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马迎霞 建议/提案号: 037
标题: 关于完善河长“治河”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一、基本情况: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去年4月,通州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通州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对全区河道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区、镇(街道)、村(居)三级河长体系。这与前些年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农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不谋而合。之后全区15个镇(街道)全部出台实施方案,确定镇、村两级河长,组织开展巡河工作。全区15个镇(街道)、242个村(社区)河长落实率达到100%,基本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即区镇村三级河长全覆盖、所有河道河长全覆盖。


    实行河长制后,全区各镇(街道)组织了较大规模的河道状况调查研究,河长亲临一线,共同完成了辖区内河流的调查摸底,实现了“一河一档”、“一河一策”。因农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动和河长制推行,河道的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变,水体污染得到控制,河流水质得到改善。河长制落实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不通畅,缺乏相应的衔接协调机制。我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坚持党政主导、部门联动,从纵向看,形成了区、镇(街道)、村(居)三级 “首长责任链”,从横向看,各部门联动形成治水的“部门共治圈。”但在具体的落实中,还是以属地管理为主,部门间职能定位不够明晰、协调不足,镇(街道)一级在治理过程中多以地区问题为导向,立足本地实际整治,缺乏上级部门系统指导。比如在一些地方河道景观带设计、施工中因缺乏前期专业的指导,致使项目实施后效果不佳,多有不足。另外河长制河道要求“一河一策”,按照属地管理,具体整治工作落实在属地行政区。但河道是连贯相通的,存在上下游的关系,而各地的整治方案自行确定,导致了河道整治计划总体规划性不强;另一方面镇(街道)多以河道为界,界址处河道两岸的管理职责不清、权限不清,易出现整治效果不佳和追究责任时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


    二是治理力量单薄,缺乏相应的人财物支持力度。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千头万绪、局面复杂,而各级河长都是各辖区的党政领导,负责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治水工作精力有限。现行的河长制仅是从政府部门入手,群众、社会组织、企业没有充分参与,仅靠政府一己之力远远不够。各镇(街道)、村(居)河道巡查员、监督员大多是一些兼职人员,他们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存在因工作时间不足不能履职到位。在河长制落实的各项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层层压担子,到村(居)一级往往缺乏专项资金补助,导致落实效果不到位、不理想等问题。


    三是政策制度不全,缺乏完备的执法考核体系。河长制一般分为集中整治和长效管护两个阶段。但在实际整治过程中,出现了政府一边治理、群众一边污染的现象,出现了河水得到了清洁但河岸的治理缺位等问题。究其原因是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制约。一是河长职责不受法律规定,工作没有具体的政策指导,且河长制的监督管理、考核与问责机制不够健全,导致部分河长有名无实,在实际工作中流于形式,无法落实到位。二是组建的河道巡河队伍实际上并没有河流管理保护执法权力,无法对涉河违法违规行为起到法律震慑作用。三是联合执法、信息互通、案件移送等机制不健全,专业执法与部门联动执法制度不完善,河道巡查员队伍向相关职能部门报告涉河违法违规行为渠道不畅通。


    三、发挥河长制功能助推“水韵通州”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管理机制,坚持协调配合。完善管理体制,协调统筹发展,实现综合治理。一是实现流域综合管理,实行“一河一策”的同时综合考虑上下游同步、左右岸协调,实施干流与支流整体推进、部门与区域间相互协作、水域和陆域共同治理。二是协同治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上级部门对下级单位的指导。协调好不同级别河长之间的工作和职责,上级对下级进行管理和监督,下级对上级进行汇报和反馈,做到责任明确,使工作由虚变实。三是加强监管,通过定期检查与重点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河长制管理工作实施考核,设计一套合理完善激励制度,做到奖惩分明。


    (二)发动多方力量,提供坚实保障。一是资金保障到位。要加大水环境整治、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资金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河流环境治理和保护,落实好河长制工作经费和河流巡查保洁经费等。二是宣传发动到位。在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方面,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因势利导,充分动员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力量参与到水环境治理工作中来,既当监督者、又当参与者,形成全民治水、合力治水的浓厚氛围。同时加强社会监督,畅通举报渠道,接受社会的监督。

    (三)健全制度法规,加强执法监管。一是以法律法规为根本保障,在《水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完善河长制配套的制度法规。二是建立各级河长责任与任务落实机制,明确政府及各部门的具体责任,明晰各级河长在河长制工作中的职能定位,并细化工作任务,完善绩效考核和环境问责方面的法规制度。三是监管与执法双管齐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参与,依法制止和打击企业偷排、侵占河道等行为,保证河长“制”真正落实成为河长“治”、河“长”“治”。

