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半年工作打算的报告
来源: 通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0-08-02 09:24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答好南通“发展四问”为精神内因,积极应对全球疫情冲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积极支持全面复工复产复市,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1-6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1.1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4%;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37元。

(一)重点产业有效支撑,经济基本盘趋稳回暖。工业经济逐步回升。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73.6亿元,规上工业应税销售降幅逐月收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产业产值增长9.8%。高端纺织、新材料产业加快向产业中高端迈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7.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27.2%。丽智电子、蓝丝羽家纺获评省级智能车间。博沃汽车电子、圣夫岛家纺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新增“上云”企业200家。服务业经济难中有进。房地产业拉动有力,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285.2亿元,增长18.3%,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7.8%。6家省、市级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405亿元,南通家纺城获批市首家省级两业融合产业集群试点。为生活性服务业科学纾困,实施消费券发放等34项拉动消费举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持续收窄。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1.7万亩。夏粮总产18万吨。米油粮、猪肉、蔬菜等主副食品供给稳定。推进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筑业量质齐升。完成施工产值607.4亿元,增长2%。南通四建、通州建总等9家企业入围“2019年度江苏省建筑业百强企业”。

(二)有效投入持续扩大,平台承载力不断增强。项目招引取得成效。新签约亿元及千万美元以上项目69个,其中10亿元及1亿美元以上重大项目19个。新注册亿元及千万美元以上项目38个,总投资116亿元。项目建设量质并举。11个项目列入省、市级重大项目,京东物流全球航空货运枢纽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1个,计划总投资167.7亿元。“新基建”加快推进,新(改)建5G基站311个,沪苏通铁路、锡通高速等重点路线实现5G网络全覆盖。要素保障不断加强。供应成交各类建设用地3434亩,争取点供土地2495亩,盘活存量用地1855亩。强化金融支撑,制造业贷款余额145.8亿元。推广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绿色通道”,助企融资18.6亿元。“技改贷”“苏科贷”共计放贷1.3亿元。

(三)创新改革步伐坚定,发展新动能加快积蓄。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7.7亿元,增长8%。南通高新区推动“双创”工作获省政府办公厅发文表彰。沃太能源获评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项目。华存电子申报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深化产学研精度合作。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进入省“双创计划”答辩环节项目15个,入选市“江海英才计划”项目25个,新增专业技术人才5474人。综合改革持续深入。深化“放管服”改革,赋权南通高新区市级审批事项11项。推进“一件事”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企改革成效。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担保贷款和“政经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对外开放迎难而上。政策利好密集释放,创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和跨境电商扶持政策,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2.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获评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场活力不断释放。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不见面”“非接触”线上政务服务,开展无照及异地经营专项整治,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免减缓返”政策高效落地,退付已征社保经费5374万元,减免各类房租、电费8772万元,发放稳岗返还补贴1552万元,兑现企业扶持资金超9000万元。主动为企业纾困解难,开展“百人万企”调研、“服务暖千企、携手促发展”等活动,18家民营企业获评市“优秀民企”。

(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启动国土空间规划分区规划编制,初步划定城市核心发展区开发边界。高新区环境提升、师范桥及周边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推进“绿满通州”工程,实施苗木移植绿化施工6.4万平方米。实施“治八乱”“五强化”行动,规范市容秩序。乡村振兴有力推进。推进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及实用性村庄规划修编。全域开展“三清四整”村庄清洁行动,大力实施“两成示范、村村整治”工程,改建农村户厕超1万座,疏浚河道土方量100万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开展“点对点”挂钩服务,搭建助农惠农直播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开辟崭新“线上通道”。交通优势日益凸显。沪苏通铁路正式通车,北沿江高铁、G40高速扩建、江海大道东延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区域交通枢纽优势加速形成。扎实开展交通民生工程,推进“四好”农路示范镇创建,实施150公里乡村道路安全防护提升工程。生态环境持续优化。PM2.5浓度下降9.6%,空气优良天数比例(AQI)79.1%,12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稳定。污染防治攻坚有力推进,开展新一轮“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推进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关闭、转产化工生产企业5家。落实长江大保护突出问题整改。

(五)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脱贫攻坚取得实效。精准扶贫有效开展,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购买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商业保险,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强村加油站项目加快推进。城镇新增就业525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6%。民生领域保障有力。落实为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持续提高。实行医保减半征收政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98.2万人。各类救助保障及时到位,发放社会救助金超亿元。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实事项目有序推进,自然灾害民生保险项目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运盐河学校等教育重点工程加快建设,5所学校通过市新优质学校验收。中创区医学中心综合医院建设正式启动,区公立医院建设序时推进。文广旅云平台和应急广播体系加速建设。新增13所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常态化开展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纵深推进“扫黑除恶”,落实中央“六清”要求。创新公共法律服务掌上平台,完善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信访矛盾化解“百日攻坚”行动取得成效。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和化工、油气管道等重点行业监管,全区安全形势稳定。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我们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趋稳向好。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受全球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剧增,经济增长不及预期,提振潜在增长水平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产业项目体量偏小、数量偏少,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中小微企业运行困难凸显,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就业压力显著加大,民生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我们将在下半年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和解决。

