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 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的风险挑战, 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六个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 稳中有进。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60 亿元、同比(下同)增长 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6.7 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主要污染物减排、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等 4 项指标达到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与市平均增幅持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外贸进出口总额增幅受统计口径调整、投资动力不足、贸易环境趋紧等因素影响, 低于预期目标。
(一)坚持转型发展,产业层次持续提升。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优化为 4.2:49:46.8。制造业态势良好。规模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 5%和 6%,工业用电量增幅全市领先。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 件三大产业产值增长 8%。企业培育取得成效,新增规模企业140 家,数量创历年新高。民营经济发展加快,17 家企业入围市百强民营企业,海星电子主板上市。智能制造持续发力,培 育市级示范智能车间 6 家,实施技改项目 105 个。“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推进有力,新增星级“上云”企业 18 家。两化融合稳步推进,7 家企业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评定,13 家企业获评市级工业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称号。南通高新区被 命名为“中国压铸产业示范基地”。服务业活力增强。生产性 服务业增势良好,净增科技服务业企业 67 家,累计 364 家;净增物流业企业 38 家,累计 212 家。6 家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 531 亿元,增长 1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90亿元,增长 5.5%。实现旅游总收入 68 亿元,接待游客 503 万人次。南通鲜花小镇、洲际梦幻岛等旅游载体加快建设。农业 稳步发展。新增高标准农田 2.3 万亩,累计 79.5 万亩。新开工规模农业项目 191 个。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4 家,新建新型合作农场 21 家。推进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全程机械化水平达 92.8%。生态农业加快发展,29.6 万亩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验收,“骑岸大方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国家认证。建筑业量质齐升。 完成施工产值 1920 亿元,增长 4%。新增一级资质企业 3 家, 高资质等级建筑企业数全省领先。南通四建、通州建总入围“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新增鲁班奖 2 项。
(二)坚持项目建设,发展后劲稳步增强。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扎实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全力推进专业招商、 以商引商,新签约亿元及千万美元以上项目 152 个,其中,10亿元及 1 亿美元以上重特大项目 27 个。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产业新签约项目数占项目总数 45%以上。恒科新材料三期等百亿级项目成功签约。重大项目有序推 进。26 个省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 165.7 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 127.8%。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 98 个,竣工亿元以上项目 109个,转化达产项目 141 个。展华电子、星晨电子等项目加快建设,深南一期、生益科技等项目竣工运行。要素保障不断加强。 出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叠加释放惠企政策红利。深入开展“服务千企百日行”活动,化解企业融资困难、 用工短缺、运营成本上升等问题超千个,为企业减税降费 10.9亿元。强化用地保障,新增建设用地规划空间 2 万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近 2600 亩,争取省重大项目用地指标 647 亩,供应各类建设用地 154 宗,面积 5331 亩。盘活升级低效用地工业企业 312 家。深化金融服务,引导 1400 多家企业接入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解决企业融资 10.2 亿元。全区制造业贷款余额 130亿元,增长 11%,增幅全市领先。
(三)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改革创新持续 深入。实施行政机构改革,设置 26 个政府工作部门,调整优化相应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不见面审批”标准化 建设,扩容升级市首家 24 小时便民自助服务区,设立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综合服务专窗,推行项目审批“一门一网 一次”服务。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顺利完成国有粮食系统整体改制。全面完成农村集 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 217 家。农村集体产权交易规范运行,率先在全市消除“零交易村”。外向开拓难中 求进。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超3 亿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41.5亿元,其中,出口 203.4 亿元。完成离岸外包执行额 9000 万美元,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 1.3 亿美元。跨江合作有力拓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新签约、注册沪籍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48 个,科技、农业、旅游、文化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平台能级稳步提升。南通高新区推进产城融合,营商环境评价进入省各类园区第一方阵。锡通科技产业园积极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智能装备和新材料产业加速集聚。五接镇大力实施沪通大桥西侧区域整体提升工程,高品质打造长江生态修复示范区。 南通家纺城获评省“正版正货”示范街区,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总数全市第一。石港科技产业园瞄准创新型、成长型、集约型优质项目,做大智能装备、高端纺织服装等产业。空港产业园加快发展“临空产业+跨境电商”,江苏京东货运航空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先锋街道中创区一期、通大附院等城建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平潮镇围绕高铁、地铁建设,认真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四)坚持科技创新,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 2.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35.8 件,获批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区。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及各类创新平台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114 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5 家、市级科技型企业 48 家。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 146项,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产品 1 个、市级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 企业 14 家,获评省级“首台套”3 个、市级“首台套”4 个。紫罗兰家纺获评江苏省质量奖。创新载体质效提升。南通高新区积极构建创新全要素支撑服务体系,获评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省双创示范基地,培育和引进科技服务机构 39 家。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等创新平台运营机制不断优化。“青创壹号”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推进人才强区,成功举办高端产业与高层次人才项目合作洽谈会,新引进高层次“双创”人才及团队 75 个,入选省“双创计划”15 个,入选市“江海英才”计划项目 17 个,新增高技能人才 2360 名。推出“E 抵快贷”“人才贷”等金融产品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小微企业转 贷基金等政府助融举措,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苏科贷” 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累计为企业科技开发项目落实贷款 2.5 亿元,连续四年被评为省“苏科贷”优秀合作地区。
