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南通市通州区“十三五”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8-05-18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各卫生计生单位:
为切实做好 十三五 期间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等卫生应急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我委制定了《南通市通州区 十三五 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通市通州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7 10 12
 
 
 
 
南通市通州区 十三五
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
   卫生应急体系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有效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开展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维护公众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适应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全区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水平、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依据《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江苏省 十三五 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南通市 十三五 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南通市通州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等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一、 十二五 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区卫计委设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建立了以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人民医院、中医院为核心,卫生所、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覆盖全区的卫生应急三级网络。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明确了部门和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全区初步形成了体系完整、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卫生应急网格化管理模式。共修订完善了 34 单项卫生应急处置预案,包括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其它中毒、环境因素、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 12 种类别,镇级卫生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逐步建立起多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实现了信息互通和共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有序、有力、有效、有度。
(二)卫生应急基层基础稳步提高。 2012 年被命名为 江苏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 。积极推进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 5 个镇相继建成市级卫生应急规范化镇,基层卫生应急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在区疾控中心建成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基本具备数字化决策指挥系统功能,实现了卫计委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具备网上实时数据传输、预警预报、视频监控和视频会商、计算机辅助决策、网上指挥调度、 GPS 定位追踪等功能。
(三)卫生应急队伍和保障水平有效提升。 组建了相关专业专家组成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技术指导专家组,建立了 6 7 支区级卫生应急处置队伍, 配备了符合专业要求的携行装备。各镇(街道)、各医疗卫生单位也都根据应急工作特点,组建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援应急队伍。 区级每年组织不少于 4 次专业培训和 2 次卫生应急演练,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年组织至少 2 次卫生应急培训和卫生应急演练。组织开展全区卫生应急大练兵大比武、疾控专业卫生应急技能竞赛。在区级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储备应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防护用品、消杀物品等;各镇村同步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所有物资均按照实物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
    (四)卫生应急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 区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管理人员每天至少 4 次进行网络直报巡查,及时发现可疑传染病疫情。每月开展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及时了解疫情动态,开展疫情预警。全区各级医疗机构都能规范开展预检分诊工作,设有规范的发热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并有效开展疾病监测工作。实现学校幼儿园因病缺课监测网络直报全覆盖。加强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相互通报机制,增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合力。规范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及时形成有价值的评估研判报告。
    (五)卫生应急信息报告工作进一步规范。 健全完善了覆盖全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依法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做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报告及时率、网络直报率均达 100% ,确保了信息及时准确上传。组织开展了霍乱、感染性腹泻、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监测,认真核查辖区内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漏报,为上级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六)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 推动急救体系的健全完善和急救设备的换代升级, 120 急救站实现与省、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联网。人民医院建成为区级 综合类和传染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应急救援快速反应机制更加健全,卫生应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组织处置、第一时间开展救援。 2011 年以来快速高效处置了 5 起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和 1 起霍乱疫情。先后多次参与了人大政协 两会 、中高考、重大体育赛事、对外经贸交流等重大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七)卫生应急社会动员范围不断扩大。 