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文广旅局供稿(姜玉佳 印浩)夏夜的蝉鸣还未停歇,通州人的心头已悄然点亮一份熟悉的期待。当舞台的灯光再次亮起,悠扬的旋律乘着晚风飘荡在城市的上空,那份独属于通州人的清凉与欢乐如期而至。今年,这份陪伴迎来了又一座里程碑——第三十届“通州之夜”系列文化活动盛大启幕。遥想1996年的那个夏夜,北洋桥下简陋舞台上响起了第一缕歌声,歌声飘过三十年,如今,万达广场璀璨夜幕下人头攒动、笑语盈盈,“通州之夜”早已成为绽放于江海大地上一道靓丽的艺苑风景。
一场晚会,何以从未间断演出三十年?!
数说:一座城的文化年轮
三十年,风雨兼程,初心如磐。数字无言却震撼:精彩纷呈的演出场次近200场,吸引260余万人次共享夏夜里的精神大餐。从起初的因陋就简到如今的华彩篇章,“通州之夜”在坚守中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时代文化惠民答卷。
回望创设之初,通州区文化馆退休老馆长高振杰感慨万千:“那时候是真难啊,舞台都是文化馆的同志们自己动手搭的,音响设备简陋,但台下观众的眼神,那种纯粹的渴望和快乐,像星星一样亮,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时任通州市文化局负责人点明了活动的初衷:“‘通州之夜’从诞生起,就立志要做一座连接城乡的文化桥梁。让城市的艺术活水流向乡村,让乡村的质朴风情和蓬勃活力反哺城市,在交融中共同繁荣。”
从最初逼仄的北洋桥下的草地,到后来的市民广场、明珠广场,直到如今的城东新区万达广场,“通州之夜”演出地点迁移,见证了城市不断扩容、升级,为文化通州镌刻下深深的印迹。
嬗变:时代与生活的交响
再回首,早期泛黄的节目单,见证1990年代社区文化的起步蹒跚:合唱、独唱以及几支群舞,便是全部——一场简朴的夏夜纳凉晚会;看今朝,第三十届“通州之夜”精彩演绎了文化的丰盈与时代的脉动:翰墨淋漓的《画说通州》南北艺术家采风作品展极力铺陈“如画之州”的万种风情;原创北京曲剧《运河之端有片海》架设“南北群文一家亲”艺术桥梁;“柳敬亭剧场”将越剧《红楼梦》的典雅唱段送达百姓家门口;群文歌手引吭高歌唱响了这座现代之城逐梦江海的豪迈之情;“多彩南通州 幸福舞起来”群众广场舞展演更是演绎了城乡共舞的活力与幸福。
“以前在村里跳,现在能在这么大的舞台跳给这么多人看,感觉生活特别有滋味!这舞台,就是我们老百姓的星光大道!”参与其中的李大妈脸上洋溢着自豪。从“看客”到“主角”,从单一晚会到持续一周的文化嘉年华,舞台的嬗变,正是通州城市发展、生活品质提升、文化需求多元化的生动注脚。
密码:情怀、坚守与惠民初心
一场晚会,何以演出三十年?在通州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看来,答案简单明了:“是百姓年年期盼的眼神,是基层文化志愿者不计回报的汗水,更是通州人对美好精神生活永不熄灭的渴望。”这份渴望,是“通州之夜”扎根的土壤,也是它前行的灯塔。
它坚守着文化惠民的初心,始终将舞台搭在百姓家门口。坚持公益属性,让最广泛的人群享受公共文化的阳光雨露。一批批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将热爱化作汗水,浇灌着这片文化沃土。它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敏锐捕捉城市脉动与人民需求,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创新拓展,从最初的“送文化”,到后来的“种文化”,直至当下的“创文化”,群众成为真正的文化创造者和享受者。“通州之夜”作为公共文化的闪亮品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先后荣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组织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服务奖”、江苏省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优秀文化活动品牌等多项殊荣,更赢得了通州百姓“夏日必赴之约”的口碑。
三十载光影同行,三十载星光璀璨。“通州之夜”不仅照亮了通州人的精神家园,更以其恒久的魅力,生动诠释了文化惠民的真谛,展现了城乡文化融合共生的蓬勃生机。它是一部通州人共同书写的文化心灵史,一曲关于热爱、坚守与创新的时代赞歌。这个夏天,无数的市民再次相约万达广场的星光之下,共赴这场跨越三十年的文化之约,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时代的脉动,在艺术熏陶中凝聚奋进的力量,共同见证“通州之夜”步入而立之年的华彩新章,期待下一个三十年,星光依旧灿烂!