(五)坚持城乡统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城市功能不断优化。开展城区远景规划和重点片区研究,金沙湾新区规划形成阶段性成果。南通高新区环境提升工程扎实推进,银河新区框架进一步拉开,城东新区商务配套功能不断增强。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完成交通路改造、希望路北延等工程建设,金正路、 金渡路等道路建成通车;建成城区公厕 5 座,铺设天然气管网70 公里。“绿满通州”加快建设,新增城市绿化面积 6.3 万平方米,完成道路景观与河道配套绿化 18.2 万平方米。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流动摊点占道经营等四 项专项整治。坚持文明城市常态长效管理,顺利通过全国文明 城市年度考评。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编制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实 施方案,组织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18 个市级示范村形成编制成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 理,完成农村户厕改造 3.6 万座,新(改)建农桥 26 座,疏浚农村河道 80 条(段)44.6 公里。建成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9个、省水美村庄 3 个,入选省第三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 1 个。交通网络日趋完善。G345 东绕城北段、园林路北段、兴五路顺利通车,机场大道互通连接线、平海公路快速化即将建成,G40 沪陕高速公路(平潮至广陵段)扩建、宁启铁路二期、盐通铁路、通张铁路等重大交通工程加紧实施。推进 20 公里农路提档升级,建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新建公交站亭 65 座,优化公交线路 6 条。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推进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累计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 9个、示范村 11 个。大力开展污染防治,完成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35 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60 项。整治“散乱污”企业194 家。全面推进化工企业安全环保专项整治提升工作,关停整治化工企业 18 家。建成家纺废料处置项目。推进长江生态保护,新建堤岸生态防护林 1060 亩,清理整治违规占用沿江岸线项目 10 个。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全部整改到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 79.5%,提升 1.4 个百分点,PM2.5 浓度为 35.8 微克/立方米。大力开展河道“两违”专项整治行动,整治“两 违”项目 572 处。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 100%,水质优Ⅲ比例 91.7%。获评国家级长江经济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单位。
(六)坚持富民惠民,全面小康加快实现。
社会保障更加 有力。持续强底板、补短板,全面小康实现度近 95%。实施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达 52030 元和 25880 元,分别增长 8.1%和 8.6%。积极关注民生期盼,健康养老、扶贫救助、生态治理等 10 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77.5%。新增城镇就业超 9000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1.7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与主城区实现并轨。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对口 支援镇巴县工作有力推进。救助保障机制更加完善,保障城乡 低保 8717 人、特困供养 3564 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大教育资源配置,新建运盐河初中等学校 5 所,新增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 2 个。中考高分段人数全市第一,高考本一上线率提高 13.7 个百分点。首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区人民医院、中医院为龙头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更加便捷。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 78.8%。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投入运行。文体事业蓬勃发展, 推进“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组织“通州之夜”“欢乐江海行”等特色文体活动近千场,新增 15 所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建成区镇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落实各项双拥优抚政策。社会治理全面深化。强力推进扫黑除恶,破获涉黑涉恶案件 81 起。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加快建设,“雪亮工程”有力推进。全面启动新一轮“法治通州”建设,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深化“七五”普法,推广“法润通州”公共法律服务品牌。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扎实开展政府债务管控。 健全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化解区级以上交办信访问题85 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建立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预防”机制。推进“食安通州”建设,安全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
二、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及重点任务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也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 虽然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 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尤其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下,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将为我区发展带来重大利好。根据区委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坚定不移加快“产业腹地、创新智谷、城市绿洲、幸福家园”建设的要求,
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 6.5%以上;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增长 3%;
3.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 6%以上;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 7%左右;
5.外贸进出口总额 保持增长;
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与经济增长同步;
7.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 3%以内;