加强卫生应急知识宣传,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知识讲座、现场咨询等方式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并印制各类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册和宣传单发放给市民,有力提高了广大市民自救互救、预防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和技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的卫生应急工作尚处于起步 爬坡 阶段,总体上基础和能力与卫生应急工作的要求还有距离,对卫生应急工作的重视和推进程度还不够平衡,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还有待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意识还有待提高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 十三五 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的形势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生态和社会环境改变等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公共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突发公共事件比以往具有更强的破坏力、冲击力和影响力,应对难度和复杂性加大,卫生应急工作面临新的形势。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医改对卫生应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 十三五 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并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推进 健康中国 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健康中国 是国家级战略,必须将其贯穿每一项关于国民健康的规划、制度、改革、投入之中,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些对卫生应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站在讲政治和讲大局的高度,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去看待并开展工作。深化医改进入攻坚期,卫生应急工作是医改的重要内容,是医改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这就要求加快发展卫生应急工作,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
(二)公共安全形势变化对卫生应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诱发突发事件的因素也日益增多。我区地处中纬度地带、海陆过渡带和气候过渡带,台风、暴雨、龙卷风、冰雹、雷电、高温等极端天气或将多发频发甚至局部并发,可能造成严重灾害和次生灾害。沿江沿海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日益增多,危化品等行业集聚发展,安全生产事故仍将呈多发态势。我区人口密度高、人员流动性强,存在传染病快速传播风险。特别是对外交流活动和境内外人员往来明显增多,境外各类传染病输入的风险加大。无论哪一类突发事件,都需要卫生参与处置,卫生应急工作更加复杂而艰巨。
   (三)卫生应急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十二五 期间,我区卫生应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区卫生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需要加强,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卫生应急运行机制尚不成熟,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部门之间、系统内部在卫生应急职责分工方面依然有一些不明确甚至有交叉的地方,影响了有效卫生应急合力的形成;二是在应急装备、物资储备、经费投入方面还有不足,缺乏长效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三是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区、镇(街道)预案体系及各部门间预案没有很好衔接,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增强,预案的培训演练缺乏统一规划和评估机制;四是卫生应急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现场处置复杂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少数基层医疗单位应急工作仍比较薄弱;五是卫生应急专业队伍装备薄弱。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后勤保障装备严重不足,通讯、快速检测、救治装备落后,加上缺乏系统性、功能性培训演练,难以适应特大灾害灾难时的应急需要;六是卫生应急社会参与不够。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普遍缺乏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常识,自救互救能力不高,社会动员机制有待完善。因此,下一步对卫生应急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积极探索,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强化基层建设,落实基本任务,做实基础工作,提升全区卫生应急工作水平,进一步开创我区卫生应急工作新局面。
  三、建设原则
   (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造成的健康损失和社会危害。坚持预防和应急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做好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排查和各项应对准备工作。
(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全面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应急工作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转变,提高卫生应急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以区、镇(街道)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实施为抓手,夯实卫生应急工作基础;同时,不断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升能力,保持指挥体系顺畅、救援网络健全、队伍装备有力、应急处理高效,实现卫生应急 守得住、拉得出、打得响
   (四)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整合现有卫生应急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队伍、信息、基地、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的有机整合和合理布局,提高整体和分区域的卫生应急反应能力。
   (五)先进适用、标准规范。 采用省、市成熟的监测预警、风险评估、装备保障、指挥决策、应急处置和恢复评估等先进技术,兼顾先进性和实用性,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工作标准和规范体系,实现卫生应急工作依法、科学、规范、统一,有力、有效、有序、有度。
  四、建设目标
   十三五 期间,强化应急预案体系、指挥协调机制、信息报告系统、应急处置队伍等核心支柱的内涵建设,推进卫生应急体系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进程,开展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信息系统,拓展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强化内涵建设和日常管理,建设卫生应急队伍培训演练基地,实施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有序推进队伍、储备、信息和社会支撑系统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具有应变能力的卫生应急体系,有效履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职责,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信息报告规范化报告率及现场处置率均达 100%
—— 梳理、修订、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增强科学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健全完善区域间、部门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 通过省级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复核。所有镇(街道)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 全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院前急救机构、疾控机构及其他公共卫生机构卫生应急组织体系达到《全国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和《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要求。
