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孙清建 | 建议/提案号: | 113 | |
标题: | 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建设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教育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最大民生事业。多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通州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一直将教育放在历年为民办实事的首要地位,长期以来投入最大的也是教育事业,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和拥护。由于多种原因,多年来,我区义务教育发展城乡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且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学校办学规模严重萎缩。2023年初中招生全区9000人,城区学校招生4500人,农村二十多所学校招生4500人;小学招生全区9200人,城区学校招生约4300人,农村四十多所学校招生4900人,出现了严重的比例不协调。 二是农村学校师资流失严重。随着城区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农村学校教师进入城区学校人数逐年上升,特别是农村优秀教师的人数和比例远远低于城区学校,农村学校思品、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电脑等学科老师严重缺乏。 三是城乡教学质量差距拉大。近年来,全区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相比普遍偏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全区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是学生外流现象依然严重。多年来,我区西北部地区、南部地区学生外流情况严重,给全区教育质量提升造成一定影响。 根据以上情况,建议在以下方面予以改进: 一、适度均衡城乡学校教师数量配置。全系统统筹考虑,一盘棋布局,按相同的师生比配置教师,特别是小学科教师;在新教师工作分配时适度向农村学校倾斜,满足农村学校的基本需求。对全区在职教师,继续采用组织调动和组织分流等方式科学安排教师工作,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真正转变。 二、稳固好通州的学生,减少外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通州的学生必须在通州接受义务教育,要积极争取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以户口为第一入学条件,从长计议,为通州教育的长久稳定发展奠定学生数量的基础,防止由于今年开始的人口出生急剧下降而造成的学校校舍和教师闲置问题的过早和不正常出现。 三、继续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近年来各地采取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对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作用。建议我区在用好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名优学校领导下挂的方式加大集团化办学的深度作用发挥,让优秀的管理在全区各级各类农村学校生根开花结果。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教体局 | 协办: | |
答复日期: | 2024-06-06 | |||
答复内容: | 孙清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区基础教育在硬件条件、学校规模、师资配备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现象,城镇大规模学校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并存,生源、资源分布不均衡一定程度阻碍了通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持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连年安排教育类重点工程项目,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土地规划优先安排,财政资金优先保障。近三年来,全区学校建设累计投入17.5亿元,新(迁、扩)建中小学校6所。2021年秋季学期,石港中学初中部扩建项目竣工投用;2022年秋季学期,通州小学古沙校区新建项目竣工投用;2023年秋季学期,滨江学校新建项目、金北学校迁建项目竣工投用。目前,金沙湾学校建设有序推进,川姜小学已开工建设。按照2023~2025年全区规划学校情况,拟新(迁、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2所,其中农村学校11所。教育资源供给量进一步增加,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布点趋于合理。 区教体局深改办学举措,实现优质资源放大。一是协作化教研,联盟共进。组建“教学协作区”,搭建校际立体式协作教研体系,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了育人方式的进一步变革;开展“精致管理校校行”“素质教育校校行”,推进学校常规管理改革,实现了区内学校管理品质的新突破;创新“1+1+1”结对互学新模式,以“城乡学校+区内名校+区外名校”结对共建,通过引优育优,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是集团化办学,抱团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依法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将民办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范畴,实现全覆盖。以优质学校为龙头,组建了13个紧密型义务教育集团(8个小学集团和5个初中集团),聚焦资源共享、师资支持、备课指导、活动协同、文化共建等方面。在共建式管理、高效课堂构建、名师带教、专题研讨、引领推动、竞赛辅导、特色共享等方面充分发挥集团牵头学校的办学优势。区财政每年拨付各集团专项经费,实施集团内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发展举措三统一,打破学校各自为战的壁垒,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教育集团的考核力度,奖优罚劣,充分彰显集团化办学的优势。三是特色化建设,品牌彰显。坚持“文化立校”,全区域整体推进“一校一品”建设,以党建文化品牌、校园文化品牌、体育特色学校、内涵项目建设等特色建设为驱动,进一步释放办学活力,办学有特色、文化有活力的优质学校越来越多。 近年来,区委编办在全区事业编制总量规模小、现有存量少、刚性需求旺的情况下,始终将教育事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将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准确把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有力的机构编制保障。 一是对标教育现代化要求,推动编制资源向教育倾斜。遵循“总量控制、盘活存量、动态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将通过机构精简、事业单位改革等途径挖潜调剂出来的事业编制优先用于保障教育事业发展。全区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量7594名,占事业编制总量的54.94%,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中小学编制总量6494名,较国家标准超核1063名,较省级标准超核575名。 二是对标师资优化需要,推动用编进人计划向教育倾斜。把支持教育布局调整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工作落脚点,主动跟进新建学校、外来人口持续增长、学校规模扩张等师资需求,扎实做好学校人员编制动态调整工作,做到编制配备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相适应。同时立足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精细化做好教师招录计划的分配,认真分析、精准把脉,科学制定用编招录计划,推动新进教师向乡镇学校、紧缺学科倾斜。近三年共使用860名编制用于公开招聘(含教育高层次人才)、择优引进、定向培养等多种形式补充教师,陆续补充心理健康、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推动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 下一步,区委编办将适时开展教职工编制资源使用效益评估,分析梳理制约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症结,提出优化完善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助推教育编制资源高效集约使用。 今后,区教体局将努力通过以下措施着力破解教育资源配置与生源分布存在不匹配的情况: 一、加强调查摸底,科学划分学区。在今后的工作中,区教体局将进一步加强招生的前期调研,摸清各校施教区范围内生源底数,如出现重大不均衡,按程序进行施教区的微调或者按程序进行招生政策的微调,在合适的时机逐步试点多校划片、电脑随机派位的招生方法,着力破解城区学校生源不均衡现象; 二、加强过程管理,严肃招生纪律。区教体局将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的过程管理,严格规范各校招生行为,科学制定、严格执行各校招生计划,避免出现过度择校的现象; 发挥龙头作用,促进教育均衡。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教育集团的整体协同作用,发挥集团牵头学校的引领作用,通过集体研讨、集体攻关、名师名校引领等多种措施促进全区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减轻部分热点学校生源过热现象。 感谢您对通州教育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体育局 2024年6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