承办单位: 主办: 水利局 协办: 财政局
答复日期: 2018-03-21
答复内容:

马迎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河长治河的建议”收悉,该建议契合我区当前工作重点,调研分析全面深入,意见建议明确详实,对我们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对此,我局非常重视,联合区财政局,经过专题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区属长江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水面率达16%,现有等级河道1152条,总长2805公里,其中:长江通州段10.5公里,一级河道6条(段)134公里,二级河道23条214公里,三级河道198条、四级河道925条2397公里。根据水位高低不同,全区河网分为三大水系:九吕水系、通启河水系、沿江圩田水系。各级河道逐级派生,交织成网,连通长江黄海,引排调蓄,发挥效能,开展水环境治理我区的自主选择和必然出路。

2017年下半年开始,我区全力推进河长制工作,实现水生态建设从集中治理到长效管理的“无缝对接”。从“立河长”到“见行动”,再到“见成效”,通州河长制工作快速实现“三级跳”。2017年度南通市河长制考核中,通州名列前茅。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体制机制,提升河长制工作的领导力

(一)组织体系健全。通州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河长的组织网络,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全面建立,全区共落实各级河长1040名,其中:县级河长29名、镇级河长320名、村级河长691名,实现河道河长全覆盖。

(二)配套制度扎实。区、镇两级河长制会议制度等6项制度全部出台。区河长办出台工作指导文件47个,印发工作动态简报21期,规范了河长交办事项处理工作流程,明确了河长联系部门及镇街工作责任,有效推动全区河长制工作有序开展。

(三)舆论氛围浓厚。落实河长制宣传工作机制。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活动,全区悬挂宣传标语1200多条,发放宣传资料、物品13000余份,开展河长制工作咨询6000多人次,专门制作了河长制宣传展板在全区巡回展出。全方位宣传报道各级河长巡河、治河、护河动态,提升社会公众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爱河道、保护河道的浓厚氛围。

(四)资金配套到位。为切实保障 “河长制”工作顺利开展,2015年和2016年区水利建设专项资金预算安排50万元用于河长制工作起步经费。2017年年初预算安排40万元,通过预算调整增加到230万元。2018年区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整合水利建设专项资金6750万元作为河长制工作项目专项保障经费;又通过调整支出结构,从事业专项经费中调剂45万元开办费,保障区河长办工作正常运转,为下一阶段河长制工作深入开展提供坚实的经费保障。同时区水利局正在与财政局积极向上争取 “河长制”专项经费。根据事权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区政府主要负责对等级河道的管理,镇政府负责对非等级河道的管理。考虑到目前乡镇财力实际情况,区政府对河道长效管护和河道整治均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补助乡镇,镇、村两级要管理好、使用好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

二、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河长制工作的创新力

(一)基础工作项目化。通州在全市率先启动并完成长江(通州段)、6条一级河道和1条二级河道的“一河一策”编制工作,其余22条二级河道“一河一策”行动计划编制招标工作已启动。制作安装了区、镇、村三级河长的公示牌678块,对跨镇、村的区域性河道还制作安装了界牌71块,明确河长的管理范围。

(二)河长巡河常态化。按照“发现—巡查—交办—督查”的工作模式,大力开展河长巡河工作。不断变换方式,加大巡河力度,对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截至5月底,我区全面完成河长制APP录入任务,河长登录率100%,南通第一;各级河长实际巡河5064次,发现问题804处,解决问题489个,问题处理率60.82%,问题发现率和处理率全市领先。

(三)“河岸共治”联动化。2017年,通州区委、区政府以中央环保督查交办问题整改为契机,借势借力、趁势而上,从城市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出发,试点建立“1+1+N”(属地+部门+联合执法部门)工作推进机制,制定个性化推进方案,倒排时间节点,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第一枪。在各方努力下,通吕运河通灵桥区域11家污染企业全部拆除完毕,拆除面积共计18.4万平方米。

下一步,我区将以钉钉子的精神,全面、深入落实好河长制各项工作:

一、完善体制机制

(一)完善考核制度。按照《南通市河长履职办法》、《南通市河长制工作2018年度考核细则》进一步完善细化我区考核制度。要求各级河长形成巡河、治河、护河的工作体系,巡河必须坚持既有形式又有内容,既有布置又有检查。建立责任清单,明确责任部门、重点项目、治理要求、完成时限,逐项交办出去,将水环境治理工作纳入区级职能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并列入有关部门及机关事业单位考核;通过定期检查与重点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河长制”管理工作实施分阶段考核和年终考核,对考核得分和排名情况及时予以通报,不断强化“河长”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督促“河长”真抓实干、尽心履职。

