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王勇 | 建议/提案号: | 314 | |
标题: | 关于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长期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健全长效保护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鲜明的文化基因,是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连结群众情感、凝聚团结力量的重要载体,在全力推进现代化通州建设的新征程上,如何更好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城市魅力、打造通州名片而言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存在问题 1.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新的承载空间。我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童子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亭脆饼制作技艺,南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板画等等,涉及民俗文化、传统技艺、文学美术等各个门类,但目前全区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阵地,需要拓展新的空间来传承和展示其中的文化魅力。 2.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新的政策加持。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保护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实际工作来看,我区尚未出台针对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等相关方面政策措施。 3.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需要新的创新突破。以童子戏为例,作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区宣传、利用、交流、讲解等形式的活动并不多,特别是年轻人群体对童子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甚少;另外西亭脆饼、石港窨糕、兴仁猪头肉等传统技艺商业化利用程度较低,品牌效应不强。 二、建议 1.综合利用展馆资源。建议区政府综合利用我区现有各类展馆,依托虚拟现实、场景塑造等新技术,打造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阵地,让参观者与文化“沉浸式”互动,深度感受传统文化的浸染,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 2.建立健全政策体系。进行可行性探索,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做法,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社会生活的延续性。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机制,积极发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作用。 3.探索全新融合模式。“非遗+数字化”,依托数字化技术,挖掘各类非遗文化的核心IP内容,加大非物质文化线上宣传推广。“非遗+商业化”,加大商业化创新,积极探索非遗在文化作品、文创藏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延伸,让非遗文化发挥更大影响力、展现更大价值。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协办: | |
答复日期: | 2023-06-30 | |||
答复内容: | 王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通州滨江临海,属南北交汇之地,虽然成陆历史不长,但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因而古往今来,人文荟萃,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其中我区的民间工艺以刘桥镇的哨口板鹞风筝、二甲镇的蓝印花布、五接镇的仿真绣为代表;传统民间美术、装裱技艺则有兴仁镇的裱画和木刻版画;民间戏剧有流传于我区中西部的童子戏;民间舞蹈以宗教祭祀仪式嬗变而成的《抬判》和《荷花盘子舞》为主,还有通州的传统食品小吃如西亭脆饼、正场薰糕、石港乳腐等等。 近年来,我们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始终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支持下,非遗保护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一、高度重视,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005年5月,我区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1年8月报人社局编办核准,正式挂牌。中心办公室设在区文化馆内,抽调了3名同志兼职负责我区非遗项目的普查、申报及保护工作。同时专门聘请本地民间文化研究专家作为高级顾问,形成了一支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队伍,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持。 二、积极普查,名录体系完备,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 通过全面普查,我们已摸清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家底,整理出了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了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编辑出版了一批重要文献。2009年我们对区内大量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鉴定、整理,从中选择出近300个项目结集成《通州区非遗资料汇编》上下册,该书正式出版并通过了省文化厅的验收,得到社会各界普遍的赞许。2013年6月编纂的《通州记忆》丛书一套三册《通州地名掌故》、《通州民间故事》、《通州民歌》也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2019年《通州童子戏研究》上下册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2020年参与组稿编辑的《江海记忆文丛――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及《南通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风采》正式出版。 在深入普查的基础上,非遗保护中心搜集整理材料,积极推荐申报各级保护名录。现在我区国家、省、市、区四级名录体系完备,共有21个非遗项目列为市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其中“童子戏”被正式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舞“荷花盘子舞”、“抬判”;“西亭脆饼制作技艺”、“通州民歌”、“石港腐乳酿制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扩大宣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在普查和申报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做好非遗保护的宣传工作,通过和通州电视台合作,共同摄制了《南通童子戏》、《南通木版年画》、《兴仁裱画》、《石港戏剧谜盘》、《荷花盘子舞》等专题,在电视台播出后,使我区广大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并对通州的“非遗”家底也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每年6月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通过宣传橱窗、展示活动、文艺调演等形式进行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以期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我区非遗保护事业的关注与支持。