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邱军 建议/提案号: 23
标题: 关于大力发展现代会农业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近年来,从上到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各级党委与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改变,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都市农业、特色优势农业等。为此,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也在其中得到实惠。

我区的农业在全区产业当中占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在北部地区的几个镇,更是以农业为主导。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使我们的农业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目前我们的农业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专业的年轻农业技术人员缺乏,产品较单一等诸多问题。

所以我建议我们上级有关部门,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引导。建议加强对年轻一代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调整产业结构,使原本单一的产品多元化,引导农产品深加工,进行长远的规划建设。

承办单位: 主办: 农业农村局 协办:
答复日期: 2021-07-08
答复内容:

邱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于农业产业的关心与支持,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全区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完美收局,全面启动乡村振兴建设行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圆满完成了“十三五”主要工作目标。

一、农业现代化取得新成效

1.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过去五年,全区上下紧紧围绕落实“六保”任务,抓紧抓好农业生产,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优质粮油、绿色蔬菜、鲜食葡萄等逐渐发展成为优势特色产品。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0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92.61万亩、总产42.6万吨。建成省级优质绿色农产品基地36万亩,2个省级菜篮子工程万亩蔬菜基地。改(扩)建了5个存栏规模2000头以上猪场,有力促进了生猪产能恢复。2020年肉禽年出栏达到401.95万羽,蛋禽年末存栏103.22万羽。2020年水产品养殖面积2.35万亩,总产量9035吨。

2.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区紧紧围绕“产管并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主线,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削减低效农产品生产,坚持严格执法监管和标准化生产两手抓,确保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成功建成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农资监管服务信息化建设,全区现有300多家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均录入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全区现拥有农产品商标1290件,有6个产品品牌纳入省级目录:“南山面粉”获得农产品驰名商标,“通州腐乳”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称号,“骑岸大方柿”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称号。水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到100%。长江退捕工作在全市率先完成,禁捕工作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连续两次受到省级表彰。

3.农业科技及装备逐步增强。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区农业农村局共建共管的“亚夫科技服务通州工作站”于2020年12月揭牌启动,主要围绕鲜食玉米产业,打造产业高地和示范推广样板,组织开展农技人员技术培训、科技对接、成果发布等专项科技服务活动,加强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企业的合作、成立推广服务联合体等,助推我区农业科技化、智能化发展。以建成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为目标,推动农机化转型升级为目标,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至2020年底,全区拥有农机总动力50.1万千瓦,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95.3%,累计建成标准农机库69个、总建筑面积3.17万平方米,建成粮食烘干中心(点)129个、粮食烘干机保有量达546台套。经省农业农村厅组织评审,我区被认定为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县优秀等级。全省首家无人农机示范基地落户十总镇育民村,为全省的探索现代农业的智慧化模式提供了“通州样本”。

4.农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我区紧紧围绕实现“藏粮于地”这一主线,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集聚资源、整体联动”的思路,大力推进土地连片治理、规模开发。加大土地新增土地流转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零星建筑物清理,结合增减挂钩、占补平衡以及种植结构调整,采取“先流转后建设”的方式,因地制宜推进土地平整,将原来连片程度不高、连片面积不大的耕地并小成大,再按照规模连片的要求科学配套农田基础设施,极大提高了农田装备水平和耕地利用水平。五年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7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3.6万亩,累计修建泵站312座、渠道862公里,机耕桥71座、机耕路426公里、整治河道120公里,实施土地平整1.5万亩。至2020年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79.5万亩。通过项目建设,显著改善了全区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积极条件。同时我区高度重视建后管护,促进建管并重、管用结合,保障农田设施精细管理、长效使用、抗灾防灾,粮食产能不断提升。

