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半年工作打算的报告
来源: 通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9-07-25 17:26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保持和谐稳定。1-6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3亿元,增长0.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49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16元,增长8.5%。总体达到预期目标。

(一)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2%,工业应税销售增长3.6%,工业用电量增长7.5%。稳步实施地标产业集群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产业产值占比32%。积极打造“智造强区”,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1.3%,恒科新材料入选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性计划,博沃汽车、凯瑞家纺等5家企业申报省级智能车间。丽智电子、蓝丝羽家纺等4家企业成功申报市级转型升级资金“互联网+”项目,江苏濠汉输变电全景立体智能防护系统获评省2019年大数据优秀产品。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服务业应税销售增长27.5%,五大行业营业收入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4%。6家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265.8亿元,增长14.9%。18个重点楼宇完成营业收入110亿元。现代农业高效发展。新(续)建规模农业项目110个,完成投资额近15亿元。13个村居开展新型合作农场建设,土地流转面积约4300亩。新增“全托管”服务组织15个,新增家庭农场12家。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增大中型拖拉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421台。全面完成秋粮收购及储备粮(稻谷)入库工作。现代建筑业提优发展。完成施工产值636.5亿元,增长5.8%。南通四建、通州建总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承包商8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8家建筑企业入选省建筑业“百强企业”。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经济韧性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取得实效。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强化领导挂钩和资源统筹,形成招商新攻势。紧扣园区“一主一新”产业定位,编制《重点园区产业招商目录》。突出精准招商、以商引商,组织系列产业推介活动,签约10亿元以上内资和1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2个,注册重大项目9个。项目建设量质并举。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6个,完成投资额36.9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53个,服务业项目3个;新竣工项目42个,其中制造业项目39个,服务业项目3个;转化达产项目46个,其中制造业项目35个,服务业项目11个。顺丰智慧电商物流、长江芯片等4个项目入选省级重大项目,26个项目入选市级“双百工程”、总数全市第一,已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8.1%。项目保障不断加强。优化项目审批流程,落实模拟审批、并联审批、代办帮办等机制,一般工业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由24个环节精简为13个环节。强化用地保障,推进“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不足”三类存量建设用地处置,盘活存量闲置土地1764亩,供应成交各类建设用地3237亩,争取点供用地指标647亩。分解落实2万亩规划流量指标,土地规划修改5月份通过省政府审批。

(三)创新改革力度加大,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创新动能有力提升。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61.3亿元,增长10%,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6.5%。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多项,备案产学研项目68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4.1件,南通高新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23个,申报省“双创计划”项目21个。金融服务能力增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39.8亿元,贷款余额1087.5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11.2%和7.5%。制造业贷款余额127.3亿元,较年初增长8%。积极筹建政府转贷基金,“通农银贷款周转资金池”有效推进,“苏科贷”放贷总额超1亿元。多措并举推动企业上市,IPO在轨运作企业9家,海星股份获得证监会发行批文。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政务+金融+公共事务”事项综合服务,推广使用“全链通”服务平台,81家企业实现通办。创新实施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开标”,设置“一站式”集成服务窗口,在全市率先设立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区。优化“简易注销”改革,完善企业退出市场机制。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打造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宅基地确权登记管理和“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难中求进。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12.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外经外包实现增长。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建立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制度,稳定企业信心及预期。组织企业参加境外重点展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深化对接服务上海,新开工亿元以上沪籍项目29个,总投资56亿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加大政策扶持,出台《通州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落实减税降费措施,社保费减收1435万元。全面启动“服务企业百日行”活动,推广应用“政企通”。强化服务效能,南通高新区获评“全省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先进地区”。