为扩大影响,我们也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2004年10月童子戏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地方剧种赴韩国参加了亚洲传统艺术节和第八届东洋艺术节,2008年5月,又再次受邀赴韩国晋州参加东亚西亚面具舞庆典,使这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剧样式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2008年7月,我区主办了首届童子戏发展研讨会,邀请了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童子戏的挖掘、保护、开发及发展走向等方面进行研讨。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我们与时俱进,录制了一些非遗VLOG在腾讯视频号、抖音等平台进行播放,2020年非遗云课堂《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与实践》获南通市第二季度新媒体创新作品奖;2022年参与省文旅厅春节“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制作“南通木版画”8分钟视频上抖音推广等等。 四、努力培养,保护和传承双管齐下 通过摸底调查,我们已全面掌握全区非遗传承人的情况,完善了档案资料,经过推荐申报,童子戏艺人丁杰君被命名为第二批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胡德新(童子戏)、马佳明(荷花盘子舞)、王建烽(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曹海军(西亭脆饼制作技艺)被命名为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另有35人被命名为南通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我们以保护项目为基础,努力落实配套补贴,以改善、提高其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鼓励、扶持传承人传师带徒,形成对传承人和传承活动的良好保护机制。在我区非遗中心的推荐申报下,“南通西亭脆饼有限公司”、“曹裕兴染坊”、“华兴红木家俱厂”等单位获得市级以上文化产业扶持基金,我们也在想方设法帮助非遗传承单位与传承人挖掘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提高开发力度,使其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并呼吁政府加大对这些非遗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热衷社会文化事业的民间资金共同参与,促使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传承发展,努力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绽放出熠熠光彩。 2014年伊始,我们积极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通州中专设立传承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在学校开设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剪纸艺术”、“通州民歌”、“荷花盘子舞”等课程,年培训学生达2000名以上。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激发广大师生学习我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打造校园文化特色,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远而又意义重大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多措并举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针对您提出的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新的承载空间,综合利用展馆资源的建议。我们也十分赞赏和认同,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非遗展示馆的展陈内容将非常具有可看性,通过图片、文字、多媒体、实物道具、微缩场景、全息影像等各种形式,生动展示我区“非遗”家底;但是建设非遗展示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展陈布置资金和合适的场馆短期内都难以落实,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能够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尽快落实非遗展示馆专项建设资金,争取早日建成通州区非遗展示馆,免费对外开放,它将成为通州市民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非遗魅力的展示平台,并在宣传与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针对您提出的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新的政策加持的建议,我们认为现在国家各个层面对非遗保护工作都非常重视,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等一系列的法规条例;而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有这些政策法规的引导,有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嘱托,从上到下对非遗保护工作都非常重视,我们一定会全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切实做好非遗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工作。加之考虑到南通市级层面尚没有推出关于非遗方面的法规措施,我们区级层面也暂时没有另立相关政策的计划。 三、针对您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需要新的创新突破、探索全新融合模式的建议,我们近些年已经开始了多方实践。例如2021年非遗AR科技体验项目经过了多次修改调试,终于得以正式推出,AR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用高科技手段将文字,图像、三维模型、音乐、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应用到真实世界中。第一期推出的四个非遗AR项目为“童子戏”、“荷花盘子舞”、“抬判”、“通州民歌”,通州非遗AR导览APP同时在苹果和安卓应用市场推出,沉浸式“AR”体验更有利于宣传与推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活起来。2022年我们在文化馆微信公众号上陆续推出“古韵遗珍”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专题线上展,图文并茂,就市级以上的21个非遗保护项目逐一展开介绍,反响良好。另外为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特别是针对一些濒危的项目,急需采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数据进行保存与展示,今年我们将重点完成《童子戏》和《通州民歌》两部高清纪录片的摄制工作。接下来我们将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地方非遗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加强非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努力把所有非遗项目融入数字化展示平台,使非遗与高科技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强宣传与推广,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南通市通州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3年6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