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姜抒峰、王竹青、刘峰、李海玲、唐虎虎、曹邱、张军、张肖、张杰、顾马煜、凌健 建议/提案号: 13
标题: 关于推进我区乡村振兴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然而,与传统的“三农”工作相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域、全员、全方位的振兴,对象更广、范围更宽、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村振兴要素保障不到位。产业项目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重中之重,而项目建设的主要瓶颈是土地指标,土地资源要素的限制直接导致农业项目推进缓慢,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建设步伐。2022-2023年度,全区计划实施的149个产业项目中,开工建设99个,完工仅45个,占比30.2%,建设速度严重滞后,土地要素的制约已经成为当下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很多项目在实施前已经与国土等部门进行过对接,但因土地备案政策变化,批复时间不可控,导致很多既定项目的开工时间一拖再拖。二是乡村振兴缺乏农民参与活力。乡村振兴政策的目标群体主要是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民认为农村政策制定、执行、反馈是政府职能部门“他们自己的事”,政府怎么安排,老百姓就怎么做,导致“三农”政策的制定、执行始终是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是“你干你的,我看我的”,政策执行部门缺乏与农民群体的长期互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还没有被调动起来。就目前乡村振兴的建设水平来看,乡村振兴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强,对增收的影响不大,农民增收的途径还是很单一,加上农业生产具有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提高农民收入的难度,如果还是仅仅依靠传统的土地流转,没有项目、产业的支撑,农民收入很难提高,对乡村振兴的参与度依旧不会高。三是制度考核的顶层设计不接地气。针对乡村振兴考核这一方面,我们发现缺乏对基层实际的调研和探讨,导致一些政策落地与农村的建设实际存在不对称性,落实起来难度比较大。一些示范村、先进村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特别是针对上级考核细则,也是疲于应付。而且乡村振兴建设起初,因为考核指标有要求,一些村忙于场馆、点位的打造,忽略产业规划的重要性,振兴项目往往不具备可持续性,一些场馆、功能室建完就成了“摆设”。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存在复杂性、多样性,考核政策的实施不能搞“一刀切”,不能靠着“一张考核表打天下”,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政策实施的方案。四是乡村振新全面铺开存在难度。落实乡村振兴,对于建设单位的资金要求比较高,虽然上级财政有一定的配套,但在推进工作时,需要由各村先凭借自身的“实力”来完成规划项目,验收通过后获得补贴,这就直接导致原本经济条件好的村是越来越好,而本经济条件不好的村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导致农村经济两级分化加剧,而且也存在部分村为了完成乡村振兴建设任务而“掏空”家底的情况。就目前来看,实施乡村振兴的主体村,大多数是挑一些经济实力强的村来作为试点,要想全领域铺开推进乡村振兴,其难度可见一斑。而且通州区域内的农业产业化竞争力比较弱,这不仅体现在单项产品、单个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上,更多是体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等整个产业化体系综合竞争力上。五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欠缺。农业本身就是比较“弱势”的,关注农业生产的人群本身就很有限,真正对农业有初心的人群就更少了。农民的市场观念薄弱,再加上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意识,思想上难以适应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调整形势,产出的农产品多为“大路货”、低档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少,通过农业技术提升经济效益的途径还不宽,加之现代农业的投入成本、技术门槛又很高,短期内看不到利润回报,存在一定的产业风险,让想做农业的人群望而却步。纵观整个农业产业的基本面,劳动力和人才严重不足,制约着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孵化基地功能较弱,示范引领作用和带动就业能力不强,对于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力度不够,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不高。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有机遇,更有挑战,只有打造坚实的基层基础、强劲的人才支撑、畅通的产业链条,才能让乡村振兴这条大船行稳致远。为此,就推动我区乡村振兴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系

希望上级主管部门一是要加大对农业发展成果的宣传,扭转社会对传统农村农民的看法,对人才回乡创业就业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要“扶上马,送一程”,不断增强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扶持,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二是要发挥政府桥梁纽带作用,合力开展职业教育,共融共建实训基地,深化产教科融合,提高本区域内农民的农业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各级组织要全力打好组织、土地、项目、金融等政策的“组合拳”,打好“乡情牌”,吸引更多有理想、有初心的青年人才回归农村,共同发展农机、活用农经、引入电商,加速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和推广,加快实用性乡土人才的培育,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二、构建特色高效农业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工作,通过联农带农、利益联结等机制,扶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主体的建设与运营,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生产建设水平。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引入特色农产品的试点试种,借助技能优势,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要对一个区域内的农业经营主体实行精准管理,时刻动态掌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运营情况,及时淘汰产能落后的经营主体。调整补贴和政策支持的方向,要给予农粮加工、果蔬种植、农产品物流等主体更多政策和补贴倾斜,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产业化的提高。同时,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要充分发挥好合作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驱动作用,串并联村域内的各类经营主体,盘活农村各类资源,共同打造一个绿色生态、长远发展、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

三、打造特色产业,赋能富民强村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产业是基础,有了产业,农村才有人气,发展才有底气。只有持续做优做强乡村产业,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我们要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这一主线,下力气、动脑筋,持续推进粮食产业迭代升级、果蔬产业提质增品、畜牧产业扩量增效、特色农产品标准化提升,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不遗余力地发展好本土可持续性产业,推动乡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对于先行先试的示范村、先进村,在确立振兴项目规划的时候,要把产业兴旺作为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有“经济头脑”,特别是针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要敢于颠覆传统的经济思维,树立起系统发展的思维、互助合作的思维、“小而美”“小而优”的思维等等,克服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农产品档次不高等短板弱项,加快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因地制宜,完善产业强链补链,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坚定不移推行城乡融合发展,抓好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数字乡村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承办单位: 主办: 农业农村局 协办: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通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答复日期: 2023-06-20
答复内容:

姜抒峰、王竹青、刘峰、李海玲、唐虎虎、曹邱、张军、张肖、张杰、顾马煜、凌健等代表:

你们11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区乡村振兴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经与通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通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同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和具体要求,高效推进农业农村各项重点工作,全区“三农”事业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局面,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丰硕成果。2021、2022连续两年我区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名列“县(市、涉农区)进位第一等次”。主要成效有:

一是乡村产业全产业链构建初见成效。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全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32家、农民合作社588家、示范家庭农场306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家。做强优质稻麦、特色蔬果等传统优势产业,“成稀大米”“骑岸大方柿”“奇园葡萄”等一批农产品品牌闪亮登场,石港镇、十总镇建成省级“味稻小镇”。通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省示范园建设名单。依托乡村特色资源,打造了洲际绿博园、梦幻岛、鲜花小镇等农旅景点,2022年全区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3.16亿元。

二是高水准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以“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为总体思路,2022-2023年度继续培育和持续打造24个示范村、先进村,共实施项目149个、总投资1.98亿元。重点突出产业振兴,投资1.07亿元兴建39个产业化项目,占总投资额的54%。截至目前,80%以上项目均已开工建设,计划于2023年10月底前全部完工。为确保市级考核顺利通过,组织镇村干部培训讲授新评分细则,定期以督查、通报、召开推进会等形式倒逼创建工作责任落实。

三是稳步增长农民可支配收入。坚持创业拉动与改革带动相结合,加快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努力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释放出来,激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潜力,让农民群众分享更多发展红利。2022年全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2624元,同比增幅5.5%。

四是加大组织人才引领驱动。突出对村“领头雁”跟踪管理,2022年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参照科级干部考察标准,对全区232名村(居)书记进行一线研判,逐镇形成研判报告、逐人形成评价反馈,动态调优村党组织带头人。组织10人申报参评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职称,申报人数全市领先。发挥好乡村“学教”科技示范基地平台功能,举办19期培训班,培训高素质农民2428人。积极探索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举办“最美乡贤”评比活动3批次,吸引176名在外成功人士、企业家返乡兴村。

下一步,我们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将根椐你们的宝贵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优势叠加,提高产业竞争能力。立足现有农业产业基础,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充分挖潜上海北大门“菜篮子”基地保供优势和建设省级示范园优势,拉长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精品水果等优势产业链,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规模生产、初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真正让通州的“好产品”卖出“好价格”。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为“龙头”带动,从“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资源禀赋出发,深入挖掘本土特色资源,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创新经营模式和营销手段发展特色养殖、特色加工、特色旅游等。通过面上示范引领,逐步构造“一镇一主导、一村一品牌”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树立农业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品牌价值整体协同发展观念,重点培育地域品牌,力争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品牌数能有较大突破。将历史传承、民俗特色等文化元素注入农产品品牌建设之中,让“通”字头的农产品更能用文化理念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二是聚焦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发展韧性。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推动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质效,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以五接镇开沙村、石港镇睹史院村、金沙街道金北村等村作为农旅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区乡村旅游经济提振复苏。以东社镇东平村农耕文化展示馆、十总镇育民村稻米文化馆为载体,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积极运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举办形式多样的“农民丰收节”“大米节”“年货节”等活动,做好与电商平台的牵线对接,持续为经营主体扩大营销渠道。聚焦全区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的“急难愁盼”,继续走深走实结对服务活动,“点对点”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努力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对全区现有规模农业经营主体以稻麦种植、蔬果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农业龙头企业为“四大版块”分门别类,同行业成立行业联盟,统筹不同行业间建立合作产业大联盟。每个行业联盟以5-10家市场影响力强的经营主体作为发起人,推动通州“新农人”走“统一规划、扎堆抱团、优势互补、共享共赢”集聚发展之路。

三是聚焦强村关键,调动农民主观能动性。把全域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实施“党建强村、双百倍增”计划,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突出物业经济、资源经济、服务经济、“飞地”经济等办法路径,加强土地、资金、项目等支持,深化村企合作,切实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乡村振兴依靠的是农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能被打压,反而要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当前我们正在以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改厕、示范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这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让他们积极参与,并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聚焦引育并重,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转变人才工作理念,破解人才流动瓶颈,打通城乡人才流动通道,吸引社会各界人才尤其是关心家乡建设的新乡贤和思想活跃的青年群体参与乡村振兴。逐步构建起乡村专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让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价值得到最大体现,从而让乡村引得来人更留得住心。加强协同整合、创新体制机制,落实好人才培养和保障政策,多渠道建设人才孵化基地,为本乡本土人才事业发展提供服务,着力打造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着力培育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发挥本土人才的“本土优势”,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持续创新乡村人才管理和使用办法,深入挖掘现有的本土人才,让各领域的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涌现出来,坚持“人岗相适”的原则,对各类人才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做到人尽其才。通过建立健全推进人才工作的各项机制,让引进人才留得住、本土人才育得出,为切实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最后,感谢你们对我区乡村振兴的关心,以上答复,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南通市通州区农业农村局

                                               2023年0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