(二)完善管理体制。如进一步理顺污水管网建设、城乡保洁等管理机制,减少扯皮推诿现象,建立权责清晰、高效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同时,“河长”工作的开展需要河道上下游多部门共同配合,需要部门与区域间的相互协作,所设计的激励制度必须既激励各村镇(街道)开展治水成果竞争,又鼓励他们共同互动、协调配合。因此,要在清晰的责任边界划定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协调机制,例如在奖金等激励上实行片区治理成果联动评价机制,设定一个整体流域治理目标,以此为参照确定奖惩条件。

(三)完善联动机制。水环境治理涉及区、镇(街道)、村三级,治水的各项任务又具体由区政府各级职能部门负责落实,基本上按照行政级别和区域划分管理层次和范围来执行,为防止现有管理体制中出现“多龙管水”的现象,将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都对水环境管理的权限和范围,超前解决相互之间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和机制问题,坚决避免流域上“条块分割”、职能上“部门分割”、制度上“政出多门”的不利现状,预防紧急情况下协调联动机制可能出现的不强局面。坚决严控多头建设、多头管理的状态,紧急情况下必须保证各级“河长”治水管理的高效运行。

二、突出重点攻坚

(一)对全区12个市考(国1省2市6)以上断面实施重点攻坚,不断提升重点断面水质。全面排查断面上下游、左右岸主要排口,以及点源、面源、流动源等,摸清污染成因。制定“一源一策”、形成整治方案,明确目标、工作措施和时间要求,实行问题清单式、销号式管理,实现河道精细化、数字化治理,做到即知即改、边查边改,力争早实施、早见效。如:2018年计划投资600万元,实施通启河川北大桥断面上下游生态清淤2公里。

(二)突出问题专项行动。举全区之力,在川姜地区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大会战,重点推进新江海河及支流沿线违章建筑拆除。截至目前,共拆除违章建筑1180户,清运工业废料51757吨,清理废料及垃圾堆放点1388处、共计400921平方米,新江海河沿岸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开展长江通州段的三无杂船、渔船、住家船专项整治,通过今年1月份的突击行动破解非法船只221条,指定停靠船只112条,驱离异地船只15条。开展全区内河非法船舶整治专项行动,在去年完成通吕运河非法船舶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对我区境内内河住家船、三无杂船及岸上附属设施进行全面清除,该项工作计划6月底完成。开展三网清理专项行动,针对三网回潮以及历史遗留的重点、难点问题,以镇(街道)为单位,由属地政府牵头,发改、公安、交运、城管、农委、水利等多部门配合,对河道设置的三网和岸上配套设施进行全面清理。

(三)强化水利综合执法。一要加强与公安、城管、环保等部门执法联动,开展岸线占用、排口整治、长江采砂等专项执法行动,及时排查化解水事矛盾纠纷。二要关口前移,加强信息共享,保洁人员、巡河人员、水政队员例行巡查、海事航道发现水事违法线索及时反映,消除存量,控制增量,早发现早处置,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坚持典型引领

(一)以 “三河”为引领,打造一批区、镇、村级样板河,通过3条市级(通启运河、通吕运河,九圩港)、1条区级(刘新河)、15条镇级、140条村级样板河道的打造,有力有序解决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突出环境问题,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提升城乡水环境面貌。

(二)推进河岸共治工程,重点治理长江和6条市级骨干河道通州段,坚持拆违先行、截污封口、控源减排、建管并重、综合施策。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通过一批重大项目为载体,扎实推进河岸共治。

(三)推进河道“三乱”整治,大力推进区管30条河道 “三乱”专项整治行动,专项整治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占用河道管理范围行为、违法建设涉水建筑物行为、违法向河道排放废污水、倾倒废弃物行为等。促进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和完善区级联合巡查、部门监管、镇街协同、企业负责的水环境监管执法机制。

四、引导社会公众参与

作为庞大的社会生态系统工程,综合治水显然不可能单靠行政手段来加以推进,我们将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注水环境治理的浓厚氛围,因势利导,充分动员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力量参与到水环境治理工作中来。在社会监督方面,发动全民群众参与治水活动,并在媒体上对各级“河长”上一年度的河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河长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2018年,我区将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继续做好河道综合整治的各项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为打造绿色通州夯实水生态环境基础。

感谢您对水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南通市通州区水利局

2018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