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6%以上;
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10.主要污染物减排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以上目标安排,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前, 我区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适当调整预期目标,可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腾出更大空间。三是体现担当作为要求。我区作为南通滨江主城建设的主阵地,作为南通面积最大、机遇最好的市辖区,理应加快推进“四大定位”建设,为南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努力贡献通州力量。为实现上述目标,将突出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新高地
加强宏观统筹协调。立足“符合通州实际、体现时代要求、 反映群众意愿”愿景,理清发展思路,认真编制好“十四五” 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专项规划和区域性规划编制工作。完善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考核体系,压实经济发展责任。推动制造业高端发展。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行业龙头板块。积极推进家纺等传统产业革新生产工艺、产业形态、产品性能,使其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增强竞争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计划,新增规模企业100家,培育30亿级、50亿级企业梯队。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新增上市报会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各2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以上。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创建省、市级智能车间5家,培育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5G 商用,培育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2家、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5家, 新增“上云”企业200家。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升2个百分点。提高服务业发展能级。策应南通滨江主城建设, 推进重点片区产城融合,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供应链管理、商务服务、工业设计等行业。引进培育一批“两业”深度融合试点企业,新增规模企业15家。提升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和楼宇经济发展水平。推进重点区域商业业态升级和特色消费街区打造,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深化旅游资源整合和品牌培育,推进洲际绿博园创建国家5A 级景区,力争老裁缝家居创意园创成国家级工业旅游点、途居开沙岛露营地成为国家级自驾游基地。提高农业现代 化水平。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提标、新建高标 准农田2万亩。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附加值。加快 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增省级示范产业化联合体2 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以上。优化养殖业布局,提升 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生猪生态养殖。做强“通州好大米”品 牌,推进“通农绿色有机”品牌创建,培育“两品一标” 7 个。建成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 全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 上。增强建筑业主体活力。施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引导建筑 业向 “专、精、特”多元业态转型,促进装配式建筑、绿色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集成应用。
(二)突出项目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提升招商质效。坚持外资、国资、民资“三资并举”,强 化专业招商、全产业链招商、园区孵化招商,坚定不移提升产业项目集聚度。坚持大招商、招大商,聚焦京津冀、长三角、 珠三角等重点地区,紧盯世界 500 强和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知名民企,新引进 10 亿元以上项目 35 个,其中,20-50 亿元 8 个、50-100 亿元 5 个、100 亿元以上 2 个。强攻有效投入。扎实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注重投资体量、科技含量、 亩均税收等指标,强化过程督查和节点考核,提高项目投入质量和效益。优化项目推进机制,力争列入省级重大项目计划不 少于 4 个,列入市级“双百工程”重大项目计划 25 个,实施亿元以上项目 100 个。推动川崎机器人、开异半导体等项目快开工,力促晶品特装、京东全球货运航空枢纽等项目快建设,推动丽智二期、四方节能等项目快竣工、快达产。优化支撑平台。 支持南通高新区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家战略合作,推进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户,建成国家级电动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力促锡通科技产业园产业项目集聚取得新突破,打造南通主城东扩新支点。五接镇持续服务南通港口物流、洲际梦幻岛建设,全力加速恒科新材料三期建设步伐。南通家纺城推进家纺产业提档升级,扎实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石港科技产业园着力引进工业综合体项目,建设产业支撑型园区。空港产业园推进京东物流、顺丰二期等高质量特色项目,壮大跨境电商整体规模。平潮镇主动对接重大交通枢纽,推动平潮新城建设,打造南通城市副中心。
(三)突出科技引领,打造创新发展新亮点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实施“高企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产 业产值增长 10%,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100 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 150 个,培育各类企业研发机构 35 家以上。推动南通高新区建设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园,做强省人工智能产 业园;推动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运营模式创新,争创国家 级孵化器。加快创新品牌建设。实施商标、质量、标准、知识产权“十百千”培育工程,新注册商标 2000 件,驰名商标 1 件以上,争创省市质量奖 2 项。新增国家专利奖、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各 1 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38 件以上。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强化双招双引和产才融合,深入实施“510 英才计划”“江海英才计划”,加大科技镇长团、招才引智大使 等群体引才力度,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60 名,新增高技能人才 1600 名。实施“312 人才培养工程” ,分层分类培养一批本土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引入优 质金融创新产品,打造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四)突出改革开放,拓展多元发展新空间
