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曹邢彬 | 建议/提案号: | 4 | |
标题: | 关于增强通州地方文化凝聚力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地方传统文化是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艺术表达方式。增强地方文化凝聚力对于地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文化是地方社会的独特标识和精神支柱,可以激发居民的爱乡情怀,促进地方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近几年来,通州区在加强地方文化传承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一提到通州的地方文化,大多数人想到最多的可能仅有通剧,且通剧的受众较少,多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一代对于通州地方文化的概念几乎没有。加大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将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保留地方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的繁荣。 建议: 一、加强地方文化传承与教育。加大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开展地方文化的传统知识、技艺和习俗的传承与教育工作。通过学校、社区和文化机构等渠道,开展地方文化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和传媒领域,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课程和媒体内容中,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虚拟化展示,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等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地方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同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潜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丰富地方文化活动。举办各类地方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俗表演、文化展览等,吸引居民参与,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鼓励地方艺术团体和文化志愿者组织开展文化演出和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在艺术领域,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如舞台剧、电影、音乐、绘画等,以现代的表现手法演绎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更贴近当代观众,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建设地方文化设施和场所。加大对地方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建设投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为居民提供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同时,改善和保护传统建筑、历史遗迹等地方文化的物质载体,弘扬地方文化的历史记忆。 四、引导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在文化活动和旅游业领域,结合传统文化资源,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和旅游活动,吸引游客体验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引导企业和创业者投资地方文化产业,推动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鼓励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科技等结合,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产品和服务。例如,将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打造具有现代审美和实用性的产品。 五、加强地方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举办地方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节等,促进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互动和共享。通过交流合作,吸取其他地方的经验和优势,丰富地方文化内涵,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协办: | 教育体育局 |
答复日期: | 2024-06-21 | |||
答复内容: | 曹邢彬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增强通州地方文化凝聚力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是加大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文化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大地方文献征集的投入力度,系统整理和研究地方文化的传统知识、技艺和习俗,深入挖掘其内涵和价值,为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刘桥镇是著名的哨口板鹞之乡,是南通哨口板鹞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为了更好的展示板鹞文化,刘桥镇今年已举办第28届风筝节,通过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不断加强南通哨口板鹞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公众对板鹞的认知度和兴趣。区图书馆先后采购了张謇、江海文化等主题的地方文献书籍百余册,并拟打造富有通州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研阅室,向广大市民开放。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课程和媒体内容中,通过课后服务、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同时鼓励和支持学校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是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打造文化精品项目。持续推进南通州文旅嘉年华、“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欢乐江海行”送戏下乡、“古沙读书节”、“古沙墨华”美术书法精品展、“水街19点 乐享南通州”、“通州文化大讲堂”、“江海文化丛书”品读会等文化惠民活动,弘扬传承地方文化,讲好“通州故事”。多元素多渠道引进高雅艺术,打造“柳敬亭”剧场,盘活文博小剧场,满足市民们的高品质需求,提高本地文化氛围。与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加强馆际交流合作,做强做精“南北群文一家亲”活动品牌,实现跨区域文化互动交流,提升文化品牌质量,增强文化凝聚力。 三是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强化场馆集聚效应。免费开放文化活动阵地供市民进行阅读、舞蹈、演奏、合唱等文化活动,晚上、周末等特殊时段也对外开放预约,提高场馆使用效率。86号文化会客厅长期举办“古沙艺苑”系列公益讲座、主题沙龙、“群文讲坛”等一系列全民艺术普及惠民活动,发挥文化客厅作用。曹用平艺术馆定期举办各类主题展、艺术展,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为民、利民和惠民的服务功能。 四是着力加强人才培养,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承办全国曲艺小剧场新作研讨会,引导文化馆行业着力提升曲艺小剧场创演人才的理论素养、职业修养和专业涵养,持续擦亮通州“中国曲艺之乡”的文化金字招牌。“金种子·送艺培训”开设涵盖非遗项目的多项艺术门类课程,全面推进全民艺术普及。“非遗进校园”在通州中专设立传承基地,开设“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剪纸艺术”、“荷花盘子舞”、“通州民歌”等14个非遗课程,培育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积极为群众搭建平台,大力支持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发展,辅导培育文化志愿者、“优秀群众文化团队”,让通州百姓共享文化盛业。 五是强化政策导向,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充分利用文化产业专项引导资金,优化出台了《关于促进通州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暂行)》(通政办规〔2023〕2号),近3年累计向49家企业发放奖励扶持资金446.11万元。对企业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开发,产生的宣传推介、文创设计、技术改造、扩建等,对文旅企业承办的文化艺术展示、节庆活动等的费用,都给予一定的补助,推动传统文化的存续和发展。 六是加大活动推广,助力传统文化传宣。组织我区蓝印花布、西亭脆饼、新中乳腐等非遗企业参加长三角文旅惠民市集、乡村旅游节等宣传推广活动,提升我区非遗企业的知名度及美誉度。牢牢切中张謇 “文化教育”这一核心,加强张謇历史文化遗存的文化研学打造,讲好张謇故事,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擦亮“状元故里”这块金字招牌。 南通市通州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4年6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