合性人才政策。新入选市“江海英才计划”14个,新引进高层次人才49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9002人、高技能人才452人。

(四)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持续迸发。重点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放大“3550”改革成效。推进“一件事”改革。多维度落实简政放权,完成高新区精准赋权。深化农村改革,出台《通州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暂行办法》,开展“政经分离”改革试点,加快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工作,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和资产。开放合作成效显著。修订完善稳外贸增长和跨境电商政策,外贸进出口总额、外经外包实现增长,实际利用外资8286万美元。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深化对接服务上海,新签约亿元以上沪籍项目7个,总投资43亿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展“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系列活动,纾解企业困难、助力企业发展。推进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政务服务一张网高效运行,实行“一站式”服务。积极落实惠企减免政策,拨付资金2.6亿元。“政企银”合作金融产品放贷近5亿元。

(五)城乡发展统筹推进,宜居家园展现新貌。城市品质稳步提升。加快金沙湾先行区规划建设。江海大道东延、绕城高速、金沙湾大桥等交通项目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有序实施。完成景观绿化面积12万㎡。推进市政道路及桥梁养护,维修隐患桥梁30座,疏通雨水管道180公里。加强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持续开展扬尘整治“654”专项行动,推进餐饮油烟污染、户外广告等专项治理,市容秩序持续改善。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启动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开工建设项目126个,开工率50.8%。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县乡道大修及危桥改造稳步推进。扎实推进强村加油站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完成疏浚土方量80万立方、农村散户生活污水治理6166户,农村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项目651项,PM2.5浓度30.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8.4%。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率、达标率均为100%。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成效显著。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6家。2家企业纳入省级“绿色工厂”培育计划。扎实推进沿江生态景观带“示范段”“堤顶路”建设。建成绿美村庄2个。

(六)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普惠共享效果显著。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36元,增长14.3%。年度10件民生实事项目有序推进。新增城镇就业57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4%。推动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8.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5.3万人。新增被征地保障人员2024人。新改造棚户区2688套。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成效明显,发放各类救助金1.16亿元。“互联网+智慧养老”项目提质扩面。退役军人安置就业、优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口支援合作有力拓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增公办幼儿园4所。6个小学教育集团、5个初中教育集团、2个高中教育联盟共研共享、共赢共进。创成全国家校共育示范区。全力推进金沙湾医学综合体建设。新冠病毒疫苗接种43.9万人81.5万剂次。开展“百年百艺”系列活动,《春廉》等优秀原创文艺作品登上省市舞台。张謇史迹保护系列工程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有力有效。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深化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区域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方位推动“雪亮技防工程”建设落地,获评省升级版技防城建设示范单位。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动“法律十进”。高标准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组织川姜地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利剑行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全区安全形势平稳向好。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与结构转型阵痛叠加,实体经济依然面临较多困难,经济稳定增长支撑还不够强;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制约仍有待突破,创新能力亟需增强,新动能还未成为“强引擎”;民生领域薄弱环节仍然明显,等等。对此,我们将坚定发展信心,树立底线思维,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下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工作措施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起始之年,做好今年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站在阔步迈向现代化的新起点上,我区既面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难得机遇,也面临外部风险挑战增多、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的严峻考验。下半年,我们将紧扣 “强富美高”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三个全方位” 工作思路,深化“1+4”工作体系,着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好步,努力在“两争一前列”实践中扛起通州担当。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经济高质增长为目标,加速产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先进制造业攀升。建成高质量发展大数据平台,盘活低效工业用地5000亩。“一主一新一智”产值占比35%以上。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百家,建成百亿级企业1家。规上工业应税销售超1000亿元。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新增省市级智能车间8个、“首台套”7个。新增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5家以上,省星级“上云”企业25家。加大5G应用推广,新改建5G基站841个。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全年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50家。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650亿元,增长25%。争创市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工业设计中心各3家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推动全域旅游,力争洲际梦幻岛年底开园,维景国际创成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途居房车露营地创成国家3A景区,实现旅游收入76亿元。推动特色农业壮大。新建高标准农田2.6万亩、提标0.5万亩。新增示范家庭农场15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绿优农产品占比62%,新增“两品一标”6个。建成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长江禁渔工作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推动现代建筑业增值。积极推行数字建造,加快发展装配式建造。施工总产值超2000亿元。争创“鲁班奖”2项。