5.现代乡村体系逐步形成。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区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完备,并形成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业、现代渔业、规模畜禽、休闲农业等优势,农村产业融合正在稳步发展,“南通市通州区通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入选省级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休闲农业得到充分挖掘。成功举办2020“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南通)专场推介暨江苏省“奇园杯”精品葡萄节活动,承办了全省葡萄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二届优质葡萄评鉴活动,通州获2个特等奖、4个金奖。“十三五”期间全区利用当地自然、文化、地理优势,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国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2家、省星级乡村旅游区7家。农业产业链得到延伸。“十三五”以来全区致力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宽度。累计建成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8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家。积极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网络销售,大力培育农产品电商。全区现有农产品电商主体102家,年交易额4.85亿元,培育了江苏蜜心枣业有限公司等优秀农产品电商企业,带动了我区农产品网络销售。2020年,区农业农村局与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打造“惠农直播电商平台”,开展了17期惠农直播,吸引了8万人次观看,销售农产品6000余份。大力扶持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益农信息社”运营,农业信息化覆盖率不断提升。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完成了前期调研、规划、论证工作。

6. 全区农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切实提升农机渔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着力建立完善长效监管工作机制,务求隐患清单详实、整改措施科学、责任区分明确,做到一般隐患即知即改,难点问题限时办结,重大隐患专人盯防。突出对农机渔业事故易发多发区域、部位和环节的监管,及时弥补盲区漏点,坚决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源头上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我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存量变型拖拉机报废“清零”。2020年11月5日,全国农机应急事故救援演练在我区成功举办。2020年11月11日,全省农业领域农机安全生产现场会在我区召开,赵世勇副省长参观了我区的农机安全网格化监管及农机安全专项整治成果展示,认为“平安农机通州做法”值得推广。以开展“春风行动”为契机,加强对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建立安全风险和隐患清单,落实风险管控和隐患整改措施,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

二、进一步推进我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上新政程。“十三五”以来,我区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优势产业不明显,发展缺乏后劲、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十四五”期间,我区将立足自身定位,围绕“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在夯实农业产业基础,保障农产品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抓住高速、高铁、海港、空港全面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创新思维打造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并进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具体措施如下:

(一)科学农业产业布局

一是围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科学制定“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通过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我区将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扎实抓好高质高效的农业、宜居宜业的农村、富裕富足的农民以及产城、产业融合等建设,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强镇、农产品品牌、农村产业融合等十项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区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二是起草通州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把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提出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努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增产转向提质,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农业全面升级,推动科技、人文、旅游等元素与农业融合发展。

(二)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坚持开展土地规模化流转,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高效实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鼓励村集体连片流转土地。对围绕农业主导特色产业规模生产流转土地的村级组织继续给予分档奖补。新增土地流转达到100~500亩,流转期限达5年以上的,分别给予每亩200~500元的奖励。东部、北部镇村土地面积较大、田块规整,重点进行规模化流转;中部镇村靠近城区,适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进行精品化流转。在产业培植上,注重突出特色产业及发挥资源优势。引导土地流转向种养规模园区化、生产品种特色化、经营主体业主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和观光休闲创意农业,通过产业培植带动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适度规模化发展。

二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区拟新建和提档改造18.5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美丽宜耕的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到“十四五”末,全区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2021年,结合金沙街道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区新建高标准农田2.6万亩,实施以土地平整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高标准农田提标项目0.5万亩。突破创新,继续推进项目区内零星、破落建筑物拆除工作,并小田为大田,扩大连片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进程。2020年12月,通州区通过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专家现场答辩,被认定为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县优秀等级,成功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5.3%。下一步继续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农机购置补贴及作业奖励,促进全区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探索秸秆机械化离田新途径,引进适应零星田块作业的自走式捡拾打捆机、圆捆捡拾打捆机,填补零星田块秸秆机械化离田的机械空白;制订对辖区内的蔬菜设施园区、畜禽水产养殖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的扶持政策,提升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同时以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引导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机服务组织完善维修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至2025年,拟建成10个以上“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构建保障有力、服务规范、质量到位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

(三)强化农业要素资源保障

一是落实农业用地保障。近年来,我区坚持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乡村振兴工地的总原则。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用地;对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外且符合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农村产业发展项目,根据需要可点状布局;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乡村发展建设,重点保障农村产业发展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优先用于保障农业农村发展,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生猪养殖用地应保尽保,支持和促进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健康发展;鼓励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等用地复合利用,鼓励结合实际采用入股、长期出租、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多种方式供应;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入股、出租等方式发展乡村产业。

