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来源: 通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02-15 15:34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新征程起步之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全区上下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推动下,紧扣“建设硬核区、跑赢新赛程”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提质增效,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0亿元,同比(下同)增长9.2%左右;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7亿元,增长15%。

(一)经济运行平稳向好,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工业经济增势喜人。工业应税销售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应税销售增长22%,总量破千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产值分别增长14%和29%。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0家。恒科新材料应税销售首破百亿。“一主一新一智”三大产业[1]产值占比突破36%,提高3个百分点。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106个,新增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市级智能车间10家、市级首台(套)5个。新增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4家、星级“上云”企业[2]16家。新增2家国家级、6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评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服务业经济水平提升。服务业应税销售增长20%。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5.6%。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完成营业收入890亿元。楼宇经济加快发展,完成应税销售30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0家。获评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5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开展“南通州·欢乐购”消费促进活动,发放促销券1000万元。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实现旅游总收入68.5亿元。获批国家五星级旅游饭店、省首批旅游休闲街区各1个。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现代农业增产增效。粮食总产41万吨,单产提高2.9%。新建高标准农田2.6万亩。绿色高质高效水稻种植面积超20万亩。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7.7%,建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新增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3家、新型合作农场15家、示范合作社22家。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57.7%。建筑业持续发力。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海外市场,加速向绿色智能和轨道交通领域转型,完成施工总产值2190亿元,增长8%;完成税收19亿元,增长22.8%。新增一级建筑资质企业5家。新增“鲁班奖”3项,累计62项,总数全国领先。

(二)项目建设稳中有进,要素保障不断增强

招商引资扎实开展。深化资本招商及特色园区招商,新签约亿元及千万美元以上项目88个,其中10亿元及1亿美元以上重大项目33个。优化招商引资结构,“一主一新一智”产业新签约、注册项目占比均达60%。有效投资持续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长16%,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23.5%,提高2.6个百分点。列入省市级重大项目计划1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2个,其中,制造业项目53个,完成投资51.6亿元,服务业项目9个,完成投资18.1亿元。制度化开展现场巡查和“一对一”过堂会办,推动项目建设提速,鑫泽机器人、弗洛达实业等66个项目竣工投产。土地要素供给有力。争取国土空间规划指标500亩,规划流量指标3700亩,保障项目用地5705亩。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盘活项目用地3100亩。

(三)创新体系加快形成,内生动力持续激发

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0家、市级科创企业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08家。入选省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4家、市产业创新“揭榜挂帅”[3]攻坚计划项目1个。获评省农业科技型企业1家。新增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其中省级8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70.4亿元,占比41.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69%。创新载体能级提升。南通高新区获评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地方”。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等孵化器、加速器功能提升,联港众创空间建成省级众创空间。国家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园落户重大项目4个。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通运行,月均业务量及处理能力居全国同类中心前列。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出台人才新政15条,实施“510英才计划”,举办“海归”博士通州行、清华校友“三创”大赛等活动,新引进省外创新创业人才87人,申报国家级人才27人,入选省“双创计划”8人、市“江海英才计划”项目14个。新设立驻英国、法国海外人才工作站。新增专技人才1.9万人。深化科技金融合作,“江海贷”“苏科贷”“科创贷”累计放贷1.2亿元。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授权专利42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28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8.97件,增长15.9%。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60项,合同金额超5000万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全市第一。省市级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总数全市领先,获专项资金超4000万元。1项国际标准获准发布,2项国家标准获批立项。质量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新增省长、市长质量奖各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省级质量A级实现全覆盖。

(四)改革攻坚纵深推进,循环格局加速形成

重点改革加快实施。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证照分离”改革,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管理实现全覆盖。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施工许可实际审批时间缩短至0.5-1个工作日内。“长三角一网通办”窗口具备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功能。依法赋予南通高新区行政许可及其他权力事项128项、处罚事项948项。深化三大国有集团市场化改革。完成水务一体化改革、盐业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新增土地经营权流转2万亩。试点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农地入市15亩。深入实施政经分离改革[4]试点,村(居)银行账户开设实现全覆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10亿元,增长17.3%。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7亿美元,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2亿美元。创成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1家。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借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跨江融合、接轨上海,新签约沪籍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0个,其中,重大项目7个,总投资100亿元。实施产学研沪通合作项目12项、苏南地区项目32项。持续开展东西部对口协作,全面深化产业发展、人才交流、劳务协作等领域合作。营商环境更为优化。出台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优化创新发展新政。开展“服务百企百日行动”[5]等特色活动,形成一批服务品牌。高效落实“免减缓返”政策,为企业减税降费超30亿元。新增制造业贷款34亿元,增长32%。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74.4亿元。建设“诚信通州”,累计培育省市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31家。新增私营企业超6000家,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4.5%。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获评市“优秀民营企业”10家、杰出通商2名。

