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邱东锋; 建议/提案号: 016
标题: 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和保障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改革和创新的动力。通州经济长期健康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当前教育、医疗、法律等行业都面临着专业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缺失的局面,同时由于专业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待遇较低,造成人才流失,这极大阻碍了这类人员和相关行业的创新发展。为此建议政府在专业人才和特殊人才的人才库建设上要进一步改进措施,针对人才的特点分类建库,着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与国家政策相结合,针对各种不同级别的特殊人才和专业人员提高一部分实际待遇,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激发这类人群的创新创造能力,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为经济的发展谋求新的动力,达到拴心留人留住人才,培养出市级、省级、国家的人才,营造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氛围,更好的服务通州经济的发展。

承办单位: 主办: ;人才办; 协办:
答复日期: 2017-03-14
答复内容:

邱东锋代表:
  近年来,我区围绕“打造长三角北翼高新技术人才集聚示范高地”的总体定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抓住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单位申报契机,把招才引智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先后获评“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区”。
  一是大力实施名校优生工程。面向全国高校选调应往届硕士、博士毕业生131名,纳入高层次后备人才和紧缺型专业技术人才库加强培养,并安排在信访、拆迁、招商、村居等一线进行锻炼。目前,根据其现实表现,已提拔3名同志到副科职领导岗位。
  二是加速集聚高层次双创人才。落实省、市人才新政要求,制订出台了通州人才新政,涉及6个方面共计21条,在人才引培、发展扶持、生活配套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方位构建综合政策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围绕特色主导产业连续十三年举办“高洽会”,落户人才项目211个,引进高层次人才460多名,其中顶尖人才46名,入选省“双创计划”23人,市“江海英才计划”100人。
  三是统筹培育本土人才。统筹“菜单式”选学、主体培训班、在线学习等资源,年培训党政干部近8000人次。与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河海大学联办“千名企业家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课程班”,选派科技型企业家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研修。全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11人,省科技企业家14人。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1人,市“226工程”培养对象48人。
  四是精准扶持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各领域拔尖人才,组织评选了通州区首届名教师、名医生、名文艺工作者、名农艺师、名工程师、名技师,共计30人,资助60万元,促进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下一步,我们围绕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保障,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加强与上海对接融合。推进人才工作接轨上海,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向通州流动。赴上海开展通州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洽谈会,对驻沪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紧密对接,力争促成一批优质人才项目落户。设立四家驻沪人才工作站,开展实质化运作,加强与上海人才市场、人才中介的业务对接,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建立离岸孵化中心,提升人才项目落地转化率,形成“研发在上海,转化在通州”的态势。
  二、坚持需求导向引才、聚才。聚焦产业发展引进领军型人才,落实双招双引制度,加快形成“项目+人才”“产业+人才”“科技+人才”引才模式。紧扣企业需求引进急需紧缺型人才,挖掘省科技镇长团高校科研资源,柔性引进企业短缺人才。凝聚各镇区园、各部门工作合力,加快构建点、面、条、块共同推进人才工作格局,做到重点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督查、有通报,加快引进科技创新类、高技能创新类、战略新兴产业类等领域人才。加大人才工作考核力度,今年的人才工作考核细则已制定,就考核省“双创人才”申报数、省外人才项目引进数方面,考核权重进一步加大,考核目标进一步明晰,也已纳入重点经济工作季度通报点评范围,并开展“争红旗、亮黄牌”活动。
  三、统筹推进本土人才开发培养。切实抓好省“333工程”、省科技型企业家培养工程、市“226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金字塔尖”人才。继续实施“千名企业家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加强重点骨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按照省委李强书记提出的抓好“领军人才、乡土人才、年轻人才”的要求,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重视本土人才的自主培养,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组织召开全区人才工作会议,适时表彰一批名优本土人才。
  四、不断优化环境留住人才。加紧制定配套措施和实施办法,推动人才新政“21条”落地生效。完善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盛发科技园等创新载体承载功能,依托六大主力平台,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配套产业园”人才项目产业集聚带。进一步夯实基础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地毯式摸排通州籍在外高层次人才,牢牢抓住这一资源优势,精准发力引项目、揽人才。推进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为青年和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全力打造长三角北翼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示范高地。


  通州区人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