(二)以项目攻坚突破为重点,力促载体高质量建设。高位推动招商引资。聚焦“一主一新一智”产业,精心组织重点招商活动。集中资源、集中精力攻坚一批“航母”型重特大项目、“旗舰”型行业龙头项目和“潜艇”型科创类项目。全年新注册重大项目25个以上,力争百亿级项目有新突破。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全年实施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4个,其中重大项目14个。强化协调服务和过程控制,实行挂图作战、领导挂钩、专班推进等机制,推动恒力三期快建设、快投产,力促川崎机器人、深南三期等项目竣工转化。着力提升平台能级。南通高新区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确保全国、全省排名稳中有进,力争年内通过国家火炬南通高新区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认定。川姜镇深化与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协同发展,完成市场采购贸易成交额6000万美元。石港科技产业园用好标龙蓝色智谷等载体,对标省级园区标准推进产业集聚。平潮镇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全力推动高铁新城14平方公里核心板块建设。

(三)以动能要素集聚为核心,推动创新纵深式发展。壮大创新主体。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35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5%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4件。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个。争创市级以上质量奖1家,力争国家级质量奖(提名奖)有突破。实施“一企一标”商标品牌发展战略,1000家企业注册商标实现零的突破。提升载体能级。推进汽车轻量化、储能、IC设计等平台建设。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强化要素支持。落实人才新政,精准实施“510英才计划”“通籍人才归雁计划”,新增创新创业人才80名。培育新时代“通州工匠”,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500名。提高科技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企业上市,新增IPO报会企业3家。

(四)以改革持续深化为动力,提高经济双循环水平。聚力推进重点改革。巩固“不见面审批(服务)”成果,提升“一网通办”应用水平。优化政务服务事项审批流程。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有序实施“拿地即开工”“施工许可一证办理”和“豁免审图”。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推进“政经分离”改革试点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加快拓展开放领域。融入双循环格局,培育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跨境电商业务,完成跨境电商出口额1亿元。抓牢“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机遇,深入对接上海、苏南地区,做好产业承接、资源利用、平台共享,全年新增亿元以上沪通合作产业项目10个。全面加强东西部协作,助力镇巴县振兴发展。切实打造更优环境。高标准落实减税降费。扩大企业政策受惠面,“江海贷”“技改贷”“应急转贷”全年放贷超8亿元。落实新型监管机制,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弘扬“坚苦自立、创新致远”通州企业家精神,开展暖企惠企特色活动,营商便利度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五)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抓手,打造新型城镇化样板。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全年新开工高品质商品住房20000套、安置房22125套,筹集各类人才公寓130套。完成新金西路等市政路网建设和银河路北侧小游园、金富路绿化等工程。开展主要街道路网破损、公共照明、园林绿化等整治。深化城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确保主次干道污水管网全覆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新建城区固废中转站1座。推进扬尘、餐饮油烟、渣土管控等专项治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优化交通枢纽建设。推进226省道通州段、江海大道东延快速化、G40高速扩建等工程,力争金沙湾大桥年底通车。围绕南通新机场选址,加强交通路网、设施等方面衔接,形成相互畅通、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10个、先进村13个。力促3个强村加油站开工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7个,新(改)建污水管网20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15公里。健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美丽宜居乡村50个。提升绿色发展内涵。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5%,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及以上比例86.7%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以上。强化危险废物日常监管。持续推进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新增“绿色工厂”2家。完成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年度任务。

(六)以社会保障改善为根本,提升人民幸福感指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办好民生实事,促进富民增收。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000人。加快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为基础,商业保险、慈善救助、互助医疗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行退役军人“一站式”服务,实现军转干部、士兵安置率100%,实现退役军人充分就业。守牢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兜底救助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新建中小学校4所。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成率达80%。推动“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年新招聘教师241名。促进民生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年新招聘医学人才78名。推动金沙湾医学综合体建设。实现省级卫生镇全覆盖。全力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18岁以上常住人口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覆盖率达80%以上。推进“一老一少”健康管理,全面完成老年友善型医疗机构建设任务。建设区智慧文旅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持续办好“古沙读书节”“江海民俗文化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打造现代化治理格局。严格落实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综治平安责任制,推进“网格+”融合机制,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推动“八五”普法规划实施,推进“一镇一品”法治品牌创建。完善“双向融合、六方联动、多元共治”调解机制。推进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设,织密智能感知网络。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标准实施“三年大灶”,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和重点区域专项治理,提高食品、药品、工业产品质量和特种设备专业化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