(五)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能级品质持续提升

交通枢纽加快构建。江海大道东延高架主线建成通车。北沿江高铁、绕城高速、沪陕高速公路平广段扩建、南通西站互通等省市重点工程有序推进。整治通扬线通吕运河段航道,全线达到5级航道通航标准。启动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县建设,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占比76.7%。城市发展呈现新貌。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9个。金沙湾新区等重点片区开发提速,金沙湾大桥竣工。银河新区人居环境及配套设施持续优化。实施八角亭东二区、景怡花苑等4个老旧小区改造。新金西路、大庆桥改造工程竣工,碧华路改造、弘德路新建工程抓紧实施。高新区环境提升片区改造蒸汽管道1200米。城区有物业等级服务小区实现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和停放设施建设全覆盖。累计建成智慧平安小区82个。完成景观绿化面积19万平方米。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333”行动[6],开展建成区“小散乱”排水专项整治,新(改)建城镇污水管网26.3公里。推动城市气化亮化,完成燃气中压管线铺设110.7公里,改造安装路灯1660套。启动征迁项目63个,面积约220万平方米。销售商品房1.4万套,筹集人才公寓租赁房129套。建立路长制,深化社区共建,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工作顺利通过省测国测实地考核。特色城镇建设提质。平潮镇完成镇区及南部滨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南通州外国语学校等工程竣工投用,高铁站核心区形象彰显。五接镇加快优化路网布局,实施城镇精细化管理,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石港镇着力完善镇村功能,完成镇区收储地块搬迁,签约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20亿元以上项目2个,新建“众创空间”人才孵化基地,宜居宜业品质持续提升。川姜镇推动家纺园区协同发展,引进高端家纺研发设计中心项目及设计机构11家,磨框四期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交付,姜叠路等重点道路工程开工建设。乡村振兴有力推进。完成118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重点培育的10个示范村和12个先进村共计实施乡村振兴项目239个,完成投资2.8亿元。提档升级农路15公里,改造农桥15座。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试点垃圾“四分类”[7]村居152个,建成有机易腐垃圾处置中心2处。完成分散农户污水治理1.8万户,整治农村黑臭水体31条(段)。整治存有安全隐患的其他非经营用房150户。建成省市区级特色田园乡村9个,省级绿美村庄2个,区级美丽宜居乡村139个。拓宽强村富民路径,村均集体收入135万元,村村达55万元以上。开展整村授信,发放贷款2.4亿元。培育高素质农民2265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400户。

(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通州呈现新貌

环境质量持续向优。建立“乡镇治气”通州模式[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8.4%,提高5.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下降13%。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和优Ⅲ率实现“双100%”。土壤环境质量稳定。实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整改问题隐患396个。开展“绿盾”系列执法行动,办理环境违法案件51件。建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村20个。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首个。补齐绿色发展短板。实施生态修复绿化建设,新增成片造林502亩,完成低效林改造1500亩。新增、完善农田林网控制面积3.5万亩。建成区域治水先行启动片区272平方公里,活水畅流实现良好开局。建立联合河长制,实现跨界河道协同治理,打造生态河道155条(段)。疏浚河道14.9公里,新建护岸14.4公里。拆除内河非法码头48个。开展能耗“双控”,精准实施减污降碳和节能增效。整治、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9家。引导企业绿色转型,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长江大保护不断深入。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要求,严厉打击长江非法采砂行为。腾退沿江区域企业2家,面积500亩。开展沿江片区整体规划设计。加快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建成沿江堤顶路示范段5.5公里,沪苏通大桥生态公园一期初见雏形。