二是强化涉农资金保障。近年来区政府强化区、镇两级政府“三农”投入责任,坚持区级(含乡镇街道)当年本级“三农”支出预算数高于上一年度,当年“三农”支出预算数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数比重高于上一年度的“两高于”做法,推动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农业农村倾斜。加大涉农资金统筹使用力度,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将所有预算资金统一分配,做到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保障各级财政对乡村振兴的优先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采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支持方式,激励社会资本加大对农业产业投入,确保财政投入与补上“三农”短板的任务相适应;全面落实中央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管理规定,提高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比例;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更多投入乡村振兴;强化对“三农”信贷的货币、财政、监管政策正向激励,鼓励低成本资金支持,提高风险容忍度和奖补政策的精准度;支持推动“一行一村”普惠金融整村授信试点改革,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着力推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实现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业务全覆盖。

三是落实农业人才保障。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业农村服务组织,完善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就重点群体提供免费培训,促进就业创业;在传统乡村农技人员的基础上,开展农产品营销、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物连网技术等农业新型技术人才培养;进一步拓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传功工艺和现代技术互补,技术培训和经验传授相融合的新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实施“归雁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招揽通籍学子回乡就业创业;定期组织各类型企业(包括农业企业)到上海、南京、合肥、武汉、西安、徐州、东北等地举行人才专场招聘活动,招揽各类型的高校毕业生来通州就业、创业。

(四)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将资源向农业优势主体集中,扶持做大做强做优,积极建设农产品品牌,突出品牌化理念,以“质量”换“销量”,以“品质”创“品牌”,树立通州产业振兴新方向。

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联结作用和带动作用。推动全区农业龙头企业提档升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嘉安食品有限公司已在刘桥镇拿地65亩扩展经营,南通光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经一年多筹备,今年有望登录新三板,全区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储备库,组织规模农业企业申报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和新型合作农场,鼓励传统种养殖大户向家庭农场升级,鼓励创建省、市示范家庭农场,确保年底各级示范农场比例超过20%,鼓励村集体开展新型合作农场建设,增强村集体创收能力,全年力争新增新型合作农场25家。扶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提升带动效应,对创建成功的各级示范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给予奖补,对示范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改扩建项目、设施设备引进等给予资金扶持倾斜。坚持机制创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组织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产业化联合体、产业联盟参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带动力强的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延伸产业链,形成农户、家庭农场搞生产,合作社、企业做加工,龙头企业打市场的抱团发展新格局。

二是以示范村创建为契机,统筹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2020年末,市委审议通过培育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的意见,我区8个示范村,6个先进村入围培育名单。目前实施方案已初步形成,14个村计划总投资超过2亿元。全区将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壮大经营主体,打造特色产业,培育新型业态,发挥带头作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以抓工业项目的决心和毅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充分发挥“北上海”区位优势,形成可辐射长三角消费市场的产业优势区定位,有效落实对新落地项目和现有规模企业升级改造的扶持政策,强化产业招商、政策招商、以商引商,吸引大型优质农业项目在示范村、先进村、产业园落户落地生根。

三是树立品牌理念,建设区域特色品牌,提升农业多功能价值。以农产品品牌提升,促进乡村产业向高质化、高端化、高效化转变,打造以精品葡萄、优质大米、特色绿蔬(芦笋、水芹等)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为主体的通字号农产品品牌,积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2020年成功申报“骑岸大方柿”的基础上,将“金沙水芹菜”申报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进一步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2020年我区顺利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创建工作,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达60%以上,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到100%,在此基础上力争2021年底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75%,强化通州农业绿色品牌影响力;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健全落实农产品生产档案,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鼓励引导企业录入江苏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实行以电子追溯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打造通州农产品生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十四五”时期,是农业农村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我们将找准定位、明晰目标、突出重点,以“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为纲领,以政策扶持体系为导向,以乡村产业振兴为重心,全力构建我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