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丁俊荣; 建议/提案号: 011
标题: 关于促进全区企业技术进步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调整结构、激发内在发展动力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但从总体上看,我区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面临比较大的困难,经济下行压力依然比较紧。

一是全社会创新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从政府层面看,有的地区和部门在经济发展理念上,片面依赖于量的增加,偏重于规模的扩张,推进科技进步的财政资金总量不多、投向不当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从企业层面看,部分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不够、信心不足,对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期规划;有的企业只注重生产销售和利润等指标的增长,对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投入不多、关注不够。由于行业竞争愈加明显,市场拓展难度越来越大,利润增长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保生产求生存成为许多企业当前的第一要务,加之自身实力有限,在技术进步方面显得更加力不从心。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创新投入不足,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一直在低位徘徊,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建项目投资比重较大,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较少。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品牌偏少,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缺少创新型领军企业。我区科技型大型企业集团不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明显缺乏,对行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撑、示范和辐射作用显得不足。

三是人力资源的引进培养还有所不足。高端人才的引进存在“短板”。适合产业发展的研发、设计、管理等高端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既有科学研究背景又有产业化运作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极为稀缺。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很多企业存在重视海归人才而轻视本土人才、重视从外部招揽人才而忽视内部人才的挖掘培养的现象。人才发展环境还需优化。很多企业反映,我区现有的人才激励机制还不尽合理。如,民营企业员工职称评定难,企业在引进人才时往往遇到诸如落户等现实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区部分高层次人才的流失。

四是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尚不完善。在政策层面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对民营企业在资源使用价格、税制税负、政府扶持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政策改善空间,等等。自主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各类创新主体在配置政、产、学、研、金等要素时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整个产业创新发展不够;创新活动的投资、退出和回报机制不够健全,创新要素配置效率不高;服务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资源和载体建设相对不足,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共享服务平台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

为此提出关于促进全区企业技术进步的建议。

(一)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导向。在领导层面,要强化认识。企业就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家底”。我们既要招商引资,搞新项目,也要重视企业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也是新项目。要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活力,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要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拓展技术创新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挖掘技术、产品的新需求和新市场。要重视科技体制改革,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科技计划,逐步开展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引导企业的科研活动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实际需求。

(二)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创新能力。要增强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让内资企业继续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功能,鼓励其建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在项目投资方面,要提高外资投资中研发投入门槛,实现内外资双重驱动。要加强公共科技资源和企业的对接,推动公共科技资源进一步向企业开放,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健全产权交易等市场服务化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要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具备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优化要素配置,努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国际具有行业发展影响力的创新领军企业。

(三)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出台人才发展的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我区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要继续加大高端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拓宽引才渠道,鼓励企业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引才引智。企业要善于发现和使用企业现有人才,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奉献意识,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

(四)健全服务保障机制,优化企业创新环境。要强化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资金保障,继续发挥政府引导性投入的作用,扩大政府投入的规模,带动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元化投入快速增长,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要壮大财政对于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规模,丰富扶持手段,避免资金分散使用,优化使用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切实解决企业资金需求。通过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大力促进企业直接融资工作,支持培育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扩大融资风险专项资金规模等途径,进一步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实现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重大突破,扩大风险投资规模,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扶持激励功能。要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引导同行业企业联合成立知识产权联盟,加快产品及服务的升级换代。

承办单位: 主办: 协办:
答复日期: 2015-04-01
答复内容:

丁俊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全区企业技术进步的建议》已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促进全区企业技术进步工作,在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扶持推进科技进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以及健全服务保障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全区企业技术创新情况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研发机构规模扩大。2014年,通州区有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全区累计建有省级工程中心48家,市级工程中心77家。全区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达100%。2014年,紫罗兰家纺等9家企业成为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二是高科技产值不断攀升,2014年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10亿元,同比增长21%,高新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43.8%,总量位列九县区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11家。三是技术创新成果显著。我区企业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发展趋势,大力实施科技计划。2014年,全区有50个项目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其中2个项目列入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计划,获得科技项目经费扶持的近120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500多件。近年来累计获省科技进步10多项,市科技进步奖100多项。四是高端人才对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通州深入实施“510英才计划”,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3个。

(二)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全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为实现创新驱动,通州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先后出台了《加快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全区科技孵化器建设意见》、《通州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种子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通州区区财政科技贷款利息补助和风险补偿试行办法》、《通州区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2014年全区企业享受研发经费加扣除优惠政策获得的税收减免额和高企税收优惠额高达1.9亿多元。2014年区财政安排科学技术支出3.9亿元。目前,全区已注册的创业投资机构有17家,注册资本16.15亿元,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0亿元。其中入驻创投中心的有1家科技金融公司、6家创业投资公司和管理公司。另外,南通中通兴业、南通惠生等一批创业投资基金公司正在加紧进驻。“苏科贷”融资规模领跑全市。截止今年12月底,我区“苏科货”项目申报企业56家,其中22家已立项,立项额度破亿元,达到1.025亿元。同时,区政府建立各类应急基金,如通州区中小企业应急互助基金,为保障全区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帮助中小企业防范和化解资金周转困难,有效解除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该基金由区政府首期出资500万元作为应急互助基金的引导资金,企业自愿报名参加,现有会员企业15家,会员企业共出资500万元,目前总规模1000万元。从2014年8月发放第一笔互助基金起,到2015年3月止,共发放互助基金33笔,发放总额5650万,利息收入45.6万元。