(七)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幸福通州绽放魅力

疫情防控稳妥有序。压实疫情防控四方责任,落实国内中高风险所在地来通返通人员健康监测1.2万余人,有效处置涉疫食品等突发事件。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04.4万剂次。建成区核酸检测基地和方舱实验室,配备核酸检测提取仪44台。采购调拨口罩81万只、防护服5.8万件。圆满完成全员核酸检测实战演练,采集检测样本94.6万份。社会保障日臻完善。10项民生实事票决项目全面完成。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77.9%。实施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398元,增长10%。发放富民创业贷款3461.4万元,职业技能人员培训850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5%。实施参保扩面,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9.8万人,参保率98.6%。长期照护保险实现参保人员全覆盖。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877.7万元。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50元。为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残疾人发放各类保障金3.4亿元。发放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金440余万元。居家养老服务扩面提标,“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人数达5.9万人,新增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2家。安居工程稳步实施,建成交付安置房1688套。保障退役军人安置就业,获评省级“百家红色精品”服务站2家、市级五星级退役军人服务站23家。新增粮食储备8000吨,粮食市场供应秩序和价格持续稳定。应急物资储备库投入使用。防御应对台风“烟花”“灿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双减工作全面推行,学生参与率99%,教师参与率95%。古沙小学、通州中专体育馆和宿舍楼开工建设,3所幼儿园竣工,2所幼儿园投用。新招聘优秀教育人才23人、教师岗位216个,补充乡村学校占比达50%。建成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12所。创成全国家校共育示范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人民医院创成省互联网医院。兴东街道等2个镇(街)建成国家卫生镇,兴仁镇等4个镇建成省卫生镇,刘桥镇建成省健康镇。创成省社区医院1家、省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2家。新招聘医务人员78名,录取农村定向医学生42名。东社镇、平潮镇完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市级示范点建设。打造“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群文精品展演”系列活动,一批原创文艺作品在全国和省市获奖。建成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张公祠等历史遗存有效保护。镇村公益性公墓提档升级。新增体育场地10万平方米,新建8片嵌入式市民健身球场。获评省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和省室外健身设施管护试点区。法治建设步伐坚实。形成区镇有指挥中心、村居有“平安前哨”的三级指挥网络。获评省升级版技防城建设示范单位。突出长效常治,巩固拓展扫黑除恶成果。全力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盗抢骗”“食药环”等违法犯罪行为。制定“八五”普法规划,深化全民普法。优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延伸区域治理基层触角。区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试点获评国家级示范项目。深化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排查整改隐患1.8万余个,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亡人数分别下降50%和45.5%。川姜地区“利剑行动”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13381个,整治群租房245家。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有力。公众安全感全市第一,位列“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第二名。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稳增长压力加大,疫情影响不确定性增多,实体经济发展困难较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未完成年度目标;高质量发展支撑后劲不足,重特大项目偏少,转化率偏低,主导产业优势尚不突出,新兴动能仍需培育壮大;社会民生保障仍有短板,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均衡,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绿色发展、安全发展还需久久为功,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2年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区委部署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创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不断优化“1+4”工作体系,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城乡融合标杆、民生幸福典范,加快建设硬核区,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通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7%以上;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增长7%以上;

3.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7%以上;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8%左右;

5.外贸进出口总额                         稳中提质;

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7.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3%以内;

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                        2.75%;

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10.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创新驱动,提升创新智谷能级

全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企培育行动计划,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准独角兽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为引领,大中小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新增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以上。着力升级创新载体。南通高新区推动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探索推进“一主一新一智”产业离岸孵化建设模式,引导纺织、建筑等传统产业向新材料和集成设计等价值链高端攀升,力争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省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排名中位次前移。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提升成果转化率和孵化成功率。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平台2家。平潮镇依托枢纽优势,高起点打造高铁商务港,加速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通州西部创新增长极。积极拓展创新成果。深化校企合作,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60项、科创项目12个,实施农业和社会发展类科技计划项目2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超55亿元。新增有效发明专利5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3件。健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主导或参与修订1项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实施品牌提升工程,争创省长、市长质量奖、“江苏精品”各1个。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发挥科技、人才新政作用,精准实施国家级人才引进计划、省“双创计划”、市“江海英才计划”、区“510英才计划”,深化与知名人才工作站合作,新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团队)80名以上。优化“产业+人才+金融”品牌,完善“拨投保贷贴”金融扶持链。加大“苏科贷”“科创贷”等科技金融扶持,确保放贷额稳定增长。建设“创新社区”,扩大人才公寓储备,探索人才“8小时外”服务新模式。