(四)城乡建设全面推进,基础环境更趋优化。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稳步推进金沙湾片区概念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形成初步方案。城区控规调整规划草案获市政府批复,进鲜港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形成中期成果。着力完善片区环境,完成高新区学贤路、敬贤路等道路改造方案设计,市民广场改造提升、益民污水处理厂二分厂扩建等城建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实施宁启铁路(二期)、沿江造林、生态造林、交通干道景观四大绿化工程。推动绿化扩面提标,新增造林绿化5350余亩。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开展流动摊点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交通体系日趋完善。G40沪陕高速公路扩建完成初步设计,锡通高速北接线工程加快实施,盐通铁路南通段、通张铁路南通段拆迁工作基本完成,机场大道互通连接线工程下部结构施工过半。实施交通民生工程,促进刘桥、平潮、兴仁等镇区农路及农桥提档升级。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按照省、市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新要求,开展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农村桥梁除险安康工程和骨干河道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有序推进。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入户施工1.7万座,建成村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3座(处)、田间沼液池20个。完成疏浚等级河道57条(段)、整治沟塘180处,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镇村、“绿美村庄”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水美乡村”,加快东社镇东平村、石港镇睹史院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同步推进,空气质量达标率(AQI)73.2%,PM2.5浓度为40.1微克/立方米,6个省考以上考核断面达标比例为100%。31项水污染防治工程、66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稳步实施。“绿盾2019”环境执法亮剑行动持续深入,立案处罚60件,处罚金额558万元。扎实整改环境问题,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问题整改82件,家纺废料环保执法“百日攻坚”等整治专项行动取得成效。创新环境管理方式,14个镇级小型空气自动站、10个镇级水质自动站启动建设。

(五)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富民工作持续深化。扎实推进创业富民、产业富民、农民增收、人才集聚、脱贫攻坚等5个方面22项工作。城镇新增就业547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3%,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00人,创业带动就业4627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2301人。深入实施精准扶贫、阳光扶贫,推进社会救助、医疗保障、创业就业等政策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深化“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运用,推进“阳光村务”平台上线运行。社会保障不断增强。推进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生育保险参保扩面,参保率均达98%以上。推进城乡低保提标和各类基本救助保障工作,保障拨付各类民生资金32.1亿元,保障各类人群419.3万人次。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加快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医养融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新增被征地保障人员1.4万人。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民生10件实事有序推进,扶贫参保救助项目、照护保险制度项目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4所学校通过市首批新优质学校验收,实验幼儿园分园等3所幼儿园和碧华路小学建设顺利推进。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建成“区、镇、村”三级体育设施网络,新增15所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99.9%,建档覆盖率100%。文体事业蓬勃发展,241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组织精品文艺演出50余场,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近500场。社会治理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平安通州”建设,全力配合中央“扫黑除恶”督导,构建严打严防严管严控的高压态势,营造平安有序的社会治安环境。织密智能感知网络,川姜地区智能感知样板区前端点位建设稳步推进。深化“七五”普法,稳步实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国标试点,开展信访矛盾集中化解攻坚战、“霹雳行动”系列综合执法行动,“法治通州”建设有效加强。创新安全生产大督查模式,进一步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企业主体责任告知承诺等工作有序推进,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开展“食安通州”联创区建设,实施食品安全示范点创建,集中创建规范化小作坊等示范单位52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特别是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受中美贸易战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主要指标增速放缓;项目达产见效周期较长,产业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支撑作用不强;受上级规划控制影响,我区当前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区域持续扩大;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社会治理领域面临新的挑战,等等。对此,我们将在下半年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下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工作措施

下半年,我们将以区委“1+4”工作体系为指导,突出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做好发展改革稳定各项工作,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创新动能培育。立足“创新智谷”目标定位,发挥高新区科技创新主阵地作用,依托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等创新创业载体,积极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型特色园区。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各类企业研发机构10家以上。做好专利转让服务,确保全区万人专利拥有量达到36件。加强商标品牌培育,力争全年新注册商标突破2000件、注册商标总量突破1.5万件,新增江苏省质量奖、南通市市长质量奖各1个。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腹地为目标,提升发展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等支柱产业,规模化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三大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鼓励企业推进关键环节、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智能化改造和升级换代,全年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0个,建成省、市级智能车间5家以上。加强云服务建设,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坚持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优化提升现代商贸、文体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推动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整村授信试点,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发挥科技金融撬动作用,扩大“苏科贷”覆盖范围,构建“科技+人才+金融”叠加优势,打造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快推进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落地见效,争取年底前完成3-4支子基金注册设立,子基金投资项目5家左右。实施企业股改挂牌上市“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动企业上市挂牌。