另外,区政府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为依托、产业化为目标的协同创新体系。目前,全区已有300多家企业与国内2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多项。

(三)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断完善

目前,我区已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开发工作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人才工作的意见》、《通州区“510”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南通市通州区“名优人才培养选拔工程”实施办法》、《南通市通州区高技能人才七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对引进的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和高技能人才按不同类型和层次分别给予项目经费资助、购房补贴和生活津贴,并在科技项目资金配套、创业场所、税收、征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同时,通过举办“通州区百企千岗南通专场人才招聘会”、“通州高层次人才智力与项目合作洽谈会”,组团参加“中国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深圳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和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组织企业与人才本人面对面的展开交流,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依托省科技镇长团资源,邀请专家教授与企业进行对接,开展“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促使省内外高校院所的教授、博士到我区科技型企业挂职,通过“柔性引才”的方式,积极营造宽松的引才环境,对人才引进项目的注册程序进行简化,落户项目所属区域内都有专门人员实现一条龙服务,为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新形势下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举措

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比较紧,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工作也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我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着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主体作用不突出、技术创新单一、人才缺乏等问题。我们的具体举措如下:

(一)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创新主体培育。积极构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发展格局,形成“企业→产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重点推进引导科技企业“小升高”,鼓励企业重视研发投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用好高企、加计抵扣和所得税减免政策。同时面向创新型企业、主力平台,开展“一企一策”、“一园一策”精细化服务,围绕产业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搭建产学研活动平台。围绕我区产业特色,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券,用于补贴小微企业进行自主科技创新研发,以及向高校、科研院所或第三方专业机构购买研发、设计、咨询、检测等科技服务费用、知识产权保护费用等。借助省厅跨国技术转移中心资源,帮助企业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合作创新,整合力量突破重点产业领域内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攀升。重视知识产权创造。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围绕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试点工作要求,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注重整体联动,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南通(家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作用,完善区知识产权运营网络平台运行机制,扩大服务面。调优专利资助政策,加大对PCT和专利布局产品的资助力度,探索开展企业专利托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联合开展知识产权执法行动,结合家纺面临转型、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解决知识产权侵权易、维权难问题。突出创新人才驱动。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特别是既懂科技又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加强企业研究所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建设,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桥梁纽带作用,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到我区集聚,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二)突出科技平台载体建设,着力提升创新创业软实力

近期主要任务为加快平台载体培育,中期为个性化服务延伸拓展,远期为发挥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性服务效应。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大中型企业与符合我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市级以上企业研究院、协同创新研究院、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解决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难题。引导广大小微企业积极利用各级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企业自主创新。务实推进三大研究院运作。配合家纺城、高新区加快现代纺织、船舶海工、现代建筑三大产业研究院建设,整合提升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检测认证等创新服务平台,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搭建引进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招商,把高新区科技新城打造成众创空间,深入推动重点行业的科技服务应用,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引进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创新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知识密集型科技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三)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力凝聚科技创新同心力

近期主要任务为项目资金支持,中期为科技技术支持,远期为环境政策支持。出台科技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制订出台《加快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措施,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大科技投入,落实好国家及上级有关税收优惠、研发投入加计抵扣等各项科技政策。加大项目资金引导。发挥科技计划项目的导向作用,大力培育孵化一批种子企业和新兴产业,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专项资金,采取研发后补助或间接投入等模式进行资金引导与补助,优先支持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优势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优化科技金融体系。充分发挥“苏科贷”等产品的优势,设立区级科技担保基金,降低科技企业贷款门槛和融资成本,加大创业投资的财政引导力度。鼓励高新区建立天使投资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对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引导孵化器设立种子基金,创投补贴与风险保障等专项。

此外,我们还将对照先进地区的做法,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重点在卫生类、教育类、高技能类人才方面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将进一步密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促成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长效友好合作关系,引进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进一步拓宽引才渠道,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以才引才,通过落户通州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推介通州、宣传政策,引进有技术、有资金、有项目的人才团队,提高引才的落地率。节会引才,组织重点平台、企业参加深圳高交会、广州留交会、大连海创周、江海英才创业周等人才节会,拓宽引才视野;分季度、分产业组织举办通州高层次人才智力与项目合作洽谈会,探索承接和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广邀英才、汇聚智力,加快集聚双创人才,切实提升引才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市场引才,拓展人才引进的国际化视野,深化与省内外科技园区(重点上海、苏南地区)、行业协会、留学生协会、人才中介机构、创投机构的合作交流,主动承接人才智力富集地区的资源溢出与项目转移,探索建立市场化引才机制。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制定通州“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切实提升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与可行性。进一步完善现有人才科技政策,出台更具优势和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切实提升了我区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2015年即将出台的人才政策有:《通州区招引和培育开放型人才办法》、《南通市通州区引进教育类高层次人才奖励办法》、《南通市通州区引进卫生类高层次人才奖励办法》、《南通市通州区引进高技能类人才奖励办法》等等。

您建议:(一)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导向;(二)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创新能力;(三)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四)健全服务保障机制,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建议十分全面、中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为标杆,时刻检验和反思我们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全区的企业技术进步水平推上更高的台阶。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提出宝贵建议。

南通市通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5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