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吴益祥 | 建议/提案号: | 33 | |
标题: | 关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路径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医疗卫生工作能否实现重心下移,影响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通过积极实施人才强卫工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基层群众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1.人员配备总量不足。基层医疗机构核定编制低于省定最低标准,大部分单位卫技人员配备不足,特别是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及医学影像等相关专业人员严重短缺,根本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2.专业素养整体不高。基层全科医生大部分是经转岗培训而来,加之因工作人员少、工作任务重,无法定期外出进修学习,卫技人员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健康理念等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队伍结构青黄不接。基层卫技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卫技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同时,本科及以上学历偏少,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特别是拔尖的医疗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学科带头人断档。 4.全科规培效果不佳。大部分单位将一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就马上安排全科规培,而规培基地多采用专科轮转、走马观花式的培养模式,只让看、不让做,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高,导致“三年规培,啥都不会”的尴尬局面。 5.医疗服务能力不强。由于基层工作条件差、福利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等原因,一些优秀骨干人才不愿意留在乡镇工作。同时,上级医院对人才的刚性需求增加,也加剧了基层基本医疗服务功能的弱化和骨干人才的流失。 6.激励调控手段不多。受财政补助及绩效工资总量所限,卫技人员工资待遇无法随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量的增加而同步提高,多做事,并不能多拿钱。特别是对优秀骨干人才的奖励调控手段不多,业务骨干积极性颇受影响。 二、对策建议 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是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必然要求。 1.动态调整编制,吸纳专业人才。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范围、实际运行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员编制,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适当增加中高级岗位数量,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职称晋升聘用难问题。要允许基层医疗单位适时调整岗位设置管理方案,对从县外引进的紧缺专业、高级职称人员,可以超岗聘用。 2.出台优惠政策,招引紧缺人才。相关职能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在招聘条件、招聘程序、职称评聘、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吸引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要扩大委培规模,重点为基层培养全科、影像、麻醉、儿科、公卫等紧缺专业人才。要实行卫生人才县管镇用机制,打破地域限制,提高整体合力。 3.转变规培模式,培养全科人才。要让毕业生先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1-2年,有目的、带着问题去规培。规培基地要以全科医疗和公共卫生“三基”培训为重点,为基层培养复合型卫技人才。特别是要大力开展具有全科医学特点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比例。 4.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实用人才。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继续通过务实进修等形式,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医联体牵头单位要定期或不定期为基层派遣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传帮带,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人才在慢性病诊疗、急诊、儿科、中医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5.落实支援规定,助力创新人才。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严格执行“县级医院青年医师在晋升中级职称前,要到乡镇卫生院累计服务满一年”的规定,着力推动上级医院优秀卫技人才下沉。要通过业务讲座、带教查房、跟班学习、设立名医传承工作室等方式,助力基层医疗人才创新发展,建设特色专科。 6.完善激励机制,留住骨干人才。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公益一类保障责任,参照公益二类实施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骨干工资水平不低于县级综合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生平均水平,使有理想、有干劲的基层医疗人才能够扎根基层,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卫健委 | 协办: | 编办、人社局 |
答复日期: | 2022-07-04 | |||
答复内容: | 吴益祥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路径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深入推进“健康通州”建设。以实施“人才强卫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基层医疗单位人员编制偏紧、卫技人员严重不足、人才引进困难、医疗服务能力不强、待遇偏低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已经制约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亟待解决。为此,您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纳,将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推进: 一是动态调整编制完善岗位设置。(1)动态调整编制。