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领域 / 扶贫救灾

通州区残联多举措抓扶贫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 2016-09-27 00:00:00
信息来源: 政府办
【字体:

  近年来,区残联深入开展精准扶贫,扎实推进基地辐射扶贫,积极拓展就业扶贫,鼓励扶持创业扶贫,实施康复助力扶贫,坚持兜底保障扶贫,将“残疾人脱贫就业奔小康工程”作为残联重点工作之一,多措并举,确保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举措一:开展精准扶贫,因人制宜确定帮扶措施
  2016年1月,区残联开展贫困残疾人家庭摸底调查,为1351名贫困残疾人建档立卡,推行精准扶贫。8月,在全区开展区级机关干部、镇(街道)村(居)干部、企业家(主)及助残志愿者与建档立卡的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结对帮扶活动,实施帮扶扶贫。
  举措二:依托扶贫基地,辐射带动残疾人脱贫
  区残联扎实推进基地辐射扶贫,积极开展就业扶贫,鼓励扶持创业扶贫。我区现有13家残疾人扶贫基地,有三家为省级扶贫基地,其中种养殖业6家,加工业7家,共辐射残疾人家庭653家。区残联采取健全人帮助残疾人、先富残疾人带动贫困残疾人、引导和依托专业合作社兴办残疾人扶贫基地、基地辐射周边贫困残疾人户等办法,通过整合资源,宜种则种、宜养则养,采取土地入股、享受二次分红,提高项目参与、提供劳务等多种方式增加残疾人收入,“量身定制”地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
  一是发展特色,形成规模。如平潮镇施港水产养殖、石港镇三黄鸡养殖、二甲镇坨墩村花生剥壳、东社新桥立体种养等基地都是充分利用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有利时机,把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结合进去,通过巩固和发展传统项目而形成的有规模、有特色、有效益的残疾人种养殖扶贫基地。
  二是创新示范,以点带面。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将残疾人作为重点对象加以吸纳,给予重点帮扶。如石港镇马道村残疾人扶贫基地改变传统的土地流转方式,采取土地入股的创新方式,使全村203名残疾人在获得租金的同时,享受股东的二次分红。基地还选择适宜的项目推介给残疾人,通过技术支持,入户指导,种苗赠送等手段,帮助残疾人实现在家自主就业,进一步扩大残疾人的收入。基地对土地流转到专业合作社的残疾人,还可直接安置就业。
  三是注重实效,不拘形式。区残联坚持因地制宜的培育模式,将各地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融入当地产业中,依托各种形式建设扶贫基地:有的以残联为主,如兴东街道残疾人扶贫基地;有的与当地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如东社镇新桥残疾人扶贫基地;有的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如西亭镇茂盛残疾人扶贫基地;有的由村委会牵头,如平潮镇施港残疾人扶贫基地,等等。
  举措三:推动就业,从根本上提高残疾人家庭收入
  就业是扶贫最根本的措施。区残联将扶贫工作跳出基地扶贫范畴,积极开展就业推介和创业扶持,根据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开展残疾人就业需求调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自己办、委托乡镇和机构代办相结合,注重实效,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开发了多元化培训模式,针对出行不便的残疾人,将技能培训课堂从城市开到农村残疾人的家门口,将培训与就业扶贫有机结合,通过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培训力度,提高残疾人就业创业层面,从而达到扶贫的目的。
  一是提升就业技能。区残联每年坚持举办布艺手工、盲人保健按摩、果袋制作培训、林下生态鸡养殖、中式面点制作等各种实用的、接地气的培训班。
  二是创新培训模式。区残联把培训课堂搬到农村、搬进企业;根据企业需求,接受企业“订单式”培训;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以“互联网+”模式推动残疾人就业,有十多名残疾人经过培训,将当地资源与互联网科技相结合,走上路网络创业之路;为盲人保健按摩提供培训、实习、就业一站式服务,今年4月培训的10名盲人中,已有8名实现了就业。
  三是搭建就业平台。区残联通过开展春季和“助残日”两期残疾人就业招聘会及职业介绍,促进残疾人与招聘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宣传力度,以征收促进和推动残疾人按比例就业。2015年全区新增残疾人就业229人。
 

(责任编辑:瞿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