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孙伟俊 | 建议/提案号: | 336 | |
标题: | 关于进一步提升大企业服务能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近年来,五接镇区位优势加快突显,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大企业、大项目相继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其中,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康辉新材料有限公司均位于五接镇开沙村,企业总投资近600亿元,现有员工13000余人,项目全部竣工后,预计员工超20000余人。企业主营纺织新材料和薄膜新材料,企业技术先进、聚集度高,产品竞争力强,已成长成为行业内智能制造的标杆企业。象屿海装位于五接镇天后宫村,企业专营海洋工程专用设备、金属船舶、船用配套设备等,拥有产业工人4000余人,年营业收入40多亿元。企业通过技术升级、科技驱动,走出了一条绿色环保的差异化发展道路,部分船型市场份额占到了全国70%以上,正逐步成长为全省造船行业中的排头兵。 大企业、大项目的落地,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振兴发展的同时,近两万人的外来人口也面临着周边生活配套缺乏、消费带动不足、多元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一方面导致员工流动性大,不利于企业留住人才,持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流动摊贩增加,带来了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治安等问题,也不符合滨江新城“滨江城市客厅”的对外形象。 长期以来,企业所在村主动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助推企业加快发展;企业与所在村联建共建,兴办公益事业,让村民与村集体得到了实惠。通过村企联动,初步形成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后劲的一盘棋工作格局,为村集体进一步提升服务大企业能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了基础。但在服务企业周边配套中,却存在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与部门联动不够紧密等瓶颈,不利于村企良性互动,也不利于村集体探索多元增收模式,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建议区委区政府给予重视,倾斜相关资源,推动部门联动,支持大企业所在村提供服务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农业农村局 | 协办: | |
答复日期: | 2023-06-20 | |||
答复内容: | 孙伟俊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大企业服务能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重视,您提出的“倾斜相关资源,推动部门联动,支持大企业所在村提供服务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等建议,客观实在,可操作性强,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采纳。 近年来,我区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多措并举,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造血”。我区按照“经营性资产抓创收、资源性资产抓开发、公益性资产抓管护”的总体思路,多途径开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努力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物业经济,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依托合作组织发展服务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已由过去依靠办企业的单一实现形式转变为依靠资源开发、兴办物业、资产租赁、招标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实现形式。 2、盘活资产,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活血”。我区各村积极盘活村级集体存量建设用地,村级挂钩拆旧复垦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集体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基本做到物尽其用,物尽其财;抓住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较好的契机,将原村合并时闲置下来或目前使用率不高的村部、仓库、村办企业厂房等进行必要的整理整合,采取对外承包、租赁经营、买断产权等方式盘活现有资源,开辟集体创收渠道,培育村级集体收入稳定财源。 3、结对帮扶,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输血”。我区结合“走帮服”、“阳光扶贫”等活动,组织区级部门、单位与经济薄弱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目标,确保帮扶取得实效;财政部门通过小型农水建设、农村改厕、一事一议奖补、土地复垦等项目向省市争取资金。2022年投入专项资金1.38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4万亩,溢出耕地面积340余亩,每年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 4、完善制度,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固血”。我区各村级组织进一步健全财务公开制度,提高公开效果,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不断完善村务公开和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督管理等制度,村级集体经济管理逐步步入正轨。充分实行民主决策,财务收支预决算和较大的投资项目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方可施行。积极开展“村务卡”试点,实行村级资金管理非现金结算,村级资金管理全程留痕可追溯。全面推行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阳光行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将党务、村务、财务和各项政策服务微信推送公开。 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您提出的“村企良性互动,村集体探索多元增收模式受制约”等问题。我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向内挖潜与向外拓展相结合,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1、开展“村企联建”行动。按照“政企良性互动、村企资源共享、企农联动发展”原则,加强“镇、村、企、农”四方优势互补,构建“土地流转+优先雇用”“股份合作+保底分红”“订单种植+保底收购”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合作共赢。推广“国企资金+农村土地”合作开发经营模式,积极承接省市扶持发展产业项目,共同建设农业生产、加工、仓储等设施,项目收益按比例分成,到2025年底,区属国有企业联村项目不少于10个,受益村集体数量不少于30个。鼓励村集体招引项目,并设置相应奖励机制,相关奖励资金纳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管理。 2、加大乡土人才引育力度。积极引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离退休人员等各类人才返乡干事创业,支持各类乡土人才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办集体经济项目,可以知识产权、技术、资金、资产等要素入股并获得股份收益,对获评省“三带”名人、能手、新秀的,给予奖励;对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认定的“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资助。重视在乡村一线发展党员,及时吸收致富能手、带富能人入党,发展农村党员占比达到年度发展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和乡贤参事会,发挥党员人才引领作用。 3、引领发展服务经济。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通过承担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或提供农业生产、劳务等配套服务多途径实现村集体增收。支持村党组织围绕农业生产需求,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成立各类农业生产服务站,通过协议约定获得服务性收入。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建劳务服务队或劳务中介,面向社会提供劳务服务,积极参与实施绿化养护、卫生保洁、物业管理、劳务输出、电商物流等配套服务。 感谢您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对农业农村工作给予支持。 南通市通州区农业农村局 2023年6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