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孙海霞 | 建议/提案号: | 289 | |
标题: | 关于传承与保护地方文化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牵引过去,联系现在,更影响着人们未来的思想走向和价值观取舍。刘桥的板鹞风筝、石港乳腐、西亭脆饼……这些承载着祖先生活经验的地方文化遗产是通州区别于异地的文化符号,也是我们每个人挥之不去的难忘“乡愁”。但目前有些地方文化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缺乏社会共识。很多地方文化远离了当代人的生活日常,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对地方文化认识单薄,与年长者存在着一些记忆断层。比如南通方言的传承,目前在校的小学生、幼儿会说方言的很少,普通话的使用已成为一种常态。贺知章在《回偶书》中写道:“乡音无改鬓毛衰。”地方方言既是儿时的记忆,更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记忆。如果方言的消失可能意味着文化链的缺失和一种文明的断送。 前段时间看到视频号“通州全知道”中记录的通州刘桥菜刀——马春芳铁匠铺。马师傅在视频中说道:“这门手艺是从爷爷那儿传承来的,家里的儿女、侄子都会做,但现在没人做了。”老人虽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但流露出的是对技艺濒临失传的无奈与伤感。年轻人早对这种手艺没了兴趣,如何让我们的“非遗”手艺能守住,而不仅仅是将来展示在橱窗里的展品,这是当下我们当代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我们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乡村地方文化,是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建议加大我区地方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促进我区地方文化遗产的传播。全面开展对社会公众的地方文化遗产普及教育,推进地方文化遗产项目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 二、强化政策扶持,培育传承主体。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判断之一就是“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支持和推进多元、多层次的生产性示范基地和传习基地建设,为非遗项目传承人生产、展示、销售和带徒授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如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激励和扶持力度,除了每年一定的生活补助,对师徒传承签约考核合格的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并为愿意学习传统技艺的年轻人提供适当的生活保障。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协办: | |
答复日期: | 2023-06-30 | |||
答复内容: | 孙海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传承与保护地方文化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通州位于江海之滨,属南北交汇之地,她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唐末,受长江良渚文化的影响,古往今来,人文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积淀。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8月,通州正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心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目前,全区共有28个项目被确定为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童子戏”正式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荷花盘子舞”、“抬判”、“通州民歌”、“西亭脆饼制作技艺”以及“石港腐乳酿制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普查和申报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做好非遗保护的宣传工作,例如通过和电视台合作,共同摄制了《南通童子戏》、《南通木版年画》、《兴仁裱画》、《石港戏剧谜盘》、《荷花盘子舞》等专题,在电视台播出后,使我区广大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并对通州的“非遗”家底也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每年6月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还会利用宣传橱窗、展示活动、文艺调演等形式进行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以期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我区非遗保护事业的关注与支持。 通过摸底调查,我们已全面掌握全区非遗传承人的情况,完善了档案资料,经过推荐申报,童子戏艺人丁杰君、西亭脆饼制作技艺曹海军等4人被命名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另有35人被命名为南通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我们以保护项目为基础,努力落实配套补贴,以改善、提高其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鼓励、扶持传承人传师带徒,形成对传承人和传承活动的良好保护机制。在我区非遗中心的推荐申报下,“南通西亭脆饼有限公司”、“曹裕兴染坊”、“华兴红木家俱厂”等单位获得市级以上文化产业扶持基金,我们也在想方设法帮助非遗传承单位与传承人挖掘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提高开发力度,使其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并呼吁政府加大对这些非遗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热衷社会文化事业的民间资金共同参与,促使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传承发展,努力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绽放出熠熠光彩。 2014年伊始,我们还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通州中专和实验小学设立了传承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在学校开设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剪纸艺术”、“通州民歌”、“荷花盘子舞”等课程,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激发广大师生学习我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打造校园文化特色,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冲击下,我区非遗保护工作也出现了一些主要的难点需要解决: 一是经费紧张,导致保护力度不够。我区每年的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只有几万元,因此常常是捉襟见肘。很多保护与利用措施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也希望人大代表为我区的非遗保护事业鼓与呼,争取政府财政与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 二是随着文化娱乐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再加上我区不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事已高或相继谢世,而青年人愿意传承技艺的则逐渐稀少,新老艺人交替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有些项目不可避免地处在濒危的状态。就像提案中说起的南通方言,它虽然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但它往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就像我们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童子戏”演唱时就是运用了南通的方言俚语。如今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推广,听得懂“童子戏”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童子戏”的传承面临困境,急待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抢救与保护。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蕴育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如传统手工艺、节庆民俗活动、体育游艺、传统民歌、民舞等,无不起源于乡村,活跃在田间地头,是世代传承、历久不衰的优秀文化资源。因此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正是“乡村振兴”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挖掘农村地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努力打造一镇一品的非遗品牌项目,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文旅结合、努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动力。 南通市通州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3年6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