—— 完善卫生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实现省、市、县医疗卫生机构应急信息系统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互联互通。
—— 区疾控中心具备规范采集突发急性传染病检测样本的能力。
—— 三级综合性医院展突发急性传染病症候群监测。
—— 区卫计委每年至少组织开展 2 次卫生应急演练。
—— 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全员培训;医疗卫生机构及急救机构人员 100% 接受应急救护培训;探索院前院内应急人才培训模式。
五、主要任务
围绕卫生应急工作的规范化、日常管理的标准化、预案实施的流程化、培训演练的常态化、指挥决策的信息化、应急服务的社会化等 六化建设 ,着力抓好卫生应急工作任务落实。
(一)完善卫生应急组织体系。 健全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区卫计委设有专门负责卫生应急工作的部门。区疾控中心应设立独立的应急办公室或指定相关部门(科室)负责卫生应急管理和协调工作。卫生监督所参照疾控中心相关要求进行设置。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和院前急救机构成立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医院感染防控管理部门、新闻宣传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卫生应急专家组、医学救援队等;医疗机构和院前急救机构应设置应急办或指派本单位院办、医务处(科)等职能部门承担本机构卫生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并负责本机构日常卫生应急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卫生应急工作。
(二)健全卫生应急制度。 按照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要求,促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健全卫生应急工作制度,履行工作职责。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和规范化建设,根据形势任务变化要求,及时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之间的衔接,推进应急预案的数字化、流程化建设,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并注重向基层单位及重点部位延伸,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和演练评估工作。大力推进卫生应急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设,加强卫生应急日常管理工作,与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防控合作机制,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作紧密,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后能按照预案要求及时启动卫生应急响应。
(三)推进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规范和完善管理协调机制,将联防联控机制的核心要素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应对全过程的有效协调和密切合作。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试点以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 开展健康相关症候群(事件)监测,整合监测信息,开展突发急性传染病、生活饮用水、中毒等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努力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预警 。建设适应于我区突发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需求的应急处置力量,推进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毒物、环境卫生应急检测等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提升实验室快速准确检测、筛查和鉴定能力。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综合救治能力,加强医疗体系应对大流行时病人激增的医疗应对准备,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四)推进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 做好区域间、部门间紧急医学救援协调联动和信息沟通,推进各级医疗机构(急救机构)应急组织体系、预案体系、救援队伍、信息化、装备储备等建设,加强医疗机构应对批量伤员的医疗应对准备。完善区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丰富基地种类,强化内涵建设和日常管理。加强急救机构卫生应急工作建设,强化院前应急与院内应急的衔接,实现一体化管理,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紧急医学救援的卫生应急监督执法。以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为抓手推动综合应急能力的提升。
(五)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与培训演练。 按照卫生应急队伍标准化建设要求,做好卫生应急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和急救医疗队伍建设,发展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补充更新专业队伍技术装备,加强应急队伍的培训与演练,完善联动协调机制,形成共同参与、功能齐全、反应迅速的应急队伍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现有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加强区、镇两级卫生应急处置和急救医疗队伍建设,完善各级卫生应急专家库,提高应急专业队伍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培训网络。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按照分类培训的原则,整合系统资源,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培训体系。按照区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年组织开展卫生应急演练不少于 2 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按要求编写演练方案和演练脚本。创新应急演练方式,开展多场景、多措施、低成本的演练。完善演练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预案。继续推行专项演练评价工作,提升实战效果和区卫计委、各类卫生专业机构的统筹协调、配合能力。
(六)推进卫生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储备、品量适当,功能实用、现场便携的储备原则, 科学确定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布局, 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分级分类建立集中规范的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库,并根据需要进行适时更新。 修订完善区、镇、村级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目录,合理确定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确保储备种类和数量能适应相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需要。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展物资储备共享机制,开展卫生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调拨、配送和监管的动态化管理。适时更新队伍自身装备,提升卫生应急队伍快速机动、现场处置、自我保障等专业能力,提升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危重症伤员救治等专业能力。
(七)提高卫生应急信息化水平。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和运行,实现区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与南通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及全区医疗单位互联互通,做到区、镇卫生应急视频会议系统互通对接和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应急联动网络,实现平时监测预警、信息报送、风险评估、应急值守、培训演练和相关资源管理等功能,战时远程视频会商、数据传输和展示、资源调度、辅助决策、指挥协调等功能。完善 120 联网运行及预警。