(二)壮大实体经济,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推进重点产业升级。加强重点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一主一新一智产值占比超38%。推进大企业培育,恒科新材料销售突破15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以上应税销售超10亿企业5家。建成省市级智能车间10个,新增省市级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5个以上。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广“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培育高质量产业数字化融合应用企业20家。运用大数据预测预警,引导工业企业高质高效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0家、省市级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3家。推动两业融合,培育省市级两业融合标杆企业1家,新增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和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家。创成省级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1家。提升粮食安全水平,稳住“米袋子”“菜篮子”。新建高标准农田3.2万亩。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新增“两品一标”5个,绿优农产品占比达62%以上。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新建稻麦轮作智能机械化基地3-5个。争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1家。推动建筑业做强做优,以绿色、质量、技术、品牌等优势资源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施工总产值突破2300亿元。新增资质建筑企业60家。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聚焦“招大引强”和“专精特新”,争取一批战略性、基地型、功能型、税源型项目落地,新注册重大产业项目30个以上。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实施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00个,制造业投资增长15%。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列入省市级重大项目计划15个,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0个。完善重大项目挂钩联系和专班推进机制,形成项目建设全过程指导服务“闭环”,力促沃太能源、福立旺精密零部件等项目开工建设,蒙哥马利电梯、乐尔环保等项目加快建设,中科仪、富创精密制造等项目竣工投产。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优化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整合要素资源,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坚持“亩均论英雄”,清理盘活各类存量低效用地超2500亩。强化金融服务保障。发挥基金产业孵化和项目导入功能,导入制造业项目5个以上。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新增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报会3家。发行企业债券30亿元。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扩大“江海贷”“技改贷”等政银合作覆盖面,加大支持小微信用贷力度。提升制造业贷款比重,新增制造业贷款25亿元以上。鼓励担保、转贷等中间机构扩张业务,担保额20亿元以上。完善“三张网”监测机制,加大地方金融机构监管和非法金融防范力度,严防区域性金融风险。

(三)深化改革开放,增创区域竞争优势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不见面”审批服务,规范全程网办登记模式。实施“施工许可一证办理”“豁免审图”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举措,进一步减少审批时间。实施“对标一流企业争当国企先锋”三年行动,优化运作体制机制,增强盈利能力和综合实力。持续释放农村改革发展活力,规范土地流转,开展村集体股权内部流转和有偿退出试点,探索“三权分置”路径,放大宅基地改革溢出效应。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升按病种付费基金占比。大力畅通内外循环。推动外资外贸稳中提质,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10亿元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8亿美元。培育发展软件开发、网络集成等服务外包产业,实现服务外包执行额3亿美元。提升传统产业跨境电商水平,跨境电商出口3亿元。引导纺织、服装、建筑等优势产业企业以跨国并购、联合投资等方式走出去,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健全跨江合作机制,推动与上海城市核心功能协同,探索“上海孵化、通州转化”人才招引、产业培育模式,引进上海亿元以上项目20个。深化与陕西镇巴、青海尖扎对口协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打造“万事好通”营商服务品牌。推进互联网与政务服务一体化深度融合,加快镇街为民服务中心“全科窗口”建设,实行一窗受理、分类审批、统一出件。营造开放包容的投资兴业环境,落实各级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大力培育“张謇式”企业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建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开展跨区域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急援助机制。

(四)注重品质提升,加快融合发展步伐

有效提升城市品质。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稳步推进绕城高速、北沿江高铁等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西站大道高架、G40西站互通等工程建设,配合做好通苏嘉甬如东延伸段、如通苏湖城际铁路、通常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完成江海大道东延地面辅道及配套设施建设。启动通吕运河、新江海河航道改造提升。促进城市道路微循环及公共设施配套,完成拖桥路、三姓街路等道路建设,重建锦绣桥,开工建设通州大桥、扬子江大桥。推进金沙湾新区、银河新区等片区开发,打造区域领先的生态宜居样板。完成食品新村等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加装电梯工作。实施小区物业管理提升行动,争创省市级物业管理示范小区3个。完善停车、充电等公共配套设施,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00个。做好城区绿化长效管护,实施碧华路、六号横河南侧等景观绿化工程。加强河道治理维护,巩固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开展城区垃圾分类工作,新增“三定一督”[9]小区41个。铺设燃气管线65.3公里、供水管网47.5公里。坚持稳地价、稳房价,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加快建设特色城镇。平潮镇着力培育四十里工业园区等跨江融合产业载体,加快新城老镇同步更新,打造功能完备的魅力新城。五接镇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提档升级现有功能性配套设施,推进沿江岸线“退二进三”,构建城镇、村庄、景区高度融合的空间形态。石港镇紧抓绕城高速石港互通建设契机,推动环保材料、医疗器械等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打造渔湾水乡旅游小镇,建设镇区核心商务区,促进新老镇区交相辉映。川姜镇积极构建高端家纺产业体系,推进研发、设计、制造等全链条提档升级,主动策应南通新机场建设,超前谋划临空产业布局。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千万元以上农业项目27个。新增市区两级乡村振兴培育村20个。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创成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6个。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户房前屋后、河塘沟渠等为重点,深入开展清洁行动。推进村镇水系治理,实施分散农户生活污水治理1.7万户。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公路提档升级15公里,建设农桥20座。建成省绿美村庄5个。实现美丽宜居乡村全覆盖。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拓展村集体收入增长路径,村均集体收入达到140万元、村村超60万元。持续开展“整村授信”“银村结对”等活动,切实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和小微、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新增普惠贷款60亿元以上。办好南通州首届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培训高素质职业农民2000人。