2021年4月,区卫健委会同区委编办对全区27家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三定”和职责事项清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的事业编制原则上分别按每万居民数5~7名、11~15名配备,核定事业编制1144名,目前已达到上级要求的编制标准。后期,卫健委将会同机构编制部门,综合我区医疗单位的功能定位、服务范围、实际运行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因素,适时调整医疗单位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促使编制更趋合理。(2)完善岗位设置。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开展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定向设岗、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通知》(苏卫人〔2021〕31号)文件,区卫健委多次与区人社局会商,制定了《通州区基层医疗单位清单目录》。下一步我委将会同区人社局,统筹考虑单位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妥善处理好“消存量”与“稳增量”的关系,拟将基层医疗单位高级、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设岗比例分别按不超过专业技术岗位的20%、50%设置,实行总量控制。 二是探索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1)加大人才招聘力度。改进人才公开招聘机制,对基层卫生类岗位人才招聘计划实行年初一次核批,分批组织实施方式。对紧缺专业岗位、连续两年招聘不到人员的专业岗位,简化招聘程序,降低开考比例。(2)继续实施订单定向免费培养。每年安排定向培养大专、本科医学生计划40名左右,招录通州籍应届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安排到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从2017年起我区连续5年累计培养农村医学生173名,2020年和2021年先后已有两批次大专毕业医学生顺利毕业,其中有18名通过定向招聘进编,有效缓解部分基层医疗单位人员紧缺问题。2022年核批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37名。(3)起草人才激励办法。为进一步缓解卫生高层次人才、紧缺岗位人才和基层卫生人才短缺的突出矛盾,区卫健委根据南通市卫生人才引进培养相关政策,借鉴周边地区做法,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讨论稿)》,针对引进不同类型人才给予相应奖励。近期区政府办公室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专题会商。 三是转变规培模式培养全科人才。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58号)有关要求,我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进入临床医师岗位的新录用人员必须接受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县市区级医院内科专业新录用医师将统一按照全科专业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根据省、市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前几年,我区对新录用临床医师岗位的本、专科人员在入职的当年基本做到应培尽培。近2年,除省卫健委要求的农村订单定向培养的本专科生必须于当年全部参加住院医师和助理全科医师规培外,我区基层医疗机构对当年新录用人员基本实行在医院工作一年后再送出规培,一是对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招不到人或者留不住人、临床专业人员紧张等现状,承担医疗机构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缓解医院人手少工作量大面广的矛盾;二是根据医院临床工作岗位需要有目的的进行紧缺岗位专业培养,安排跟师学习1年后,带着目标有重点学习。规培基地严格按照培训大纲要求,强化临床培训、基层实践、全科医学基本理论与职业理念和综合素质课程培训,确保培养出适合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复合型全科医生。 四是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实用人才。(1)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每年平均约60余人参加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学习,约220余人本科学历学习,约90余人专科学历学习。完成学业,取得高一级学历教育文凭后,一是可以享受在现有职称周期内的每年度医学继续教育学分达标;二是医师定期考核如果是一般程序考核,可以免除业务知识考试走简易程序。(2)多措并举参加学术交流和学习。一是每年初将南通市下发的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转发至各医疗卫生单位,针对项目内容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分批次的参加学习培训,交流提高。二是对对上级医学会、中医药学会、护理学会、医师协会和医院管理学会等各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年会和学术会议,积极组织参加,面对面交流医学新知识、向专家咨询和答疑解惑,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三是每年结合工作重点和上级要求以及基层医疗单位实际,组织护理管理、急救、基层院感、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公共卫生服务等培训,保证医务人员掌握规范和要求,不断提高理论和技能操作水平。 五是落实支援规定助力创新人才。通过专家坐诊、临床带教、业务培训等方式,实现卫技人才“传、帮、教、带”。建立中医师承制度,推进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和师承工作,近年来先后成立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2家,省级名中医工作室4家,市级名医工作室4家。获得国家中医药局、省中医药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各1项,惠及青年中医52人。严格执行“县级医院青年医师在晋升中级职称前,要到乡镇卫生院累计服务满一年”的规定,着力推动上级医院优秀卫技人才下沉。 六是加大卫生人才激励保障力度。为保障医生劳动报酬,积极落实上级各项薪酬待遇,加大对医疗机构的基药补助,确保医疗机构正常运行,2022年医疗机构基药每年的补助盘子达到2.77亿元。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卫健委草拟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通州区基层医疗单位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方案》,并建议区基层医疗单位参照区卫生事业单位给予执行综合绩效考核奖政策,区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切实提高和保障基层医务人员的经济收入。区政府办公室近期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专题会商。 最后,感谢您对我区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并多提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