(八)推进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 推进区级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规范化建设内涵,实施建设及评估标准的制度化,夯实和规范区级卫生应急工作基础。 加强、规范和指导公立医院卫生应急工作,促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履行卫生应急职责任务,能力与水平达到《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和《全国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要求。 深入开展乡镇(街道)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升卫生应急工作整体水平。
(九)推进卫生应急社会支撑建设。 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社会动员机制,拓展卫生应急社会动员内涵,逐步将社区、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纳入政府卫生应急体系。实施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加强应急救护培训,建立卫生应急志愿者队伍,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促进卫生应急知识广泛传播,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卫生应急参与和志愿者行动意识,提高媒体沟通与风险辨识能力,提高在紧急状态下逃生避险、自救互救技能,提升城乡居民卫生应急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构建网络服务、热线服务和现场服务“三位一体”的公共场所高效服务体系。
  六、重点项目
(一)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项目。 联合多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开展社会大众应急救护培训,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急救机构人员应急救护普及性培训全覆盖。开展卫生应急 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 活动,实施群众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培训。建立卫生应急志愿者队伍,增强社会公众卫生应急能力。开发卫生应急核心知识,与媒体合作,大力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
(二)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项目。 根据《关于开展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评估工作的通知》(苏卫办应急〔 2015 5 号)、《江苏省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和《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县(市、区)建设标准》要求, 推动区级卫生应急工作,重点从体系建设、制度和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和装备、培训演练、社会动员、监测预警、事件处置等八个方面夯实基础。不断完善镇(街道)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全面开展镇(街道)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工作。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全员培训,组织督导检查与评估,督促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急救机构贯彻落实两个工作规范要求,履行卫生应急职责任务。
   (三)卫生应急培训演练项目。 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常态化培训和演练制度,切实提高卫生应急队伍能力。制订分年度、分专业培训计划,组织全区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开展卫生应急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别培训,开展通用技能、基本技能和专科技能等轮训,实现全覆盖。定期开展演练和拉练,对各地、各级演练提出要求并组织考核。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设施、培训科目和演练制度。
(四)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项目。 落实《全国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要求,加强和规范公立医院、急救机构等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 健全完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预案规范,完善综合类和传染病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加强院前急救和院内紧急医学救援对接和联动,全面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强化基地内涵建设和日常管理。
(五)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项目。 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的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资源,构建区、镇两级卫生应急平台体系,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与市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互联互通,疾控、急救、监督机构应急现场处置移动信息装备完善。 大力开展 12320 健康服务综合平台宣传,强化在卫生应急工作中的宣传和服务作用。探索构建卫生应急网络服务、热线服务和现场服务 三位一体 的公共场所医疗卫生急救服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格局,明确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各项任务的责任主体和职责分工,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案,调动各方积极性,采取有力措施,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保证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分层次、有步骤实施,保障各项建设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投入,实施项目管理。 遵循公共财政服务于公共产品和政策的原则,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经费列入年度部门预算,保障卫生应急队伍建设、装备储备、培训演练、监测预警等需要。本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按照事权划分原则,由区、镇两级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共同承担。实行项目管理,分年度安排经费,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有监管,确保各项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配合衔接,深化合作交流。 全区各医疗单位按照本规划要求编制本单位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覆盖全区的完备的规划体系。做好应急与卫生两大体系建设规划之间的配合与衔接,充分用好存量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积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卫生应急的有益做法与经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技术、设施与管理模式,促进全区卫生应急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强化考核评估,确保建设成效。 建立全区卫生应急体系规划编制、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及时跟踪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对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实施效果,找出实施中的问题,根据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等为重点,加强全区卫生应急工作的督查、指导和考核,建立工作督查考核通报制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对卫生应急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奖励;未按照规定履行卫生应急工作职责,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