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李耀菊 | 建议/提案号: | 295 | |
标题: | 关于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和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为强化青少年法治意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建设”,区政府出台的普法规划把青少年列为重点普法对象。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开展卓有成效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成为今后普法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的同时,也有很多青少年道德水平不断下降,滋生很多社会不良现象,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违法犯罪人数持续增长,并呈现犯罪低龄化趋势。 1、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单一。学校的法治教育课流于表面,以说教为主,很多只是设置,却很少实践。有时候是应付检查而走个过场形式。存在的法治教育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对法治教育的参与热情不高。 2、法治教育缺乏专业人才。目前,大部分设立的法治教育课学校基本上由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或思想品德课教师兼任。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虽然学校都配备了兼职法治副校长,但每学期两三次的法治讲座解决不了实际困难,只能是杯水车薪。 3、法治教育缺乏各方参与。青少年处于生理心理发展时期,自控能力差,从众心理突出,没有法律意识的观念,随时都有可能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需要全方位全时空教育和引导。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对学校存在依赖思想,总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不会有问题,对自己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缺少应有的关注。而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相互的交流,学生放学后不再受学校的管理,使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处于学校管理范围之外时不受约束,不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 二、加强青少年法治意识培育的建议 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和形式,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力军的作用,也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参与。 1、注重制度保障,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对中小学校法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度保障,长效管理。 2、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发挥好学校主导性作用,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不在于具体法条的学习,而在于法治意识的形成;发挥好家庭基础性作用,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单位,家长的教育导向和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注重家长言传身教;发挥好社会引导性作用,青少年法治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参与,教导青少年通过正当的途径解决纠纷,强化法律意识。 3、创新教育机制内容形式。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青少年的身心特征、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区分对象,因人施教,着重进行法律启蒙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等,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做到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不仅要让青少年懂得做事的本领,更是要知道如何做人、做好人,二者是相互渗透的;做到课堂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除了在课堂教育上学习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外,还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青少年观看法治教育宣传片、模拟法庭等活动,通过这些形式,提高青少年的法律修养及道德修养,学会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教体局 | 协办: | 司法局 |
答复日期: | 2023-05-20 | |||
答复内容: | 李耀菊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区教体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青少年普法工作实际,突出“三项”协同,探索课程“融合”、部门“联合”、活动“聚合”的创新实践。 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成立领导小组,教体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成立两个普法工作小组,分别针对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开展普法工作;各相关单位、学校也相应成立普法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普法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坚持“五同”推进,将普法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与其它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制定普法责任清单,明确牵头科室、联动单位和时间节点,确保法治宣传教育提质增效。 进一步探索新模式,大力推进普法品牌建设,引导青少年扣好法治人生“第一粒扣子”。加强课程“融合”,送法进课堂。要求各学校将法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做到计划、教材、师资、课时“四落实”,让法治内容进入课堂。把法治教育同道德与法治、语文、心理健康等学科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坚持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并行,形成科学、系统的学校法治教育学科体系。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观看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案例的视频短剧,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 加强部门“联合”,送法进校园。组建以思政教师为主体、一校三法治副校长为核心、学校普法志愿者为补充的三支覆盖全区学校的普法队伍;遴选专业教师为通州区普法讲师团成员;区教体局与综治、司法、公安、宣传、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沟通协作,调动各部门普法积极性,构建全线联动的“大普法”工作格局。每学期,普法队伍成员走进校园,开展法治教育培训、法治主题讲座等活动,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的引领带动和指导作用。 加强活动“聚合”,送法进生活。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法治知识共同学习、法治作业协作完成等形式,将法治元素渗透家庭,培植社会法治细胞。覆盖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开展主题演讲、主题歌曲学唱、主题手抄报创作、法治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法治正能量。 立足文化渗透、创新融合,合力打造集“教育性、观赏性、互动性、实效性”为一体的学校普法宣传阵地。突出文化引领。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挖掘地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相结合。各校充分运用文化墙、宣传栏、灯箱、雕塑、电子屏等多种载体,文字、图片、漫画、视听、游戏等手法并用,确保法治宣传教育的互动性、参与性、实效性。突出资源整合。各校融合青少年学法用法,坚持可观性与互动性兼具的建设理念,引入法治教育实物展示、体验式教学、VR互动等方式增加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思辨性,更好地助力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突出课程开发。要求各校借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开发法治课程资源,构建适合各学段学生的课程资源库。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丰富学生的实际体验、动手操作、研究探索,着力提高法治课程资源的情境化、多样化水平。 感谢您对通州教育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体育局 2023年5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