(二)持续厚植载体优势,筑牢稳中有进的坚实基础。着力提升“双招双引”水平。突出委托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招商方式齐头并进,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龙头型、地标型项目,力争在50亿级、100亿级产业项目上有新突破。持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紧盯人才密集地区和重点高校,深入推进“通籍人才归雁计划”。坚持产才融合,大力实施“510英才计划”,全年引进高层次“双创”人才60名。着力提升项目建设质效。严格项目准入,对项目投入产出等情况严格审查,强化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把控。紧盯项目建设年度目标任务,高效推进省、市级重大项目建设。深化任务书交办、帮办代办等机制,力促恒科二期、四方节能等项目加快建设,旭浩数码打印、顺丰分拣中心等项目竣工投产。以设备投入为核心,对下半年40个拟竣工项目和45个拟达产项目分类施策,大力推进项目竣工、达产,做到设备实打实、产出硬碰硬。着力提升主力平台动能。围绕建设现代产业园区目标,突出“产业支撑、资源集约、低碳经济”三大关键,扎实提升产业平台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园区的综合实力和区域贡献度。突出六大平台主力军作用,立足“一主一新”产业定位,构建特色鲜明的园区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在全区经济中的贡献份额。积极培育“区中园”“园中园”,因地制宜推进都市工业综合体试点,推进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园规划建设。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开放开发的发展高地。深化重点改革。实施“一站布局、一链办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的“四个一”服务新模式,推行企业开办一站式集成服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园区、镇村延伸,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做好“鸿雁2.0”不见面交易系统宣传、使用、推广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坚持扩大开放。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引导纺织、服装、建筑、船舶等优势产业,优化海外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巩固和发展国际友城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落实稳外贸稳增长措施,推动外贸企业转型。用好现有政策推动跨境电商业务做大规模。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深化上海“北大门”建设,深入做好对接上海资源、利用上海平台工作,促进大项目好项目尽快落地,打造上海先进制造业溢出重要集聚地,发展面向上海市场的旅游养生业态。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不断扩大民营企业政策受惠面。完善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服务企业百日行”十大服务行动。坚决清理违反公平、开放市场规则的制度行为,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稳定民营企业发展预期。弘扬通州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关心、支持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四)致力统筹城乡建设,构筑融合发展的通州格局。提升城镇建设水平。持续做大做优中心城区,加快重点片区规划设计,联动开发,开创融入主城新格局。高新区加快实施中心区城市环境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金沙湾片区完善城市设计及控规编制。先锋片区抢抓轨道交通建设机遇,积极对接中创区东扩,高起点提升生态品质,推动城镇纵深融合。持续抓好城市建设管理,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等27项新建和益民污水处理厂二分厂扩建等6项续建城建重点项目。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6.9万平方米。加强城区道路管网、园林绿化、路灯照明等市政基础设施,巩固城市建设成果。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深化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创建,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产业兴旺。深化“三个全覆盖”和新型合作农场建设,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7万亩,新增家庭农场30家。推进优质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和绿色食品认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农村“厕所革命”,强化农村环境“五位一体”长效管理,建成一批特色田园乡村、水美乡村。优化交通运输体系。继续打通城市内外大通道,优化干线路网建设,加快实施G345东绕城北段、机场大道互通连接段等道路建设。做好区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及航道建设的服务保障工作,增强区域互联互通。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20公里,大力推进“全域公交”发展,新增城乡公交站亭67座。推进低碳绿色发展。强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专项行动,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不折不扣完成省环保督察以及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问题整改。严控“两高”产能,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和使用力度,完成20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和5台窑炉整治。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确保优良天数比例、PM2.5平均浓度“一升一降”。加快推进家纺废物处置等重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流域污染治理,深化环保执法专项行动,构建环境监管科技化体系,提升环境治理成效。

(五)积极推进民生事业,建设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扎实推进富民增收。加快推进民生实事项目,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扎实推进富民工程“五大行动计划”,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持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面巩固脱贫成果,2019年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全部脱贫。放大就业创业富民成效,优化劳动力市场供给关系,有力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创业就业1.1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制度建设提高年”活动,建立健全基金监督制度体系。推进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以及离休人员医疗、城乡医疗救助等与市区并轨。全面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7%以上。稳步推进生育保险与职工医保合并实施,确保参保人员待遇不降低、基金收支平衡。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优化社会公共服务。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一批学校新建、迁建和改建、续建工程,规范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教育装备提升等工程,力争9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标准化办学标准。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完善全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确保45所学校体育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加快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社区医院建设,探索养老机构医疗融合发展,推进床位100张以上民办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或医务室(护理站)建设,确保社区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按时按质完成。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深化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大力实施“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办好通州之夜、送戏下乡等品牌文化活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整治不良贷款、互联互保等突出问题。规范市容环境管理,建立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强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等重点领域监管,建立全区“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联络员制度。加快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打造通州特色调解服务工作品牌。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化大排查大整治,突出船舶修造、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监管,持续推进川姜“三合一”、先锋“群租房”等区域性问题整治,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全力压降安全事故,推动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加快推进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智慧警务“通州样板”。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