释放改革红利。开拓“放管服”改革新领域,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加大“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探索设立全覆盖的基层政务服务网点。完善数字化审图、区域评估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统一标准化管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主业、管理、资质“三提升”。 挂牌成立通州区供电公司。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拓展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 创新金融改革,28个村居推行乡村振兴整村授信。提升开放水平。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共享,推动企业赴境外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推动传统外贸出口企业技术创新, 支持建筑企业承揽高附加值总包工程,带动产品、技术、服务和标准出口。推动跨境电商、服务外包规模持续增长。扎实做好外商投资促进、保护、管理等相关工作,实际利用外资超3 亿美元。加快融合发展。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抢抓上海、苏南等地优势产业、创新资源的溢出机遇,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承接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优质项目,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个。主动对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建设,全面深化交通、产业、平台、要素、机制等战略合作。积极策应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建设,增强金融贸易、科创研发、高端综合服务等功能。加强与南通主城区的双向融合、互动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搭建招才引智平台,为企业引进急需人才。 用好用活现有土地政策,供应各类工业用地3000亩。设立应急转贷基金,推行“信保贷”业务,新增制造业贷款15亿元。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各类成本10亿元。依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实施“暖企惠企”行动计划,定期组织企业家沙龙、企业家培训等活动,及时受理解决企业诉求; 畅通渠道吸纳企业家参政议政,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制度体系。
(五)突出协调推进,开创城乡建设新局面
提升交通枢纽能级。服务保障盐通铁路、通张铁路、北沿江高铁、沪通铁路、通扬线航道整治等高速、铁路、航道项目, 全力推进绕城高速、南通至通州湾高速等交通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通洋高速西亭互通连接线工程、金沙湾大桥,打通城市交通大动脉。推进生态交通建设,新增 G345东绕城北段、工农北路北延等道路绿化19.5万平方米,实施交通道路绿化养护880万平方米。优化城市综合功能。以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以金沙湾新区为先行区,锚固城市生态底色。加快南通高新区环境提升,实施师范桥、学贤路等桥梁、道路改造和配套绿化。加快城市绿地建设,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补齐功能短板。实施大交通配套路灯建设,升级改造公共照明远程监控中心。提升城区水环境, 推进六号横河、纪家港等4条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建立城区“微治理”机制,深化“数字城管”“数字环卫”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完善镇区农贸市场、商业街区、景观绿化等配套功能,推进农村水、电、气、 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提升镇域发展形象。实施县乡道大修及危桥改造工程,新建“四好农村路”33公里,扩建石港公交回车场,新(改)建公交站亭31座。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好“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战役,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建成村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36个,疏浚农村三、四级河道123条(段)153公里,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8万座,农业废弃物利用率95%。推进特色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创建省级水美村庄4个。加大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盘活和开发力度, 千方百计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集体收入均超50万元。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跟踪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交办问题, 坚决杜绝问题反弹和回潮。深化印染、化工行业整治。坚决把好关停企业“两断三清”关,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持续开展全流域综合治理,深入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 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加快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新建、改造污水管网30公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加强扬尘污染防治,严控挥发性有机物,确保PM2.5和臭氧浓度实现“双控双减”,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80%。科学有序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履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进入江河道整治和沿江绿化造林。积极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六)突出民生保障,构建幸福安康新家园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办好民生实 事项目。推进富民增收工作迈上新台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优化劳动力市场供给,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创业,新增就业8500人。推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 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坚持精准扶贫,确保稳定脱贫,坚决防止返贫。继续做好与陕西镇巴县对口扶贫工作。落实天然气、用水、垃圾处理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健全区镇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落实退役士兵保险接续政策。做好社会 救助兜底保障工作,让困难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立足群众需求,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人才引进 和培养。推动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试验区和省级“义 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创建,运盐河初中、小学及幼儿园建成并投入使用,续建幼儿园4所,新建幼儿园2所。深化 教师管理改革,搭建名优师培育平台。全力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启动区中医院、三院异地新建,实施区人民医院扩建,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成国家级卫生镇1个、省级卫生镇2个。探索镇敬老院公建民营试点,新增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站78家,拓展“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外延,提升居家养老综合服务水平。持续实施“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曲艺之乡”建设。改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动旅游“梦幻之春” “全民健身月”等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狠抓扫黑除恶督导交办问题整改,确保专项斗争圆满收官。 扎实抓好“雪亮工程”、应急管理信息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平安法治和谐通州”建设水平。做好“七五”普法收官验收工作,加强区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国标试点和综治中心建设,争创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主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积极开展维护信访秩序专项行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隐患排查整改,确保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明显下降。推进化工、食品药品等行业领域和重点地区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