二、下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工作措施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南通经济总量迈上万亿级新台阶的突破之年。我区既面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机遇,也面临疫情冲击下经济逆全球化的挑战。下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区委工作部署,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加快“产业腹地、创新智谷、城市绿洲、幸福家园”建设,抓住提振经济、改善民生的核心关切,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直面挑战,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规划引领。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聚焦重点载体、行业和企业,谋划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做强先进制造业。以行业龙头为引领,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施大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企业深耕主业,新增规上企业100家、应税销售超20亿元以上企业3家。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新增省、市级智能车间5家。支持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省、市级融合创新试点示范企业10家,创成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家。推进企业上市挂牌,新增IPO报会企业3家。做优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供应链管理、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新增规上企业45家。提升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和楼宇经济发展水平。丰富消费服务功能,促进消费增长。推动旅游品牌提档升级,力争途居房车露营地成为国家级自驾游基地。做精现代农业。推进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新建高标准农田2.1万亩,实施高标准农田提标0.5万亩;新增“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新认证绿色品牌、有机品牌各3 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紧抓“两新一重”建设机遇,加快新技术、新业态集成应用,引导和鼓励企业拓市场、提资质、创品牌。施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

(二)聚焦扩大投资,集中力量猛攻重大项目。千方百计引项目。围绕延伸产业链、培育大税源,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推进精准化、专业化、市场化招商,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35个。全力以赴推项目。锁定“大项目突破年”目标,推动总投资超700亿元的20个重大产业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达产。突出支撑性和关键性重特大项目,力促恒力三期、京东物流全球航空货运枢纽等百亿级项目加快建设,崇达半导体、安博物流等项目如期开工,四方节能、展华电子等项目竣工投产。持之以恒强平台。南通高新区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园和汽车零部件示范基地建设,加快金沙湾新区建设步伐;五接镇打造国际先进纺织新材料基地,在保护开沙岛原生态、推动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坚持科学适度开发,做优做美滨江城市客厅;南通家纺城以协同发展为导向,推动家纺产业营销模式创新和品牌培塑,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建设产城高度融合的家纺新城;石港镇推进产业项目集聚,提高经济总量贡献率;空港产业园拉长增粗空港特色产业链,稳步提升跨境电商水平;平潮镇积极发展物流、商贸等业态,完善学校、医院等功能布局,打造南通城市副中心。

(三)聚焦创新驱动,着力培育壮大发展动能。培育创新主体。多层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5家,实现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2个。拓展创新成果。大力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5件,新注册商标2000件,获评中国驰名商标1件。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新增省、市质量奖2项,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团体标准10项。营造创新氛围。实施“510英才计划”,新增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60个,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名。推动“科技+金融”服务,放大“苏科贷”激励效应。

(四)聚焦重点改革,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大力度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深化线上“一网通办”和线下“一门受理”,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确保高新区和乡镇赋权事项应放尽放。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完成镇级国企资产整合,提升国有企业信用评级。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做好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担保贷款“政经分离”改革试点工作,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新增土地流转2.6万亩。提升开发开放水平。落实对外贸易扶持政策,促进外资外贸增长。打造多样化、高效率出口通道,推进跨境电商发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和海外布局,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入对接上海、苏南地区,做好资源利用、平台共享,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事项清单,简化办事程序。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各类成本20亿元。加大金融政策支持,推行“信保贷”业务,扩大民营企业政策受惠面。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五)聚焦城乡统筹,着力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推进江海大道东延快速化、金沙湾大桥和石江公路北段改扩建;做好G40高速扩建、北沿江高铁等省市交通重点工程服务保障;加强226省道通州段、洋骑线和南通绕城高速对接服务;围绕新机场选址,加强交通路网、设施衔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333”行动、扬尘“654”专项整治等工程,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推进“智慧通州”建设,新(改)建5G基站775个。优化金沙街道产业布局,建设“都市工业园区”,引导城市建设由空间扩张向产业开发和生活品质提升。深入开展各领域文明创建活动,建设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户厕改造4.5万座,建成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7个,农村公路提档升级24公里。推进存栏5万头现代化规模生猪养殖场建设。建成美丽宜居乡村26个。开展“百企联百村”行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大涉农项目、资金、资源盘活开发力度,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销号。持续推进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3%,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及以上比例达7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强化危险废物日常监管。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六)聚焦民生福祉,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保基本民生,切实办好民生实事项目。推进富民增收工作,确保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保居民就业,落实富民创业担保贷款新政,新增城镇就业85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000人。强化社会救助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落实“阳光安置”,加快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十三五”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达标。优化教育集团和教育联盟运行机制,确保运盐河学校按时投用。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区中医院异地迁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羽毛球和省级幼儿体操、篮球特色园创建。着力稳房价,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启用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充分发挥指挥调度“一中心”、社会治理“一网格”、审批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的架构优势,加快形成智慧灵敏、扁平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通讯网络诈骗、“食药环”“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全面增强应急能力,持续优化治安环境。推进信访矛盾源头化解,实施“人民满意窗口”建设质量提升工程,确保法治政府如期建成。有效防控金融等领域重大风险,实现非法集资存量高风险机构“三降一无”。织密织牢公共安全防护网,持续开展危化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开展“百团进万企”安全生产学习宣讲,全面压降各类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