(五)坚持生态优先,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全面构筑生态优势。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细胞工程,扩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创建覆盖面。推进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突出扬尘污染控制、移动源减排和餐饮油烟治理,做好秸秆禁烧工作,落实空气质量异常预警和应急管控,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持续达标,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开展水质达标专项整治行动,确保水质达标率和优Ⅲ比例稳定实现“双100%”。新建省污水处理达标区10平方公里。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标。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地下水国、省考点规范化整治。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新增植树造林3950亩、绿化面积41万平方米。精准实施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分类施策整治,全面巩固提升。以畅流活水为抓手,疏浚等级河道74公里,新建生态河道30公里。深化危险废物三年安全专项整治。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情况“回头看”,确保“两断三清”。持续抓好化工行业专项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强化“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切实抓好能耗“双控”。推动企业节能化改造,新增绿色工厂2家。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做好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倡导节能低碳消费方式,更新新能源公交车34辆,新建公共新能源充电桩67个。深入贯彻《长江保护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长江经济带。打好长江通州段“十年禁渔”持久战。持续加强长江禁采联合管治。开展入江排污口分类整治。推进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全面完成沪苏通大桥生态公园一期建设和4座涵闸工程,江堤景观路全线贯通。

(六)坚持共建共享,提升共同富裕水平

强化社会兜底保障。推动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见效。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万人。完善就业困难援助机制。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69万人以上。落实重残重病“单人保”、就业成本抵扣、缓退渐退等低保政策,加大救助力度。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健全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推动新生育政策落地见效。完善退役军人保障体系,推动镇村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设。加强安居保障,交付安置房超5100套,完成年度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快公共服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加快高品质高中和领航职业学校建设。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启动金沙湾学校建设,古沙小学、牡丹江路幼儿园建成投用。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30名。加快金沙湾医学综合体建设,完成公共卫生中心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建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加强卫生人才引进培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成国家卫生镇2个。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挖掘用好红色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持续办好“水街19点”“欢乐江海行”等文化品牌活动,加快城市书吧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持续提升通州文旅品牌效应。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扩面提质。发挥社会治理优势。实施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围绕圈层查控、单元防控、基础管控等环节,全面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探索“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新模式,构建“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治理新格局[10]。坚持依法治区,推动“八五”普法规划实施。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促进镇街、村居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加速“苏解纷”非诉服务平台落地见效。加强精神病人、社区矫正对象等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强化人物环境同防。继续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建立人群免疫屏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多措并举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坚决守牢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完善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机制,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强化智慧化、信息化监管。全力打赢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抓实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争创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有关名词释义

1. “一主一新一智”三大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装备产业。

2. 星级“上云”企业:企业“上云”指通过高速互联网,获取云服务商提供的计算、存储、软件、数据等服务。由省工信厅制定五星、四星、三星级“上云”企业分级分类标准,定期组织开展评定。

3. “揭榜挂帅”:以科研成果兑现科研经费投入的体制,由政府组织面向全社会开放、专门征集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非周期性科研资助安排。

4. “政经分离”改革:在基层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村(居)民委员会和股份经济合作社在机构功能、人员选举、议事决策、财务核算、资产管理五个方面实行分开,分别独立开展工作。

5. “服务百企百日行动”:区四套班子领导、区相关职能部门挂钩联系全区纳税百强、销售百强工业企业,从9月初到12月底,开展专项服务行动。

6. 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333”行动:“三消除”,即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污水直排口、消除污水管网空白区;“三整治”,即整治工业企业排水、整治“小散乱”排水、整治阳台和单位庭院排水;“三提升”,即提升城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新建污水管网质量管控水平、提升污水管网检测修复和养护管理水平。

7. 垃圾“四分类”: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进行分类收集。

8. “乡镇治气”通州模式:为切实解决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不平衡问题,科学减少临近区位空气传输影响,对镇(街道)实施大气治理驻点帮扶,示范引领通州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9. “三定一督”:垃圾分类投放定时、定点、定人督导。

10. “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治理新格局:各部门、单位对照网格服务管理事项清单,合理安排部门工作事项进网格。建立专班、落实专人,主动对接网格、融入网格,强化服务保障,形成闭环管理,切实提升服务基层、服务实战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